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视阈解读

2016-02-12邵海萍吕卓超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理念

邵海萍,吕卓超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关于五大发展理念的哲学视阈解读

邵海萍,吕卓超

(西安思源学院,陕西 西安 710038)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正式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什么是发展,怎样发展,为谁发展”等基本问题,始终贯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诸多系统的理论观点。第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精髓;第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观;第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的辩证思维;第四,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观点。

五大发展理念;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是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关键时期召开的一次举世瞩目的盛会,会议主要围绕新时期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全面发展提出了“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五大发展理念,明确了中国未来五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思路、方向、理念与着力点等重大举措,科学回答了新形势下中国要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实现发展、发展成果如何共享等诸多重大问题,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唯物论、辩证法、认识论等一系列系统的理论观点,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继承、创新、拓展和飞跃。

一、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事求是的哲学精髓

实事求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精髓,是党的思想路线的核心内容,也是党的光荣传统和优良作风。毛泽东1941年在《改造我们的学习》的报告中对实事求是作了精辟的论述,“实事”即客观存在的一切事物,“是”即规律性,“求”即调查研究。实事求是就是从客观实际出发,找出事物发展的规律,按规律办事,它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统一,集中阐明了作为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的实事求是的实质,也体现了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要求。它不仅是马列主义的理论精髓,而且是毛泽东思想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

在新的历史发展机遇与碰撞迂回时期,五大发展理念是应运新的发展态势、发展机遇、发展目标,依据对中国国情的客观分析,根据我国发展面临的深层次矛盾和迫切解决的实际问题,深刻总结国内外发展经验教训的基础上提出来的,可以说是我们党长期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结果,也是党的思想上的又一次深刻大解放。五大发展理念蕴含的求实的辩证思维,主要表现在发展模式、发展思路、发展环境三个方面。在发展模式上,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持续快速发展,实际上是粗放式的发展,最终造成了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脆弱、环境容量不足,已经成为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严重障碍。这表明实现国民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要进一步提高发展的质量和效益,而非速度和规模,必须实现从粗放型发展模式向集约型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正是基于我国目前发展模式面临的困境,始终以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及时总结经验,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创新发展理念,提出我国经济发展的新思路、新趋势、新举措,推动我国发展道路和发展模式在实践中不断趋于完善。在发展思路上,主要依据发展过程中的陈规陋习、艰难险阻、重重障碍,有目的、有意识地摈弃传统的发展格局,打破常规的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发展出路,勇于探索,敢于创新,力争突破,实现创新发展。习近平明确指出:“当前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要实现各项发展目标必须在改革创新上挖掘潜力,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成为我国经济提质增效、转型升级的必然选择。”因此,解决我国经济发展的难题,关键在于实施创新驱动发展,包括技术、机制、模式、发展方式的全方位创新。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的核心,是实现发展新动力的根本支撑和动力保障,也是中国实现由发展大国向发展强国转变的关键,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第一推动力。在发展环境上,当前全球格局正发生急速变化,而且出现深度调整。一方面中国在全球经济中地位和影响力提升,中国对全球发展格局有重大影响,另一方面全球格局的变化,又更全面地制约中国的发展。因此,在对“十三五”时期我国全面发展环境的基本特征作了深入研究,准确把握发展水准的基础上,指出了未来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战略机遇以及所面临的国内外环境的严峻挑战,中国要保持经济良性发展势头,继续拉动世界经济增长,必须更加注重完善发展环境,走出一条符合国际环境且具有中国特色的发展之路。

二、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观

发展观是有关发展的根本观点和总体看法。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永不停息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中,整个世界就是一个无限运动、变化、发展的客观世界,在方法论意义上,要求我们必须采取变化、发展的观点看问题,反对孤立、静止的观点看问题。马克思主义辩证发展观揭示了人类社会发展的本质和规律,是一种科学的社会发展观。其一,它从世界普遍联系和永恒发展的角度出发,把社会看作是一个由各个要素或系统组成的社会有机整体;其二,它一方面强调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另一方面又指出人的主观能动性,并将两者有机统一起来;其三,它强调和重视人的全面发展,社会的发展主要是以人为中心的发展,把人的全面发展看作是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理想目标。

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与五大发展理念是一脉相承、相辅相成的。其中,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是当前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和思想源泉,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继承和创新。其继承性体现在:在社会发展的主体性方面,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也是社会发展的主体,要充分发挥人民群众在社会发展中的重大作用,尤其是要调动广大人民群众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激发人民群众推动社会发展的深层次动力,始终坚持人民群众的主体性地位。习近平指出:“充分尊重群众的首创精神,着眼于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放手支持群众大胆实践,大胆探索,大胆创新,及时发现、总结和推广群众创造的成功经验,把群众的积极性和创业精神引导好、保护好,充分发挥了人民群众在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中的主体作用,为改革发展创造了一个宽松的环境。”在社会发展的客体性方面,强调社会发展必须是遵循客观规律的科学发展,必须是遵循自然规律的可持续发展,自觉认识和努力尊重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遵循社会发展的运行轨道,不断深化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不断提高推进改革开放、领导经济社会发展、提高经济社会发展质量和效益的能力和水平;在社会发展的目的性上,强调坚持“以人为本”,最终实现人的全面发展,以人为本是党的执政理念,只有坚持发展是为了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才能真正的体恤人民、造福人民,体现中国共产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习近平指出:“我们党提出的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立足于世界大势和我国国情,是基于对当今世界发展实践的审视和思考,是对多种发展理论的合理借鉴、创新和超越,是最富有系统性、科学性和时代性的发展观。”由此可见,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主体性、客体性、目的性等方面,五大发展理念与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观是一脉相承,并统一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之中。

同时,马克思主义的发展观作为一种科学理论,是随着实践的发展而不断发展的,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重大理论创新。马克思主义辩证的发展观,揭示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性。毛泽东作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奠基人,将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与中国的发展实际相结合,提出了“社会基本矛盾”和“两类不同性质矛盾”的矛盾发展观。邓小平作为我国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提出“发展是硬道理”,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将党和国家的工作重点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以江泽民为总书记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发展是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提出要实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提出了科学发展观,强调“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但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所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实现了发展理念从旧质到新质的飞跃。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着眼新的发展目标,深入推进党的理论创新,在发展目标、发展方式、发展路径等方面形成一系列新理念新战略。在发展目标上,五大发展理念紧紧围绕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目标,赋予了全面小康社会新的内涵和新的要求,更加突出发展的全面性、均衡性和协调性以及公平性,实现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五大建设齐头并进,东部、中部、西部协调发展,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全面提升,机会、收入、财富各方面共享发展。在发展方式上,五大发展理念表明,加快转变发展方式仍然是“十三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线。在经济发展方面,要全面适应中高速增长与中高端发展的新常态,推动发展方式由数量规模型转向质量效能型,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和低水平劳动力转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和管理创新。在发展路径上,五大发展理念既是发展的思路,也是发展的路径。坚持创新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动力的问题;坚持协调发展,注重解决发展不平衡的问题;坚持绿色发展,注重解决人与自然和谐的问题;坚持开放发展,注重解决发展内外联动的问题;坚持共享发展,注重解决社会公平正义的问题;五大发展相互联系、相互依存、相辅相成。从这个意义上来讲,五大发展理念是对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一次重大理论创新。

三、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系统的辩证思维

马克思主义系统的辩证思维认为,世界上万事万物都是相互联系的,没有孤立存在的事物,每一种事物都是和其他事物相联系而存在的。正如恩格斯所说,当我们深思熟虑地考察自然界或者人类历史或我们自己的精神生活时,首先呈现在我们眼前的,是一幅由种种联系和相互作用无穷无尽地交织起来的画面,充分体现了联系的客观性、普遍性、系统性。同时,习近平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次集体学习时强调:“要坚持发展地而不是静止地、全面的而不是片面地、系统地而不是零散地、普遍联系地而不是单一孤立地观察事物,准确把握客观实际,真正掌握规律,妥善处理各种重大关系。”这就要求我们必须反对采取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运用系统的辩证思维处理好五大发展理念所面临的一系列重大关系。

第一,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辩证关系。“小康社会”是邓小平在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在规划中国经济社会发展蓝图时提出的战略构想。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深入,其内涵和意义不断地得到丰富和发展,在20世纪末基本实现“小康”的情况下,中共十六大报告明确提出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2020年要完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的任务,是十八届五中全会的中心主题,也是“十三五”规划的战略目标。而“五大发展理念”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决胜纲领的灵魂,反映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战略目标的新要求,将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新的发展理念。

第二,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之间的辩证关系。五大发展理念立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和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新的目标要求,科学回答了关系我国长远发展的许多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集中体现了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理论的创新。五大发展理念不仅是引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纲领决胜的灵魂,而且是关乎国家长远发展的治国理念,更是新时期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思路和发展方向的现实要求。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要求,开拓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境界,探索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的新思路,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提供了新的发展理念。

第三,准确把握五大发展理念之间的辩证关系。“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这五大发展理念构成了宏大的科学发展框架、严密的科学发展逻辑、务实的科学发展思路,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和逻辑思维体系。其中,创新发展是五大发展理念的核心,是引领发展的根本动力和关键支撑,决定着其他社会发展的性质、内容及方向。协调发展是持续健康发展的内在要求,实现区域之间、城乡之间、结构之间的大体平衡,将显著推进绿色发展和实现共享发展,体现发展的均衡性、全面性与协调性。绿色发展是永续发展的必要条件和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重要体现,意在改变人与自然不和谐发展的问题,经济发展要上新台阶,生态文明也要上新台阶,将显著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更有利于共享发展成为有质量的发展。开放发展是实现国家繁荣发展的必由之路,意在解决内外联动的问题,将使发展更加注重创新,更加重视生态文明建设,更加有利于共享发展的实现。共享发展体现的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意在解决社会公平正义问题,坚持共享发展,归根结底是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是实现其它社会发展的落脚点和归宿点。可见,五大发展理念之间是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的,构成了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形成了比较完善而又复杂的社会发展系统。

四、五大发展理念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观点

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首要的和最基本的观点,其中实践决定认识,认识依赖于实践,离开实践的认识是根本不可能的。列宁指出:“从生动的直观到抽象的思维,并从抽象的思维到实践,这就是认识真理、认识客观实在的辩证途径。”认识运动是一个辩证发展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认识运动不断反复和无限发展。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认识具有反复性、无限性和发展性,要求我们坚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发展真理和检验真理。

五大发展理念从一定程度上来讲,也蕴含了马克思主义实践的认识论观点。首先,实践决定认识。五大发展理念正是根据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社会发展的趋势、动向、潮流等发展实践提出来的。第一,创新发展是大势所趋,日渐所势。当前,我国经济发展正处在增长速度、结构调整、前期刺激的关键时期,正经历前所未有的发展转化。从国内看,我国科技发展水平总体不高,科技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能力不足,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必须依靠创新发展,把科技创新潜力更好释放出来,有效破解产能严重过剩、资源环境约束等制约经济社会发展的系列难题,加快形成以创新为主要引领和支撑的经济体系和发展模式。从全球范围看,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正在孕育兴起,发达国家正在推进高起点“再工业化”,这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性交汇,为我们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提供了难得的重大机遇。第二,协调发展是因时而动,顺应而为。改革开放30多年来,经济及社会各方面发展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问题是时代的声音”,改革过程中也伴随着前所未有的严峻挑战。比如,城乡差距逐渐拉大,区域差距日渐明显,物质文明与精神文明发展日益不同步,贫富差距鸿沟愈益加大等等,这些都充分暴露了我国发展中面临的瓶颈制约,也意味着发展理念与发展模式的深刻转变。第三,绿色发展也顺应了经济发展的客观要求。当前,生态环境是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关键。我国经济在持续快速发展的同时,随之相伴着雾霾频发、城市拥堵、河流污染、湖泊萎缩、生态脆弱等危机。面对资源约束趋紧、环境污染严重、生态系统退化的严峻形势,我们必须正确处理好经济发展同生态环境保护的关系,树立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保护自然的生态文明理念。第四,开放发展是世界共同繁荣发展的必然选择。今天的中国,已经前所未有地与世界融合在一起。全球第一大出口国和第二大进口国、世界第一大吸引外资国和第三大对外投资国,中国经济是世界经济的重要引擎。但当中国经济步入新常态,当世界经济不确定因素增加,实现开放发展不仅有利于本国经济的发展,更有利于与世界接轨。第五,共享发展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然结果。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关于共享发展的部署安排,无论在宏观还是微观层面,每一项安排都与广大人民群众特别是困难群众息息相关,不仅回应了全社会关切,更体现了制度安排的延续性、科学性、优越性[1]。尽管成绩斐然,我们也要看到,当前分配不公的问题还比较突出,收入差距、城乡区域公共服务水平差距还比较大。在共享改革发展成果上,还有不完善的地方,任务还很艰巨。其次,认识反作用于实践。五大发展理念属于战略思维、哲学思维,具有前瞻性、整体性、统领性[2],正是在五大发展理念的科学指导下,我国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比如,经济增长速度渐缓、经济增长质量提高、经济结构趋于完善、经济发展动力增强、区域发展鸿沟趋于协调、经济发展空间日渐拓展、生态环境发展趋于改善、社会发展日益公平,解决一系列重大的社会问题,我们要真正做到崇尚创新、注重协调、倡导绿色、厚植开放、推进共享,必须用五大发展理念引领推动新的发展实践,并促进发展理论的创新。习近平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为中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规划了一幅宏伟蓝图,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推进到了新的历史阶段。

五、结束语

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是马克思主义求实发展观、辩证发展观、群众发展观的集中化、系统化的内在要求,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发展理论,也是我们党历来坚持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发展观的丰富和发展,是中国共产党关于发展理论的重要升华[3]。五大发展理念充分体现了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中央领导集体对共产党执政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的认识达到了新高度、新境界,是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场深切变革,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行动指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发展规划了一幅宏伟的发展蓝图。

[1]尹汉宁.论五大理念在发展行动中的先导作用[N].北京晚报,2016-02-26.

[2]施芝鸿.引领中国发展全局的五大发展理念[N].北京日报,2015-11-16.

[3]王友明.五大发展理念:顺应时代的理论创新[N].解放日报,2015-11-10.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Philosophy of the Five Major Development Conception

SHAO Hai-ping,LüZhuo-chao
(Xi’an Siyuan University,Xi’an 710038,China)

At the Fifth Plenary Session of the Party’s Eighteen formally put forward five development conception of the innovation,coordination,green,open,sharing,closely around the“what is development,how to develop,for whom to develop”problem,always runs through the Marxist philosophy of materialism,dialectics,epistemology,and many other systems theory.First,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reflects the essence of Marxist philosophy of seeking truth from facts;second,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reflects the Marxist dialectical view of development;third,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reflects the Marxist system of dialectical thinking;the fourth,development of the concept of the five reflects the understanding of Marxism practice view.

development conception;materialism;dialectics;philosophical;interpretation

D601

A

1009-6566(2016)04-00106-05

2016-05-02

邵海萍(1979—),女,湖北荆门人,西安思源学院思想政治理论教学教研部讲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吕卓超(1948—),男,陕西渭南人,西安思源学院教授,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猜你喜欢

小康社会马克思主义理念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 2020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凝聚三秦巾帼力量 决胜全面小康社会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为小康社会提供健康保障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面临的新形势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