认识台湾文化 构建两岸和谐文化关系
2016-02-12杨娟
■ 杨娟
认识台湾文化 构建两岸和谐文化关系
■ 杨娟
文化是一个社会的灵魂,是认识社会的重要切入点,两岸和谐文化关系构建对于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和两岸统一意义重大。
一、台湾多元文化并存的局面和特点
台湾先后经历过荷西、明郑、清治、日本殖民统治、中华民国等不同时期,特殊的历史轨迹使台湾文化呈现多元并存局面,台湾的文化类型有数十种,中华传统文化、西方文化、殖民文化、本土文化,是台湾影响最大的4种文化。
1.中华文化:台湾多元文化结构主体。
(1)从横向种属关系看,台湾文化是中华文化的一部分,体现在台湾社会方方面面。人口构成方面,据1926年调查,台湾83%的居民是福建人后代,另有17%来自广东,台湾与祖国大陆同根同源的事实无可争议;语言方面,台湾两千多万人口中说闽南话者至少有一千六百万人;习俗方面,台湾的姓氏符号以及家谱、族谱保存很好,很多居民还保存源自祖国大陆的郡望、堂号以示眷念祖籍,台湾民俗中的“拣骨”是“落叶归根”乡土观念的直接体现;戏剧方面,京剧、昆曲、湖南花鼓、黄梅戏等,随着各省移民迁入台湾,使台湾的戏剧舞台绚丽多彩;民间信仰方面,潮州汕头、福州泉州地区信奉的“妈祖”“开漳圣王”以及祖国大陆普遍尊崇的“关公”“文昌”等民间信仰均被台湾民众敬奉。这些普遍的文化现象表明,两岸在文化上水乳交融,两岸同根同源,隔不断、分不开。
(2)从纵向传承看,台湾较完整地保存了中国文化传统。日据时期传统文化受到严重破坏,但在抗战胜利尤其是国民党政权迁台后,传统文化受到重视。蒋介石自视为中国文化的正统继承人,国民党元老也都深受传统文化影响,他们在教育中充分体现出对传统文化的重视。小学、初中和高中的教学安排上,都分别根据各阶段学生受教育特点而设定相应的民族文化课程,提出培育民族精神和开展民族历史教育的要求。
2.西方文化:在台湾生根发芽,影响巨大。
西方文化在台湾的传播可追溯到17世纪的殖民入侵。1626年,西班牙人在基隆开始传播天主教;1628年,荷兰殖民者在新港开办台湾历史上第一所小学;1647年,在萧垅创办第一所幼儿园。随着荷兰殖民者在1662年被郑成功驱逐,西方文化传播戛然而止。
随着国民党政权迁台后与美国合作,西方文化再度兴起,其传播主要依赖三条途径:
第一,随国民党迁台的“西化”学者,他们主张全盘西化或用西方文化改造中国文化,其最初的激进观点曾受到压制,但在压力减轻时又强力反弹,影响甚大。第二,台湾与美国合作时被迫引入的美国文化。比如,美国在1951年要求国民党当局进行民主改革;70年代,美国调整对台政策,提出要“支持台湾当局用资本主义的自由化和多元化影响和牵制大陆”。第三,大量留美、留欧学生带回岛内的西方文化。以著名的新竹科学工业园区为例,海外留学归来人员参与设立的公司达100多家,在园区发展过程中扮演了极为重要的角色。除经济领域,留学归来人员在政治、文化、娱乐等各方面都给西方文化在台湾的传播提供渠道,西方文化在台湾的影响不容小视。
3.殖民文化:阴云不散,殖民余孽乘上“哈日”风。
除西方文化外,台湾的外来文化还有殖民者遗留的殖民文化,尤以日本文化影响为重。
日本占据台湾长达50余年时间里,不遗余力推行奴化教育,强制废除宗祠、建立神社,推行日语教育,强制台湾民众在公开场合讲日语,推广和服,禁止穿中国服装,要求新生儿必须取日本名字。日本殖民者的一系列严苛举措收到了很大效果,据统计,1944年,台湾共建立各类日语讲习所18095间,学生总数654794,日本官方公布的日语普及率从1937年的37.8%上升到1944年的71%;在“皇民奉公”运动中,大批青年受到煽动参加军队,甚至进入祖国大陆开展军事行动。许多台湾人在日本的殖民教育下长大,一些人把日本的殖民统治当作“恩惠”,甚至以日本人自居。国民党政府败退台湾时带去200多万军民,接管台湾后又进行了去殖民化运动,但日本文化却是余孽难除,众所周知的“二二八事件”固然出于对国民政府腐败的抵制,却也显现出受日本文化影响的一些人对中国收复台湾的敌意。
20世纪七八十年代,随着日本经济称霸全球,“日本制造”成为品质和档次的代名词,台湾掀起了“哈日”风,日本的娱乐、时尚和大众文化消费品在台湾大受追捧。与此并行,以李登辉为首的亲日政客的活动也加重了日本文化在台湾文化结构中的分量。
4.后来居上:台湾本土文化意识扩张明显。
近三十年来,台湾本土意识觉醒,台湾本土文化兴起的基础可以归纳为三点:
第一,文化认同和归宿感的需要。根据亨廷顿的理论,当意识形态冲突让位于文化冲突以后,本土文化的重要性便凸显出来。20世纪80年代政治改革开始后,台湾当局放弃“反攻大陆”政策,意识形态高压解除,各种文化和思想竞相迸发,文化归属和国家认同陷入混乱,人们迫切需要重建文化归属。20世纪90年代的台湾经济成就,又使民众充分相信其文化的独特性和优越性,因而对本土文化的研究和认可成了新焦点。
第二,原住民对自身文化地位的争取。长期被压制的台湾“本省人”要求平等的文化地位,这一诉求在政治改革中被提上日程。其结果,实为闽南语的“台湾话”不仅要进入课堂,而且政治领导人拜票时还不得不讲,甚至有人提议把台湾现存的十几种方言全部列为官方语言。
第三,“台独”分子借机炒作与祖国大陆的文化差异。20世纪90年代,“台独”分子在岛内趁势而起,大打文化牌、统“独”牌,挑动族群冲突,煽动两岸对立。民进党内的激进“台独”分子为讨好原著民,过分夸大本土文化的独特性,将“去中国化”与本土化捆绑,否认海峡两岸不可分割的文化渊源,在此背景下,各政党都不敢对本土文化说“不”,各种媒体也为本土文化呐喊,本土文化看起来日益强盛。
二、构建两岸和谐文化关系,理性对待台湾多元文化
基于台湾的多元文化结构,我们应当思考和改进两岸文化交流方式,以促进两岸和谐文化关系构建。
1.培本固元:辩证看待传统文化的主体地位。
中华传统文化的影响在台湾根深蒂固,这是两岸关系和谐发展可资利用的重要资源。20世纪50至80年代,国民党当局把中华传统文化当作“反共复国”的精神武器,严苛规定教育内容和方式,压制其他思想文化,致使富于精神感召力的中华文化蜕变为“官府文化”,结果使得台湾年轻一代对中华文化产生了逆反心理并转而拥抱其他文化,这是需要客观审视的。祖国大陆不能因台湾“西风”盛行就贸然采取行动,要耐心了解台湾同胞的文化诉求,只有在了解的基础上才能更好地开展两岸文化交流。
近年来,传统文化在祖国大陆方兴未艾,但是在国民党迁台后的三十多年,研究和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主战场在台湾,台湾有深厚的学术积淀可供两岸学者挖掘。祖国大陆在文化上除了要更深入继承发展中华传统文化外,还应当研究传统文化在台湾的流变、次生状态及其与外来文化的交合,应着重研究潮汕文化、闽台文化和台湾的乡土乡音,为两岸深入的文化对接找到切入点。
2.开放包容:直面西方文化尤其是西方政治文化。
台湾曾试图在传统(乡土)与现代(西方)的二元冲突中保持平衡。事实证明,西方文化逐渐占据优势,因为它是与发达的生产力相联系的精神生活方式,是与现代化、时尚化紧密联系的,也是年轻人对未来生活状态的自然推演。
当前,西方政治文化尤其是街头政治、选票文化已在台湾落地生根,两岸不同的政治体制是敏感话题,任何不适当的议论都可能引起两岸关系紧张。预设政治形态高于文化形态,把政治形态狭隘化,把民族共同体、历史渊源、经济利益等因素排除在政治形态之外,仅仅从两岸政治运作的形式差异上看待问题,就会把政治差异绝对化,就容易采取抗拒的立场。我们提倡“和”“求同”和“面向未来”,从两岸相通之处出发思考问题,在差异中寻找共识,化差异性为共生性、“和合”性,寻求共同的未来理想,共同应对未来挑战。
3.辨证施治:研究两岸对待殖民文化的差异,有效应对殖民文化余孽。
日本殖民文化影响值得深思。国民党接管台湾后,有些深受日本影响但没有随日本撤离的人,抵制中国文化且不承认是中国人,这在祖国大陆看来是不可理解的。日本侵略者奴役举措的出发点是“养牛挤奶”,但客观上对台湾经济发展起了一定作用,少数日据时期的遗老因而对日本怀有好感,这些记忆和一些年轻人迷恋日本流行文化一起构成的亲日倾向,与祖国大陆对日本的认知态度差异巨大。
这种差异对两岸关系带来的影响体现在两方面:一是台湾一些人的亲日态度伤害祖国大陆同胞的民族情感;二是对日据时期的美化会使台湾对祖国大陆的情感疏离。
日本文化在台湾影响较大,祖国大陆对台湾的影响势必降低,这不利于两岸情感靠拢。了解少数台湾人亲日情感的演变,全面再现日本在台湾的殖民历史,挖掘祖国大陆在台湾发展中的历史地位和作用,增加祖国大陆在台湾历史文化中的分量,铲除殖民文化余孽,增强两岸人民的历史纽带,这些需要学者和两岸民众共同努力。
4.由表及里:深入理解台湾本土文化和本土意识。
对于台湾本土意识,过去存在严重误读,本土意识和文化本土化并不能简单归结于“台独”分子分裂国家的举动。日据时期,台湾就曾经有过关于“乡土文学”的论争,那时“‘乡土’二字在台湾人心目中有着特殊含义,强调乡土,本身就含有抵制外来奴役之意”,那时的本土化是台湾同胞对抗日本殖民文化的武器。20世纪80年代,台湾的“本土化”开始变质,尤其是“台独”猖獗的90年代,“独”派分子把“本土化”跟“去中国化”“渐进式台独”捆绑在一起,使得“本土化”成了挑动两岸人民神经的敏感词。过去的误区在于没有把“本土化”和“去中国化”“台独”区别开来,没有把普通民众的乡土观念、乡土情结和乡土文化诉求跟“台独”分子的文化分裂活动区分开来,思维被“台独”分子牵着走,因而在文化方面陷入被动。我们已经认识到,在“本土化”就是“分裂”“否定民族文化”“去中国化”的前提下,人们对于“文化台独”的批判很容易被“台独”分子利用来激起普通台湾同胞的不满情绪,加深两岸隔阂。
5.多管齐下:构建两岸和谐文化关系。
自1895年起,台湾与祖国大陆的正常交流被阻断了一百多年,两岸文化隔阂客观存在。构建两岸和谐文化关系,首先是求同存异,构建文化共识。其次,要利用经济、教育、体育、环保、慈善等各种活动,使两岸的文化交流有所依托,重点加强民间参与,重点要放在青年人身上。最后,两岸和谐文化关系的构建和硬实力密不可分,祖国大陆依然应当以增强国家实力为基础,因为软实力是建立在国家实力基础之上的,国家实力增强了,作为两岸统一之文化根基的中华文化才更有吸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