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
2016-02-11马焕
马 焕
(郑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 450064)
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
马焕
(郑州科技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0064)
摘要: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精神道德领域也产生了一些失范失序的现象。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的文明素养,全面提升河南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具体来说需要从论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意义入手,分析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负面影响,进而提出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有效途径。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文明河南建设;意义;举措
文明河南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布局中文化建设在河南的具体化,是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河南的具体实践。2014年2月17日,习近平总书记在省部级主要领导干部学习贯彻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全面深化改革专题研讨班开班式上提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努力实现中华传统美德的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把跨越时空、超越国度、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把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又弘扬时代精神、立足本国又面向世界的当代中国文化创新成果传播出去。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就是要深入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从中汲取思想道德营养,全面提升全省人民的文明素养,全面提升河南社会的整体文明程度,进而汇聚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强大正能量。
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意义
当前,河南省正处于爬坡过坎、攻坚克难的关键时期,社会发展方面出现了一些不协调、不平衡的问题,尤其是精神道德领域也产生了一些失范失序的现象。面对这些问题和现象,人们十分渴望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更加忧虑传统美德的承继。党的十八大提出了“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大任务,这一重大任务也是文明河南建设要做的基础性工作。优秀传统文化是指“在文明演化中所沉淀的反映民族精神内涵和文化风貌特征的并对民族历史起积极作用,推动历史向前发展的思想文化、观念形态的总称”[1]。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的魂和根,是弥足珍贵、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精神财富,也是文明河南建设的源头活水。
1.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利于凝聚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向心力。河南被公认为是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的发祥地,长期作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在五千多年的历史传承中,中原传统文化兼收并蓄,吐故纳新,博大精深。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目标中蕴含着河南人民崇高的使命感,期望再振往昔雄风也是文明河南建设的题中应有之义,这些都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有着内在的一致性。中国历来就有“民本”“大同”的思想。《尚书》主张“民唯邦本,本固邦宁”,孟子认为“民为贵”,《荀子》提出“君舟民水”之说,等等。还有儒家倡导的“天下为公”,道家描绘的“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等等。这些思想固然有一定的历史局限性,但其中所包含的民富国安、人人不分高低贵贱皆享自由平等的美好愿望,正是我们追求和谐社会的深层思想基础,有利于凝聚中原崛起、河南振兴、富民强省的向心力。
2.弘扬民族精神和时代精神需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依托。民族精神是传统文化价值理念的集中体现。在五千多年的文明发展长河中,中华民族为振兴中华上下求索,矢志不渝,形成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天下兴亡,匹夫有责”“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这些出自不同时代的话语,深刻揭示了中华民族以国家民族大义为己任的普遍志愿和胸怀。每当国家危难、救亡图存之际,总有无数爱国志士奔走呼号、鞠躬尽瘁,也有大批爱国侨胞毅然返回祖国参加抵御外侮的斗争。这些都充分证明了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的巨大感召力。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也有着数千年文化积淀的历史根基。《易经》中有“穷变通久”的观点,《大学》中有“苟日新,日日新,又日新”的思想,王安石则主张“天变不足畏,祖宗不足法,人言不足恤”。在社会创造实践中激发出来的奋斗精神,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生存态度。改革创新作为时代精神的核心,是一种基于传统文化底蕴的变革思想,是一种立足于反思传统,勇于超越现在、创造未来的精神。弘扬改革创新的时代精神就是尊重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愿望,支持一切有利于社会进步的创造活动,赞扬一切有利于创新的优秀品质,并在全社会形成人人展示才华、创新创业、报效国家的风气。
3.传统荣辱观经过扬弃可以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道德秩序与社会安定发挥积极的作用。中国历来看重个人的思想道德修养,在传统道德教育中以知耻为核心的传统荣辱观已经深深地融入中华民族的血液中,成为衡量个人道德品性的基本标准。“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贫贱不能移,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是中华民族崇尚的道德品质。以儒家为代表的文化特别强调耻感,孔子提出“行己有耻”的主张,孟子也说“耻之于人大矣”,《管子》则将耻、礼、义、廉称为“国之四维”。这些都表明知耻在传统道德体系中占有极重要的位置,也是人们形成道德自觉的思想基础。在处理人与人关系的时候,应发扬谦恭礼让的传统,并从孔子“躬自厚而薄责于人”“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恶”的思想中汲取有益的营养。社会主义荣辱观充分吸收了中华传统道德精髓,传统荣辱观经过扬弃可以为提高人们的思想道德修养、维护道德秩序与社会安定发挥积极的作用。
4.优秀传统价值观为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奠定了文化与心理基础。生生不息的存在价值观、整体趋向的政治价值观、义利均衡的经济价值观、百花齐放的文化价值观、文明和谐的社会价值观等都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宝贵财富,展示出责任先于自由、义务先于权利、群体高于个人、和谐高于冲突等鲜明特点。优秀传统价值观不需要刻意宣传已经成为社会成员心中最深层的积淀,不需要强有力的推广就可以使人们无意识地自觉遵守。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文明河南建设当然也要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优秀传统价值观以润物无声的形式为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提供了文化和心理基础,成为人们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桥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必须依托优秀传统价值观,结合社会和时代的要求进行创新性的继承和发展。
二、传统文化中的消极因素对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负面影响
中华文明历经五千多年而不衰,文明的绵延不绝在带给人们自豪的同时,也造成了某些方面的故步自封。文化具有鲜明的时代性,传统文化的价值取向由于各种原因带有一定的消极因素,这就决定其在一定的意义上带有保守性、落后性,对推进文明河南建设构成了一定的负面影响。对此,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1.宗法观念流毒不浅。传统文化浸淫着浓厚的宗法观念,“文统”“家法”“秘方”等严重阻碍了文化创新,在人际关系方面则可造成裙带风气、宗派倾向等。“三纲五常的伦理说教,‘存理灭欲’的修身养性,‘非我族类,其心必异’的盲目排外心理等,成为中国文化健康发展的障碍”[2],禁锢人们的思想和生活。
2.道德观念陈旧。传统的忠、孝、义等理念在封建社会中不断得以强化,形成了固有的模板,对中华文明的稳定传承起到了积极作用。然而,一些陈旧的道德观念也抑制了人们天性的发展,伦理关系的绝对化等为吃人礼教衍生了许多变态的伦理。如果不对传统道德进行检视且一味地用旧道德来规范新秩序,不仅适得其反,而且贻害无穷。
3.传统法律文化存在工具主义倾向。传统法律文化认为,法律是治理国家的工具,想用法就把法抬出来,不想用法就可以将法束之高阁。这是人治下的法治,使得法律的治世作用存在不确定性。这种法律工具主义不仅影响了中国古代社会,而且影响了近代社会,至今还有残余。
4.熟人道德存在严重缺陷。传统道德在一些方面表现为熟人道德,缺乏开放性,造成很多时候内外有别、亲疏有别,对熟人、自己尊敬的人讲诚信、讲道德,对陌生人则可有可无,甚至放任危害的发生。这些道德观念不但无助于社会主义道德体系的建立,还可能起到消解作用。
三、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
文明以文化为基础,集中沉淀了文化中的积极因素和成果。但是,“徒然赞美中国古代的制度思想,是无用的;徒然诅咒古代的中国制度思想,也一样无用;必须把过去的一切,加以检讨,存其所当存,去其所当去”[3]。文明河南建设离不开文化的供给,特别是在中原传统文化与我国传统文化几乎重叠的背景下,既要背靠中原沃土进行创造性改造,又要对我国传统文化的内涵进行拓展完善,以期符合文明河南建设的要求和目标,进而找到依托中华优秀传统、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有效途径。
1.挖掘和阐发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
在道德建设层面,要挖掘和发现传统文化中的道德资源,特别要提倡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文明以止”“中庸协和”“尚中贵和”占据着传统伦理道德的重要位置,和合之道已经融入河南人的灵魂深处,弘善明德的道德理念也深深植根于河南人的内心世界。这些理念得到阐发,更能引起人们思想上的共鸣和言行上的追随。发扬和谐相处之道,可以有效维护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有效破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中存在的道德悖论。在法治建设层面,传统文化中有崇尚德治而忽视法治的倾向,也有重人情轻法治的现象。然而,事物都有两面性,辩证地看,德治观念深入人心则有利于法律的顺利实施。“求和”“厌讼”心理有利于社会稳定,服从集体利益的传统也有利于国家利益、集体利益的实现。在诚信建设层面,文明河南建设的目标应该是营造守信光荣、失信可耻的氛围,提升全社会的诚信意识,促进社会的文明进步。“讲信修睦”的传统文化,是维护中华文明不断发展延续的优良基因。要勇敢地提取传统诚信文化中有关立国、立业、立身等可以提升个人诚信品质、引领社会诚信风尚的精华,大刀阔斧地剔除其中的集权主义和宗法流弊,实现传统叙述与当代诠释的有机统一,实现传统诚信文化与现代诚信体系建设的对接和融合。在服务型机关建设层面,要让传统文化中的民本思想、克勤无怠精神、务实作风生根发芽。“廉不言贫,勤不言苦”“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重实际、黜玄想”,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传统品格。我们要善于发现优秀传统文化中的精神实质与建设人民满意的服务型政府相一致的契合点,引导党员干部成为传统优秀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践行者。要重品行,做表率,努力打造为民、务实、清廉的服务型机关。
2.发挥文化心理的巨大惯性作用。由于传统文化所产生的社会关系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其调节社会关系的功能不可避免地会存在失灵现象。然而,在文化遭遇重重危机、社会公共秩序产生混乱时,人们往往自觉不自觉地按照传统文化心理来行事,坚守自己的价值观念和道德底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是一个长期的过程,离不开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为此,要大力营造继承优秀传统文化的氛围,抛弃功利主义、工具主义的思想,真正把优秀传统文化中的思想道德营养转化为人的内在精神需求。只有当优秀传统文化精髓成为人们理智选择的时候,只有家国同构的价值观念转化为民族复兴共同梦想的时候,只有利己达人的社会情怀成为个人人格追求的时候,文化心理的巨大惯性作用才能更好地发挥出来。
3.在实践中实现优秀传统文化再生。我国传统文化虽然源远流长,但并不是安安稳稳地存在和发展着的,它曾出现了的曲折和危机,历劫又重生。传统文化不应活在历史中,更应该活在人们生活的当下。我们要坚持以社会生活实践为依托,在文化交流中把优秀传统文化送出去,在不同文化的交流与碰撞中丰富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彰显文化自信。具体来说,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不能依靠传统文化自身的自我完善,而要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鲜活的社会生活实践中,融入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文化交流中要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本位,既不盲目自大、封闭保守,又要勇敢自信,同其他文明不断进行接触、对比,取长补短,从而保持民族性,体现时代性。实施“一带一路”战略构想,河南是重要节点,该战略为河南加快对外开放、实现振兴提供了绝佳机遇。河南在实现经济腾飞的同时,更应该把和谐相处、共同繁荣的精神传播出去,摆脱作为内陆地区的天然不足,实现推陈出新,为文明河南建设增添新元素。
4.借鉴寓教于生活的方法论。文明河南建设是一个宏大的系统工程,我们在引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神资源的同时,还应借鉴传统文化寓教于生活的方法论。我国古代的伦理道德之所以能深入人心,除了统治集团的强力推行和社会文化精英的有意阐发外,还与其具有能使大众理解服从的感染力分不开。中国古代非常推崇个人内心的觉悟和自省,强调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加强个人修养和善行积累,这一特色对文明河南建设也具有一定的启迪作用。就是要把有意识的灌输和无意识的教育结合起来,既让人们明白依托优秀传统文化推进文明河南建设的重要性和必要性,也让人们把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日常生活中。这就要求我们在加大优秀传统文化在各级各类学校教育中的比重的同时,不断整合省内各种宣传机构,对优秀传统文化大力宣传,在创新丰富载体上下功夫,在直观通俗上下功夫,将优秀传统文化教育贯穿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教育各个环节,强化优秀传统文化素养培育,避免空谈文明河南建设。
总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以其强大的生命力和凝聚力发挥了无形、无边的功效和作用,文明河南建设离不开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发掘传统文化与文明河南建设的契合点,继承和发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有助于丰富文明河南建设的文化底蕴,增强人们的文化自信,有助于更加深入地了解民众深层的思想文化积淀,从而采取更加有效的方式将现代性的新文化注入灵魂。扎实推进文明河南建设,必须不断继承和创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适应时代要求的现代阐释,实现传统文化的现代转型,使之更好地指导现实。
参考文献
[1]王征国.论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J].贵州师范大学学报,2011,(2).
[2]张岱年,方克立.中国文化概论[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55.
[3]罗荣渠.从“西化”到现代化[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0.393.
[责任编辑陈静]
作者简介:马焕(1979—),女,河南驻马店人,河南大学外语学院硕士研究生,郑州科技学院外语系讲师。
基金项目:2015年度河南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5年度河南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调研课题(编号:SKL-2015-980)阶段性成果
收稿日期:2016-02-23
中图分类号:G1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6701(2016)02-0105-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