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进入开放而螺旋上升的循环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阈下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2016-02-12冯德浩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解释学存在论领会

冯德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进入开放而螺旋上升的循环
——浅析海德格尔存在论视阈下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冯德浩

(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山东 济南 250358)

海德格尔作为20世纪最伟大的哲学家之一,具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海德格尔从追问存在出发,将解释学上升到了本体论的高度,从而使解释学从人文科学的一般方法变成具有普遍本体论意义的哲学,实现了解释学发展的伟大转折,奠定了哲学解释学的基础。解释学是海德格尔哲学的重要组成部分,而解释学循环理论亦是其解释学理论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海德格尔反对传统认识论模式下的解释学循环,把理解作为“此在”存在的方式,由此出发,海德格尔阐明了自己的解释学循环问题。

海德格尔;理解;前结构;解释;循环

一、海德格尔前的解释学循环思想

解释学诞生之初是作为《圣经》解释规则,与基督教教义相结合的。文艺复兴时期,古希腊文学和艺术受到重视,解释学逐渐发展成为文献学的方法论,此后又出现了法学解释学。而到了施莱尔马赫那里,解释学得到了系统化和升华,从原本简单的理解规则上升为关于理解和解释的一般学说,这也是解释学发展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

施莱尔马赫认为,我们在理解事物之前,首先应当弄清理解本身,把研究的重点放在理解的过程而不是文本。施莱尔马赫认为,解释学就是一种避免误解的技艺,理解就是要通过文本文字表面的分析通达作者的内心世界,理解就是把自身置于作者的创作活动之中,如同重新创作,而解释与理解具有内在的统一性,就是说,理解只有通过解释才能实现。他要求读者应该从思想上和心理上回到文本的创作时空中去“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原意,“我们必须要比作者自己还要更好地理解作者的思想。”[1]

狄尔泰继承了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原则,把解释学进一步发展成精神科学的认识论基础,即使解释学进一步超出文本理解,成为获取精神科学知识的唯一方法。“我们把这种我们由外在感官所给予的符号而去认识内在思想的过程称之为理解,理解是一个通过感觉符号识别一种,‘理状态的过程’这个符号是,‘理状态的表达’。”[2]狄尔泰认为,通过呈现于感觉中的生命表现,我们可以认识到其他人的生命关联,认识到整个人类历史的生命关联。因此,在理解者理解生命表现的过程中,同样存在着解释学循环现象。狄尔泰把一个句子作为例子,他认为意义便是在整体与部分的相互作用中体现的,他说“这里我们遇到了一切阐释艺术的根本困难。一部作品的整体应由个别的语词及其组合来理解,可是对个别部分的完全理解却又以对整体的理解为前提。”[3]但这样又陷入了一种悖论,“从理论上说,我们在这里处在一切阐释的界限上,阐释总在一定程度上完成它的任务:所以一切理解总只是相对的,永远不可能被完成。”[4]整体部分之间的相互作用使理解处于循环状态,会导致理解对象的意义经常发生变化,因而意义只能在一定的解释者那里于特定的时空条件下获得相对的界定。狄尔泰忽略了理解本身所具有的历史性,因此陷入了“历史主义泥淖”。

施莱尔马赫和狄尔泰使解释学完成了由局部解释学向一般解释学第一个阶段即认识论阶段的过渡,被称为解释学领域的第一次哥白尼革命。但这一阶段,解释学依然只是一般的方法论解释学。而后海德格尔赋予了解释学新的内涵,将解释学从认识论向本体论转变,将一般解释学发展为哲学解释学,完成了解释学领域的第二次哥白尼革命。

二、海德格尔解释学循环理论的存在论基础

(一)海德格尔解释学思想的基础存在论根基

存在的意义是海德格尔的毕生所求,也是海德格尔进行哲学运思的主旋律。在其哲学著作《存在与时间》的扉页上,他便提到了柏拉图关于存在论的问题。他认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一直在讨论存在,却混淆了存在和存在者,讨论存在实际上讨论的却是存在者。传统形而上学将生成性的、动词性的存在理解成了具有现成规定性的、名词性的存在者。在海德格尔看来,传统形而上学之所以找不到存在意义的答案,是因为他没有把存在和人的生存结合起来,并没有真正对人的存在问题进行反思。因此,海德格尔用“此在”称呼人这种特殊的存在者,来区别在传统形而上学思维下传统意义上的人。“这种存在者本来就是这样的,它的存在是随着它的存在并通过它的存在而对它本身开展出来的。对存在的领会本身就是此在的存在的规定。此在在存在者层次上的与众不同在于:它是存在论层次上的存在。”[5]因此,对存在论的追问首先就必须对“此在”的存在进行追问,这就要求对“此在”这个特殊存在者进行分析。“此在总是从它的生存来领会自己本身:总是从它本身的可能性——是它自身或不是它自身——来领会自己本身。”[6]有别于传统形而上学的无根的本体论,海德格尔把对“此在”的这种存在论分析称之为基础存在论。

海德格尔用“此在”代替传统意义上的人有着特殊的用途与含义,“此在”的本质在于“去存在”,这种“去存在”可以用“生存”来表达。在海德格尔看来,“此在”的基本建构是“在世界之中存在”[7]即“在世”。世界就是“此在”存在的本质环节,世界具有存在论性质。在世生存意味着生存着的“此在”是一种动态的,向着可能性的筹划。海德格尔认为,“在世”不能只理解为在世界中作为一个存在者存在,“此在”与世界的关系具有原始的联系,只要“此在”存在,他就在世界之中,与世界是混沌不分的统一体,并且“此在”与世界的“在之中”的关系也不是空间上的附属关系,而是意味着居住和逗留。“此在在世界‘之中’,操心着与照面的世内存在者打交道。”[8]海德格尔的此在“在世界中存在”为他的解释学理论特别是解释学循环思想夯实了牢固的生存论基础。

(二)理解是“此在”在世的存在方式

理解与解释既是解释学的核心内容,也是解释学循环所要达到的目标。那么什么是海德格尔所指的理解和解释呢?在《存在与时间》中,海德格尔做了具体的描述,他用领会一词来表达理解的意思。海德格尔说:“领会是此在本身的本己能在的生存论意义上的存在,其情形是:这个与其本身的存在开展着随它本身一道存在的何所在。”[9]这表明海德格尔是从此在“在世界中存在”出发来展开论述理解现象的,它具有生存论意义。在海德格尔眼中,理解不是一种对象性的认识能力,而是一种生命的可能性筹划,理解是“此在”的构成要素,因为有了理解,此在充满了无限的可能性,是一种动态的生成而不是具有规定性的现成存在物。海德格尔认为,人被抛入世,面对的是有待实现的世界。理解是“此在”自由地对各种可能性作出的筹划,并不断实现超越和升华。海德格尔说,“理解的筹划活动本身具有使自身成形的可能性,我们把理解使自己成形的活动称为解释。”“领会在解释中并不成为别的东西,而是成为它自身”[10]。“理解是一种“此在”的能在,而解释使这种理解的筹划向可能性展开,使它得到明确的呈现,是对“此在”生存可能性的展开。也就是说,“在解释中,理解没有被展开成某种不同的东西,而恰是作为它自己而更加清晰地展开出来。这种说法恰恰同时证明了解释同时也是此在的自我解释。”[11]因此,在海德格尔这里,理解与解释不是一种认识活动,而是“此在”在世的生存方式。

三、海德格尔存在论意义下的解释学循环

(一)解释学循环的起点——理解的前结构

在海德格尔看来,理解与解释从来就不是没有前结构参与其中的活动,不是毫无依据的把握而是具有一个前提构成要素的,就是所谓的理解的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不仅是理解和解释的基石,恰恰也是解释学循环的起点。海德格尔认为,“任何解释工作之初都必然有这种先入之见,它作为随着解释就已经‘设定了’的东西是先行给定的,这就是说,是在先行具有,先行视见和先行掌握中先行给定的。”[12]“先行具有”指的是此在的理解存在与它先行理解的因缘关系整体的先行占有关系。“即使有一种解释已经贯穿了因缘整体性,这种因缘整体性还仍隐退到不突出的领出中去。恰恰是在这种样式中,因缘整体乃是日常的、巡视的解释的本质基础。这种解释一向奠基在一种先行具有(Vorhabe)之中。”[13]具体的说就是指理解以前预先已经拥有的文化习惯,包括人所在世界的社会文化背景,传统风俗观念及当时的知识思想状况等。然而在具体的解释中,“先有”固然是必要的,但由于其包含了诸多的可能性,所以“对于被领会了的、但还隐绰未彰的东西的占有总是在这样一种眼光的领导下进行揭示的:这种眼光把解释被领会的东西时所应着眼的那样东西确定下来了。”[14]那就是“先见”,因此,“先行视见”指的就是解释者解释某事物的先行立场和视角;海德格尔说:“解释向来奠基在先行视见(vorsicht) 之中,它瞄着某种可解释状态,拿在先有种摄取到的东西‘开刀’。被领会的东西保持在现有中,并且‘先见地’被瞄准了,它通过解释上升为概念。”[15]“先有”为解释限定范围,“先见”确定解释的入手处,而在前结构里被给出的可达到理解的概念则被称之为“先行掌握”。“解释一向已经断然地或有所保留地决定好了对某种概念方式(Begrifflichkeit)表示赞同。解释奠基于一种先行掌握之中。”[16]海德格尔把这三者统称为理解的前结构,有时他也把这种理解的前结构称为“解释学处境”。海德格尔认为,前结构就是理解之前所具有的东西,它包括社会制度、文化背景以及物质条件等等。这些条件作为潜在的因素影响并制约着“此在”的理解过程,解释学处境与“此在”一道存在。因此,一切的理解都不可能是在没有前提的情况下产生的,即便意识不到,理解的前结构已经在潜移默化地发挥作用了。

(二)理解的前结构与解释学循环

海德格尔认为解释学循环并不是一种认识论方法论意义上的循环,而是理解的生存论环节,是存在论意义上的循环。在解释学循环思想发展过程中,早期的解释学循环思想中的循环关系主要体现在整体与部分之间,例如施莱尔马赫的解释学循环就理解为整体与部分之间的循环,这是一种把理解者设身处地地置身于作者之中,通过所谓“移情”的方法,跟随文本进入作品内部的逐步上升的循环运动。而后狄尔泰把这种循环关系扩大到人文精神科学的历史领域,使文本的意义永远在二者之间运动。而海德格尔把生命作“此在”的理解,揭示解释者理解的前结构所形成的解释学处境和文本之间的循环关系。海德格尔从本体论的角度出发来把握理解和解释,在海德格尔看来,解释学循环根本就不是什么规则或是方法问题,而是人在世理解的生存论环节的基本特征,是描述了理解的存在论结构的一个要素。一个理解本质上就是循环的,海德格尔之所以诉诸解释学循环,其实就是要描述“此在”的生存论上的前结构。理解的前结构反映“此在”解释之前所具有的状态,解释必然是以理解的前结构为基础而进行的。这样,理解者进行解释之前的自身历史性处境就受到了重视,并成为解释的先决条件。理解所得到的可能性被解释整理出来之后,解释在前有、前见和前把握之中就有了可靠的基础。这样,解释总是有其理解的前结构并活动在这样的结构之中。海德格尔认为,解释依赖于理解的先有、先见和先把握,只有理解的前结构在存在论意义上先行存在,解释才会作为可接受的结果成为可能,解释则是把理解的前结构明确地展示出来,并且使它们具体化和准确化并专题作为特定的存在方式和对象。“解释学的目标便意味着不断自我生发的自我解释。”[17]解释绝对不是面对陌生东西的无前提的单纯推敲和把握。在解释学循环这个问题上,海德格尔反对人们把解释学处境或前理解和解释的关系指说成是为循环论证,他认为解释学循环不是恶性循环。海德格尔认为,理解建立在理解前结构的基础上,而理解本身的开放性又使理解不断修正着我们的前理解,而解释并不是一种无前提的把握活动,也不是对未知事物含混不清的解读,它不过是使已经理解的东西更加明晰地表示出来,解释出来的内容其实就是理解的再重复,对理解的前结构的更新和修正。正如伽达默尔所说:“海德格尔探究历史解释学并对之进行批判,只是为了在这里按照存在论的目的发展理解的前结构。反之,我们探究的问题乃是解释学。一旦从科学的客观性概念的存在论障碍中解脱出来,他怎样能正确地对待理解的历史性。”[18]因此海德格尔指出:“决定性的事情不是从循环中脱身,而是依照正确的方式进入这个循环。”[19]

综上所述,解释学循环问题看似普通但并不是仅仅一个简单命题就可以涵盖的。海德格尔说:“领会的循环不是一个由任意的认识方式活动于其间的圆圈,这个用语表达的乃是此在本身的生存论上的‘先’结构,把这个循环降低为一种恶性循环是不行的,即使降低为一种可以容忍的恶性循环也不行。在这一循环中包藏最原始的认识的一种积极的可能性。”[20]此外,理解必须坚持现象学的方法,“从事情本身出发。”海德格尔说;“解释领会到它的首要的、不断的和最终的任务始终是不让向来就有的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以偶发奇想和流俗之见的方式出现,它的任务始终是从事情本身出来清理先行具有、先行视见与先行掌握,从而保障课题的科学性。”[21]因此,人在理解文本时,一旦发觉了文本的最初意义,便会预测整个文本的意义,但这个最初的意义恰恰是他本身带着某种意义去阅读文本造成的结果。同时,在不断地阅读过程中,通过对文本的不断了解,他也在不断的刷新和修正他预先构想的东西。其实,这个构想已经是和原来的构想不同了,这是一种新的构想。解释正是用适用的先概念代替了原有的先概念。这个连续不断的过程就是理解和解释的过程。在不断的循环中,文本的意义也变得越来越明确和清晰,这种循环实际上是一种开放式的循环,是一种螺旋上升的循环。

结语

海德格尔的思想博大精深,虽然其理论前期后期的切入点略有不同,但对存在问题的追问始终作为主旋律贯穿于他的哲学运思之中。海德格尔将理解和解释作为此在在世的生存方式,打破传统理性主义二分化的思维方式,给后世开创了一种崭新的思路。

[1][18]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4. 249,294.

[2][3][4]洪汉鼎.理解与解释——诠释学经典文选[M].北京:东方出版社,2001.76,90,91.

[5][6][7][8][9][10][12][13][14][15][16][19][20][21]海德格尔.存在与时间.[M].北京:三联书店,2006.14,15,62,122,168,173,24,176,175,175,176,179,179,179.

[11][17]海德格尔.存在论:实际性的解释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4,23.

Into Open and Spiral Rising Cycle——Analyses the ontological horizon of Heidegger’s hermeneutic circle

FENG De-hao
(Marxism Institute,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Ji’nan 250358,China)

As one of the greatest philosophers in the 20th century,Heidegger have extensive and farreaching influence.Heidegger starting from the existing questions will be raised to the height of the ontological hermeneutics,the general method of hermeneutics from the humanities into common ontological significance philosophy,realize the great turning point in the development of hermeneutics,laid the foundation of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Hermeneutics is an important part of Heidegger’s philosophy,and theory of hermeneutic circle is the indispensable part of the theory of hermeneutics.Opposed to traditional epistemology mode of Heidegger’s hermeneutic circle,the understanding as way of the existence of“being-there”,therefore,Heidegger renewed his hermeneutic circulation problems.

heidegger;understanding;the former structure;explanation;cycle

D516.54

A

1009-6566(2016)04-0116-04

2016-04-20

冯德浩(1990—),男,山东曲阜人,山东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外国哲学专业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解释学存在论领会
人工智能的存在论意蕴
论海德格尔对实在性问题的存在论分析
当代年轻人不能领会之痛
论马克思的存在论
信用证下汇票存在论
认真领会全会精神 努力推动人大工作
“生活转向”的解释学意图
朱熹《孟子》学的解释学考察
哲学解释学美学对柏拉图和黑格尔传统的批判继承
学习领会十八大报告“新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