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场教育生态的变革—雄县课改之路
2016-02-11张海涛
■ 本刊记者 张海涛
一场教育生态的变革—雄县课改之路
■ 本刊记者 张海涛
编者按:蜀道难,难于上青天。实际上,近些年,课改已成为教育改革中名副其实的“蜀道”。
而提起课改,人们关注的焦点普遍在以学生为主体的“自主、合作、探究”的“教学模式”上,以及“模式”对教育教学和学生全面发展的助益,对其背后的诸多艰难与博弈则较少谈及。
改革的路上,因牵涉多方利益而充满荆棘。各地在推动课改的过程中,不乏知难而退的,无功而返的,碌碌无为的,阳奉阴违的,一走了之的……如何赢得多方面的支持与理解,在“蜀道”的天堑之上走出通途来,是每一个教育主管部门,尤其是县域教育局局长应该深刻思考的问题。
从2013年开始的雄县课改迄今已经走了整整3个年头,期间同样经历了诸多磨难与挑战,如今,不但“挺”了过来,而且前景可期。回过头看一看他们走过的道路,对区域教育改革的平稳推进必定带来一定启示。
正如其他地区的课改一样,雄县的课改之路不是一帆风顺的,甚至出现过曲折。
许多年前,雄县就曾经尝试推行课改,然而各种原因,最终不了了之。
虽然时过境迁,该县打算再次将课改拾起,却还是一度引发了教育系统激烈的讨论。
“要不要改?能不能成?”
有了前车之鉴,关系着方向与结果的两个关键性的现实问题被最先摆上了台面。
“别的地方能做,我们为什么做不了”
2011年,有着8年从教经历的赵勇鸿从民政局局长的位置调任教育局局长。一上任,他便给全县教师送上了一份“见面礼”——《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
之所以选了这个礼物,是因为在这个教育系统“老人”的眼中,当时雄县的教育发展状况是不乐观的。
“教育局评价学校看分,学校评价老师看分,老师评价学生同样看分,教育质量被简单的分数化。”
为了追求高分,学生加班加点,老师拔苗助长,学校弄虚作假……尽管唯“分”是瞻,雄县的教育教学成绩在全保定市的排名长期处在中下游水平。也就是说,当时急功近利的做法并没有图到现实利益。反倒因为分数太重要了,教育规律变得无足轻重,素质教育无从谈起。
“雄县的教育境况和教育人的教育追求必须得到扭转。”经过多次主动汇报请示,赵勇鸿很快得到了县委、县政府主要领导的大力支持。
不过,让他感到意外的是,当他表明自己的想法,教育系统内部并没有立刻达成共识。
多年前课改失败的经历,许多人至今历历在目,惨痛的教训让大家面对改革时顾虑重重。
为了更加稳妥地推进改革,县教育局并没有依赖行政强行“冒进”,而是循循善诱,进行了长达半年多的思想发动。
“课改是国家意志,必须要改;以前改不成,不代表现在改不成;别人都能做的,我们为什么做不了;不能再走老路了,走了这么多年老路,雄县教育始终没有走向光明……”在一个又一个的课改研讨会上,教育局长据理力争,亲自做起了大伙的思想工作。
既要说也要做。赵勇鸿跟着全县教师一起学习了《素质教育观念学习提要》和《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与发展规划纲要》,请来了多名国内著名的教育专家传播教育理念,多次带队组织教育行政管理干部和中小学校长到北京、江西、山东、山西等地课改名校实地考察学习……
一系列“拉练”下来,发生了可喜的变化:教师们的教育观念普遍得到更新,更重要的是,大家对以学生为中心的高效课堂有了一定的认同感。
“洗脑”初见成效,赵勇鸿感到改革的时机到了。
2013年3月9日,雄县召开全县“推进课堂教学改革动员大会”,明确了以新型课堂教学模式建构为突破口,实现“三个全面”目标(全面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全面提高教育教学质量,全面提高社会对教育工作的满意度)。
教育局机关全体人员、全县中小学(包括教学点)校长、副校长、教导主任、专任教师等共计2800人参加了会议。大会还在各乡镇中心校、中学、局直学校网络互动教室设置了分会场。
“这是雄县教育系统有史以来规模最大的一次会议,在全县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吹响了课堂教学改革的号角。”赵勇鸿说。
做好顶层设计,全县统筹一盘棋
“动员会把大家的热情一下子‘轰’了起来,但是改革光靠热情不行,关键要做好符合县情的科学的顶层设计。”
“行政推动与业务指导并重,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雄县课改的总思路在《课堂教学改革的实施意见》中得到明确。
“改革就是利益的调整,部分对‘一言堂’‘满堂灌’驾轻就熟的老教师不愿意改变现状,少数校长又怕冒风险担责任不愿意推动课改。”赵勇鸿认为,当遇到教育系统内部阻力时就需要行政力量适时推一把。
在县教育局的统一部署下,机关每个股室分包到校,负责对所学校的课堂教学改革推进情况进行督查:对等待、观望、拒不推行教学改革的教师取消一切评优、评模资格;对长期等待、观望、拒不推进课堂教学改革的校长调整工作岗位或免职。
该县还通过制定《课堂教学评价参照标准》和《中小学教师教学工作考评办法》,将“课改”列为重要的考评内容。
按照《课堂教学评价参照标准》的规定,从2013年起,全县中小学取消统一考试,所有教师均不再按教学成绩进行排名,取消学科优胜奖的评选改为每学年评选“高效课堂改革奖”或“课改先进个人奖”等,彻底改变以“分”为本、以“权”为本等落后的管理模式和不合理的规章制度,以明确的政策导向为课改的推进铺平了道路。
“只有行政推动,没有业务指导,改革就会成为跛子。”雄县教育局将全县中小学业务指导的工作全权委托给了专门的业务机构——雄县教师发展中心。
与机关股室一样,教研员全部分包到校,一对一指导,并通过多种形式的学习培训及不同级别的公开课、引路课、实验课等进行引领带动。
在实施范围方面,雄县坚持“全面改、全覆盖、无死角”,不设试点,全县中小学同时启动整体推进,着重发挥典型示范作用。这正体现出雄县改革的另一个思路——整体推进与重点突破结合。
赵勇鸿介绍说,这样做主要出于两种考虑:一是雄县课改起步晚,而全国各地有着非常成熟的课改经验,不搞试点直接拿经验过来用是完全可行的;更重要的是,在改革攻坚阶段,如果有干的有看的,不利于良好的改革环境的营造。
赵勇鸿打了个比方:“如果课改初期,改革者一出错就要受到别人笑话和指责,只会让大家畏首畏尾、瞻前顾后、担惊受怕,所以我们决定要改就全都改。”
在全面启动课改的同时,县教育局还充分考虑到各学校规模、师资、学情等不同的现实,因此,在《课改实施意见》中还特别指出:“鼓励先改、允许后改,鼓励大改、允许小改,鼓励快改、允许慢改。”
校长要做课改“第一人”
在强力的行政推动和有效的业务指导下,雄县连续5次召开推进大会,每半个月召开一次校长调度会,“当大家都开始接受课改成为常态了,2014年底,我们及时调整思路,强化一个主体,把课改的担子压给校长,县教育局和教师发展中心转为幕后负责对学校进行评价、督导和课改经验总结。”赵勇鸿说,校长是课改的关键,只有校长先动起来,带头学习转变观念,带头认真调研理清思路,摸清学情、师情,制定符合实际的计划,才能持续稳定地推动改革。
为了给予学校充分的自主权,在教学模式的选择推广上,该县没有“一刀切”,而是在课改专家的指导参与下结本地实际,确定了以“自学与指导、展示与点拨、训练与总结”三个中心环节为主要内容的高效课堂教学基本流程,并明确了操作要领和要求。
“只要在遵循课改要义和‘三个中心环节’基本要求的基础上,改什么,怎么改,各学校可以根据实际自由实施。”赵勇鸿说,校长走向台前,标志着雄县课改进入新的阶段。
三年来,在一批勇于担当的校长的带动下,各中小学表现出来的课改程度与热度前所未有,一些“先改、快改”的学校迅速脱颖而出。
处于城乡结合部的雄县第一初级中学,原本只是一所名不见经传的乡镇中学。2015年,在全县教育教学总结表彰质量提升大会上,异军突起,被县教育局认定为“课改示范校”,成为全县唯一一所获此殊荣的初中。
按理说,一中的生源多数来自农村并不占优势,教师整体素质比照城里学校难以望其项背,是什么原因,让这样一所薄弱校实现华丽转身的呢?
王瑛,2013年从第二中学教学副校长的位置上调入雄县第一初级中学任校长。来到一中后,她亲自带着教师一起研究课改。为了更快帮助老师们认识课改的重要性,她亲自给老师们上示范课,与老师们一起听课评课参加教研活动,与教师一起研究教学方法;为了让老师们积极的参与到课改中,她组织了学习教育专著、师徒结对、听课授课评课、撰写教学反思、开展“同课异构,出彩课堂”、精品课评比、优秀导学案评比、网上晒课等丰富的活动;为了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她选树课改能手,通过典型带动,一拖二结对子,一年8个、第二年16个、第三年32个,3年的时间里,学校里的课改能手倍增。去年,在全县课改示范教师评选中,该校有4名教师入选。
同时,一中还搭乘京津冀一体化的快车,加大与本地学校和其他地区先进学校的交流互动,与北京广渠门中学结成“手拉手”帮扶校,与保定乐凯中学结成课改联盟校,并多次进行互动交流。
“通过抓课改,学校方方面面都有了长足的发展。”现在,一中已经成为当地学生们向往的名校、热点校。
看着学校有发展一年一个台阶,王瑛笑了,她开心地告诉记者:“老太太就快退休了,希望在退之前,发挥余热,继续推动课改,把学校带上良性轨道,做好‘交棒’前的工作。”
教育改革要广泛凝聚共识
自全县课改启动以来,每个周一到周五的下午,在雄县第三小学的多功能教室里,都会有两节特殊的公开课。
说它特殊,原因是课堂上有着一群特殊的观众。他们之中有的是其他学校的老师,有的是政府部门的工作人员,还有的是学生家长。
据校长陈文华介绍,学校要求所有老师们都要上公开课。起初,公开课只是三小老师们的课改练兵场。随着校内外交流观摩活动频繁,以及社会各界尤其是家长们格外关注,公开课逐渐发展成为教师展示交流和家校互动的开放式平台。
每天下午的公开课,学校的课堂是对所有人开放的,这个时候,只需登记一下便可亲自走近三小的课堂,听一听课,看一看孩子们的课上表现。
陈文华说,3年来,老师们从一开始不敢讲,到现在主动要求讲,课堂从沉闷到活跃,前后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如今,公开课在每个学期初基本就已经排满了,每个老师都有在这里讲课的机会。
新课堂的变化让很多老师跃跃欲试,课堂上孩子们大方积极的表现让家长们兴奋不已,越来越多的人开始理解和支持学校的改革。
尝到了甜头,如今,不止三小,全县几乎所有的中小学都打破了校园的围墙,面向社会开放了课堂。
“课改启动前,阻力主要来自系统内部,启动之后,来自社会方方面面的阻力开始扑面而来。担心孩子成为试验中‘小白鼠’的声音开始在社会中弥漫。”县教育局副局长杨永强说,家长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迫切心情是可以理解,但是不能违背教育规律,开放课堂的目的之一,就是希望大家能够亲自过来看一看,课改不是瞎胡闹。
为了寻求最大的理解与支持,除了开放课堂外,该县充分利用家长学校做好宣传讲解工作。
雄县在全保定市第一个成立科学家教研究会和家长学校总校,特意抽调了6名经验丰富的老师,提供了专项经费,专门研究如何引导家长科学教育子女。与课改同步,6名老师巡回到学校给家长宣传科学家教知识,将课改的意义和动态及时传递给家长,澄清家长的模糊认识。课改以来,家长学校已经宣讲了398场,听讲的家长有3.8万多人次。
“以前开家长会,一个班来十几个人就不错了,现在一说开家长会,随便哪个教室都是‘呜嚷呜嚷’的。”教师发展中心校长胡俊岭说。
家长们对课改由最初的不理解、质疑到发自内心的理解与支持。县教育局做得一份数据调查显示,家长对课改的满意率达95%以上。
“在学生成绩显著提高的前提下,学生们普遍变得爱学乐学自信敢说话了,厌学的学生爱学了,学生学习变得主动了,一部分老师通过改革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主动学习、钻研业务、提高自己的意识明显增强,校园风气也变好了。”作为课改全程的参与者,胡俊岭表示自己眼看着雄县教育不断取得一个又一个新突破。
“课改之初提出‘三个全面’的目标,已经表明了我们的改革不止是单纯的就课改而改,而是以课改为突破口,带动教育领域综合改革,最终改变雄县的教育生态。”赵勇鸿对记者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