浙商精神:传承与再造
——5位“风云浙商”对话50位东北大国企负责人
2016-02-12陈越
本刊记者/陈越
浙商精神:传承与再造
——5位“风云浙商”对话50位东北大国企负责人
本刊记者/陈越
无论是作为“老大哥”的东北国企,还是作为后起之秀的浙江民企,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如今,浙江和东北一同迎来发展新机遇。5位“风云浙商”与50位东北国企负责人齐聚一堂,从浙商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共探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策
无论是作为“老大哥”的东北国企,还是作为后起之秀的浙商民企,都在中国经济发展史上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今年,习近平总书记明确提出鼓励、支持和引导非公有制经济发展,国务院印发《关于全面振兴东北地区等老工业基地的若干意见》,浙江和东北一同迎来发展新机遇。近日,诺尔康神经电子科技董事长李方平、欧诗漫集团董事长沈志荣、鸿雁电器总裁王米成、健盛集团董事长张茂义、丝绸之路控股集团董事长凌兰芳等5位“风云浙商”与50位东北国企负责人齐聚一堂,从浙商精神的传承与创新的角度,共探传统企业转型升级之策。
忆往昔:“四千精神”闯天下
浙商发展研究院院长王永昌指出,“新常态下,应进一步发扬浙商‘走过千山万水,吃遍千辛万苦,想尽千方百计,说尽千言万语’的‘四千精神’,坚忍不拔地创业,锲而不舍地创新。正是凭借这样的精神,浙商才崭露头角,发展至今。”
凌兰芳就是一个“四千精神”的典型。从国企职工到下岗员工,再到50后创业代表,他的经历堪称创业圈里的一个传奇。但是,每一个光鲜靓丽的传奇背后,都有其不为人知的辛酸故事。“从17岁进入浙丝二厂工作开始,我就与丝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行业里摸爬滚打到现在。原本以为会在企业里干到老,没想到在上个世纪90年代初,这家老国企濒临倒闭,一纸下岗通知书‘买断’了我33年的工龄。看着一同下岗的妻子和成千工友,我想不如创业吧,于是靠着借贷,抱团买下了工厂。我至今都记得,工厂的草长得有我人这么高,机器也老旧残缺到不行。”然而,这只是冰山一角,商海的残酷还在逐渐显现,上世纪90年代,由于外商违约和海轮沉没事故,公司一度亏损3000万元,员工锐减至21人,几近倒闭。“然而没过几天,公司就要归还银行11万元的利息,但账面哪有这么多钱。于是我号召员工一起集资凑齐了钱,一日不差地送到银行。可是,要想彻底还清债务,还是要靠经营的手段。在1999年,我终于挣来人生中第一个1000万元,还清了所有债务。”如今,丝绸之路集团已是我国丝绸制造业生产规模最大、产业链最完整、创新能力最强的龙头品牌企业之一。
如果说凌兰芳是“丝”定终生,那么坚守实业近50年的沈志荣则是名副其实的“珍珠之父”。谈起创业经历,他滔滔不绝,“我出生于1948年,作为家里长子,很小就去养鱼场打工补贴家用。1967年,嘉兴地区组织了一次‘河蚌养珠’培训班,场里派一位老工人去听课,但他貌似没怎么听懂,只带回来三张纸、两根铜丝、一个镊子,并把这项任务交给了我。我带着几个小伙伴,从河里摸了100多只河蚌上来,用老师傅带回来的简陋工具植核养护。5个月后,我打捞起一只河蚌并小心翼翼地打开,一道熟悉的亮光从眼前晃过,人工淡水珍珠养殖成功了!”随着珍珠产量大幅度增加,如何利用好珍珠成了首要问题。1980年,沈志荣进军珍珠化妆品行业,并在上世纪90年代初正式成立了欧诗漫实业总公司。沈志荣说,“这么多年来,也有不少朋友劝我转入其他利润比较高的行业。但我拒绝了,因为我始终认为,欧诗漫才是我的主场,只有聚焦在珍珠这个领域,才能不断发挥优势,越做越强,越做越好。”凭借着这份专注,沈志荣的“珍珠帝国”越来越大,“为了增强消费体验,总投资10亿元、占地300亩的珍珠生物产业园正在建设中。园区内不仅有工厂车间,还将建设中国珍珠博物馆和AAAA级工业旅游景区。”
浙商的发展,不仅要归功于浙商自身的创业韧性,同样也要归功于浙江政府的政策创新。王永昌在介绍“浙江经验”时表示,在过去一个发展阶段内,浙江政府在推动浙商发展方面曾作出许多努力:一是不断深化尊重浙商的共识,打响浙商品牌,形成创业创新的氛围,强调浙商精神是浙江的财富;二是优化服务浙商的环境,搭建平台,形成政商关系的良性循环;三是激励浙商做大做强,拓宽转型通道;四是强化复合型浙商,鼓励混合发展,既支持浙商坚守实业,也鼓励新业态出现。
看今朝:创新驱动破重围
如果说,奋力拼搏、不断钻研的精神让浙商崭露头角,那么不破不立的改革精神则让他们勇立潮头。企业尤其是国企的发展本就是一个不断突破原有弊端、完成市场化成长的过程。若想在阵痛中“破茧成蝶”,就要在淘汰落后产能、清理僵尸企业、规划企业转型的基础上,进一步提高企业创业创新水平。
在创业创新方面,拥有20多年国企从业经验的王米成表示,“传统国企‘破茧成蝶’的关键在于市场化、职业化和去行政化。在这个大前提下,去抓管理、抓改制,才能赢得未来。”为了顺应发展大势,自2005年任职以来,王米成带领鸿雁电器在智能化、信息化以及互联网和物联网技术开发应用上不断探索创新,“不仅做传统开关,还做移动互联网、物联网以及智能家居的解决方案”。目前,鸿雁已成为行业最大规模的龙头企业,曾位列杭州市优势骨干企业年度考核综合排名第一和杭州市重点工业企业综合排名第二。
与鸿雁类似,张茂义也认为,创业创新的根本路径在于“顺势而为”。近年来,中国在外贸市场上拥有的成本优势和人口红利不断消退,浙江制造业首当其冲地感受到结构调整带来的阵痛。对此,张茂义表示,“没有优势就要创造优势。这两年,我们积极进入互联网O2O领域,在‘一带一路’沿线国家投资建设大型生产基地并开工投产,通过资本输出的方式节约生产成本。与此同时,为了进一步拓展利润空间,我们致力于打造一个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高附加值型产业。作为中国袜业行业第一家上市公司,我们的毛利率一直保持在30%以上。”
多年来专注于高新技术产业的李方平补充,“创业创新还要注重团队建设和自主研发能力的提高。2006年,我投入了300多万美金,先后成立了美国和杭州的诺尔康公司,专攻人工耳蜗研发。为了跟美国加州大学洽谈合作事宜,我屡次登门拜访都被拒之门外。第四次去时,有一位女士接待了我。她问我说,你一个房地产开发商,为什么关心这件事?我说,因为中国有2000多万失聪者,我希望他们都能因此受益。她被打动了,终于答应了下来。此后,中科院、清华大学、复旦大学、解放军总医院、北京同仁医院和浙医二院等等大批专家学者也纷纷加盟,形成了一支多学科的团队。有人质疑我说,是不是在技术研发上投入太多了,但是我认为没有技术,再多的钱也要打水漂。”经过十年的努力,诺尔康自主研发的耳蜗已被纳入浙江省医保系统,患者只需自费1.85万元就能用上,大大低于进口耳蜗20万元的价格。”凭借这项技术,李方平获得了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中国专利金奖,但他并不满足于现有成绩。李方平莞尔,“我这辈子有一个最大的心愿,就是做成三件事:让听不见的人可以听见,现在已经基本实现了;让看不见的人可以看见,这方面的产品现已进入研发阶段;让站不起来的人能够站起来,目前也在研究当中。”
待从头:南北齐心谋发展
听完5位浙商的发言,包括本钢集团、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黑龙江铁路集团等在内的50位东三省“大块头”国企负责人,围绕补短板话题进行对话。
辽宁省国有资产经营有限公司董事长孙宝伟表示,“浙江有千万浙商,这种创业氛围是东北三省不具备的。东北地区国有企业占比较高,不少国有企业是职工上万、资产几十亿的‘大块头’,在一定程度上给转型升级带来阻力。”中国吉林森林工业集团有限责任公司董事长、党委书记于海军表示,东北经济存在三大短板,“一是体制机制短板,由于缺乏激励机制,企业家精神没有在东北彰显出来;二是人才短板,特别是资本运营人才和营销人才跟不上时代发展的步伐;三是融资、兼并重组领域的短板,这些在浙江日臻成熟的手段,在东北还是个新鲜事物。”
在凌兰芳看来,东北经济增速放缓,其核心症结是体制机制改革严重滞后。中国改革开放初期,东北曾经凭借丰富的自然资源以及先行一步的政策支持,一度在国内工业发展中处于领先地位。而浙江恰恰缺少这个先天优势,因此浙商才开始闯荡天下,取得今天的成绩。“东北国企对国家的贡献功不可没,但在转型期确实显得有些笨重。其实,东北国企负责人考虑问题相当辩证、全面,这是优势。希望政府能给你们适当松绑,发挥所长。”凌兰芳说。
在浙商眼里,新一轮东北振兴是机遇还是挑战?浙商是否愿意投身东北振兴?凌兰芳认为,“目前借中央振兴东北的东风,东北发展的天地是很大的。一来拥有丰富的一线工人和技术人才储备,二来拥有良好的装备制造业基础,完全可以让工业化与信息化紧密融合、制造业与服务业紧密结合,走出一条新的路子来。以工匠精神做脚踏实地之事,以创新精神谋长远发展之策,两者相得益彰,振兴东北指日可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