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发展旅游为载体助推小凉山地区精准脱贫
2016-02-11夏鹤宋德福
夏鹤 宋德福
(乐山市政协,四川乐山614000)
以发展旅游为载体助推小凉山地区精准脱贫
(乐山市政协,四川乐山614000)
当前,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乐山小凉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激发彝区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弥补我市经济发展短板、实现同步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旅游扶贫;小凉山地区;对策措施
“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扶贫关键在于扶本。旅游业在创造就业机会、增加贫困人口收入、促进区域可持续发展等方面具有很强的优势。旅游扶贫以其强大的市场优势、新兴的产业活力、强劲的造血功能、巨大的带动作用,在扶贫开发中发挥着日益显著的作用。乐山小凉山地区(含峨边、马边彝族自治县和金口河区)地势复杂险峻,少数民族人口众多,经济发展缓慢,贫困问题尤为突出。所以,小凉山地区是乐山扶贫工作的主战场,直接决定乐山扶贫攻坚任务的成败。乐山小凉山地区旅游资源丰富,拥有国家森林公园1个,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个,国家4A级景区1个,国家水利景区3个,中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1个,拥有较高的知名度,旅游业发展前景广阔。如何以发展旅游为载体,助推小凉山地区精准脱贫,笔者经过调研,对此进行了初步的思考。
一、小凉山地区主要旅游优势
(一)生态资源丰富
小凉山彝区自然风光旖旎,拥有神秘的“中国百慕大”峨边黑竹沟、神奇的“动植物王国”马边大风顶、雄伟的“国家级地质公园”金口河大峡谷等品味很高的自然旅游资源。其中黑竹沟被国家旅游局评为我国二十一世纪中西部旅游产业开发最具魅力区域之一。2015年10月,黑竹沟还被列入首批“中国森林氧吧”,也是四川省唯一获此殊荣的地方。金口河大峡谷被誉为中国最美大峡谷之一,金口河大瓦山被誉为“东方诺亚方舟”。小凉山彝区境内峰峦延绵、森林茂密、山河纵横、温泉清冽、物种丰富,是大熊猫、金丝猴、娃娃鱼、桫椤树、珙桐花等诸多珍稀动植物的天堂。彝族同胞世代聚居在此,延续着刀耕火种的传统生活状态,处处体现着天人合一、人与自然和谐共融的朴素场景。
(二)民族文化绚丽
小凉山彝区较为完整地保存了原生态彝族传统文化。由于地理、气候、历史等多重因素,小凉山的彝人内敛含蓄、婉约清丽、淳朴细腻,有别于处在云贵高原边沿的大凉山彝人的粗犷豪放,形成了独特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节庆、宗教等习俗。近年来,小凉山文化事业蒸蒸日上,初步形成了峨边“甘嫫阿妞”彝族文化、马边“阿惹妞妞”彝族歌舞和毕摩文化等县域特色文化品牌。峨边“彝组合”在全国歌唱比赛中脱颖而出,成为小凉山代表性本土明星。“甘嫫阿妞”大型民族音乐剧取得圆满成功;2010年,小凉山文化走进央视,参加了民歌中国栏目《魅力峨边》的摄制,向世人展示了小凉山彝族文化的魅力。
(三)区位条件优越
小凉山地处我国最大彝族聚居区最北端,位于四川省西南部,居于成都经济区、川南经济区和攀西经济区的结合部,与成都、重庆等大城市距离相对较近,特别是随着成渝经济圈、成德绵眉乐资遂雅“八地同城化”的高速发展以及乐山“双百”大城市建设的深入推进,旅游消费需求持续增长,为小凉山彝区旅游业发展创造了广阔的市场前景。同时,小凉山东临世界自然与文化双遗产“乐山大佛—峨眉山”景区,东南紧靠秀丽的“蜀南竹海”,西北接雅安“碧峰峡”风景名胜区,可借助周边成熟旅游景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实现以强带弱,优势互补。
(四)后发优势明显
小凉山彝区旅游业起步较晚,但在客观上也成为后发优势。“他山之石,可以攻玉”,其他地区的旅游发展实践为小凉山提供了宝贵经验,确保其发展战略建立在理性思考基础之上,可以少走弯路。在旅游品牌定位中,可以通过对自身旅游资源品位的科学评估,凸显自身独特资源优势和文化特色,结合区位优势,利用品牌互补效应,实施错位竞争。同时,我市“千亿交通”工程和“彝家新寨”建设初见成效,特别是乐汉高速、仁(沐)新高速马边支线即将迎来实质性动工阶段,它将极大缩短小凉山与成都、乐山等周边城市的“时空距离”,区域交通将更加便捷。
二、当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地区生态环境脆弱。小凉山地区属于西南山地农牧交错生态脆弱区,土层发育不全,土壤瘠薄,植被稀疏;受人为活动影响,区域生态退化明显。因此,旅游开发的强度、规模、开发方式都需要与地区生态环境相适应。
(一)交通瓶颈制约突出
小凉山交通发展相对落后,目前境内尚无便捷的高速公路和快速通道,尚无连接马边大风顶—峨边黑竹沟—金口河大瓦山等各大景区的旅游环线公路。现有公路路况差,弯道多,影响游客出游安全,增加游客时间成本,也限制了大型巴士等旅游车辆的进入,大大减少了客源数量。
(二)开发建设资金缺口大
小凉山彝区境内的“两县一区”属于典型的“吃饭财政”,旅游投入资金有限,旅游开发举步维艰。旅游景区内外部交通便捷性、舒适性不够,宾馆酒店数量不多、档次较低,自驾车营地、民宿业发展滞后。交通道路、景区开发以及酒店、娱乐等配套设施严重滞后。因此,也导致外来投资的基础条件不完善,招商引资难度大、融资难问题突出。
(三)文化旅游专业人才缺乏
小凉山彝区经济社会和文化教育相对落后,导致旅游管理与服务专业人员严重匮乏。缺乏既懂彝族传统文化又具备专业旅游讲解技巧和知识的导游、讲解员,缺乏文化创意、旅游管理和旅游商品设计等文旅专业人才。
(四)旅游扶贫项目安排不精准
在区域旅游规划编制中存在委托方盲目追求高、大、上,编制方对小凉山地区人文、生态环境认识不清,对旅游资源挖掘不深入的情况,一些规划项目不接地气,无法实施或未达预期目标。很多地方在“彝家新寨”建设中虽然提出了发展旅游业,但对于如何通过旅游业带领当地村民发家致富缺乏科学的设计和管理,普遍存在旅游项目定位模糊、项目推进不力等问题。
(五)群众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不足
由于自然环境和历史原因,加之教育发展滞后,小凉山地区人口文化素质与科学素养偏低,中老年群体的文盲半文盲比例高,限制了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一是参与意识不强,害怕改变传统生计方式,对旅游发展缺乏认识和信心;二是参与能力不足,既缺乏旅游开发的启动资金,也缺乏必要的知识、技能,中老年人以及偏远地区个别村民还存在语言交流的障碍。
(六)贫困人口在旅游开发中获益有限
目前小凉山地区贫困人口参与旅游开发的途径有限,主要收益依赖劳务收入和土地流转租金收入,真正直接参与旅游项目经营的人数有限。个别地方为了当地旅游业的顺利开发,有时会出现过度赋予外来投资者政策、物资、资金等方面的优先权而放弃相当部分的利益分成权利,当地百姓直接参与旅游开发的机会受限,从旅游业发展中获利有限。因此旅游业虽然发展了,但老百姓没有真正脱贫。
三、小凉山地区旅游扶贫对策措施
面对实施精准扶贫的战略机遇,小凉山彝区如何充分利用旅游资源优势,建立旅游扶贫模式,通过大力发展文化旅游业带动当地贫困群众脱贫致富,对激发彝区发展内生动力、增强自身“造血”功能、弥补乐山市经济发展短板、实现同步小康具有重要意义。
(一)走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的道路
基于小凉山地区特殊的地理区位、多样的民族文化资源、脆弱的自然生态环境等特征,生态文化旅游融合发展才是最合适的旅游扶贫道路。生态文化旅游融合是将产业融合发展与生态文明建设、文化保护传承融为一体。在小凉山地区继续实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水土保持、天然林保护、荒漠化防治等重点生态修复工程。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加大马边大风顶自然保护区、峨边黑竹沟森林公园、金口河大瓦山湿地公园等重点生态功能区生态补偿力度。注重对民族文化、地域文化的保护和发展。应加强对彝族传统聚落形态、历史建筑、公共活动空间的保护,加强对小凉山地区历史档案、文化典籍的搜集与管理,加强对彝族年、彝族换童裙成人仪式、马边苗族山花节等传统民俗、节庆活动的宣传,加强对彝族刺绣、绘画、漆器艺术等民间非物质文化的传承与推广。通过生态建设和文化保护打造良好的旅游生态环境,丰富旅游资源,提升旅游产品的文化内涵,推动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带动当地百姓致富。
(二)发掘文化内涵培育文化产业
以小凉山原生态彝族文化为根基,挖掘、开发“民族风情”旅游项目,注重游客与当地群众的参与性、互动性,充分展示小凉山彝族特色风俗习惯以及建筑、美食、服饰、歌舞等文化形式,提高旅游吸引力和知名度。在基础设施建设上,既要追求现代化的便捷、舒适,又要避免文化资源丧失特色、生态环境遭到破坏。比如,峨边县应深度挖掘、整理和利用“甘嫫阿妞”文化品牌,将“甘嫫阿妞”的文化元素与旅游景区开发、配套设施建设有机结合起来,保留彝族村落原生态特色,打造“甘嫫阿妞”彝族文化村寨,大力开发“甘嫫阿妞”为主题旅游商品,定期举办“选美大赛”“彝族年”“彝式摔跤争霸赛”、彝族“三雄夺魁”竞技赛等彝族文化节庆活动聚集人气,切实提升小凉山旅游文化品质。
由相关部门给予电商技术、产业、经营、资金扶持,建设彝文化产业园,培育彝区“电商下乡”通道,将彝文化、彝族特色商品插上“互联网+”翅膀,让普通彝民更快融入现代文明。结合“彝家新寨”建设,打造彝族文化街和彝族风情村,开发彝族刺绣等特色旅游商品,发展“彝家乐”乡村旅游产业。积极发挥彝族民间艺人作用,集中打造一台汇集彝族歌舞、毕摩文化、技艺展示等小凉山彝族文化魅力的精品演出,并定期邀请彝族文化名人吉克隽逸、“山鹰组合”“彝组合”等参与演出,增强演出吸引力。精心包装打造彝区旅游线路、旅游产品,借助一年一度的旅博会进行营销。引进影视投资商,拍摄“甘莫阿妞”影视剧,利用影视剧“植入式广告”效应,借势扩大小凉山旅游景点知名度和影响力。充分发挥旅游业的产业联动效应,做好旅游业与生态农业、养老养生、彝族特色婚庆服务、户外探险等相关行业相互促进、相互带动。利用小凉山丰富的农副土特产资源,开发绿色生态旅游纪念品;利用小凉山高品质的温泉资源、良好的森林植被资源、纯净的空气资源等发展养老养生产业。
(三)围绕旅游开发加快配套建设
借助实施精准扶贫的东风,努力争取国家项目和资金支持,同时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吸引外部资金投入,解决开发资金缺口。着力改善小凉山交通状况,加快乐汉高速、仁(沐)新高速公路建设,加快改善“两县一区”县城至各景区的道路,提高旅游可进入度。打通峨边黑竹沟景区到峨眉山景区间的快速安全通道,打通马边县和峨边县之间的连接通道,构建旅游大环线,打通黑竹沟、大风顶、大瓦山等景区内部环线,使峨眉山—乐山大佛—黑竹沟—大瓦山—金口河大峡谷—乐西公路—大风顶—川西竹海—罗城古镇—嘉阳小火车—小西湖等景区以及景区内部各景点均串联在一条环线上,不走回头路。加强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完成各景区内供水、供电、排污、安全、互联网络等,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促进三网融合。加强娱乐设施建设,在“两县一区”修建小凉山民族文化演艺中心、民族文化博物馆和民族文化广场等,为文化资源发挥效用、特色文化产业的长足发展提供硬件基础设施保障。充分利用好扶贫信贷资金,重点用于家庭旅馆、土特产超市、特色农业园等扶贫项目建设。抓住实施“厕所革命”的机遇,抓紧推进旅游扶贫村的厨厕改造,适时启动旅游扶贫村垃圾污水整治专项行动。
(四)以旅游产业引导彝家新寨建设
彝家新寨建设要注重产业引导,在基础条件较好的地方要以旅游业为主导产业引导新寨建设。在建设中综合考虑村民和游客需求,在道路设施、民居建筑、环境治理、公共设施建设中适当超前。按照现代旅游消费特点,发展个性化、特色化、差异化旅游业态,结合特色种植发展观光农业,依托气候植被发展度假休闲产业,利用山地环境发展自驾车和运动探险旅游,挖掘民俗文化资源发展民俗旅游等等,做到一寨一特色,切实防止照猫画虎、千寨一面。同时,发挥旅游部门引导市场的职能作用,把推广旅游扶贫作为市场开发的一大亮点。开展好旅游扶贫系列宣传推广活动,结合各地的形象宣传,集中宣传介绍彝家新寨情况,设计推出旅游新概念、新亮点,推动方方面面支持参与旅游扶贫。扶持彝家新寨开展乡村旅游,带动农村劳动力就业。将“彝家新寨”打造成为乐山的乡村旅游品牌和扶贫工作亮点。
(五)精准安排设计旅游扶贫项目
各级政府在编制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乡村旅游规划时,应对旅游扶贫项目给予重点关注。考虑到小凉山地区旅游扶贫的重要性,建议编制《乐山小凉山地区旅游扶贫专项规划》。在规划编制队伍中,引入熟悉情况的本土学者,加强对项目可行性的审核力度,以及在项目实施阶段进行辅导。旅游扶贫项目要具有可操作性,能落地,忌假、忌大、忌空。
当前,应加强小凉山地区旅游资源调查,围绕美丽乡村建设,依托优势旅游资源,发挥精品景区的辐射作用,带动农户脱贫致富。各地应因地制宜,实施旅游扶贫项目。
金口河区应利用乡村农舍、乡土文化、民俗风情等特色资源,开展休闲度假、观光娱乐等旅游活动,重点打造乡村度假型、景区观光型、生态村寨型、农业观光型、民俗风情型等乡村旅游业,大力发展农家乐、彝家乐。同时,将旅游扶贫建设与旅游新村打造有机结合,重点打造胜利、顺河、象鼻等旅游新村,积极培育一线天宾馆、水墨人家、凤池山庄农家乐、彝家乐等乡村旅游业态。
峨边彝族自治县应以建设美丽中国、彝家新寨及乐汉高速公路三大历史机遇为契机,深入挖掘彝族特色文化,以彝家新寨民俗体验为品牌和突破口,通过以点带面、成片推进的发展战略,重点建设小凉山幸福美丽新村,形成“以沟带线、以线串点”的乡村旅游发展格局。同时,在特色产业方面,要提升茶产业、做强林竹产业、优化畜牧产业、做优蔬菜产业、做好中药材产业,通过产业发展,带动当地村民脱贫致富。
马边彝族自治县应依托丰富的自然生态和民族文化资源优势,深度挖掘溶洞资源、森林资源、民风民俗等旅游资源,发展培育特色产业。同时,通过“蔬菜基地+彝家乐”“农业观园+民俗表演”发展模式,大力发展农家乐、彝家乐、苗家乐等乡村旅游项目,将烟峰村、龙桥村、水碾坝村和红旗村等九大村打造为乡村旅游扶贫样板,将马边打造为旅游扶贫示范点,力争让旅游扶贫成为新一轮精准扶贫的突破口。
(六)重点搞好黑竹沟旅游开发
以独特的原始森林为依托发展休闲观光游。黑竹沟位于北纬30度,同很多著名的同纬度景区一样,产生了诸如指南针失灵、信鸽迷路等神奇现象,造就了奇峰、异石、溶洞、泉瀑、高山海子、原始森林等奇秀的自然景观,更拥有5000余种动植物,有世界级景点6个、国家级景点20个,丰富的自然资源和神奇风光为打造休闲观光游提供了得天独厚的优势。
以“地磁、温泉、氧吧”为品牌发展康养体验游。黑竹沟森林面积广大,景区负氧离子浓度超过每立方厘米一万个,是一块大自然赐予的“天然氧吧”,成功入选全国首批37个“中国森林氧吧”。2013年由中科院刘宝院士领衔的专家组对黑竹沟地磁进行了测试,其中石门关景区的地磁强度超过了地球地磁正常值2万net以上,为黑竹沟自然地磁资源开发提供了可靠的论证数据,同时黑竹沟温泉资源丰富,成为养生保健、休憩旅游的理想之地。
以独特的地理气候为切入发展度假探险游。黑竹沟景区拥有古冰川地貌特征,气候宜人,春季山花烂漫、夏季气温凉爽、秋季满目金黄、冬季白雪皑皑,四季分明景色各有特点,具有吸引游客来到黑竹沟住下来体验四季不同美景,发展休闲度假的独特优势。峰陡沟深的地貌特征也吸引了大批户外运动爱好者来黑竹沟运动探险,2015年6月黑竹沟已成功举办了全国山地户外障碍挑战赛,给参赛的运动员和观赛的游客留下来深刻的印象。
以浓郁的彝族特色文化为支点发展民俗风情游。黑竹沟所在区域是彝族的主要聚居区,是川滇彝族风情带的北部起点和彝族文化窗口。彝族同胞粗犷豪放、热情大方,能歌善舞,彝家的饮食起居、婚丧服饰、待客及庆典礼仪让人留连忘返,特别是彝家甘甜醇香的泡水酒、肉嫩浓香的砣砣肉无不让人回味无穷,彝族抢新娘更是让人耳目一新,节日之际围着锅庄跳起热情奔放的达体舞别有一番情趣,广为流传的彝族美神甘嫫阿妞的故事更是感人至深,这些丰富的文化元素有利于打造民俗文化风情旅游。
(七)提高当地居民参与意识和参与能力
“扶贫先扶志”,既要送温暖,更要送志气、送信心。“扶贫先扶智”,要把育才引智,加大人才培训作为旅游扶贫开发的重点抓手,组织实施乡村旅游人力资源开发计划,分级分类开展培训。把加强旅游扶贫村村官、致富带头人、旅游经营户、从业人员培训,作为落实精准扶贫、到村到户要求的具体抓手,切实抓实抓好。各级旅游部门、旅游院校、旅游企事业单位都要有计划地参与其中。同时,加大扶贫贴息贷款的投放力度,创新扶贫项目贷款贴息管理机制,完善小额信贷扶贫到户形式,进一步完善贫困村互助资金试点,帮助扶贫对象参与旅游产业开发。在小凉山彝区文化旅游业开发中,应通过科学的战略定位,合理的制度安排,有效的开发机制,先进的管理理念,唤醒、引导、规范当地居民的旅游意识和商品意识,营造和谐平安的旅游环境。建立参与式旅游扶贫机制,将扶贫攻坚与当地旅游业发展有机结合起来,积极调动其参与旅游的热情。在涉及旅游业决策、管理等方面,充分尊重当地群众的意见建议,切实尊重其参与权、话语权。在旅游行业,优先解决当地居民就业,引导当地居民参与旅游相关的经营活动。鼓励彝族大学生、外出务工青年回乡创业,并在政策、资金上给予专项扶持,开辟小凉山彝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绿色通道,通过“以点带面”带动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八)不断丰富当地居民参与旅游发展的途径
借鉴其它地方的发展经验,乐山小凉山地区居民可以通过以下途径参与旅游发展:一是直接参与旅游经营,成为第三产业的经营业主,增加非农劳动收入从而脱贫致富。鼓励旅游扶贫地区居民直接开办彝家乐和经营乡村民宿,或者依托山地资源,经营山地旅游户外项目,或者依托特色种植、特色养殖接待游客。二是在乡村旅游经营户中参与接待服务,取得农业收入之外的其他劳务收入。比如,在餐厅、酒店、旅游商店等旅游企业中打工,或者参加民俗歌舞表演。三是出售自家的蔬菜、酒、腊肉等农副土特产品以及刺绣、漆器、毛纺织品等手工艺产品获得收入。四是通过参加乡村旅游合作社和土地流转获得租金。五是通过资金、人力、土地参与乡村旅游经营获取入股分红。不断丰富和完善参与途径,让更多贫困人口以更多方式从旅游发展中获益。
(九)规制市场运行确保旅游扶贫目标
由于完全依靠市场机制运行的旅游开发很难实现社会扶贫目标,所以各级地方政府对旅游扶贫的主导作用,除了必要的基础设施投入和返还旅游收入用于贫困社区建设之外,还应规制市场运行,使得社会扶贫目标真正成为旅游开发中的关注点。例如,发挥各种合作组织、农村致富带头人、经纪人在带动贫困户与协调企业方面的纽带和聚合作用,促进企业与贫困户结成利益共同体,实现共同发展。鼓励企业在贫困村建立产业基地,为贫困农民提供技术、市场、信息等服务,优先吸纳安置贫困劳动力就业,优先收购贫困户农副产品。在支持和鼓励以龙头企业为代表的专业化旅游企业参与集中连片贫困地区的旅游开发的同时,更要保证当地人在一些特定旅游产品开发中的优先权(尤其涉及本土或民俗文化展示时)。把对少数民族、妇女儿童和残疾人的扶贫开发纳入规划,统一组织,同步实施,同等条件下优先安排,加大支持力度。
责任编辑:康璇
F59
B
10.3969/j.issn.1009-6922.2016.05.17
1009-6922(2016)05-64-04
2016-08-17
夏鹤,男,乐山市政协副秘书长;宋德福,男,乐山市政协提案委员会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