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后台州—嘉兴经济发展差异的视角

2016-04-22杨红新

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动力机制台州嘉兴

杨红新

(中共椒江区委党校,浙江台州318000)



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路径选择研究——基于金融危机后台州—嘉兴经济发展差异的视角

杨红新

(中共椒江区委党校,浙江台州318000)

[摘要]经济转型升级的实质在于经济发展动力的变化推动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经济转型升级更多依靠经济结构的优化、创新驱动的增强带动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以金融危机后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中最突出的表现——嘉兴与台州经济发展差距逐渐缩小为研究对象,以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组织结构理论、都市圈经济理论为支撑,揭示嘉兴与台州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的动力机制;在此基础上,从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形成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增强科技创新能力、充分发挥各地区比较优势等方面,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关键词]经济新常态;台州—嘉兴;经济差异;动力机制;转型升级

金融危机以来,在市场化和全球化进程向纵深推进、经济发展方式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变的背景下,浙江区域经济发展格局出现了明显的分化,环杭州湾地区经济增长强劲,金衢丽地区开始崛起,温台沿海地区经济实力相对下降;其中原本处于经济先发地区的台州即将被嘉兴“超车”成为当前浙江区域经济发展差异最突出的表现。在经济增长理论、产业组织结构理论以及都市圈经济理论的基础上,从实体经济发展、产业组织结构、科技创新、人力资本素质、区域融合的角度,分析近年来嘉兴与台州经济发展差距①逐渐缩小的动力机制,结合经济新常态的主要特征、浙江经济发展的新动向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经济新常态下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一、区域经济发展差异的理论基础

区域间经济发展差异的直接原因是经济增长速度不同导致经济总量的差异,深层次的原因则是区域间经济增长动力的不同、产业组织结构的差异、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等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一)经济增长理论:经济增长动力的转变

早期经济增长理论更加强调市场自由的重要性,劳动力数量、资本积累、劳动效率是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因素。在哈罗德—多玛模型中,经济增长率取决于资本—产出比率和储蓄率,通过调节储蓄率、增加投资可以实现经济的长期增长。20世纪50~60年代,索洛、斯旺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基础上,创立了新古典经济增长理论,人均资本水平、人口增长率和科技进步影响经济增长的三个主要因素[1],强调技术进步作为经济增长发动机的重要性。罗默(1986)和卢卡斯(1988)等学者把技术进步、人力资本等因素进行内生化,提出了内生经济增长理论,强调人力资本积累水平对促进技术进步的巨大作用[2],丰富的人力资本是导致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经济差距不断拉大的主要原因。从上述经济增长理论可以看出,资本(投资)、科技、劳动力等是影响区域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而人力资本水平对区域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起着越来越关键的作用。

(二)产业组织结构理论:产业竞争力的提升

区域经济的发展,不仅与生产要素的丰富程度有关,而且与区域内部产业的组织结构有着重要的关系。在创新能力方面,中小微企业处在完全竞争的市场结构中,只能被动的接受价格,利润率较低;而大企业则处在垄断竞争或寡头垄断的市场结构中,能够通过产品的差异化、市场影响力来获取更大的利润[3](pp333~336),能够投入更多的资本进行科技创新。在产业竞争力方面,大企业利用其较高的产业集中度,能最大化的发挥规模经济效应,通过吸引大量中小微企业在其周围的集聚,进而产生范围经济效应,提升产业发展的整体竞争力。同时,在分工更加专业化的背景下,大企业持续壮大也离不开中小微企业的协作和配套。因此,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区域经济发展的竞争力。

(三)都市圈经济理论: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

都市圈是城市化发展到较高阶段在地域空间结构上的一种表现形式[4],已经成为区域参与国际竞争的主要载体。国内外都市圈经济发展的实践表明,都市圈内部的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具有较强的集聚辐射效应,随着核心城市竞争力的增强,其对周边地区的辐射效应将会数倍于集聚效应。周边地区承接核心城市辐射效应的大小,不仅与核心城市的城市能级有关,而且受到区域内的城市与核心城市的距离影响,在集聚扩散效应受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下,距离核心城市较近的区域能够承接更多的辐射效应,经济发展的速度更快。高速铁路、高速公路、城际轨道交通等现代基础设施的建设,一方面,缩短着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另一方面促使核心城市对周边地区经济发展的带动作用更强。

二、金融危机后台州—嘉兴经济实力的此消彼长

2008年以后,台州市经济实力相对有所下降,而嘉兴市经济实力在逐渐上升。(见图1)嘉兴经济总量与台州的差距,从2008年150亿元缩小到2014年的34.7亿元。从一产、二产增加值来看,第二产业成为嘉兴缩小与台州差距的直接因素,台州市一产、三产增加值领先嘉兴的优势分别从2011年的46.1亿元、165亿元增加到2014年的70.5亿元、186.7亿元,二产增加值与嘉兴的差距从2008年的93.3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222.4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发展的差距成为两地经济差距缩小的关键因素,台州市归上工业增加值与嘉兴的差距从2011年342亿元扩大到2014年的497亿元,而2014年台州一产和三产增加值领先嘉兴的总和仅为257.2亿元。

图1 2008~2014年嘉兴与台州经济实力对比

嘉兴与台州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表面原因是两地经济增长速度的不同带来经济总量的高低变化,但是根本原因却是两地在产业发展层次、企业的规模结构、科技创新能力、人力资本素质、投资偏向、经济发展模式、区位优势等方面的差异,进而导致两地经济发展动力不同。与台州市相比,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更多,创新资源更为丰富,人力资本素质更高,利用外资的规模更大,更加注重制造业的投资,区位优势更加明显,在上述诸多因素的综合作用下,嘉兴市经济发展动力更加多元化,经济竞争力稳步提升。2015年社科院发布的2014年全国294个城市综合经济竞争力排名,嘉兴位居37位,而台州则位居64位[5](pp001~009)。

三、金融危机后台州—嘉兴经济发展差异的动力机制

台州、嘉兴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背后是两地经济发展动力机制的不同。持续增加工业投资以做强实体经济,优化产业组织结构提升产业竞争力,提高人力资本素质推动经济转向内涵式发展,增强创新驱动能力以提升经济发展质量,区域间融合发展产生范围经济效应是金融危机后嘉兴与台州经济发展差距缩小的主要动力。

(一)投资偏向、产业组织结构加速经济追赶

发达国家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国家或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离不开适度的投资,因此,在当前及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投资仍将是维持地区经济增长的重要驱动力。地区之间在投资总量、投资结构上的差异将会成为影响地区间经济发展差异的重要因素。

投资方向不仅决定着经济发展方向,而且影响着经济增长的动力。金融危机后,台州市的固定资产投资更加倾向于房地产,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高于嘉兴市,而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低于嘉兴市(见图2);与工业投资带来持续性的产出相比,房地产投资的产出是一次性的,因此,2013年以来房地产市场的低迷,对台州经济发展带来的压力更大,当年台州经济总量领先嘉兴的优势快速缩小到5.7亿元。从工业投资的总量和增幅来看,嘉兴市工业投资保持着逐年增长的趋势,2014年工业投资超过1000亿元,而台州市工业投资的波动比较明显,2008、2011年工业投资出现了负增长。工业投资持续增长形成的累积效应,一方面使得嘉兴工业经济领先台州的优势进一步扩大,另一方面使得嘉兴工业增加值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长期高于台州,不断缩小着两地经济总量之间的差距。

图2 2008~2014年嘉兴、台州工业投资及房地产投资的固定资产占比

合理的产业组织结构能够有效的提升产业和区域经济的竞争力。与台州市相比,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更多,产业组织结构相对更为合理。2008年以后,嘉兴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得到了快速发展,竞争力逐步增强,2013年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固定资产总额、总产值、利润总额、主营业务税金及附加总额分别是2008年的1.74倍、1.8倍、2.43倍、2.55倍,显示出较好的规模经济效应;而同期台州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效益的增幅则小于固定资产总额的增幅。从单个工业企业的效益来看,2013年台州规上工业企业的平均固定资产、平均利润分别是2008年的2.75倍、2.41倍,而同期嘉兴市则分别为2.48倍、3.48倍。台州市规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低于嘉兴的主要原因是台州市工业企业的规模仍然偏小,2013年台州市平均规上工业企业的固定资产仅为嘉兴市的51.4%,尚未达到产生规模经济的合理规模。嘉兴规上工业竞争力的上升成为嘉兴缩小与台州经济差距最关键的因素。

(二)人力资本素质带动劳动生产率的提高

劳动力数量是经济增长的三个重要因素(资本、技术、劳动力)之一,但是,当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人口结构完成转变之后,支撑经济发展的已经不再是普通劳动力的数量,而是劳动力的质量,也即是人力资本素质。当前发达国家的经济发展和技术进步,更多的是依靠高水平的人力资本素质。

本文采用中国科学院可持续发展战略组提出的“人力资源能力系数”来反映人力资本素质对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数据来源于2010年台州和嘉兴两地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科学家工程师采用两地专业技术人员代替,其中嘉兴市不包含规模以下私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计算公式为:人力资源能力系数=(文盲人数×1+第二产业人数×10+科学家工程师×100)/全社会总人口。

表1 2010~2014年嘉兴、台州人均GDP与劳动生产率②的变化(元)

嘉兴经济增长已经从依赖劳动力的数量增加转向人力资本素质的提升。2010年嘉兴市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9.44(不包含规模以下私营单位的专业技术人员),因此2010年嘉兴市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实际上已经超过了10,处在人力资源水平的中等阶段(10~15);而台州市2010年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为7.3,比嘉兴低2.0,处在人力资源水平的较弱阶段(5~10)。经济发展规律已经表明,人力资源能力系数不仅与人均GDP和从业人员的劳动生产率存在着明显的正相关关系,而且当人力资源能力系数大于10之后,人均GDP将会产生非线性的增长,当人力资源能力积累到一定程度,经济发展将会产生一个质的飞跃[6]。2014年嘉兴市人均GDP是2010年的1.44倍,同期台州为1.39倍;2013年嘉兴市从业人员的平均劳动生产率比2010年增加了2.36万元,同期台州市增加了1.57万元,尤其需要说明的是嘉兴市2013年的从业人员数量与2012相比,几乎没有变动,但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速仍然高于台州,深层次的原因就是人力资本素质提升对经济增长的贡献逐渐增大。(见表1)

(三)创新驱动提升经济发展质量

创新是支撑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短期内的经济增长,可以通过增加劳动力数量、资本投资、资源消耗来实现,但是在长期内,由于边际效应递减规律的作用,维持一定经济增速需消耗的资源和要素会越来越多,最终会超出资源和环境的承受能力,因此长期内经济增长只能依靠创新,通过科技创新、制度创新、管理创新来推动资源更加高效的利用。

近些年,资源、要素、劳动力的变化迫切要求全国及浙江的经济发展必须转向创新驱动。在经济发展的人口基础方面,2011年以后,全国与浙江的劳动年龄人口比重均呈现出下降的趋势,这表明长期以来支撑我国及浙江经济快速发展的人口红利正在逐渐消失,劳动力不足将会成为未来经济发展的常态[7];在投资效果方面,投资对经济发展的拉动作用在不断减弱,全国投资系数从1981~1996年的年均0.53下降到2012~2014年的年均0.11,2013年浙江省的工业投资效果系数仅为0.17,嘉兴市为0.13,台州市为0.14;在环境承受能力方面,近些年雾霾从大城市向农村蔓延,已经表明当前的发展方式已经超出了资源环境的合理容量。

创新基础、投入不同带来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在创新人才方面,嘉兴市2013年在校大学生人数为63731人,比台州市多出31713人;在创新投入强度和总量上,2013年台州市R&D经费投入强度为1.63%,低于全省平均水平0.55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7位,研发经费投入总量为嘉兴市的65.4%;嘉兴市2008年R&D经费投入强度已经达到1.8%,2013年超出全省平均水平0.31个百分点,位于全省第二位。创新基础和投入的不同带来创新成果和经济发展质量的差异:2013年嘉兴市专利授权量首次超过台州,达到14942件;工业新产品产值率为34.6%,高出台州8.1个百分点;万元生产总值综合能耗比上年下降4%,高出台州2.2个百分点;转型升级位于全省第三位,而台州则位于全省第10位。

(四)区域融合发展产生范围经济效应

金融危机后,全球化、市场化和区域一体化进程向纵深推进,迫切要求资源在更广阔的市场空间以实现最优配置,在地理空间上的表现就是城市之间从以往的独立发展走向以特大城市为核心的都市区经济,以城市之间的融合发展实现区域经济发展的范围经济效应。同时,在集聚辐射效应受距离衰减规律的作用下,区位优势明显,与中心城市距离较近,区域内交通发达的地区能够更多的承接中心城市的集聚辐射效应,带动本地区经济规模的扩大和经济发展质量的提升。

优越的区位条件,促使嘉兴充分的分享区域融合发展产生的范围经济效应。近些年,在区位优势、交通优势、科技优势等因素的作用下,环杭州湾地区内部不同城市之间正在走向融合发展,区域经济发展从以往的杭州、宁波两大城市带动走向多个城市整体发力,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地区生产总值占全省的比重、全社会从业人员占全省的比重分别由2008年的66.67%、53.95%上升到2013年的67.4%、56.07%。嘉兴市地处杭州、上海、宁波、苏州四大都市区的几何中心,高速公路、大桥、高铁等大型基础设施的网络化,以及杭州地铁向海宁的延伸,加速着嘉兴融入四大都市区经济社会的一体化进程,科技外溢效应、产业发展的扩散效应成为推动嘉兴经济发展的重要外部推力。2013年嘉绍大桥的建设,推动两地基础设施的互联互通,以城市间更加紧密的协作,实现区域发展的范围经济效应。

台州与周边地区的一体化程度较低。在地理位置上,台州位于宁波、温州这两大都市区之间,但是宁波、温州与上海、杭州,无论是在城市的能级,还是在对周边区域的辐射效应方面,都无法相比;金融危机后产业空心化和民间借贷危机的爆发导致温州竞争力明显下降,因此,台州所能够承接宁波和温州的扩散效应极其有限,经济发展的外部动力不足。同时,现代化基础设施的不发达,不仅是制约台州推进区域内部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因素,也是制约台州与周边区域融合发展的重要障碍,2014年台州市高速公路的密度为每百平方公里3.17公里,不足嘉兴市的三分之一,高铁时速为经过嘉兴高铁时速的2/3,城市之间的时空距离仍然较长。

四、经济新常态下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主要路径

金融危机后,嘉兴与台州经济发展差距不断缩小的动力机制以及国内外发达地区经济发展的经验表明,有效投资、人力资本素质、科技创新等是推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的根本动力。在经济新常态下,只有根据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适时调整经济发展模式,协调好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关系,不断增强科技创新能力,持续提升人力资本素质,最大化发挥区域的比较优势,才能加快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进程,最终实现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一)经济发展模式从内源型走向混合型

经济发展模式应根据经济形势的变化进行适时调整。从各地区利用外资的规模和港澳台、外资企业占归上工业产值的比重来看,温台地区经济发展模式属于依赖本地资本的内源型经济发展模式,环杭州湾地区属于兼顾内资和外资的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从近些年环杭州湾地区整体发力与温台地区经济实力相对下降的比较,可以得出:在一定程度上,混合型的经济发展模式更能适应当前国际国内形势的变化。在当前产品过剩和消费方式向中高端迈进的时代背景下,混合型经济发展模式,既能充分利用外资企业较强的创新能力、较高的技术水平、先进的管理理念增强区域经济的竞争力,推进区域的国际化进程,又能通过培育内生性更强的本地企业,降低外部市场环境突变、外资撤离对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利影响。因此,浙江省经济的转型升级,不仅需要出口规模保持稳定增长,而且需要加大引进外资的力度,尤其是温台地区,更应该扩大利用外资的规模,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二)做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发展

房地产等虚拟经济的过快发展,固然可以促进短期内经济的快速增长,但是却不能带动经济长期持续增长,原因是房地产投资的产出是一次性的,而工业等实体经济投资的产出是持续性的。金融危机后,浙江省房地产产业的快速发展带动大量资金涌入,房地产投资比重逐年上升,某些地市房地产投资总量甚至超过了工业投资,实体经济发展逐渐走向空心化;2012年以后房地产市场的不景气,导致过于依赖房地产投资的温台地区的经济增速明显下降,而注重实体经济发展的嘉兴、绍兴等地区的经济增速的下降幅度则比较有限。同时,发达国家和地区产业演进的规律也表明,实体经济是整个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支撑,制造业是服务业发展的基础,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是内生于先进制造业。因此,浙江经济在转型升级过程中,不应过度发展虚拟经济,而应做到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的协调。

(三)形成合理的企业规模结构

当前,市场竞争已从原子式的自由竞争转变为全球化背景下以龙头企业集团为主体的全面竞争,这表明大型企业、超大型企业对区域经济竞争力的提升变得更为重要。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具有较强竞争力的关键是拥有一大批“巨人”级别的企业,这些企业处在产业链的顶端,拥有更加丰富的创新资源,更能采用规模化和智能化的先进生产方式,能够在全球范围内对生产要素进行高度整合以实现资源的最高效的利用。中小微企业众多、大型企业相对缺乏、企业规模偏小是长期以来制约浙江经济竞争力提升的重要因素;因此,必须进一步优化企业的规模结构,通过个转企、小升规来获取竞争优势,通过对大型企业进行股份制改革,借助资本市场乘数效应,实现大型企业综合实力的显著增强,继而带动产业层次的提升和区域经济的转型升级。

(四)持续提升科技创新能力

从产业链底端走向产业链高端,从传统产业走向新型产业是产业转型升级的两条基本路径;而这两条基本路径均是要通过科技创新来发挥作用。在当前商品过剩和个性化需求“膨胀”的市场环境下,通过模仿而生产出来的低价、低质量产品已经不再被市场接受,唯独通过创新提供更加独特、更高质量的产品,才能获得市场竞争的优势;这就要求浙江经济的发展必须从依靠资本、要素的简单重复投入转向更加依赖科技创新。2013年浙江省科技投入强度为2.15%,位居全国第六位,不仅与江苏、上海、北京等省市相比仍然存在较大的差距,而且省内不同城市间也存在较大的差距;与周边省份相比,浙江省人力资本素质处于劣势地位,成为制约创新水平提升的主要“短板”。为进一步增强科技创新的能力,必须持续加大科技创新的资金投入,尤其是要通过高等教育、职业教育等多种教育方式,显著提升人力资本水平,为科技创新提供高质量的、充足的人才支撑。

(五)最大化发挥各地区的比较优势

浙江省内不同地区之间在地形、生态资源、区位条件、经济社会发展特征等方面存在着巨大的差异,因此,各地区经济的转型升级,不能追求发展雷同的产业、相同的城市发展定位,而应把自身的比较优势进行最大化的利用,构建既具有本地特色,又具备较强竞争力的产业结构。具体而言,环杭州湾地区应充分利用土地资源相对充足、人才科技资源丰富、交通网络密集、靠近上海大都市的优越区位条件,积极对接上海国际大都市的建设,推进区域一体化进程,以大产业、大项目、大企业的集聚追求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效应。温台沿海地区,要充分发挥中小民营企业众多且富有活力的优势,加快民营企业向科技型、高成长性中小企业转变;转变过去重视陆地经济而忽视海洋经济的发展理念,把丰富的海洋资源转变成海洋经济优势。金衢丽地区生态资源、山水风景资源丰富,近些年旅游经济增速高于全省平均水平10个百分点,未来应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网络,提升旅游景区的交通通达度,以生态旅游构建区域发展的核心优势。

[注释]

①嘉兴与台州的经济发展差距:是指嘉兴的地区生产总值(GDP)与台州存在的差距。

②劳动生产率=地区生产总值/全社会从业人员。

[参考文献]

[1] R.Solow.AContributionto the Theory of Economic Growth [J]. Quarterly Journal of Economics,1956,70:65~94.

[2] R. E. Lucas. On the Mechanics of Economic Development [J]. Journal of Monetary Economics,1988,22:3~42.

[3]曼昆.经济学原理[M].梁小民译.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6.

[4]王祖强,杨红新.长三角城市群发展的整体定位与路径构想[J].中共浙江省委党校学报,2013,(1):96~101.

[5]倪鹏飞.中国城市竞争力报告No.13[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15.

[6]齐诚.台州人口素质与经济发展水平关系研究[J].中国统计,2013,(01):37~39.

[7]陆旸,蔡昉.人口结构变化对潜在增长率的影响:中国和日本的比较[J].世界经济,2014,(1):3~29.

责任编辑:徐慧枫

[作者简介]杨红新(1987-),男,河南项城人,中共椒江区委党校教育科副科长、助理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浙江区域经济与城市化。

[基金项目]浙江省党校系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规划课题“金融危机后温台—嘉绍地区经济发展差异对浙江经济转型升级的启示研究”(ZX17216)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5-09-25

[中图分类号]F120.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4479(2016)02-0122-07

猜你喜欢

动力机制台州嘉兴
《初心》
浙江嘉兴卷
样板:不成熟的台州
直角三角形的一个新性质及应用
台州远洲墅
重大交通设施项目风险复杂动态交互演化机理与仿真分析
科技查新服务业变革优化的动力机制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四川旅游小镇发展现状与动力机制研究
嘉兴:两条底线之间的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