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探析
2016-02-12张新慧
张新慧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 400715)
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探析
张新慧
(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重庆400715)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它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但其在弘扬过程中也面临着对传统优秀文化的漠视、大众文化及网络文化的冲击等困境,因此,应发挥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开展有意义的日常文化活动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文化;文化路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是兴国之魂,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精髓,决定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方向。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内核,是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的重要内容,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思想结晶,是我国文化软实力的重要体现。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渊源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表现形式,它的生成不是凭空捏造的,不是随意杜撰的,而是涵养于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之中,并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顺应时代发展规律而形成的。
(一)根植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一种表现形式,植根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之中,从传统文化中汲取营养。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讲仁爱、重民本、守诚信、崇正义、尚和合、求大同的时代价值,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源泉。”〔1〕
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国家、社会、个人三个层面24个字,不难发现它们都刻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烙印,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国家层面的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在中国古代文化中就有所体现,《管子·形势解》中说“主之所以为功者,富强也。故国富兵强,则诸侯服其政,邻敌畏其威”,就是在强调国家富足强盛的重要性。孟子“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人和思想,墨子的兼爱、非攻思想,都体现了中华文化对和谐的追求。社会层面的自由、平等、公正、法治也在传统文化中有深刻体现。古人有“不患寡而患不均”的平等观念与公正价值,“明礼义以化之,起法正以治之,重刑罚以禁之”(《荀子·性恶》)的法治思想等等。个人层面的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更是在古代文化中贯穿始终。《左传》说:“人所以立,信、知、勇也。”《大学》中说:“大学之道,在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体现了中国古代对诚信友善的重视。
(二)吸收借鉴世界优秀文化成果
当今世界是一个开放的世界,世界各国的政治、经济紧密地联系在一起,当然文化也不是封闭的,而是呈一个开放的态势,相互借鉴,互相融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凝结,其生成和实践虽说扎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之中,但无不受着世界文化的影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前中国认同的最大价值公约数,其所弘扬的价值理念与世界人民的共同追求、与人类的价值目标趋同。我们所倡导的民主、自由、平等等价值观念,虽说与西方国家所宣扬的并不完全一致,在概念阐释和内容表达层面亦有所区别,但是也汲取了它们的有益成果,借鉴了他们的进步之处,具有广泛的文化视野和强大的包容性。
二、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困境
以中华民族优秀传统文化涵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以文育人、以文化人、以文化发展做引领,理应成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途径,但在实践过程中却遇到了困境,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漠视
中华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孕育了五千年的中华文明。在浩浩荡荡的历史长河中,中华文化以其独特的优势不断发展壮大,不但创造了璀璨的古代文明、引领科学技术发展,使中华民族在世界上遥遥领先,更是影响了周边的国家。然而当今社会却有一些论调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禁锢性滋生了中国人的骄傲自大,导致了近代中国落后挨打的局面,因此应该摆脱传统文化的禁锢,跳出传统文化的圈套,不断发展新文化。有一些人认为中国传统文化有很大的封建性和落后性,不适应当今世界文化发展的潮流,应该摒弃,转而借鉴西方文化,在广泛认可的文化环境中发展自身。
(二)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对主流文化的消解
当今社会的发展、改革开放的深入、外来文化的影响,使得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不是呈现为主流文化的一枝独秀,而是表现为以主流文化为主,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等多元文化融合发展的格局。大众文化、网络文化等虽不是主流文化,但其发展势头不容小觑,尤其对青年群体的影响最为直接和深入。
大众文化是在工业化时代、市场经济的导向下产生的,以文化产业为特征,以现代科技传媒为手段,通过各种文化形式反映社会大众日常生活,适应社会大众品位并在社会大众中广泛流行,为社会大众所接受和参与的意义上的生产和流通的精神创造性活动和成果〔2〕。大众文化从当前社会整体趋势看是向好的,但其商业营利性、休闲娱乐性、审美的日常化、趣味的时尚化、强烈的渗透性等特点,也会给青年群体造成不利影响,使其思想混沌、价值扭曲,摒弃高雅文化,追求肤浅的、顺从的文化,导致人文精神的丧失。同时,大众文化也使西方思想观念向我国青年群体的渗透更加便利和深入,从而消解我们所倡导的价值观。
网络文化也是当今社会不容忽视的一种文化现象,它在促进社会进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完善政府监督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但同时,网络文化也出现庸俗化、娱乐化的趋向,与主流文化有相悖之处,不同程度地消解着主流社会的价值观。
(三)日常文化活动缺乏核心价值观的嵌入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想落地生根,得到人们的普遍认同和践行,日常文化活动是不可忽视的重要载体。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提出本来就具有较高的文化视位,不但需要进行权威的理论解读,更需要隐性地渗透到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嵌入文化活动中,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然而现实生活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扬时常与日常文化活动脱节,无法引起人们的共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和弘扬,并没有抓住传统节日等关键点,没有开展广泛的群众性精神文化活动,没有利用好博物馆、纪念馆等公共文化资源。脱离了日常文化活动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像干柴枯枝,没有了生命力。在普通民众看来,更是空洞无物的东西,无法推动社会进步,没有实际价值。
三、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路径选择
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的过程中,文化发挥着重要作用。“坚守我们的价值体系,坚守我们的核心价值观,必须发挥文化的作用”〔3〕,一定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根基,增添文化内涵、实现文化观照,努力做到以文化人、以文育人〔4〕。
(一)发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与中华民族传统文化有着深厚的渊源,其提炼和凝结深受优秀传统文化的影响,其培育和践行也必须发挥传统文化的根基作用。
首先,要客观审视传统文化。传统文化作为古代的一种思想结晶、精神财富,对当今社会的发展有很大的借鉴意义和启示作用。但传统文化毕竟是过去时代的智慧结晶,对于当代社会的发展可能存在不适应的情况。因此,在借鉴传统文化的时候需要对其进行客观审视,对适应现在社会的一些东西要保留并发扬,对于不适应的内容则要舍弃和剔除。
中华传统文化具有独特的优势。一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每逢佳节倍思亲”,“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月是故乡明”等诗句,体现了其宣扬的孝道、团圆、重家庭亲情。二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强大的包容性和整合性。表现为对其他少数民族文化和外来文化的借鉴和整合。三是中华传统文化具有延绵不绝的承继性,风风雨雨五千年仍然能够延续下来。但中华文化也有不足之处,表现为其保守性和束缚性、缺乏创新性等。如果不加以取舍,势必会束缚思想、影响发展。
其次,要有效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发挥传统文化对于治理社会风气的作用。传统文化能够怡情养志、涵养文明,因此,要以优秀传统文化为引领,树立人们正确的义利观、是非观、荣辱观,使全社会形成遵守秩序、和谐正义、讲诚信、守道德的文明社会风气。
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形成良好家风的作用。家是社会的最小单元,发挥传统文化的作用,引领重孝道、长幼有序、和谐健康家风的形成,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举措。
发挥传统文化对于培养良好个人修养的作用。重视对传统文化中尊师重道、礼貌待人、诚实友善精神的宣扬,有利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个人层面的落地生根。
(二)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
加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建设、促进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最首要的就是加强主流文化的宣传和建设。主流文化就是一个社会、一个时代所倡导的、表达社会主体意志的、具有重大影响的文化〔5〕。当前我国的主流文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应向国人宣传主流文化,抵制大众文化和网络文化的消极影响,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占领人们的思想阵地。其次,要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以马克思列宁主义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文化为人民服务的原则,使广大人民享受到社会主义的独特文化优势。再次,要保持文化自信,在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的基础上,学习借鉴世界其他国家的先进文化,推陈出新,促进文化创新和发展。
另外,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还要推进社会主义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使社会主义文化在科学发展观的指导下,呈现姹紫嫣红、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使我国的文化产生强大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这就要求进行文化体制改革,解放文化生产力,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以满足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为落脚点;坚持以人为本,发挥人民群众在文化创造中的主体地位,秉承文化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的原则,让文化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
(三)开展有意义的日常文化活动
日常文化活动是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载体,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于日常文化活动中,能潜移默化地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和行为方式。中国传统节日是一个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形式,不但要让人们了解传统节日的形式,更要引导人们对传统节日的实质内涵、价值意蕴的发掘,如借助中秋节,举办品茶、吃月饼、赏月等活动,向人们普及中华民族重视家庭亲情、企盼阖家团圆的传统精神诉求;通过国庆节,组织人们集体观看阅兵仪式,激发人们的爱国热情和身为中华儿女的自豪感、荣誉感;借助抗战胜利纪念日,组织人们签名、向老兵敬礼等活动,向人们传递中华民族铭记历史、珍爱和平的价值观念。传统节日是一种形式,更蕴含了深刻价值追求,有效利用传统节日内隐地宣传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可以达到很好的效果。
此外,开展群众性精神文明活动也是落实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有效路径。开展先进人物评选活动,如最美乡村教师、感动中国人物、先进青年等,在弘扬先进典型的同时,宣扬和谐社会应有的价值规范,触发人们内心的价值追求。组织文艺活动、朗诵比赛,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容进行文艺创作、诗歌创作,引发人们的深度思考。完善公共文化资源,免费开放博物馆、纪念馆、美术馆、科技馆等,让人们能够共享文化大餐,激发文化感悟。
〔1〕习近平.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十三次集体学习时的讲话〔EB/OL〕.(2014-02-24).http://cppcc.people.com.cn/n/2014/ 0226/c34948-24463617.html.
〔2〕赵文荟.大众文化和大众传播的崛起——当代意识形态面临的特殊文化景观〔J〕.南京社会科学,2008(12):63-68.
〔3〕习近平.完善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N〕.人民日报,2014-02-18(1).
〔4〕刘云山.着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党建,2014(2):21-23.
〔5〕杨怀中,万伟伟.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文化思考〔J〕.学校党建与思想教育,2015(5):8-10.
责任编辑文丁
D616
A
1009-1203(2016)04-0016-03
2016-06-16
张新慧(1992-),女,山西临汾人,西南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2014级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思想政治教育理论与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