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写作手法的分析研究

2016-02-10

太原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6年4期
关键词:写作手法宠儿托尼

吕 媛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30)



关于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写作手法的分析研究

吕媛

(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 公共基础部,山西 太原 030030)

摘要:托尼·莫里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学观,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人语言重获生机,并为此进行着不断的努力。擅长使用多角度叙述故事情节,这种写作方式被利用在她很多作品里。在《宠儿》中,通过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小说故事极具想象性。通过对黑人传统文化的书写,把黑人的悲哀和辛酸,利用鬼魂意象生动地向读者展现出来,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魔幻般的画卷。

关键词:托尼·莫里森;《宠儿》;写作手法;分析

托尼·莫里森先后在康奈尔大学、霍华德大学学习,在1993年获得了诺贝尔文学奖,并且是从1938年以来首位获奖的黑人女性作家。通过对生活和语言的深刻体会与品味,托尼·莫里森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语言文学观。她的这种态度充分体现在作品语言上。托尼·莫里森的作品中给我们展示了她那神奇的语言力量,本文从她对黑人语言文学方面入手,对她的代表作品进行简要的分析。

托尼·莫里森认为,一种语言如果不使用或少使用,它就会消失;如果消失,创造过这种语言文学的人都要对它的死亡负责。托尼·莫里森在自己的作品中竭尽全力地呵护她的种族语言,让其保持长久的生命力。语言是民族文化的承载容器,一个缺失了语言的民族也就失去了民族的独特性。譬如黑色人种所面临的语言消亡的危机正是如此。有人认为黑色人种的语言只是诗歌语言,托尼·莫里森并不这样认为。她希望通过自己的努力让黑人语言重获生机,并为此进行着不断的努力[1]。

一、“多角度叙述”手法的运用

“多角度叙事”是指一个故事通过不同的人从各自的角度、角色轮流来讲述的一种叙事方法。多角度叙述不会把故事变得杂乱无章,而是通过不同角色,不同角度的叙述,有效地凸显小说人物性格特征。

托尼·莫里森擅长使用多角度叙述故事情节,这种写作方式被利用在她很多作品里。通过多角度叙述,尤其是根据不同的人物采用不同的叙述角度,能够最大限度地展现小说的主旨。其中的第三人称限制性视角能够解释文中叙述声音的存在。正是因为这个优势,使得很多作家在写作时都会运用这种写作手法,托尼·莫里森正是其中的代表性人物。

托尼·莫里森笔下的多角度叙述有着独特的使命,既要浓墨重彩地保护黑人传统文化,同时也要展现白人文化入侵黑人文化的格局。托尼·莫里森创作小说的初衷就是要保护种族个性,重建黑人种族语言文化。多角度叙述的应用有助于读者更好地了解她的传统种族文化,也更有利于展现这种文化。

小说《最蓝的眼睛》为我们描述了一个美国洛林市黑人社区里黑人小姑娘皮科拉的悲剧人生。在一个白人价值观内化黑人社区的时代,皮科拉在家庭受到父母的忽视,在学校受到白人学生的讥讽,她认为蓝色眼睛是白人的象征,她天真地以为如果想要过上美满的生活,就得像白人一样有一双蓝色的眼睛。不幸的是有一天皮科拉的父亲喝醉酒后将她强暴,皮科拉因精神上受到刺激陷入幻想,觉得自己真的拥有了一双蓝眼睛。托尼·莫里森运用多角度叙述视角,以“我”(克劳迪娅)的第一人称视角回忆童年生活,以“她(他)和她(他)们”的第三人称全知视角讲述其他故事,构建了一幅幅立体的画面。此种叙述方式和叙述格局有效地避免了第三人称叙述的单一性而导致的呆板说教的结局。《最蓝的眼睛》里使用多元转换视角,赢得了很多读者的认可,有人着手研究她的写作风格。她的作品进入了美国大学的课堂。

《最蓝的眼睛》的主体框架,是借助大自然的四季变化来展开叙述的,其中分为“春、夏、秋、冬”四个章节,但作者没有按照自然更替的规律,而是从“秋”入笔,以 “我”(克劳迪娅的自述)为视角写起。秋天,佩科拉向往着蓝色的眼睛。因为自己不是蓝色的眼睛,在白色人看来,黑不可能与美联系起来的,这种偏见深入到生活的方方面面、各个领域,甚至包括对孩子的教育。黑色人种的皮肤是黑色的,找不到黑与美的联系,也就无法找到自己的归属和认同。冬天,她面临了生命中最残酷的季节,遭到家庭的暴力,同学、邻居甚至父母的侮辱;春天,有了身孕;夏天,诞下死婴。春夏秋冬轮回的自然规律,是不可抗拒的。人们习惯于把春天作为新的一年的开端,用四季变换的规律来类比人的一生的历程。

托尼·莫里森采用了倒叙的呈现手法,首先讲述了皮科拉的悲惨遭遇,这位只爱蓝眼睛的女孩被她的亲生父亲强奸,悲剧性地生下了一名死婴。通过克劳迪娅的叙述角度使读者产生一连串疑问,就如同克劳迪娅所说的一般:“除了问为什么,我也确实无话可说了。”通过第一人称和第三人称视角的交替为我们铺开了一幕幕的故事:让读者知道了在童年患上脚病、心灵却纯洁的波林,她随着丈夫来到北方之后,遭遇到一连串的不幸。她不满于自己的生活,向往白人的生活。还有乔利,同样是一个不幸儿,童年遭受过太多的歧视和凌辱;还有三名妓女及麦克一家,他们善良又正直且极力地维护黑人的传统。这样纷繁复杂的叙述让人可能觉得混乱,但这正是托尼·托尼莫里森有别于其他作者的所在之处,这样也使得美国黑人的主体性在文章中隐晦地表达出来。

通过运用多角度叙述手法,托尼·莫里森创作了一个深入全世界读者内心的迷人而悲惨的黑人女孩皮克拉的形象。

二、象征手法的运用

象征是文学创作中普遍运用的一种写作手法,通过某种特定的具体的事物表达出特殊的抽象的意义,能够给人以丰富的想象,从而达到寄物于情、寓物于理的效果。在托尼·托尼莫里森所著的《宠儿》中,通过运用大量的象征手法和隐喻,使小说故事具极具想象性。

“红色”在《宠儿》一文中反复地出现,代表着不同的含义。红色天鹅绒是丹芙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象征了她在寻找美好未来过程中的心酸,因为大家都能清晰地感觉到她的梦想到最后只能是泡影。保罗的红心则象征着是感情及情绪,而红色公鸡也正是象征了保罗本身具备而又被他自己否定了的男性特有的气质。狂欢节上的红色玫瑰既预示着狂欢的到来,也预示着丹芙与保罗在一起的新生活。从传统意义上来说,红色代表着人类存在的动力,但在托尼·托尼莫里森的这部作品中,红色总是与死亡同现,每一次红色的出现都是死亡的预兆。

在文中的另一个具体化的象征事物是树,在这部作品里,树是小说人物自我安慰和生活的依靠。丹芙独处和休息的地方是木屋,塞斯记忆里关于种植园生活的恐惧也在甜蜜之家的美丽树木下得以掩盖,更是通过逃亡森林而寻找到了自由。丹芙觉得塞斯被伤的伤痕很像樱桃树,将这种创伤和残酷,升华成了美好。然而,树也成了黑暗面的代表。

同样在《宠儿》中所运用的还有人名的象征意义,人的姓名是在人类历程的文化中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取名时我们往往要尊重当地的传统文化,作者在创作文学作品时为了实现深入刻画人物形象和深化作品主题的目的,也特别注重对作品中人名的选择。在《宠儿》这部作品中,作者几乎把所有人的名字赋予了象征意义,其中宠儿和赛丝的名字最具代表性,分析名字的象征意义,可以把握作者的写作特征。

宠儿在该部作品中的象征意义十分丰富,同时也正是基于人物象征多元化的特性使其赋予了深刻复杂的特征。她既是塞丝十八年前死去的女儿的再现,也是失去自由的黑奴,更是死于罪恶奴隶制的黑奴冤魂的象征,同时根据她复活后缓慢的行动和迟钝的话语,我们可以把她视为一个长期遭囚禁的黑人女孩。因此宠儿游离含糊的个体身份折射出了多元的象征意义。托尼·莫里森是一位历史的记忆者。黑人在历史上曾经有过极其悲痛的经历,那些痛苦的记忆正慢慢地被人所遗忘。今天的人们似乎觉得那段时光已经远去。托尼·莫里森小说的一个重要任务就是将过往的黑人的悲惨故事呈现在读者面前。书中对宠儿的讲述,把读者带回那个年代,感受黑人的悲痛经历。《宠儿》以史实为基础,借助文学的表现形式,还原了一个饱受欺凌的小人物的人生,同时给人类一种深刻启迪:只有在正视反思历史,黑人种族才能获得新生。文学最现实的意义也在于此,它能医治人们对历史的“健忘症”。

另一个象征意义的人物形象就是女主人公塞丝,尽管她出身卑微,却自尊高傲。她的名字源于《圣经》之中夏娃的孩子Seth。Seth 是爱和宽容的体现。托尼莫里森小说中借用了这个名字,在其后面加了一个“e”,模仿有些语言中单词后加上一个“e”字母便可将其变成阴性的做法,使其更像是一个女孩子的名字。在作品中赛丝最大的特点是爱,对自己孩子的爱、对所有非洲孩子的爱。塞丝就是所有非洲孩子的母亲,她哺育她们成长成人。而这爱过于浓郁,因为这爱只有爱与不爱的区分,没有爱多与爱少的不同。因此塞丝宁愿选择让女儿失去生命,也不愿其失去自由和尊严。这种“宁为玉碎不为瓦全”的行为也正是其厚重且深沉的母爱淋漓尽致的体现。托尼·莫里森极为熟稔地运用象征手法为读者塑造了一位母亲的形象:她是卑微的,因为她是黑人奴隶;她也是高傲的,因为她坚强伟大;她是痛苦的,因为身体和精神饱受折磨;她也是幸福的,因为她慷慨无私。

三、魔幻现实主义描写手法的运用

魔幻现实主义是一种颠覆性的写作手法,它把现实、回忆、梦境、幻想等要素融在一起,创造出一种玄幻、奇妙、荒诞、夸张的效果。在叙事过程中常常采用时空穿越的手法,实现不同时间、地点的切换。在《宠儿》里,托尼·莫里森运用魔幻现实主义的手法立体式描述了苔文的生和宠儿的死。以苔文的出生为例,通过塞丝、宠儿和苔文自己的叙述以及塞丝讲给第三方(保罗)关于苔文的出生片段,作者以蒙太奇式的手法给读者展现了苔文的出生情况。这种互相讲述和第三者叙述的方法的确很具特色。有的人把这种叙述方式成为“后现代式拼盘”。虽说许多人对这种方法的看法有异议,但是托尼·莫里森有意识地将其运用了出来,这种架构给读者想像的机会,引起读者进行生成性的理解,从而将断断续续的破碎片段组成一个完整的故事。

《宠儿》将背景设置在美国南部拓荒建设那段不堪回首的悲惨时期。作者并非采用符合客观规律的现实描写,而是使用了一种“魔幻现实”的手法,故事生动感人。死亡在不同的文化中有着不同的诠释,不同的接纳方式,在黑人的传统文化中,死亡是生命过程的一个重要阶段。人在死去之后不再是以肉体的形式存在,而是以另一种更为玄奥的灵魂形式存在着,并且这种存在形式会对现实世界产生直接的影响。故而在本作中,亡者以灵魂的方式复活也是一种可以理解的存在了。托尼·莫里森以黑人传统的文化为基础,把黑人的悲哀和辛酸,利用鬼魂存在的意象生动地向读者展现出来,在读者面前呈现了一幅魔幻般的画卷。黑人文化中有着丰富的传说、典故、说唱曲目,这些要素构成了黑人题材类文学作品的重要组成部分。托尼·莫里森很好地将这些要素挖掘出来,借助它们描写黑人经历的痛苦。在书中,“宠儿”就是一个经历着这种痛苦的女性。她仅仅是一个没有合法身份的黑人女性,包括宠儿这个名字,也是她的母亲用几分钟的身体付出换来的几个字母罢了。宠儿被刻画成一个对爱的索取者,她对母亲的爱几乎要将塞丝的生命蚕食。“要么是爱,要么不是,平淡的爱根本就不是爱”。宠儿对于她母亲的爱是一种畸形的存在:她既深深地爱着她的母亲,同时她又怨恨她的母亲亲手杀死了自己[2]。

托尼莫里森通过对多角度叙述、象征意义以及魔幻主义的运用,带领读者进入了一个她所创造的有着迷人的黑人女性的世界,使她所刻画的每一个人物都深入了读者的心。在现在这个时代,人们不能去要求作家在文学作品中指出困境的出路,因为这个时代不是作者可以去充当全能的神的时代,而托尼·莫里森的成就,正是在她的文学作品中对这一困境有着深刻而清晰的认识。如果我们把托尼·莫里森的写作手法视为文学创造中璀璨的明珠,那么蕴含在文学作品中的思想性则是这颗明珠的光源。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无论是处于哪种背景下的社会,人们在赋予和谐的定义时所怀的期望和盼望都是一样的。托尼·托尼莫里森在其作品里,通过其特有写作手法的运用,将她对和谐美好世界进行了完美的诠释。

参考文献:

[1]张迎春. 托尼·托尼莫里森的写作特点及对语言的态度[J]. 时代文学月刊, 2009(4):51-52.

[2]章汝雯. 托尼·托尼莫里森《宠儿》中自由和母爱的主题[J]. 外国文学, 2000(3):91-94.

[责任编辑:姚晓黎]

收稿日期:2016-05-17

作者简介:吕媛(1982-),女,山西河曲人,山西财贸职业技术学院公共基础部讲师,研究方向: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

文章编号:2096-1901(2016)04-0081-03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Analysis on Toni Morrison’s Writing Techniques and Characteristics of Her Works

LV Yuan

(Department of Public Basic Courses, Shanxi Finance and Trade Vocational Technology College,Taiyuan 030030,China)

Abstract:Toni Morrison is a contemporary American novelist and writer, the winner of the Noble Prize in literature, and the first black woman writer to win the award in U.S. history. Through her representative works such as “Beloved” and “The Bluest Eyes”, this article is to explore her writing techniques of applying “diverse perspective approach”, symbolism and “magical reality approach” to her works.

Key words:Toni Morrison;Beloved;writing techniques;analysis

猜你喜欢

写作手法宠儿托尼
托尼找马
理发师托尼
花卉的宠儿——吴昌硕
我想自己做
托尼逃跑
《宠儿》中的后现代叙事策略
论《在地铁车站》中的“意象”
《黄雀记》写作手法及当代启示
对《献给爱米丽的一朵玫瑰花》的写作手法的分析
《格列佛游记》中讽刺手法的运用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