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应有作用

2016-02-12危旭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53

探求 2016年1期
关键词:党校多元化

□危旭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 广州510053)



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应有作用

□危旭芳(中共广东省委党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广东广州510053)

[摘 要]在多元化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中,党校承担着不可或缺的重要任务和光荣使命。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干部培训的主阵地、主渠道,党校有着社科院系统、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等难以拥有的五大优势(即职能定位、师资团队、学科依托、学员资源和组织系统优势),应着重从更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攻关、孵育人才团队、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力争成为具有卓越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应有作用,并不断提升党校智库的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关键词]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多元化;党校

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越来越重视高端智库的建设,并逐步把发展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提升为国家重大战略。[1]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就此做出重要批示,指出智库不仅是影响政府决策的重要力量,也是衡量一个国家软实力的重要标志。改革发展任务越是艰巨繁重,越需要强大的智力支持。必须凝智聚力,“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和国际影响力的高端智库,重视专业化智库建设。”[2]

简要回顾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发展历程,不难发现,从2012年11月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提“坚持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依法决策,健全决策机制和程序,发挥思想库作用”[3];到十八届三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4];再到2015年1月20日,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联合印发《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清晰勾勒出方向、目标、任务和要求[5],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历经了萌芽初动到基本成型的过程并呈迅猛发展之势,展现出勃勃生机。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建立健全决策咨询制度,集中各方面智慧、凝聚最广泛力量,共同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贡献力量,毫无疑问已上升为重要的国家战略。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承担着“资政、启智、制衡、聚才、强国”等多项功能,在凝才聚力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和依法决策提供支撑、为不同利益主体化解分歧提供多元化协商共享平台,以及作为国家软实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唱响国际舞台上的“中国声音”和“中国主张”,在公共外交和文化互鉴中不断增强我国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等方面发挥着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目前,我国的智库呈现官方智库、准官方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并存的发展态势和格局。对于党校、行政学院系统在新型智库体系中的定位,中央《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支持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决策咨询方面发挥更大作用。”[6]这意味着,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在发挥好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主渠道主阵地作用的同时,更要承担起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以及党委和政府决策咨询思想库的重任,特别是发挥好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应有作用。这既是《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的基本要求,也是彰显党校地位和影响力的重要标志。

一、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实现“特色”和“新型”有机统一

智库,顾名思义即“智者(慧)之库”,拥有有效弥合知识与政策鸿沟的天然优势,并有助于提高国家决策科学化、民主化、法治化水平,扩大公众政治参与渠道的广度与深度[7],智库建设已成为世界诸国尤其是发达国家软实力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一种相对稳定运行、实现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组织和制度安排,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首先要明确的是“特色”与“新型”的关系。

所谓“特色”,强调的是中国智库的横向比较。与其他智库相比,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特”,首先体现在国家制度不同。中国是社会主义国家,而不是资本主义或其他制度类型的国家;是南方国家,而不是北方国家。由此决定了智库虽然形式类似,但性质根本不同;虽然研究方法相近,但根本立场相异。具体而言,要自觉做到“三个坚持”和坚定“三个自信”,即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和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因此,中国智库既不同于和政府保持直接而紧密关系的“苏联模式”,亦相异于刻意强调保持独立性的“美国模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既不能固步自封、妄自尊大;也不能“唯西方论”、妄自菲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应该是在中国历史背景、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逐步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应立足于中国国情,立足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持中国共产党领导,坚持求真务实,始终以维护国家利益和最广大人民群众利益为根本出发点,着眼于发展与长远,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性”(即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和当前的“三点”(即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机结合[8],勇于探索,善于创新,充分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致力于为公共政策和公共利益服务,凝才聚力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国家治理能力现代化、为不同利益主体化解分歧提供多元化协商共享平台,并不断创建和完善符合中国国情的功能机制(包括理论创新、决策咨询、舆论引导、国际交流等)。既要借鉴国际经验,更要体现中国特色、弘扬中国精神;既要探寻一般规律,又要把握不同类型智库的异质性特征,以新思维和新思路,冲破束缚,克服路径依赖和浮躁情绪,实现新转变和新跨越[9]。

所谓“新型”,强调的则是中国智库的纵向差异。近年来我国智库发展欣欣向荣,取得的成绩有目共睹。但面临国内外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特别是决策的强度、密度和复杂程度日益加深,智库建设已相对落后于时代发展,国际影响力强和知名度大的高质量智库尤甚。克服传统智库存在的“重政策解读、轻引导制定;重前期介入、轻后期评估;重部门利益,轻统筹实效”等弊病[10],建立适应国家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要在理论创新、问题导向、知政结合、深度参与、有效监督等方面体现“新型”内涵。与西方智库相比较,我国智库影响政府决策的方式既强调共性,也注重个性,共性通过个性来呈现,共性蕴含在个性之中。在继续发挥包括内参模式、成果要报等形式在内的中国智库特色基础上,进一步将智库建设和研究置于中国经济社会转型期的宏观背景之中,与我国的民主集中制、协商民主制度、跨部门协调机制、地方政府政策实验等模式紧密结合起来,凸显中国智库特色。

因此,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是“特色”与“新型”的有机统一,两者相互促进,分工互补,共同服务于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建设的伟大实践。

二、党校建设特色新型智库的优势

党校作为党委的重要部门,培训轮训党员领导干部的主渠道和主阵地,在建设特色新型智库过程中,在职能定位、师资团队、学科依托、学员资源、组织系统等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一)职能定位的优势

习近平同志在2012年7月召开的全国党校校长会上,对党校职能定位提出了新要求,赋予了新内涵,强调党校要发挥好自身特色和优势,努力突出服务大局特色、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特色、思想库特色。围绕贯彻落实习近平同志关于党校职位定位的新要求,近年来,党校进行了积极探索,进一步明确了党校职能定位,也就是:干部培训、思想引领、理论建设、决策咨询,鲜明提出了“智库式”办学理念。在《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中,把党校置于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的重要位置,强调要促进党校智库创新发展,着力为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推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在目前正在修改《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中,党校基本任务,增加了推进中国特色智库建设的任务;科研工作,增强了服务功能,即为党的理论建设和理论创新服务,为引领社会思潮服务,为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服务。

(二)师资团队的优势

党校拥有一支高素质的师资队伍。这支队伍能够坚定正确的理想信念,忠诚于马克思主义,遵守党的政治纪律,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始终同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马克思主义理论功底扎实,熟悉党的路线、方针、政策,专业知识丰富,勇于理论创新,具有研究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的能力等等。所有这些,对于正确把握新型智库的定位,即以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性”、“三点”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使智库研究工作能够更加贴近党和政府的需要,更好地围绕大局,服务中心工作等等,都十分有利。

(三)学科依托的优势

党校为了更好地发挥干部培训教育的主阵地、主渠道的作用,不断增强教学的针对性和实效性,全面提高教学质量和效益,逐渐形成结构合理、特色鲜明、优势明显、方向明确的学科体系。在保持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马克思主义哲学、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党史党建等传统学科优势的基础上,近年来又着力培育经济学、管理学、法学、公共管理、领导科学等重点学科领域,并积极推动跨部门跨学科交叉和互动,取得了许多新成果。党校智库建设可以依托这些学科优势,有利于准确锲入党委政府关注的热点、难点和重点问题,提出有现实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的政策;有利于进行以重大经济社会现实问题为中心的基础理论研究,并为提供精品决策咨询打下坚实基础。

(四)学员资源的优势

党校学员是来源于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的领导干部,可以说,党校是执政骨干密集、高端人才荟萃的思想交汇地。这些学员熟悉基层和工作一线情况,具有丰富的实践经验,为党校获取政策信息、了解实际政策需要提供便利条件。同时,学员在党校学习期间,通过学员论坛、专题研讨和调研等多种教学形式,参与决策咨询,政策研究能力得到强化的同时,也提升了党校的咨询研究效果。即使学员毕业离校,相关的研究和交流仍可有效组织,形成长期资源。

(五)组织系统的优势

全国党校系统具有覆盖面广、科研力量雄厚、联系紧密、相互合作的整体优势。如:全国党校系统有一批知名专家学者和实力过硬的教研队伍,还有区域覆盖面广等优势。同时,正在修订党校工作条例,增加了加强全国党校系统智库建设协作的要求,将会进一步加强、拓展、深化系统本身的协作。

此外,党校又是党委的重要部门,离决策机构近,熟悉政策制定过程,能够较为便利获取政策信息,调用相关统计数据资料。同时,党校教学科研历来有着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传统,能够聚焦党和国家中心工作、党委和政府重大决策部署、社会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深入研究,及时向中央和各级党委反映思想理论动态、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设。党校还有“直通车”等沟通渠道,通过内参或呈阅件等方式,直接将研究成果报送相关决策层。

三、充分发挥新型智库中党校作用的路径

党校姓党的原则,决定了充分发挥党校在新型智库体系建设中的作用既是党校应尽的义务,也是其提升影响和彰显实力的有效途径。应着重从更新发展理念、统筹协调攻关、孵育人才团队、完善保障机制等方面深入思考、积极探索,力争将各级党校打造成为具有影响力和竞争力的智库,充分发挥党校在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应有作用。

(一)更新发展理念,增强行动自觉

党校是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党中央、国务院明确赋予党校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时代责任。党校要进一步增强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使命感和责任感,把建设党校思想库作为贯彻执行《意见》、履行自身职责的重大任务,并从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精神、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繁荣和发展哲学社会科学推进党校“一流学府”建设等方面,进一步提高推进党校思想库建设重大意义的认识,增强行动自觉并在指导思想、基本定位、主要研究领域、工作方式、专家数据库、成果渠道、经费支持、基地建设、对外交流、组织领导等方面形成具体实施方案,妥善加以落实。

(二)克服封闭单干,统筹协调攻关

未来的高端智库建设要实现“特色”与“新型”的有机统一,既强调共性,又注重个性;既要传承,亦要出新。在信息交互加速、社会网络错杂、学科渗透加剧的背景下,像过去那种闭门单干、内部单循环的方式,显然行不通了。特别是针对重大现实问题的研究,要更加注重个体智慧与集体理性的结合;注重理论探讨与实践检验的互动;特别是要鼓励不同学科间的碰撞与融合。党校要适应这种要求和挑战,必须以新思维、新思路,冲破束缚,克服路径依赖和浮躁情绪,实现新跨越。[11]特别是要深化科研体制改革,调整优化学科布局,加强资源统筹整合,增强协调攻关能力,发挥1+1>2的协同相应,不断拓宽科研平台和跨部门合作,重点围绕提高国家治理能力和经济社会发展中的重大现实问题开展国情调研和决策咨询研究。[12]如2014年12月,中国浦东干部学院、光明日报社、上海社会科学院、中共上海市委党校联合举办的高层智库论坛(2014)等就是一种较好的尝试。[13]借助智库联盟、论坛、峰会和备忘录、战略合作框架等多种方式,搭建平台、凝才聚力,构建和完善开放兼容的对外交流合作机制与框架;通过合作攻关、基地建设、挂职锻炼、成果交流、数据库共建共享等多种形式[14],推动党校系统内部以及与党政部门、兄弟科研院所等的纵向和横向联系。并把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纳入党校事业发展总体规划,推动教学培训、科学研究与决策咨询相互促进、协同发展。[15]突出服务大局特色、突出理论教育和党性教育特色、突出思想库特色,充分发挥党校在影响和服务党委和政府决策中的应有作用。

(三)培育优秀人才,完善优质成果保障

建设高端智库,优质成果是产品,优秀人才是根本,有效机制是保障。智库作为生成智慧和思想的组织,有什么样的人才,就会有什么样的未来。要认真研究各类人才队伍的规模和结构,特别是要努力形成素质精良、结构合理、奋发有为、善为人先的党校人才队伍。既要善用人才,更要善育人才,努力形成创新智慧迸发,优秀人才涌现的生动局面。要将理论储备与政策阐释有机结合起来,“向理论要钥匙,向实践要智慧”[16],实现理论研判与应用研究辩证统一,着力培养一批熟理论、懂政策、善调研的理论研究专家和应用对策咨询专家。特别应注重发挥党校的独特优势,有效整合人才资源,建立多元化科研队伍,吸纳党校学员(包括退休官员)和党委政府相关实务部门一线人才,通过协同创新,促进科研成果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新型“凯旋门”通道。党校科研要开拓视野,丰富新方法和新手段,善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规范与实证相结合等研究方法,注重数据有效搜集和挖掘,运用创新思维、战略思维、网络思维、关联思维和动态思维,从因果分析、逻辑推理研究向关联与非关联等相关因素呈现式研究转变;从历史静态研究向动态追踪研究转变[17],力推精品,奉呈佳作,从而更好地服务决策、指导实践和引导舆论。

当然,在此过程中,要不断建立健全有利于科研创新的管理机制,包括资金投入机制、科研评价机制、激励约束机制和有效信息保障机制等,为党校智库建设提供体制机制保障。以有效信息保障机制为例,分为研究信息搜寻支撑机制和研究成果有效传播机制两大部分。一方面,丰富完备的信息搜寻支撑机制是做好智库工作的基本前提,应着重加强相关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外文主流期刊数据库、特色资源数据库、政策法规数据库、政府文件数据库、专题成果数据库、简报数据库和案例数据库等)。另一方面,高效快捷的成果传播机制是发挥智库作用的关键环节。党校智库要实现“双度效应”,既要提高知名度更要培育美誉度,既要提高关注度更要增强认可度。可以通过多种途径促进研究成果高效快捷传播,不断提升党校智库的综合影响力。通过各种正式和非正式渠道与决策机构建立密切交流机制,以专题调研报告、内部研究报告、决策咨询报告等方式使研究方案成为政策现实,从而不断提升政策影响力;通过重大课题、重大成果、重要会议、重要专著论文报告等在国内外发出声音、传播主张,产生思想冲击力和裂变力,从而不断提升学术影响力;走入公众视野,随时倾听公众意见,增强决策咨询报告的公众知晓与民意认同,实现务实性与传播性的辩证统一,从而不断提升社会影响力。

概而言之,在当前由“战略机遇期”向“改革深化期”转型的时代节点上,必须高起点、严要求、全方位建设党校智库。以服务决策为导向,坚持求真务实,立足宏观、着眼长远,将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五性”(即全局性、前瞻性、战略性、综合性、长期性)问题和当前的“三点”(即热点、重点、难点)问题有机结合,勇于探索,善于创新。从事后政策解读向引导政策制定转变;从前期政策介入向全程深度参与转变;从追求内部建言向实现智政沟通顺畅转变。从而充分发挥党校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中的应有作用,不断提升党校智库的政策影响力、学术影响力和社会影响力。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Z].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务院公报,2015,(4).

[2]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N].人民日报,2013—11—16.

[3]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18.

[4]李国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特在哪里新在何处”[N].中国经济时报,2014—5—30.

[5]李国强.对“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认识和探索[J].中国行政管理,2014,(5).

[6]赵婀娜.特色、新型——中国智库的必然选择[N].人民日报,2014—8—7.

[7]郝平.新型教育智库建设要有新思维[N].光明日报,2015—3—3.

[8]朱虹.探索高水平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道路[J].江西社会科学,2014,(1).

[9]胡鞍钢.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实践与总结[J].上海行政学院学报,2014,(2).

[10]李后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要处理好四大关系[J].中国西部,2015,(5).

[11]刘德海.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协调发展研究——兼论江苏新型智库体系建构[J].南京社会科学,2014,(12).

[12]李伟.探索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之路[N].人民日报,2014—4—22.

[13]李伟.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建设高质量中国特色新型智库[N].光明日报,2015—1—22.

[14]陈宝生.以改革创新推动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N].光明日报,2015—1—26.

[15]王伟光.努力建设具有国际影响力世界知名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N].人民日报,2015—1—30.

[16]满新英.新型智库要精准定位[N].学习时报,2015—3—2.

[17]张学森、黄浩涛.发挥党校优势打造中国特色新型高端智库[N].学习时报,2015—9—28.

□责任编辑:温朝霞

[中图分类号]C9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8744(2016)01—0046—06

收稿日期:2015—12—21

作者简介:危旭芳(1977—),女,博士,中共广东省委党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所副所长,经济学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社会转型期的三农问题、生态创业与可持续发展。

猜你喜欢

党校多元化
德国:加快推进能源多元化
巧用“多元化”,赋能“双减”作业
晋源区委党校:历经四年寻访 赓续红色血脉
永荣锦江瞄准差异化多元化
多元化——写作教学中不可缺少的「原则」
党校教学应重视党性教育
满足多元化、高品质出行
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的中共党校建设
中共第一所党校成立于何年何地?
性人权与性多元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