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化策略
2016-02-12任周花
马 忠,任周花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 730000)
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化策略
马忠,任周花
(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兰州730000)
〔摘要〕通过故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价值。运用故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所选取的故事必须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在具体工作实践中,应从实现素材、过程和主题的具体化三个方面着手,切实推动思想政治教育取得实效。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体化;故事;素材;过程
任周花(1992-),女,甘肃秦安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
海德格尔曾经指出,存在在思想中形成语言,语言是存在之家〔1〕。语言是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最基本的要素,能否有效发挥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于语言的运用。当前,我国思想政治教育效果从总体上来看是良好的,但也受到一系列瓶颈的制约,主要表现在教学内容枯燥无新意,语言过于理论化、难以理解等。笔者认为,通过故事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化具有非常重要的实践意义,不仅有助于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而且对于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的发展同样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实现具体化具有十分重要的实践价值
通过故事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体化的重要途径。故事所特有的生动性、吸引力以及多样性等,使得思想政治教育更加贴近日常生活、贴近实际。习近平总书记最鲜明的一个语言特色就是善于讲故事、举事例,运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解惑释疑,易于群众接受。这一方式对于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实现具体化也同样具有十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一)故事内容的生动性,能够增强教育的表现力语言是构成故事的基本要素,故事情节以及内容的展开,都要借助于语言来表达,语言运用得如何,将直接影响故事教学的效果。语言表达的形象性能够使听者的脑海中呈现出一幅幅鲜明而简洁的画面,而不是一些抽象的语义代码。首先,通过故事讲道理比通过理论讲道理更能打动人,不仅能够让道理更加生动,还能够拉近教师与学生之间的距离,也更容易赢得他们的信任与支持。正所谓讲好故事,事半功倍,如习近平总书记用“块头大不等于强,体重大不等于壮,有时是虚胖”来比喻只有经济总量而没有先进科学技术支撑是不够的,就非常通俗易懂、易于接受。其次,通过故事中生动形象的语言,能够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表现力,但教师一定要注意故事教学中的语言表述必须准确流畅、形象生动。思想政治教育是用来宣传道德观念、政治观点和思想意识的学科,这些特征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强的理论性。教育对象对理论性话语的排斥和接受性不强等特点使得思想政治教育面临一些困境,而相对于理论性的话语,故事在传播过程中所使用的语言往往生动形象,更具感染力,能够进一步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和表现力。
(二)故事情节的吸引力,能够提升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吸引力是指一定物体具有的将其他物体或力量等吸引向自己的力量。故事的特点之一就在于其具有很强的吸引力。近年来,“百家讲坛”等节目收视率迅速增长、影响力不断扩大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引入了一些具有较强吸引力的故事。托尔斯泰曾经说过:“成功的教学需要的不是强制,而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学生有了兴味,就肯用全副精神去做事,学与乐不可分”〔2〕。心理学研究表明,浓厚的兴趣会使个体产生积极的学习态度,推动学生兴致勃勃地去学习。总之,故事所具有的独特魅力能够使学生产生强烈而稳定的兴趣,从而达到最佳的学习效果。当前,思想政治教育有些教学内容缺乏吸引力,而缺少吸引力的主要原因就在于其空洞抽象,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引入故事,利用故事所具有的吸引力能够进一步提升思想政治教育课堂教学的实效性。
(三)故事形式的多样性,能够增强教学的吸引力
故事的多样性主要表现在形式的多样性上,其可以通过多种形式展现出来,主要有讲故事、编故事以及表演故事等。以上这些形式能够为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生动、完整的情景,让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故事中来,并能够以故事为载体进行分析、思考,从而进一步调动他们学习的积极性。通过故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能够使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从被动灌输变为主动思考,如教师可以组织学生搜集与思想政治教育相关的故事,并请学生在课堂上讲述,运用正确的语言动作扮演故事中的角色。以上这些教学手段能够提高学生学习的兴趣,不仅使他们在实践中获得真实的体验,更深刻地理解教学内容,而且能够进一步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表演能力以及综合实践能力等。另外,通过故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有助于改变传统、僵化、单一的教学模式,进一步增强课堂教学的吸引力。
二、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实现具体化的要求
以故事的方式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化,要求所选取的故事必须具有针对性、真实性、典型性和趣味性,具体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要求:
(一)针对教学内容和学生实际情况选取故事
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选取的故事要与教学内容、教学目标、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社会需要等相融合,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的具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中的故事要为教学目标服务,围绕教学主题展开。正如奥苏伯尔曾指出的,学习内容必须与学生自己现有的知识结构相联系,必须对学生的发展有一定的意义,所选取的例子能够说明、证明这门课程所涉及的理论、原理、观点以及制度、方针、政策等的科学性和理性,增进学生对这门课程内容的认可、接受和理解〔3〕。
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教师所选取的故事要紧扣教学主题和课本内容。教师如果抛开课本和教学内容讲故事,虽然能够引起一些学生的注意力、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但是对于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教学目标却意义不大,如教师在讲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这一内容时,可以列举一些党和政府为人民办实事、人民群众为国家发展作贡献等方面的事例,以教育引导学生真正理解“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内涵,而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如果偏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讲述西方国家关于民主、自由的故事,就会使学生误认为二者是没有区别的,从而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产生误解。其次,教师要针对不同学生的知识结构以及情感、态度、价值观等选择故事。实践中,教师要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确保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就必须根据教学目标和学生接受能力的不同,将相关的故事引入教学过程中。另外,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必须根据预设的情感目标选取故事,让学生通过各种故事逐渐树立正确的道德价值观,进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教学效果。最后,教师选取的故事要关照社会需要。“教学并非是孤立的系统,社会是教学得以安身立命的基础。在广阔的社会之中,教学不是在真空当中进行的活动,总是和社会保持着千丝万缕的联系”〔4〕114,思想政治教育更是与社会有着密切的联系。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所选取的故事必须关照社会现实,以学生的发展为价值取向,帮助他们更好地协调自身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二)依据社会现实和自身经历讲述真实故事
柏拉图在谈到用故事教育学生时,就特别强调故事的真实性。他认为,为了培养学生美德,他们最先听到的故事应当是最优美、最高尚的,对于那些编造的假故事应当痛加谴责。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运用的故事一定要确保其真实性,不仅要反映真实的生活世界,而且要客观地反映事件的真实面貌。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和史料如果与学生所了解到的知识相违背,不仅会失去其应有的价值,而且会对学生的教育造成一些不良的影响。
首先,教师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选取的故事要贴近现实生活。正如杜威曾经指出的,最好的教育就是“从生活中学习,从经验中学习”。思想政治教育要立足于日常生活,以生活为中心,从生活中寻找故事,善于发现和利用生活中自己或者他人的故事,以增强学生对思想政治理论课的兴趣和认同感,如在讲授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中关于人生的自我价值与社会价值的内容时,可以以屠呦呦因为研究发明青蒿素而获得诺贝尔奖的事情为例,指出屠呦呦在自己的研究领域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不仅实现了自己的人生价值,同时也实现了自己的社会价值。其次,教师要鼓励学生讲述自己经历过的或者身边发生的故事。这一类故事中学生是主角,故事中表现出来的是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的思想、行为、品德和情感等,反映出的往往是学生的内心世界。笔者认为,用学生在生活中亲身经历过的故事来补充课堂教学内容,能够营造良好的教育环境,如在讲授诚实守信时,可以请学生讲述自己曾经做过或知道的有关诚实守信的事例,因为这些事例往往都是发生在他们现实生活中的故事,在很大程度上会引起学生的共鸣,使他们对思想政治教育产生亲切感。
(三)根据教学主旨选取典型故事
“典型”通常是指具有代表性的人或事物。所谓典型性则是指所举的例子要最能集中反映和揭示事物的本质,能使学生较为全面、系统地理解例子所要论证的基本概念的原理〔5〕。马克思主义认为,典型是社会历史环境的产物,恩格斯强调要把握“典型环境中的典型人物”,“典型的故事可以是宏大的事件或名人的经历,也可以是教育实践中的细节,教学中对其进行剖析可以对学生起到示范和引导的作用”〔6〕127。思想政治教育所选取的故事只具有真实性还远远不够,因为社会现象复杂多变,发生在教师、学生身边的故事多种多样,一些事例虽然也具有真实性,但却不能有效提升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因此,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教师所选取的故事必须具有典型性,即故事所反映的客观事实要具有代表性,能够从个性到共性,从个别推及一般,如在讲解“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时,可以通过“刻舟求剑”这个寓言故事使学生认识到办事刻板、不知变通的危害所在,从而让学生明白想问题、办事情时都要从实际出发,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
(四)根据学生兴趣选取富有趣味性的故事
趣味性,顾名思义就是故事的内容要生动、形象、有趣。“传统的民间故事之所以能世代口耳相传,优秀的新故事之所以能不胫而走,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就是,它们引起了读者的兴趣”〔7〕307。心理学家布鲁纳也曾经说过:“学习的最好刺激是对所学材料的兴趣。”因此,教师在运用故事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要注意以下几点:首先,故事的情节要生动,具有吸引力,即所选取的故事一定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其次,故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生活经验和知识积累。只有这样,才能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吸引力,即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而且能够启迪他们的思维,如教师在讲授“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性”这一问题时,可以结合漫画《无题》给学生讲述这样一个故事,一只大雁飞过头顶,两个射手为大雁的吃法互相争论,却迟迟没有放箭,一个要烤着吃,另一个要煮着吃,结果,错过了时机,雁飞走了。通过这个故事,不仅能够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也能够将学生引入更深层次的思考,进一步认识到抓住机遇、深化改革开放的重要性。
三、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实现具体化的策略
(一)实现素材的具体化
“素材,是指我们在生活中积累起来的未经艺术处理的原始材料”〔7〕155。笔者这里所指的素材是指经过教师处理的,在教学过程中所使用的符合教学内容的故事。素材“对于教学课堂而言是不可或缺的,这不仅在于它同教材之间的联动互补关系,赋予知识学习的教学‘布景’意义,而且在于知识学习与生活实践的本源依存性”〔8〕。素材是教师在充分熟悉和掌握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所选择的。实践中,实现素材的具体化,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语言具体化的首要一环。笔者认为,要使素材在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真正发挥作用,必须进行提炼、加工和改造,使其成为一则成功的教学故事。教师首先要通过素材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讨论,努力使他们能够较好地运用概念、原理解决社会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其次,教师在运用素材辅助教学的过程中,要根据具体的教学内容使用不同类型的素材,并且引导学生对素材进行深入的解读。再次,教师要充分使用素材,通过故事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思想观念和理想信念。另外,教师在使用素材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将素材的运用简化和泛化,如将故事教学简化为一套原理加故事的固定教学模式。
(二)实现教学过程的具体化
教学过程是指教学活动的展开过程,教师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借助一定的教学条件,指导学生主要通过掌握教学内容而认识客观世界,并在此基础上发展自身的过程〔9〕。“教学过程从它存在的那一刻开始,就已经承载了促进人的发展和实现文化传承的历史使命”〔4〕14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化,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根据学习者的具体情况、教材内容和教学目标准确表达自己所持有的观点、所讲述的概念,澄清教学中模糊不清的观念、情感和问题以及重点难点内容。教学过程的重要性要求其必须具体化,教学过程的具体化在一个完整的教学过程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也就是说,知识的本质意义并不一定存在于结果或结论中,至少不是唯一地或全部地存在于结果中,知识产生于发现的过程,对学生的素质发展具有更大的意义〔6〕98。
在传统教学惯性思维的影响下,一些教师只关注教学结果而忽视教学过程的现象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着。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培养人的活动,过程在教学中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教学过程的具体化,要求“教师不是把知识和结果直接告诉学生,而是提出问题或提供线索,让学生一步步自己去探索,最后找到解决问题的办法”〔10〕。思想政治教育过程的具体化,可以有效提升学生运用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如教师在讲授人不可能离开现实社会而独立生存这个问题时,可以讲这样一个故事:过去有一个极端利己主义者,妄想世界上所有的人都死了,唯独自己活着。可是后来一想,为了解决自己吃饭的问题,还得留一个会做饭的,为了避免一个人生活太寂寞,还得要一个妻子……结果,为了自己生存,他想到不得不留下好多人。教师在讲完故事之后,可以先引导学生自己进行分析,再通过小组讨论,让每个小组成员谈谈自己对这个故事的看法,然后在小组讨论的基础上,各组交流讨论结果。最后,教师在听取各组讨论结果的基础上进行总结,对于富有创意的发言给予鼓励,对其不足之处给予补充说明,从而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让其认识到任何一个人都是离不开现实社会的。
(三)实现课堂主题的具体化
主题是一个故事的灵魂,是构成故事教学的一个基本要素,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教学都是围绕一定的主题进行的,“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思想;一个主题,就是一种情感;一个主题,就是一个知识体系;一个主题,就是学生的一个智慧世界”〔11〕。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围绕主题、依托教材,让每个学生都能从中获得知识。课堂教学中不能没有具体的主题,没有主题就没有侧重点,抓住主题,就往往可以取得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教师以故事为基点开展思想政治教育,要求其对所选取的故事必须有深刻的认识,能够在课堂教学中,通过一系列的故事引发学生的思考,让他们在思考中领悟出教学的主题,如在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主题教育时,应该围绕“核心价值观”这个主题,在阐明其概念、内容以及重要性等问题时,通过相关故事进一步深化教学主题,如教师在讲解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这一问题时〔12〕,可以讲述岳飞“三拒诏书”的故事、钱学森不顾一切坚决离开美国,为祖国的建设作贡献的事迹等。笔者认为,通过以上这些生动鲜活的具体事例,可以让学生体会到他们身上所体现出的民族精神,进而抓住教学的主题。
〔参考文献〕
〔1〕海德格尔.存在主义哲学〔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6:87.
〔2〕陶行知.陶行知全集:第1卷〔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85:228.
〔3〕姚洪越.关于《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概论》课教学案例定义的争论与思考〔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10 (6):64-73.
〔4〕裴娣娜.教学论〔M〕.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2007.
〔5〕刘强.思想政治学科教学新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2:229.
〔6〕李剑萍.大学教学论〔M〕.济南:山东大学出版社,2008.
〔7〕何承伟.故事基本理论及其写作技巧〔M〕.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3.
〔8〕王坚.导演式课堂教学〔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8:184.
〔9〕李剑萍,魏薇.教育学导论〔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192.
〔10〕崔鸿,张海珠.新理念科学教学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101.
〔11〕刘宪华.让每个学生都能享受阅读——主题阅读研究的实践与思考〔J〕.人民教育,2013(Z2):3-8.
〔12〕本书编写组.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5:42.
责任编辑芳晔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1203(2016)03-0121-04
〔收稿日期〕2016-04-16
〔基金项目〕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专项任务项目(14JDSZK103)。
〔作者简介〕马忠(1974-),男,甘肃通渭人,兰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主要从事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