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思想创新
2016-02-12钱津
钱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中国经济转型与经济思想创新
钱津
(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北京100836)
[摘要]在“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转型要求实现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型、向劳动主体智能化转型以及向现代经济转型。相对应的是必须实现现代市场经济思想、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以及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方面的认识创新。现代市场经济思想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也不同于传统的市场经济思想,更不同于传统的商品经济思想。积极地推动人本经济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推出新的人本经济理论,深刻地阐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一切都取决于劳动主体的道理,明确这方面的经济思想创新是十分重要的。再有,就是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基础理论认识,传统理论只研究实体经济领域,而现实已经是虚拟经济领域与实体经济领域并存,所以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必须是虚实一体化的。
[关键词]经济转型;经济思想;以人为本;虚实一体化;新型工业化
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是“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发展与社会发展的基本理念。其中,创新是占据首位的要求。从逻辑上讲,创新的基点应是经济思想的创新。目前,尽管各界对于“十三五”规划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的认识和解读存在不同,但对于中国经济必须转型是没有分歧的,无论是政府,还是学界的各个学派,还是大大小小企业的管理人员,都已经明确中国经济改革和发展之后转型的必要性。中国经济理论界需要确认这一基本事实,更需要从这一基点出发,探究“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转型在客观上必须实现的思想创新的要求。
一、中国经济转型与实现工业化
著名美国经济学家邹至庄一直以其对中国历史、文化和经济发展的把握运用现代计量经济学方法关心和研究中国经济。他撰写的《中国经济》和《中国经济转型》在中国经济学界产生了很大影响。邹至庄的《中国经济转型》是最早明确提出中国经济需要转型的经济学著作,他的这部著作是在2005年出版问世的。
2011年,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魏杰教授也出版了一部《中国经济转型》著作。该书指出,中国的经济体制是从计划经济体制转型而来的,因而经济增长过程中政府的作用表现得极为突出,这种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是万万要不得的,这会使中国经济增长在一定时期内表现得极为强劲,但会带来深层次的经济与社会问题,因此经济必须转型,从政府主导型的经济增长方式转向以市场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方式。
而在魏杰的这部探讨中国经济转型的著作出版之前,美国学者勃兰特和罗斯基出版了一部他们共同编写的《伟大的中国经济转型》著作。不过,这部著作并没有在中国产生太大的影响。
事实上,当时光进入到2015年,中国政府和中国经济界对于中国经济转型的认识已经是很深切和很具体了。其要点表现在:一是强调必须实现产业结构升级,加快从制造大国转向制造强国。积极促进工业化和信息化深度融合,大力开发利用网络化、数字化、智能化新技术。二是明确必须发展新兴产业和新兴业态。国家一定要实施高端装备、信息网络、集成电路、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航空发动机、燃气轮机等重大项目,把一大批新兴产业做成主导产业。推行“互联网+”行动计划,推动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等与制造业有机结合,促进现代电子商务、工业互联网、物联网和互联网金融发展。三是全国各地一起努力发展现代服务业。使这一产业尽快成为中国经济中就业量最大的产业,并要大力发展旅游、健康、养老、创意设计等生活和生产服务业。四是转为依靠创新型人才增强经济发展后劲。确定扩大股权和分红激励政策实施范围,确保创新型人才分享成果。致力于培养国内高质量人才和提升国家科研尖端智力水平。以创新型人才为本,在不久的时间内基本实现新型工业化。
按照“十三五”规划的要求,到2020年中国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这一目标的实现实际上也就是中国新型工业化目标的基本实现。中国的工业化是从1953年起步的,历经国民经济调整时期、文革动乱时期,一直到改革开放之后才迈开大步,在2004年进入腾飞阶段,即工业化基本实现的前期经济高速增长阶段,在“十三五”规划时期结束时即可获得基本的实现。从经济学研究的角度讲,基本实现中国的新型工业化是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奋斗目标必要的经济基础。只不过,在中国目前的经济理论研究中,还很少有人关切中国的工业化问题,特别是对于新型工业化的认识存在不足。这在某种程度上既表明中国经济转型之中存在着相当的艰难性,也表明中国经济界对于中国经济转型需要的思想创新认识还缺少一定的自觉性。
依据已有的研究与实践,可以概括地讲,在“十三五”规划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实质是要求必须实现市场体制转型、劳动主体转型以及向现代经济转型。与此相对应,在经济理论研究方面,则是必须实现现代市场经济思想、以人为本的经济思想以及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
二、必须创新现代市场经济思想
从经济理论的角度考察,在“十三五”规划时期实现中国经济转型,首先必须具有现代市场经济思想,这样的思想既不同于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也不同于传统的市场经济思想,更不同于传统的商品经济思想。
转型的中国经济要求人们抛弃传统的计划经济思想。中国改革之前计划经济实行了几十年,影响可谓根深蒂固。但是,计划经济思想与中国经济转型需要建立的市场经济是格格不入的。计划经济实质上是一种产品经济,既不要商品,也不要市场。或者说,计划经济就是一种没有商品意识和市场概念的经济体制。其实,中国改革了30多年,就经济转型而言,在某种程度上,还残留着计划经济体制的阴影。在中国经济改革的前15年,实质是要建立一个有效率的计划经济体制来取代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改来改去还是在计划经济体制的框架下寻找出路。直到党的十四大召开,明确了:“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计划和市场都是经济手段。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这之后,才开始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和建设。但传统体制的影响还在,直到现在,还有人自觉不自觉地在延续传统体制的做法,缺少商品意识,实施住房分配,缺少市场概念,还是迷恋依靠行政手段管理社会经济。
转型的中国经济更要求人们超越传统的商品经济思想。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发生的重大变化之一就是有了对于商品和商品经济的承认。但是,必须明确,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不能使自己的思想停留在商品经济发展阶段。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都是社会经济形态,不过是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不能将商品经济混同于市场经济,不能将这两种不同的社会经济形态等同看待。也可以讲,市场经济是从商品经济发展而来的,市场经济是发展了的商品经济,这种已经发展了的经济形态已经不再是商品经济形态,而成为了一种新的市场经济形态。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最为明显的区别在于,商品经济只有一个商品即劳动产品交换的市场,而市场经济既有商品交换市场,又在此基础上出现了生产要素市场。这也就是说,市场经济是在商品交换市场发达的基础上又进展形成生产要素市场的社会经济形态。所以,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必须深刻地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不同之处,必须明确地认识到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就一定要建立并完善生产要素市场,并充分发挥生产要素市场的作用。对于转型后的中国经济,人们需要超越商品经济意识,具备高度重视市场上游的生产要素市场作用的市场经济意识。
更需要明确的是,转型后的中国经济要求建立的是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因此人们应具备现代市场经济思想,而不能停留在传统的市场经济思想上。只要是出现了生产要素市场,社会经济形态就是由商品经济转为了市场经济。但是,最初出现的生产要素市场并没有高度地证券化,那时的生产要素市场规模小,发挥的生产要素的市场化配置作用有限。而现代市场经济最大的特点就是,生产要素市场高度证券化了,发挥的市场化配置生产要素的作用是具有支配地位的,这与传统的生产要素市场作用不可同日而语。因此,证券化的生产要素市场成为市场经济的中枢,中国经济的转型就是要以证券化的生产要素市场为市场中枢,而不再延续传统的经济体制,既不再是传统的计划经济,也不停留在商品经济的改革阶段,而是要一步到位,建立并完善现代市场经济体制。因此,在“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必须高度重视资本市场作用和其他生产要素市场作用,必须推动资本市场高度证券化,并要有能力控制高度证券化的资本市场。这需要人们必须认识到市场经济与商品经济的不同,必须认识到现代市场经济与传统的市场经济的不同,将研究现实经济的视野建立在现代市场经济的思想认识基础上。这是中国经济转型的必然要求,也是一种最基本的要求。
三、必须拓展创新人本经济研究
从根本上讲,在“十三五”规划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必须依靠劳动主体的变化,即依靠劳动者的转变。可以肯定地讲,缺少劳动者的提升,不可能实现中国经济转型。对此,同样需要经济思想或经济理论创新。传统的经济理论是以劳动客体的研究为主线的,对资本的研究取代了对人本的研究。其实,社会经济最活跃的因素是人,人是劳动主体,缺少对劳动主体的研究不可能准确把握经济的实质。同样,对于劳动主体的研究也不能混同于对于劳动客体的研究,即不能将对于人本的研究混同于资本的研究。对劳动主体的研究属于人本研究,不能将此搞成人力资本研究。一些经济学家看到传统理论中的劳动主体研究的缺失,于是开始重视劳动主体研究,并将这种研究概括为人力资本研究,获得了诺贝尔经济学奖,这是经济学的悲哀,是经济学不科学的典型实例。人本是不同于资本的,将人本的研究纳入资本研究的范畴,不仅不合逻辑,而且难以研究持续。所以,面对中国经济转型,必须重新起步对于劳动主体的研究,必须明确要求补上人本经济研究的缺失。
与改革开放之前相比,中国改革开放之后的经济发展取得举世瞩目的成就。实事求是地讲,这样的成就取得决定于两个方面:一是开放带来的现代高科技发挥的决定性作用,再是改革之后中国劳动人民发挥的冲天干劲。中国的劳动者是与引进的先进技术相结合才创造了巨大的社会财富,才使中国摆脱了贫困的帽子,至今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但技术基本上是引进的,至少在核心技术方面还缺少中国的自主研发能力。这么多年的经济快速发展基本上是依靠技能型的劳动者辛勤努力取得的。而中国经济的转型,必然要求从主要依靠技能型劳动者创造财富向主要依靠智能型劳动者创造财富转变。如果还是主要依靠技能型劳动者创造财富,而达不到主要依靠智能型劳动者创造财富的发展水平,中国经济无法实现转型,那将是一个永远迈不过去的坎。拉美一些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就是这个道理,缺失劳动主体的提升转变,社会经济的发展不会进入一个更高的水平。这也是现代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重大区别,不是光看GDP的多少,而是要看到劳动者创造GDP能力的大小。目前,美国几乎没有制造业的工厂,而是将需要技能型人才的工作全部转移到国外。正因如此,美国的经济收入才是世界最高的,现代美国经济主要依靠的是智能型人才,而不是传统的人数众多的技能型人才。
在“十三五”规划时期,中国经济的转型也要同美国一样主要依靠智能型人才创造社会财富。这是一个相当紧迫的要求,也是一个十分硬性的要求。而现实地讲,中国理论界并没有为此呼喊,更没有为此迅速行动起来。在这方面,不能不说,由于传统文化的影响,中国各界都有一些麻木,看不到这种转型的实质性要求,看不到经济发展到此必须迈过这个坎的紧迫性。现在的中国高等教育,还在推动职业化,还在大喊培养技能型人才,或者说,还在浪费着宝贵的教育资源和时间,还不能深刻地意识到中国经济转型对于人才的要求。实际上,在目前的中国经济发达地区,已经开始了机器换人和机器人换人。不用讳言,机器换人就是对一般技能型人才的挑战,而机器人换人就是对高级技能型人才的挑战。从这方面讲,中国高等教育的思想落后及混乱已经对中国经济转型造成一定的阻碍。所以,目前需要中国经济理论界大声疾呼,研究和宣传劳动者提升转变的重要性,积极地推动人本经济的研究成果,创新性地推出新的人本经济理论,深刻地阐明经济的发展和经济的转型一切都取决于劳动主体的道理。在这方面的经济思想的创新是对中国经济转型的最为重要的贡献,也是现代经济学研究的一项最为重要内容,而且,无论是现实经济研究,还是经济理论研究,都应将此作为一个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创新性研究内容。
四、必须创新基础理论研究领域
再有,面对“十三五”规划时期的中国经济转型,中国经济理论界的研究,还必须高度关注经济基础理论研究领域的创新。对此,不能延续传统的经济基础理论认识,更不能自缚手脚将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奉为圭臬。时代不同了,中国经济发展了,中国经济已经与世界接轨了,中国经济正在转型,物是人非,今非昔比,不能依靠和延续传统认识是必然的。对于这一问题,根本不需要争辩,事实是摆在那里的,没有人能够无视今日中国经济已经绝对不同于改革开放之前的事实,因此,合乎逻辑地讲,经济学的基础理论必须向前发展,不能停留在改革开放之前,更不能停留在上个世纪和上上个世纪。无论何时,刻舟求剑的做法都是十分愚蠢的,对于中国经济转型需要的经济基础理论创新来说,不能接受任何现代版的刻舟求剑。在中国经济理论界,其实很有一些人愿意抱着前人的著作对于中国经济的现实问题说三道四,这是很不好的一种学风。不能讲这叫实事求是,这只是本本主义的态度和做法,于中国经济转型只有阻碍,没有任何的帮助。即使是没有学习过任何经济学理论的人,也可知道,现实经济变化了,需要研究新的经济理论,而不能用传统的经济理论来匡正现代的经济现实。
改革开放之后,中国经济的变化明显地表现出领域的扩大,从只有实体经济领域到出现虚拟经济领域与实体经济领域并存,国民经济已经是高度地实现虚实一体化了。而任何一位学习过经济学的同仁都知道,传统的经济学基础理论都是通过对于实体经济领域进行研究而概括出来的,传统的经济基础理论并没有涉及虚拟经济问题。举例来说,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对于货币发行量的确定,就没有包括虚拟经济领域经济活动需要的货币量。而事实上,虚拟经济同实体经济一样需要使用货币,而且在同一个国家,需要使用的必然是同一货币。传统的价格理论也未涉及虚拟经济领域的定价问题,也就是说对于在虚拟经济领域的劳动及劳动成果在其交换问题方面毫无认识。这说明,传统经济基础理论的研究领域与现在的实际经济运行的领域不一致,在这种状况下,即使是用传统经济基础理论只分析实体经济领域也是不可以的,因为现代的社会经济是一个整体,现在的实体经济领域是与虚拟经济领域并存的,并不是不受虚拟经济影响的单纯的实体经济领域。所以,对于经济学基础理论没有创新,是不能适应中国经济转型面对的现实,不可能指导当前中国经济转型的实践。创新对于经济基础理论,就目前来说,比任何方面的理论创新都重要。
如果没有经济基础理论的创新发展,那中国经济能否实现转型呢?回答应该是肯定的,这就是实践会先于理论的表现,只不过这种转型的实践是缺少理论指导的实践,具有一定的自发性和盲目性,缺少必要的自觉性,往往会为此付出相
应的代价。就中国经济转型时期的货币发行来说,没有科学理论的指导,只能是蒙着来,要么发多,要么发少,没有个定准。发多了,当然知道不好。于是,就往往控制着少发,而少发了货币,会影响经济的活力,那些发行货币的部门就不管了。日子只能这么混着过,在21世纪,人类可以发射飞船去火星,但是对于发生在地球上金融市场的事情却只能说个大概,甚至有时连大概也说不准。创新的宏观调控理论与传统的宏观调控理论的不同在于,传统理论只关注实体经济,而创新的理论是虚实一体化的宏观调控理论;传统理论要求宏观调控只做货币总量调控,而创新的理论要求宏观调控必须抵达资本市场,必须对市场运行的资本进行必要的控制。这是不同的经济思想,因为人们都知道,资本不是货币,资本是能够增值的货币。由此人们应该认识到,在“十三五”规划的中国经济转型时期,扩展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的领域,实施虚实一体化研究,创新经济基础理论,是十分重要的。缺少这样的创新,中国经济转型很难避免出现某些会造成经济恐慌或经济呆滞的盲目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M].人民出版社,2013.
[2]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N],新华社,2015.
[3]钱津.《感受腾飞——论中国工业化与通货膨胀》[M].人民出版社,2010.
[4]钱津.《直面现实:中国重大经济问题分析》[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1.
[5]钱津.《中国现实经济求索》[M].企业管理出版社,2011.
[6]钱津.《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M].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3.
责任编辑:徐慧枫
[作者简介]钱津(1951-),男,浙江金华人,经济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研究员,主要研究方向为经济学基础理论研究、经济思想史、企业经营与管理、区域经济发展战略研究等。
[收稿日期]2015-11-29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16)02-0118-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