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基层党校“人才强校”的“三个支撑”
2016-02-11董李锋中共江阴市委党校江苏无锡214431
董李锋(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江苏 无锡 214431)
浅议基层党校“人才强校”的“三个支撑”
董李锋
(中共江阴市委党校 江苏无锡 214431)
[内容提要]经过多年培养和积累,全国党校已经拥有一支素质比较好的师资队伍,但也面临着一些老问题和新挑战,尤其是基层党校的人才队伍建设还存在着认识不足、结构不合理、机制不顺畅、整体素质不高等问题。江阴市委党校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支撑、平台支撑和制度支撑,走出了一条县级党校的人才强校之路。基层党校要推进人才强校战略,要注重拓宽途径引育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搭建平台历练人才,拓展人才成长空间;创新机制激励人才,增强人才队伍活力;营造氛围服务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关键词]基层党校 人才强校 人才队伍 江阴党校
近年来,全国各级党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取得了明显成效。面对新形势新任务,习近平同志强调,“要坚持人才强校,把人才队伍建设作为党校各项工作的重要支撑。”这为各级党校的人才工作指明了方向,基层党校要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为党校发展提供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基层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主要问题
《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指出,队伍建设是党校事业发展的关键。要根据教学科研、行政管理、后勤服务工作的需要,建立一支素质优良、规模适当、结构合理、适应新时期干部教育培训要求的党校工作人员队伍。对照新要求、新任务,基层党校的人才队伍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1、对人才队伍建设重要性的认识不到位
基层党校发展受限,人才队伍建设跟不上,首先受到主观因素的影响。一些基层党委和政府对党校的重视不够,对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重要性认识不足。认为党校只是培训机构,对地区发展作用是间接的、有限的,不能产生直接的经济和社会效益,党校地位容易被边缘化。越是边缘化,资源越有限,使得党校对人才吸引力下降。有的认为基层党校搞培训从外面聘请教师就行了,不需要专门的师资和科研队伍,导致基层党校人才匮乏。有的基层党校十几年都没有交流提拔过干部,党校成了工作清闲的“好场所”,“官太太”的聚集地,严重影响和制约了基层党校的队伍建设。
2、人才队伍的结构层次不尽合理
由于受客观条件的制约,基层党校对高层次人才、紧缺人才的吸引力有限,要引进既急需又适用的优秀人才难度相对较大,基层党校教学科研高层次人才和专业急需人才普遍缺乏。表现为初中级一般教员多,高级、名师级、领军型人才少;非教学人员多,教学科研人才少;外聘、外借的人多,自己培养的人少;传统专业学科的人多,新兴热门专业学科的人少;“老人”多,“新人”少。基层党校人才队伍层次低、结构不合理,很难适应大规模培训干部,大幅度提升素质的发展需要。
3、人才队伍的综合素质相对较低
随着党校学员的学历越来越高,见识越来越广,知识越来越丰富,党校教师与学员之间在学历学位和知识方面的差距不断缩小,而实践经验和实务能力之间的差距却不断拉大。受基层党校人才引进渠道的限制,很多新引进的年轻教师都是“三门”教师,从家门到学校门再到单位门,没有基层实践经验和实务经历,一些老教师的知识结构也存在着老化、滞后的问题,甚至出现了党校教师与学员的“倒挂”现象,教师给学员授课底气不足,说服力不强,收效不大。
4、人才队伍的管理机制不够顺畅
基层党校不同于其他上级党校,有的基层党校内部存在参照公务员和事业编制的二元体制,这给领导抓班子带队伍,建设和管理好党校团队带来了一定的困难。尽管一些基层党校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建立了人才引进、培养、使用的机制,但只是参照上级党校或者高校“依葫芦画瓢”,没有建立符合基层党校特点的人才队伍培养机制、评价机制、选拔任用机制和激励约束机制,出现“能干的引不进,干不好的出不去,拔尖的留不住”等现象。
二、以“三个支撑”推进“人才强校”
习近平同志指出,开创党校工作新局面,必须更好地实施人才强校战略,切实抓好党校人才的培养、吸引、使用和激励工作。近年来,江阴市委党校大力实施“人才强校”战略,通过强化人才队伍建设的结构支撑、平台支撑、制度支撑,为党校各项工作提供有力支撑。
1、结构支撑,优化整合人才资源
规模适当、结构合理的人才队伍是支撑党校发展的关键。合理的专业结构能有效提升教学科研影响力,合理的年龄结构能显著增强党校发展活力,合理的教研、行政、后勤队伍结构能明显提高党校战斗力。
(1)引育结合,优化教研队伍专业结构。一是瞄准“新鲜血液”,引入亟需专业人才。加大人才招聘力度,每年根据干部培训需求的变化和党校未来发展的需要,拟出所需招聘人才的专业和学历层次等要求,寻找符合高学历、高职称和高水平的“三高”型人才。在组织部和人社局的支持下,在招聘中引入教学试讲、材料分析等专业考核环节,综合择优录用。公开招录了南京大学、河海大学、南京师范大学、华东政法大学等高校和江苏省委党校等10余名硕士研究生,专业涵盖经济学、政治学、社会学、管理学、法学和党史党建等学科。二是增强“造血功能”,提升教研队伍层次。为适应党校学员学历和文化层次越来越高的趋势,不断加大教师的培养力度,注重增强自身的“造血功能”,提升教师的学历层次和专业水平。借助举办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班、南京大学MPA班的契机,鼓励教师学习进修。先后有4名教师获得江苏省委党校研究生学历,1名教师获得南京大学MPA学位,1名教师考取南京大学社会学专业博士研究生。
(2)专兼结合,优化教师队伍整体结构。确立“不求所有,但求所用”的“柔性引才观”,按照专兼结合的原则,注重发现和引进兼职教师。一是树立“大师资”观念,建立专家型兼职教师库。借助党校系统的资源优势,利用各种培训和学习机会,发现整合党校系统、行政学院系统、高等院校和科研院所等专家教授和学者的资源,建立以专家学者为主的专家型兼职教师队伍。二是树立“小学生”观念,建立实践型兼职教师库。为弥补党校教师在实践经验上的不足,主动向基层学习,向实践学习,通过基层调研,充分发掘整合江阴基层的兼职教师资源,建立以基层干部和一线工作人员为主的实践型兼职教师队伍。从江阴各个部委办局、乡镇街道选聘了一批实践经验丰富、善于课堂讲授的党政领导干部;从农村、社区等基层一线选聘了一批带头人、致富能人等“田秀才”、“土专家”;从优秀的企业中选聘经营管理人下,作为党校的客座讲师。
(3)团队结合,优化党校内部队伍结构。教学、行政和后勤队伍是支撑党校舞台的三个支柱。党校在加强教研队伍建设的同时,抓好行政管理和后勤服务队伍。一是配优行政管理队伍。按照“讲党性、重品行、作表率”的要求,选好配强班子,优化行政管理队伍的年龄、学历、能力结构。坚持和完善行政干部会议和学习制度、中层干部述职考评制度、管理经验交流制度和外出学习制度,提升团队的执行力,增强管理岗位的履职能力。二是建强后勤服务队伍。根据后勤保障的新特点,成立了培训服务中心,实施岗位目标责任制,强化绩效考核。通过技能比赛、外出学习、在职培训等形式,提升职工的服务能力与水平。按照管理科学化和服务规范化的要求推进校内改革,完善激励与约束机制,建设一支“技术精良、服务优质、爱岗敬业、乐于奉献”的职工队伍。
2、平台支撑,提升人才能力素质
教师的成长平台是党校人才工作的重要载体。江阴市委党校通过搭建人才发展平台,拓展人才成长空间,使党校教师上课有讲台、实践有平台、才华有舞台。
(1)搭建学习提升平台。一是搭建培训学习平台。大力实施培训者培训(TOT)工程,每年选送教师参加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中国浦东干部学院、江苏省委党校以及北京大学等组织的师资培训班,学习把握和运用最新的培训理念、培训模式。创新开展教师理论提升工程,从2013年开始连续3年举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修班”,邀请中央党校的专家教授讲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等相关专题。并把学习成果转化成了“马克思主义经典解读”等相关培训专题。二是搭建才能展示舞台。引导教师读好“五本书”,包括共产党的书、党校的书、江阴的书、中国的书和世界的书。在读好书的基础上,举办专业性的“读书沙龙”和普及型的“博闻讲坛”,让教职员工都能走上讲台,使他们在学习交流中掌握新知识、了解新思想、分享新观点、开拓新视野,并开发了一批新专题。此外,江阴市委党校倡导建立了“3+3”苏州无锡六区市党校青年教师综合技能大比武平台,通过“比武切磋”,激发教师潜能,加速教师成长。
(2)搭建合作成长平台。一是在“青蓝结对”中帮助成长。对青年教师实施指导老师制,进行一对一指导,手把手传授,在教学上相互听课评课,在科研上组团开展研究,以老教师丰富的教学经验、良好的师德修养在职业规划和业务技能上帮助青年教师迅速入门、快速成长。二是在校际合作中提升能力。倡导建立苏锡常八党校校际学科合作平台,在省委党校教授的具体指导下,设立社会和文化、政府管理、党史党建和经济学等四个研究室,推进区域学科建设,整合“1+ 8”的资源为教师成长服务。同时积极寻求高层次合作平台,与国家行政学院社会和文化教研部合作开展“县域社会现代化”研究;与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合作,建立“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科研协作与社会实践基地”。三是在部门联合中增长才干。深化与市委、市政府相关政策研究部门和各部委办局的合作,建立定期交流和研讨机制,主动承接各类研究课题,组织教师参与各种调研活动和文稿写作,依托部门的行政资源优势,借智借力增强教师的真才实干。
(3)搭建实践锻炼平台。一是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基地。通过争取在相关部门和乡镇、村、社区等建立教师挂职锻炼基地。根据教师的专业背景和研究方向,通过市委组织部,组织教师到一些专业对口的机关部门、乡镇街道、开发区、村(社区)等挂职锻炼。要求他们带着课题去实践,带着理论去思考,形成更有现实价值的教学和科研成果。二是建立教师调查研究基地。积极拓展调研网络,选取新桥镇、青阳镇、山泉村、普惠苑社区、海澜集团等一些具有实践特色和研究意义的单位作为调研点,开展经常性的基层调研活动,让教师深入了解基层干部和群众的所想、所需,开发出更符合基层实际、满足基层需求的教研专题,使党校教学更有底气、科研更接地气。
3、制度支撑,规范人才队伍建设
制度建设是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根本性支撑。江阴市委党校通过建立符合基层党校特点的人才机制,提高党校人才队伍建设的科学化、制度化和规范化水平。
(1)建立激励约束机制,激发人才队伍活力。强化对教职员工的激励,让员工干事创业有激情、有活力,工作有“劲头”、有“奔头”。一是建立教师试讲和集体备课制度,严格课堂准入。凡是新开发的专题、内容作较大调整的专题,都要进行试讲和集体备课程序,经全校三分之二以上教师评审,得分超过80分才能给予新专题认定,否则不得进入课堂授课。通过试讲,并在课堂成功授课的,则按照《党校科研资助规定》给予相应奖励。二是加大政策倾斜和奖励扶持力度,打造名师精品。修改完善《党校科研管理条例》等制度规定,专门设立教师进修专项资金、科研专项资金,加大对精品课程、高层次科研成果、高质量咨政报告的资助力度,引导和鼓励教师不断提高教研质量,多出教学和科研精品。
(2)建立考核评价机制,形成正确人才导向。探索建立和完善以能力和绩效为导向的人才考核评价体系,建立“有为则有位,无为则无位”的优胜劣汰机制,靠机制用人,用制度管人,避免出现唯资历论、唯文凭论和平均主义等不良现象。在教师中实施一票否决制,对不能走出校门宣讲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和市委重大决策的教师、不善科研没有科研成果的教师,在年度考核、职务职称晋升和评优选先等方面一票否决,助推党校教师的职业发展和能力提升。
(3)完善岗位管理制度,提升人才服务水平。一是实行分类管理制,增强针对性。探索完善组织人事管理制度,实行教职工分类管理。对列入参照《公务员法》管理范围的人员,参照公务员的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执行;对执行事业单位人事管理制度的教师,享受国家规定的有关教师的各种待遇。为避免出现脑体倒挂现象,积极向组织争取,通过其它途径对事业性质的教师进行补差,保证教师待遇不明显低于参公待遇和公务员待遇,确保队伍和谐稳定。二是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增强适应性。调整内设机构,整合机构职能,进一步理顺内部管理机制。及时修订科室、个人岗位职责,规范实施科室、个人岗位目标责任制。为更好地服务外地干部培训,党校成立了对外培训科;为强化科研咨政的作用,专门成立了市情研究室。
三、基层党校推进人才强校的思考与启示
习近平同志强调,人才是事业之基、强校之本。基层党校要深化对人才工作重要性的认识,增强责任感和使命感,不断推进人才强校战略。
1、拓宽途径引育人才,提高队伍整体素质
一是要注重规划,优化结构。要根据党校发展需要,立足现有的年龄结构、学历结构、职称结构和专业布局,做好人才队伍建设规划,引进有志于党校事业,适用于党校工作的人才。要坚持专兼结合的原则,选聘实践经验丰富、理论水平较高、善于课堂讲授的专家学者、党政干部和基层一线工作人员,建立“大师资库”。二是要加强培训,提升素质。要确立人才优先发展的战略,把人才培养工作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通过在职培训、学习进修等途径,提升人才队伍的理论水平、政治素养和业务能力。三是要加强实践,增长才干。要加大与其他党政机关和企事业单位的交流合作,探索“双向流动”机制,安排教研人员到党委、政府综合部门及基层挂职锻炼;组织教师走出校门,到基层、机关部门去蹲点调研,增强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四是要打造名师,扩大影响。通过引导和培养名牌教师和科研带头人,打造一支站得住课堂,下得了基层,写得了文章的精干教研咨团队。创造条件和机会让教师多上讲台、多开专题,打造名师、名课;多做课题、多搞调研,形成高质量、有影响力的科研成果和决策咨询报告,提升名师效应。
2、搭建平台历练人才,拓展人才成长空间
一是要积极搭建教学平台。进一步突出党校教师在教学中的主导地位,建立课堂准入机制和教学评估体系,开展集中试讲,集体备课,竞争上课,通过学员评、专家评、教师互评等形式对教师的教学进行全方位评估,帮助教师提高课堂掌控水平和教学质量。二是要积极搭建科研平台。建立完善课题申报机制,通过成立科研项目组,提供配套经费,创造科研平台等措施,鼓励教师参与各级各类课题的设计、调研与写作,调动教研人员申报、参与课题研究的积极性、主动性,实现科研出成果和出人才的有机统一。三是要积极搭建咨政平台。通过成立县(市)情研究室等科研机构,组织教师立足于当地经济社会发展,服务于党委政府中心工作开展科研咨政服务。通过创办《领导参考》、《县(市)情研究》等刊物,为教研人员和学员参与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提供有效载体。配套科研咨政经费,引导教研人员加强对本地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研究,激发咨政意识和热情,提高咨政能力和水平。
3、创新机制激励人才,增强人才队伍活力
基层党校要建立健全有利于各类人才成长发展的管理机制,形成一套符合基层党校发展实际、适应教学科研和管理工作新形势的人才队伍管理制度。对教师的管理要充分考虑基层党校的特殊性,不能搞一刀切,建立岗位等级、工作业绩与薪酬福利挂钩机制,对教师进行激励和约束,使之既有压力又有动力;又要尊重教学科研工作本身的规律,尊重教研人员脑力劳动的特点和学术个性,创造宽松的学术环境,保证教研人员有足够的时间和精力从事教学科研和咨政工作。对行政后勤队伍的管理要牢固树立行政后勤服务于教学中心的指导思想,注重改善结构、提高素质,提升业务能力和管理水平。树立“大队伍”观念,通过完善制度设计,确保教师、行政和后勤三支队伍在待遇、评优、晋升等方面相互协调,增进三支队伍之间的相互理解和团结,增强整个团队的凝聚力、战斗力。
4、营造氛围服务人才,优化人才发展环境
一是要从思想上重视人才工作,树立人才资源是党校第一资源、人才优势是党校最大优势、人才竞争力是党校最核心竞争力的理念,把培养、吸引、用好人才作为强校之基、竞争之本、发展之要,营造“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尊重创造”的良好氛围。二是要抓住当前党校事业发展的有利时机,依托重要培训、科研和决策咨询项目,探索通过事业发展吸引人才、完善制度培养人才、提高待遇激励人才、融洽感情凝聚人才的有效实现途径,优化人才想干事、能干事、干成事的成长环境。三是要进一步改善教师的工作条件和工作环境,解决人才队伍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实际困难。加大教师在学习、培训、科研等方面的经费投入,保证人才队伍建设资金投入的增长与工作经费的增长相协调。四是要大力推进校园文化建设,弘扬党校精神,营造学术民主、尊重个性、勇于探索的良好氛围,增强人才队伍对党校的认同感和归属感。
[责任编辑:张林林]
参考文献:
[1]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党校工作会议上的讲话[J].求是,2016(9)
[2]中国共产党党校工作条例
D OI编码][ 10.3969/j.issn.1674-6287.2016.03.23
[中图分类号]D26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87(2016)03-0085-04
[收稿日期]2016-03-12
[作者简介]董李锋(1981~),男(汉族),江苏昆山人,中共江阴市委党校讲师研究方向:城乡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