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2016-02-12杨叶平郎春玲

中共山西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4期
关键词:义利观政治经济学教育者

杨叶平,郎春玲

(1.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22;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2488;3.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哈尔滨 1500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杨叶平1,2,郎春玲3

(1.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150022;2.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2488;3.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哈尔滨150022)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内容不只包括经济领域,还涉及道德、教育、法律等多个层面。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义利观、根本立场和研究方法等对当今思想政治教育具有极为重要的启示:要明确阶级属性、强化意识形态功能,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要注重与物质利益和需要理论相结合,拓展义利观教育的内容;要坚持以人为本,以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为基础,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要与时俱进,培养问题意识。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思想政治教育;阶级性;义利观;根本立场;研究方法

2015年11月23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指出,“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们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的必修课”〔1〕。习近平总书记从方法论和认识论维度,深刻地阐释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内涵,为当代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提供了思想指南。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涵盖的知识不只停留在经济学领域,还涉及道德、教育、法律、宗教等领域,其虽然没有对思想政治教育进行明确的论述,但其中的一些思想观点对思想政治教育同样具有重要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阶级性

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所阐明的无产阶级世界观为指导,从分析资本主义社会最基本的经济细胞——商品入手,揭示了商品内部使用价值和价值的对立统一,并指出商品的二重性根源于劳动的二重性;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作为研究对象,揭示出剩余价值是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即资产阶级通过榨取无产阶级创造的剩余价值来实现资本的积累、财富的升值;资本积累直接导致的是资本主义私人占有和生产社会化之间矛盾的加剧,而这种对抗性矛盾的解决需要通过无产阶级革命与社会主义制度的建立来代替资本主义制度,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思想武器并指明了方向。认真研究分析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我们不难看出,其全部的理论、观点都是反映和代表无产阶级利益、愿望的,是为无产阶级根本利益服务的,这也是其阶级属性。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要明确阶级属性。思想政治教育属于上层建筑的意识形态领域,是伴随着阶级和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一种特殊的教育活动,存在于阶级社会的整个过程中,服务于统治阶级的阶级统治。马克思、恩格斯在其著作中明确指出:“支配着物质生产资料的阶级,同时也支配着精神生产的资料,因此,那些没有精神生产资料的人的思想,一般地是隶属于这个阶级的。占统治地位的思想只不过是占统治地位的物质关系在观念上的表现。”〔2〕因此,由生产资料所有制决定的不同的社会制度下的社会,统治阶级都是根据自己的阶级利益和统治需要来对被统治阶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进而影响、转变、引导和塑造被统治阶级的思想,满足统治阶级的需要。因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清醒、深刻地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的阶级属性,尤其要认清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的无产阶级属性,承担起向人民大众宣传马克思主义,为社会主义事业培养坚定拥护者和可靠接班人的任务。

第二,要强化意识形态功能。意识形态功能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轴心功能,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区别于德育、思想道德教育等的主要标志〔3〕。思想政治教育存在于任何社会,但在不同性质的社会制度下,由于社会制度和社会主导思想的差异,导致其意识形态功能也是不一样的。在资本主义社会及其以前的社会形态的意识形态教育中,主要是通过教化、奴化方式来操纵和控制群众。社会主义社会不同于以往任何形态的社会,“社会主义社会的意识形态教育则是通过教授科学的马克思主义来掌握群众,并使这种理论转化为改变世界的物质力量”〔4〕。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必须明确我国的思想政治教育是马克思主义性质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目标是使教育对象掌握马克思主义理论,提高思想政治素养,自觉地加入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传播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世界的队伍中,以保证思想政治教育的方向不偏离马克思主义的轨道,并能最大限度地实现其意识形态功能。

第三,要确保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地位。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发展、大变化、大动荡之中,国家之间无论是在经济领域还是在思想领域的竞争不但没有停止,而且日益加剧,如西方敌对势力力图采取“和平演变”的国际战略逐步瓦解、摧毁社会主义的目标没有变,行动也越来越公开化。另外,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科学性、真理性、价值性不断遭到一些别有用心的人的质疑和恶意攻击,严重影响了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思想领域的主导地位,弱化了马克思主义在全党和人民群众中的影响力。中国共产党要想带领全国人民成功应对挑战和困难,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坚定共产主义信仰,始终代表最广大人民群众的利益。思想政治教育是中国共产党战胜困难、走出困境,从一个胜利走向另一个胜利的法宝。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思想政治教育必须毫不动摇地坚持马克思主义在我国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只有这样,才能充分应对国内外各种错误思潮的侵袭,抵制各种曲解、诋毁马克思主义的错误言论,维护社会的团结和稳定。

二、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义利观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义利观

义利观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一个重要方面,推动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发展,更是马克思创立唯物史观的前提、基础和关键。首先,利益是人的发展的基本动力。马克思很早就已经意识到利益问题,并指出:“人们所为之奋斗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5〕马克思在这里所指出的利益不是抽象的利益,而是以人们的物质生活条件为基本内容的物质利益。其次,人们的思想受利益的影响。根据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中的物质决定精神、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的理论,思想属于精神范畴,利益属于物质范畴,故利益决定思想,而且“‘思想’一旦离开‘利益’,就一定会使自己出丑”〔6〕。再次,社会进步受利益影响。社会的每一次进步、科技的每一次创新、思想的每一次飞跃都和社会以及人们的需要相关,而这种需要又受人们的利益支配,故利益在一定程度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最后,利益关系引发社会矛盾和斗争。利益关系是一种社会关系,不同的利益构成了不同的利益群体,它们之间因为利益不同而形成各种矛盾,当这种矛盾积聚到一定程度时,就会引发利益集团间的斗争。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要坚持物质利益与思想政治教育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的义利观明确指出,人们努力想争取到的一切都同利益有关。人类进行生产劳动的直接动机与目的就是为了获得物质利益,这是客观存在的,贯穿于人类历史发展的全过程;人类历史上所进行的阶级斗争都与物质利益有关;人们的思想和行为都与物质利益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所以说,将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是思想政治教育题中应有之义。在思想政治教育中,相关部门结合受教育者的实际情况建立相应的物质激励机制,能够使受教育者切身感受到自己的某种行为或行为结果的正确性和价值所在,感受到自我存在的价值,进而激发受教育者的主观能动性,但是物质激励也不可能完全满足受教育者的需要,还需要与受教育者的直接的、现实的精神需求相结合。只有这样,思想政治教育才能真正贴近受教育者,帮助其解决实际问题,教育的实效性也才能进一步提升。

第二,要将需要理论引入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需要与利益密切相关,没有需要,就不会产生利益,利益有助于主体需要的满足和发展。不同主体的需要产生不同的利益诉求,不同的利益诉求之间互相影响,既能够推动生产力的发展,促进生产关系的变革,也会引发社会矛盾。新的社会矛盾的出现,使思想政治教育面临新的课题和新的挑战。为此,思想政治教育者要结合教育对象的实际和教育对象对思想政治教育不断提高的要求,丰富教育内容、创新教育方法,使其能够最大限度地满足受教育者对思想政治教育的思想需要、政治需要、经济需要等。另外,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根据社会发展对其提出的新要求,不断完善自我,以达到社会的要求,真正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社会价值。总之,思想政治教育只有满足了不断发展变化的各种各样的需要,才能最大限度地提升其实效性,进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第三,要拓展义利观教育的内容。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及时调整、更新义利观教育的内容,主动回答与现实和教育者实际相关的义利观问题,并建立辩证统一的义利观教育体系,以使思想政治教育体系更加科学合理。首先,人的利益包括个人利益、群体利益、社会利益三个维度。教育者要引导受教育者在追求个人利益时不能损害集体和社会利益。其次,教育者要正视受教育者对经济利益、政治利益、文化利益的追求,明确受教育者对经济利益的追求是最基本的需求,政治利益和文化利益是较高层面的需求,三者共同构成了动态发展的义利观。再次,教育者要处理好长远利益与眼前利益的关系,眼前利益是基础,与生存利益密切相关,长远利益则是最根本、最重要的,为社会发展指明了方向。

三、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这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1〕。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以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及其运动规律为研究对象,深刻地揭露了无产阶级受剥削和压迫的真正根源,植根于无产阶级解放运动的土壤中,服务人民大众,具有鲜明的人民主体性。马克思曾经指出,在一定条件下,从事实践活动的“现实的人”为历史发展的主体,创造、维持和推动着人类社会的存在与发展,这是人民主体思想的逻辑起点。人民主体思想的终极目标就是要实现每个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和实现共产主义,这真正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根本立场。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要把人的全面发展理论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要理论依据。人的发展尤其是全面发展一直贯穿于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全过程,是人类社会一直追求的终极目标,体现着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取向。在社会主义制度基本框架内的思想政治教育,必须用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引领教育目标。其一,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充分认识和深刻理解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活动是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目标的主要途径,而思想政治教育者对教育目标的认识程度直接关系到目标的实现程度。其二,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各级目标中贯彻人的全面发展理论。在各级具体目标的设计中,不仅要涵盖人的个性、社会关系、各方面能力的综合协调发展,而且要合理设置、安排能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实践活动,以保障思想政治教育终极目标的真正实现。

第二,要坚持以人为本。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改革与创新的突破口就是坚持以人为本,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其一,思想政治教育全过程要突出人的主体性。应以教育对象的需要为导向,设计教学过程、选择教学内容,以教育对象的思想认识水平、自身实际和接受能力为依据,有针对性地选择适合教育对象实际的教育方法,使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其二,思想政治教育要特别关注人的生存与发展。在教育过程中,既要关注国家和社会的需要与利益,又要关注个人发展中的利益诉求,关注人的尊严、幸福、价值追求等,将其作为发挥思想政治教育功能的重要现实依据,最大限度地激发教育对象的主观能动性。其三,在教育过程中要坚持平等的原则。随着社会的进步,教育对象的平等意识逐渐增强,渴望与教育者进行平等的沟通与交流,这就需要教育者尊重、关心、理解、爱护教育对象,与教育对象进行平等对话、交流和学习,进而使他们能够理性地接受教育。

第三,要保证人民的主体地位。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是马克思主义本质的集中体现,也是我们党的根本宗旨和执政理念。历史是人民创造的,真正的英雄是广大人民群众,我国建设与发展的力量源泉也是广大人民群众。因此,教育者在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时,必须要关注无产阶级和人民大众,关注他们的生存状况、社会地位和利益诉求,帮助其应对问题、战胜困难。同时,教育者要敢于面对社会现实问题,对一些质疑甚至否定人民主体地位的言论、思潮和行动,要从理论和实践上进行回击,为真正实现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进行不懈努力。这不仅有助于发挥人民的主体作用和实现人民的主体地位,同时也能够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提供最牢固的群众基础。

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及其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一)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方法

正确的研究方法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成为科学的理论研究体系的重要依据之一。其一,马克思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在完全客观的基础上,立足于资本主义经济关系的逻辑论证,从资本主义客观的经济事实出发,透过复杂的现象,揭示了资本主义的矛盾和经济运行规律,发现了资本主义剥削的实质——剩余价值,为无产阶级的解放事业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并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其二,马克思将辩证法引入研究中,如逻辑与历史相统一的方法、必然性与偶然性相统一的方法、从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等,从而不仅使人们能够科学、全面、真实地认识政治经济学,而且使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具有了严密的逻辑性和历史感召力。其三,马克思和恩格斯在研究中对前人的研究成果采取了批判、继承、开放的态度,吸收了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法国空想社会主义学说的合理部分,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科学的研究方法,最终得出科学的结论。

(二)对思想政治教育的启示

第一,要与时俱进。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是开放、发展的理论,为人们研究问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指导。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从不认为马克思主义理论是一成不变、僵化的教条,正如恩格斯曾经指出的,“我们的理论是发展着的理论,而不是必须背得烂熟并机械地加以重复的教条”〔7〕。所以说,马克思主义理论必须是根据时代的变化、实践的发展不断丰富与发展的理论体系。思想政治教育作为一个兼具理论性与实践性的学科,在理论研究与实践中必须要与时俱进。思想政治教育者首先要在实践的基础上,不断创新与发展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实现理论指导实践、实践丰富理论的和谐局面。其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在坚持思想政治教育基本原理的基础上,着眼新的实践,借鉴古今中外优秀的思想政治教育理论和实践成果,及时总结经验,并回答新的问题、提出新的理论,赋予思想政治教育新的内涵。总之,在发展中继承,在继承中发展,是思想政治教育应坚持的科学态度。

第二,要有问题意识。对现实问题的科学解释是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重要特征之一,更是其生命力之所在。思想政治教育要想像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那样永葆生命活力,必须具备问题意识。首先,教育者要主动去研究教育对象,及时发现他们思想意识方面存在的问题,并对存在的问题进行科学分析,以帮助其解开思想上的困惑。其次,在思想政治教育的实践过程中,要培养教育对象的问题意识,与其共同寻找、探讨社会思想领域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并进行深入透彻的分析。再次,思想政治教育者要正确认识思想政治教育领域内的理论研究状况,包括理论研究的具体范围、理论的发展程度等,从中找出研究的空白或薄弱之处后再进行深入研究,以促进思想政治教育学科的发展和实效性的提升。

总之,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博大精深,对人类生活的各个领域均产生了不同程度的影响,思想政治教育理应从中吸取精华,并将其融入到科研与教学中,以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发展与创新。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十八次集体学习时强调立足我国国情和我国发展实践发展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N〕.人民日报,2015-11-25(1).

〔2〕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8.

〔3〕李春华,等.思想政治教育若干重大问题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5:80.

〔4〕余斌.试论思想政治教育的目的、本质、原则和方法〔J〕.中国高等教育,2011(7):33-3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87.

〔6〕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286.

〔7〕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62.

责任编辑芳晔

G641

A

1009-1203(2016)04-0105-04

2016-06-18

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EIA150415);黑龙江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项目(JG2014010862)。

杨叶平(1980-),女,黑龙江哈尔滨人,黑龙江科技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讲师,中国社会科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思想政治教育专业博士研究生。郎春玲(1983-),女,黑龙江绥棱人,黑龙江科技大学计算机学院讲师,工学博士。

猜你喜欢

义利观政治经济学教育者
人类命运共同体与中华传统文化中的义利观
品读
论政治经济学方法论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政治经济学的建构
我国教师教育者研究的回顾与前瞻*
教育者要怀揣梦想上路
Palabras claves de China
孔子义利观内涵探析——以《论语》为中心
夯实“一带一路”倡议的政治经济学理论基础
儒家义利观及其对大学生义利观教育的启示
黑格尔、马克思与古典政治经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