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就职演说看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走向
2016-02-12刘凌斌
■ 刘凌斌
从就职演说看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走向
■ 刘凌斌
5月20日,蔡英文正式就任台湾地区领导人,其就职演说引发两岸各界与国际社会高度关注,尤其是蔡英文对两岸关系的表态更成为外界关注的焦点。遗憾的是,从蔡英文的就职演说来看,尽管她在两岸论述方面抛出若干新提法,对民进党的传统立场进行微调,但她并没有明确承认“九二共识”和认同其核心意涵,仍然在两岸同胞最为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这一根本问题上采取模糊态度,而且存在不少论述矛盾与言行不一之处。可以说,在历任台湾当局领导人都要作答的两岸关系这道“必答题”上,蔡英文当局仅仅交出了“一份没有完成的答卷”,其两岸政策主张显然无法令祖国大陆满意,恐怕也难以符合支持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两岸主流民意的期待,势必难以维持两岸关系现状,确保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未来,蔡英文当局的两岸政策将何去何从,引发外界高度关注。
蔡英文就职演说的两岸政策主张评析
一、两岸政策主张所占就职演说全文篇幅极低。
蔡英文对两岸关系的阐述只有300余字,只占就职演说全文约6000字的5%左右,比陈水扁、马英九4次就职演说中两岸议题所占演说全文的比重要低得多,且是放在“区域和平稳定发展及两岸关系”部分来讲,把两岸关系作为“建构区域和平与集体安全的重要一环”,将两岸关系包藏于更大范围的概念内,表明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将台湾内部议题置于优先地位,有意淡化两岸论述在就职演说中的重要地位,避免在两岸论述上“多说多错”,引发外界争议及批评。
二、以“切香肠”的方式对“九二共识”做出模糊表态。
迫于祖国大陆及美国的压力,蔡英文采取“切香肠”的方式,对“九二共识”做出模糊响应。她表示“:1992年两岸两会秉持相互谅解、求同存异的政治思维,进行沟通协商,达成若干的共同认知与谅解,我尊重这个历史事实。”换言之,蔡英文仅仅承认“九二会谈”的历史事实,没有承认1992年两岸两会通过会谈达成“九二共识”的历史事实,想用“过程论”来替换“共识论”,更未明言是否承认“九二共识”的核心内涵即“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对“九二共识”实质上采取不否认也不承认的迂回态度,在两岸同胞最为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即是否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根本问题上,仍然语焉不详,故意采取模糊态度,企图蒙混过关。
三、寻求在“既有政治基础”上推动两岸关系发展。
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提出在“既有的政治基础”上持续推动两岸关系和平稳定发展的论述,所谓“既有的政治基础”包括1992年两岸两会会谈的历史事实与求同存异的共同认知,“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两岸过去20多年来协商和交流互动的成果,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这表明:一是蔡英文试图以单方面诠释的“既有政治基础”取代“九二共识”,寻求与祖国大陆交流互动的机会。二是希望延续20多年来两岸协商与交流互动的成果,包括“概括承受”马英九当局执政8年来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成果,以此来“维持现状”。三是以“台湾民主原则及普遍民意”来发展两岸关系,“台湾民主原则”是指台湾人民对于两岸关系的未来前景是统或“独”拥有“自决权”,“普遍民意”则是在告诉祖国大陆,目前民进党得到台湾大多数民意,祖国大陆必须尊重,实际上暗藏了“台湾前途由2300万人民决定”与“挟台湾民意对抗大陆”的玄机。
四、抛出若干新提法,对民进党的传统立场进行微调。
一是就职演说全文用词比较中性、平和,以“对岸”称呼祖国大陆,并未出现挑衅祖国大陆的语句,也未谈及“台独”路线。二是首提“中华民国宪法”,强调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两岸关系条例”及其他相关“法律”处理两岸事务,可被解读为认同“中华民国宪法”的“一中内涵”及“两岸关系条例”中两岸的“一国两区”地位,比多数民进党人和传统民进党立场更靠近“中华民国宪法”及其体制,在与祖国大陆“相向而行”的道路上往前挪动了“一小步”,试图创造出符合祖国大陆期待的“两岸一中”想象。三是表示愿意与祖国大陆积极沟通,强调台湾要做一个“和平的坚定维护者”与“和平的积极沟通者”,将致力维持两岸关系的和平稳定,将努力维持现有的“两岸之间的对话与沟通机制”。四是宣示有责任捍卫“中华民国”的主权和领土;对于东海及南海问题,主张“应搁置争议,共同开发”,与祖国大陆在东海及南海问题上的政策主张存在某种程度上的交集。五是呼吁两岸的两个执政党应该要放下历史包袱,展开良性对话,造福两岸人民,表明蔡英文希望民共两党能抛弃对对方的成见,寻求建立政治互信,开启“民共交流对话”乃至两岸领导人会面的契机。
五、存在论述矛盾与言行不一之处。
一是虽然蔡英文首次在公开场合提到具有“一中内涵”的“中华民国宪法”,但同时在“既有政治基础”的4个关键元素的第二点又重提“中华民国现行宪政体制”,“宪政体制”的内涵更为宽泛、模糊,存在“公投自决”“公投修宪”与“法理台独”的可能,前后存在一定的矛盾。二是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提到13次“这个国家”,41次“台湾”,而只有提到5次“中华民国”,其中包括提到2次“中华民国宪法”,这些数据的比较,反映出蔡英文仍然以“台湾”而非“中华民国”作为“国家认同”对象,视两岸为“并非一国”的“异己关系”,事实上并未更改其本人及民进党对“国家认同”及两岸关系的基本立场。三是尽管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抛出若干新提法,刻意制造“一中”想象,但在就职演说前的游行及表演中,仍然以“同心圆史观”来诠释台湾近代史,切割两岸历史文化关联,以及新任教育部门负责人潘文忠刚上任就迫不及待地宣布废止“微调课纲”,表明民进党当局仍然延续“同心圆史观”的“台独”教育政策,是其言行不一的重要表现。
综上所述,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阐述的两岸政策主张希望尽可能满足各方的不同需求,希望达到凝聚岛内蓝绿共识、使美日满意、祖国大陆可忍受的目的,我们既要看到蔡英文为避免两岸实时对撞作出与祖国大陆“相向而行”的努力,以及向调整两岸政策的正确方向迈出的小小的一步,但也要看到她刻意回避祖国大陆最为在意、最为关切的两岸关系的性质问题,以及暴露出她的两岸政策主张存在的论述矛盾与言行不一之处。因此,对蔡英文的两岸政策主张,在继续“听其言”的同时更要“观其行”,要高度警惕蔡英文背后涌动的“柔性台独”和“去中国化”浪潮,要仔细鉴别蔡英文与绿营“民意代表”“独派”和“时代力量”等深绿势力在两岸关系议题上“唱双簧”的言行,绝不能掉以轻心,被其蒙蔽。
短期内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的基本走向
根据蔡英文在就职演说中阐述的两岸政策主张,结合影响民进党两岸政策转型的主客观因素预判,民进党重新执政初期不会放弃“台独”立场,更不会正面接受“九二共识”与“一中框架”,甚至连“冻结台独党纲”的可能性也很小。但是,为了展现民进党处理两岸议题的能力,取信于美国和祖国大陆,满足各方面尤其是台湾主流民意对“维持两岸现状”的期待,未来蔡英文当局与民进党很可能将按照“政经分离”的原则对两岸政策进行务实、理性的策略调整,并在实务层面继续加强与祖国大陆的互动交流。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预估短期内蔡英文当局两岸政策的基本走向:
一、 在实务层面、低敏感度领域继续开展与祖国大陆互动交流。
执政后的民进党很可能会把坚持“台独”立场与“民共交流”切割,利用党公职人士以个人身份访问祖国大陆这样的个人互动、城市交流,绿营智库与祖国大陆智库举办活动、邀请祖国大陆学者到访类似的智库交流,基层交流、经贸交流等方式与祖国大陆开展互动交流,继续保持民共之间一定层级的沟通,同时避免在敏感议题上过度刺激祖国大陆,营造“民共党际交流”的假象,并试图以此说服岛内更多民众和国际社会相信,重新执政的民进党有能力“维持两岸和平稳定的现状”。
二、对“九二共识”继续采取“不承认、不否认”态度,寻求新的政治基础与祖国大陆交流互动。
迫于祖国大陆及美国的压力,短期内蔡英文当局仍将对“九二共识”采取不否认也不承认的迂回态度,在两岸同胞最为关切的两岸关系性质,即是否承认“两岸同属一个中国”这一根本问题上继续语焉不详,采取虚与委蛇的态度应对。不过,若未来要求蔡英文承认“九二共识”的各方面压力继续增大,蔡英文当局可能继续抛出或重提一些内容模糊、让各方都有各自解读空间的两岸论述,如“九二精神”“台湾共识”“宪政共识”,或进一步对“既有政治基础”的内涵进行补充阐释,并试图取代“九二共识”,寻求与祖国大陆交流互动的政治基础。
三、尝试抛出一些向中间立场靠拢的两岸论述来试探祖国大陆的反应。
一方面,蔡英文当局可能进一步主张用“中华民国宪政体制”来定位两岸关系现状,提出依照“中华民国宪法”两岸有特殊关系以及两岸“宪法各表”;或延续马英九当局的说法,提出“两岸人民同属中华民族”;甚至重提“不排除统一作为两岸关系未来选项”“统一与否由台湾人民决定”“统一可以讨论”等两岸论述。另一方面,蔡英文当局可能借鉴陈水扁提出“四不一没有”、马英九主张“不统、不独、不武”的“三不政策”的做法,尝试用负面表述为其两岸政策划出底线,如承诺不搞“法理台独”,不推动涉及“国号”、领土变更的“修宪”,不挑起两岸军事对抗等,让祖国大陆、美国及台湾各界安心。蔡英文当局的根本目的或在于,试图通过提出向中间立场靠拢的论述,作出释放善意的姿态,来试探祖国大陆、美、日及岛内民意的反应,再视情况决定是否继续调整其两岸政策。
四、在涉及两岸的人事安排上向祖国大陆示好。
人事安排方面,未来民进党当局可能释出“国安会”“陆委会”、海基会、“中国事务委员会”“中国事务部”等涉两岸事务的关键党政部门部分职位,甚至主要负责人职位,任命一些“务实派”“开明派”或“知陆派”的绿营人士、学者,如以往经常与祖国大陆打交道的谢长廷系人马、新潮流系人马和部分与祖国大陆关系较好的专家学者,甚至亲蓝人士担任要职,主动向祖国大陆示好,释放与祖国大陆改善关系的善意,营造民共之间有能力直接沟通交流的迹象。日前传出,宋楚瑜将出任台湾海基会董事长,表明蔡英文希望利用多年来宋楚瑜坚持“九二共识”的政治立场及其与祖国大陆的交情为其两岸政策“解套”,借此来搭建与祖国大陆沟通的桥梁。
五、在文化教育领域继续大力推进“去中国化”与“文化台独”政策,塑造与祖国大陆对抗的民意基础。
迫于各方压力以及陈水扁执政时期的前车之鉴,蔡英文当局不大可能走“激进台独”“法理台独”路线,很可能大肆在文化、教育和社会生活领域推行“渐进式台独”“柔性台独”的政策措施,具体做法可能包括:借推动“转型正义”之名,行“政治清算”之实,继续推动“去孙化”“去蒋化”和“去中国化”;延续“同心圆史观”的“台独”教育政策,全面修订中小学课纲,切割两岸历史文化关联;宣扬日本殖民台湾的贡献,向民众灌输“台独史观”“皇民史观”,在形塑“国家认同”的基础上继续影响与改变台湾民众尤其是年轻一代的文化认同与民族认同;在舆论宣传尤其是网络平台上推广“文化台独”理论与“台独史观”,进一步打压泛蓝阵营尤其是“统派”的言论空间,为实现“和平台独”营造舆论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