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嘉兴市为例
2016-02-10中共嘉兴市委政法委员会调研组
□中共嘉兴市委政法委员会调研组
(中共嘉兴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嘉兴 314000)
○“枫桥经验”与和谐社会
深化网格化管理工作的实践与思考
——以嘉兴市为例
□中共嘉兴市委政法委员会调研组
(中共嘉兴市委政法委员会,浙江嘉兴 314000)
主持人:叶新,潘晶安
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有力举措,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近年来,嘉兴市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实践,取得了初步的成效,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已经在嘉兴实现基本覆盖。要解决网络化管理工作中的诸多问题,必须进一步明确目标,理清思路,采取切实有效的举措,推动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深化和完善。
网格化管理;社会治理;基层实践;嘉兴市
网格化服务管理作为当前基层社会治理的主要抓手、创新社会治理方式的有力举措,是坚持源头治理、综合治理、系统治理、依法治理的集中体现,对推进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具有重大意义。网格化管理注重基层治理的问题搜寻、信息掌控、矛盾调处、应急处置,网格划分是其外在表现形式,信息技术是其技术支持,行政权力下放是其内在要求,实现基层社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是其核心理念和最终目标。要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流程再造,科层重构,处理好活力与秩序的关系。
一、网格化管理的特点
网格化管理模式有以下运行特征。一是以信息采集为基础。网格作为信息采集的基本单元,是对属地中部件、人户、组织、业态、事件等信息的集聚平台,为党委政府分析基层形势、研判动态趋势乃至控制突发事件、动员各种力量提供了前期准备。二是以问题处理为导向。由一线人员迅速察觉问题,争取到先机,将问题解决在萌芽状态,这也是基层治理的关键环节。三是以指挥中心为枢纽。网格化管理的指挥平台跨部门指挥的特色,类似于审批办证中心,虽然不变更、重设传统的行政管理职能,但将这些职能有机整合,依照信息采集到问题处理的完整流程及标准,形成“无缝隙”有机衔接的闭环,将问题在流程内解决。四是以界定责任为关键。以责任清单方式,明确网格应承担的管理服务责任和网格管理员的管理事项;伴随管理责任下移,推进相应人力财力等资源逐步下沉。五是以增强服务为纽带。把握居民需求性质,整合服务供给资源,选择恰当供给方式、供给者以及资金支付类型,事后由公众对服务过程和结果作出评价。
网格化管理模式符合当前社会治理创新的趋势,其在全国许多城市迅速发展具有一定的必然性。一是应对社会成员的“原子化”和社会互动的“网络化”。原先的单位、居委会甚至血缘、地缘、业缘所构成的社会关系网络逐渐松散,原有模式下的个体之间、个体与组织之间、组织与组织之间互动中断,与此同时,由于互联网的兴起,虚拟的网络将公众紧密联系起来,线上和线下的互动明显增强。网格化管理顺应这一社会潮流,通过在基层重构社会网络,将分散的社会成员和社会关系连接起来。二是应对社会需求的“多样化”和公共事务管理“复杂化”。公众日益增长的公共需求与公共服务不足的矛盾日益明显,而镇(街道)作为“科层制”政府的延伸,往往重与政府部门的对接,轻基层群众、基层事务的服务管理,同时,条块分割的体制产生了“大家都管又都不管、都负责任又都不负责”的局面。网格化管理模式通过行政力量扁平化下沉,提高了对公共事务和社会需求的响应度,能够及时发现需求和应对问题。三是应对利益协调的“常态化”和矛盾化解的“基层化”。经济社会高速发展,社会矛盾不断增加,基层政府开展利益协调处于“常态化”,但往往由于害怕“出大事”,而选择刚性维稳保证“不出事”,却陷入“越维稳越不稳”的恶性循环,所需的人、财、物资源也越来越庞大。总体来看,要减少基层社会各类矛盾纠纷,健全吸纳社会利益诉求的机制,保证公众诉求表达渠道的通畅是解决问题的有效手段。网格化管理机制保证了苗头性、倾向性问题能及时被发现,将矛盾纠纷化解在平时,化解在网格内,做到“小事不出网格,大事不出村(社区)”。
二、嘉兴市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工作实践
(一)实践探索。2012年以来,嘉兴市全面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工作,从以下多个层面进行了深入的实践探索。
一是科学谋划布局,构建网格化管理制度。嘉兴市经过认真试点,于2012年2月出台了《关于深入推进开展“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的实施意见》,努力形成城乡并举、各方联动、优化服务、动态管理的基层社会治理新模式。把网格化管理纳入《嘉兴市平安镇(街道)考核办法》和对县(市、区)、镇(街道)平安综治考核体系,注重日常抽查与定期考核、走访实绩与平台记录、量化计分与群众评议相结合,并挂钩全员维稳责任制。评价部门参与网格化管理工作的整体成效,并注重考核结果的运用,推动各类服务管理措施的落实和实际问题的解决。
二是坚持因地制宜,合理划分区域网格。坚持属地性、整体性和适度性,在村(社区)以下划分网格,并对全市网格进行统一的八位数编码。行政村一般以自然村落、片组等为划分单元,城市社区一般以居民小区、楼幢等为划分单元;对于相对独立的各类开发区、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文创园区、商务楼宇以及较大规模的机关、企事业单位或流动人口集中居住地等特定区域,则建立专属网格。目前,网格化管理已覆盖每家每户、每个单位、每个区域。
三是注重配强人员,组建网格团队。在网格人员力量配备上,按照“1+X+Y”或“1+Y”配备专职或兼职网格员。“1”即网格长,一般由村(社区)干部兼任;“X”即专职网格员,在外来人口聚集区、城乡结合部等治安相对复杂地区,按照“一格多员”“一格一员”或“多格一员”等模式,在镇(街道)级层面组建专职网格队伍,并视情分配到各个相应网格;“Y”即网格内的各类兼职管理员,一般由“三小组长”、“两代表一委员”和退休干部等热心群众工作的人员兼任。在外来人口高度集聚、管理难度非常大的濮院镇,嘉兴市在全省率先整合新居民协管员、消防协管员、城管协管员以及由各村自聘的巡防员等各类基层协辅力量,经过统一招录、统一培训后组建专职网格员队伍,逐一充实到各个基层网格,在每个网格配备3-6名专职管理员。
四是强化科技支撑,提升信息化水平。以“浙江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为骨干系统,着力推进网格化管理和信息系统“两网融合”。一是开通运行平安建设信息系统。建立网上受理、网上分流、网上督办流程。目前,全市共开通的平安建设信息系统电脑用户覆盖了市、县、镇、村和128个相关职能部门。“平安通”移动终端开通率达到网格数的68.57%。二是搭建综合指挥平台。在县级层面,采用“自主型”和“依托型”两种模式搭建县级综合平台。嘉善县设立县网格信息中心,落实了专门场所和人员,统一指挥全县“有线、无线、微信”等系统的重要信息上报后的分流、交办、督办等,实行实体化运作;嘉兴市投入资金100余万元,融合视频监控系统、应急联动指挥系统、舆情监测系统、视频会议系统、部门业务对接系统等五大系统,建成市社会治理综合指挥平台;其他县(市、区)则分别依托社会应急联动中心、“百姓事马上办”“96345”便民服务平台等服务平台;在镇(街道)层面,依托社会服务管理中心建立镇(街道)级网格信息流转平台。
(二)初步成效。经过四年多的实践,网格化管理服务工作取得了初步的成效。
一是干群关系更加融洽。网格化工作开展以来,村(社区)干部下基层走访明显增多,服务意识明显增强,适应了人民群众对社会服务管理的新期待。
二是社会更加和谐稳定。全市网格员开展情报信息收集,信息掌握及时,促进了矛盾纠纷化解,化解率达97%以上,为世界互联网大会召开和平安建设“十连冠”“满堂红”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三是推动中心工作更加有力。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工作中,网格员及时搜集发现信息并提前介入引导,及时帮助处置各类矛盾、问题和隐患,全市在推动中心工作中没有发生一起群体性事件。浙江省委副书记、政法委书记王辉忠多次来嘉兴市调研网格工作并予以充分肯定,中央政法委副秘书长、中央综治办主任陈训秋同志也给予了高度关注和肯定。2015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桐乡召开“全省创新基层社会治理,提升社会风险防控能力现场推进会”,全面推广总结嘉兴市的经验做法。
三、网格化管理工作应解决的问题
当前,网格化管理作为一种基层社会治理的创新模式已经在嘉兴实现基本覆盖,然而要真正实现基层社会治理由传统管理运作模式向网格化管理模式的转型,实现网格化管理的可持续性发展,必须及时解决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一是缺乏思想共识,未放在战略性高度予以推进。实践中主要存在无用论、万能论、条线论三种错误观念。无用论认为,网格化管理并无新意,只要切实抓好工作责任制落实,服务管理同样到位。万能论企图“一网打尽”,将网格当做对计划经济时代单位制的全面复制,将社会生活的各方面都纳入到网格管理体系中,使之承载了来自上面“千条线”的各类任务,管理功能泛化,民政等十几个条线都在划分自己的网格。条线论将网格化管理视为政法委(综治办)的条线工作,其他部门参与度不高,作为一般性工作部署推进,相应人力资源投入不够,未充分认识网格化模式是当今社会治理创新的大势,是基层社会治理领域一场深刻而长远的变革。同时,党政和群众对网格作用认识不对称,党政系统关心推动“三改一拆”“五水共治”等中心工作类的大事,群众关心切身利益问题。网格工作强化了党政力量向基层渗透,但其服务群众、联系群众的作用还应强化。这需要我们处理好管理与服务、维权与维稳的关系。
二是缺乏细分标准,网格管理精细化程度不够高。网格化模式是行政权力及其资源向基层下沉并实现全方位管理的精细装置。目前网格划分过于粗陋不够精细化,不少网格设立之后处于闲置状态。原嘉兴市有8710个网格,按照省考核要求,现调整为5907个,每个网格约千余人,有的村就只划为2个网格。根据广州等地经验,城市社区网格200户、600人已经是极限。重新划分网格,乱了原来村(居)民已经比较适应的小组划分,模式也过于单一,分类不细。精细化管理是网格工作的落脚点,怎样更好地优化网格划分标准,因地制宜地设置网格值得深入探讨研究。
三是缺乏制度保障,体制内和体制外资源整合不够充分。十八届三中全会要求从管理走向治理,而治理的核心特征在于多元主体,基层社会治理更加需要调动各方力量共同参与。从条上看,全市政务服务资源的碎片化现象仍然比较普遍。虽然目前正在按要求推动并网入格,打造“一张网”,但更深层次的资源整合突破。从块上看,镇(街道)层面普遍存在“重网格设置、轻机制完善”“重区块划分、轻资源整合”问题,尚未真正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治的新体系。“网格化”服务管理主体主要是村(社区)班子成员、社工、村(居)小组长、巡防等人员,大多数镇(街道),各条线协辅人员并没有得以有效整合。自治开展不到位,突出表现在:(1)一些群众对网格化管理不了解、不信任、不参与,如果不能改变网格“控制有余、自治不足”的行政色彩,基层网格自治难以形成。(2)政府购买公共服务、探索和培育“枢纽型”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服务还处于起步阶段,各类组团式服务往往写在纸上、挂在墙上,流于形式。(3)作为网格化辅助力量的社会组织、驻区单位、社区志愿者以及“五老”资源在大多数镇(街道)还没有充分发动起来。
四是缺乏资源供给,网格服务管理团队专业化有待提高。当前嘉兴市网格员队伍人员结构不足以有效支持开展多样化公共服务和管理,制约了网格化潜力的发挥。网格服务管理团队专职化程度低。嘉兴市网格员兼职的占90.8%,主要由村(社区)“三小组长”和巡防、调解人员等各类协辅力量兼任。网格长与村(社区)干部基本是一套人马,他们既要管理好网格工作,还要处理村(社区)的事情,普遍反映精力有限,工作来不及开展,下网格走访基本是利用休息时间。网格员专业化程度低。团队人员素质参差不齐,学历普遍偏低,老龄化问题偏严重,本科及以上学历占8.71%,大专学历占19.35%,高中及中专学历占19.57%,初中及以下学历占52.37%;年龄在20-40岁之间占30.47%,在40-60岁之间占52.40%,在60岁以上占17.13%。网格员职业保障低。专职网格员工资收入不高,发展前景不明朗,队伍流动性大;兼职网格员补助偏少、工作热情不高。目前,还没有一个地区有专项的资金保障网格化工作。
五是缺乏顶层设计,信息化水平不高制约了网格化服务管理效能。网格化模式是建立在信息化水平基础上的创新,信息系统是网格的有机构成和重要技术保障。信息化建设布局缺乏全局考虑和总体设计,还存在壁垒多、孤岛多、重复采集等问题。虽然省综治办统一研发了全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但由于受硬件限制以及技术壁垒等因素影响,各个条线、部门、层级的信息系统之间不能互相对接和导入,数据不能互通和共享,没有建立起真正的大数据库。此外,全省平安建设信息系统部分功能设计不符合基层运用实际,模块间数据转换、衔接不够,自动汇总、查询、研判功能不强,客观上使基层在使用系统时存在抵触心理,给系统的深度应用带来了一定的影响。
六是缺乏体制变革,网格化运行机制还不顺畅。包括指导、管理、督查、考核、协调等内容在内的统一的工作体系亟待建立,县、镇、村(居)联动工作机制等重大问题上应加以明确部署,责任主体应进一步明确。网格化管理机制的主要结构,未实现由“垂直结构”向“扁平结构”的转变,网格与原来的行政体制的协调机制、社会组织与网格的互动机制、网格管理员的身份机制、网格绩效考核机制等还没有成型。两级平台、五级联动的处置机制有待完善,监督反馈环节有待加强。
四、进一步深化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对策
网格化服务管理是社会治理方式的一次革命性创新,对于实现政府治理和社会自我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全面提高社会治理水平,促进和谐社会建设,具有十分重要而深远的意义。从各地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践来看,其共性经验可以概括为“三个必须”。一是必须依托网格重构组织管理体系。只有借助网格化重构基层社会组织管理体系,从条块分割走向协同治理,才能有效响应居民诉求、发现社会问题,从而解决传统治理模式中的信息不畅问题、流程梗阻、冗员低效等一系列弊端。二是必须依靠科技提升信息化管理能力。科技已经成为加强和改善网格服务管理日益重要的手段。信息化与网格化是相伴而生、相辅相成的,只有借助信息平台对各类信息进行整合、共享、沟通,才能大幅提高办事效率,使网格化管理拥有可持续发展的生命力。三是必须引入多元主体激发社会活力。网格化不仅具有对基层问题快速发展、快速响应的能力,还具有引导和激发基层、居民合作共治的载体功能,解决政府与市场、与社会的关系问题。今后一个时期,嘉兴市要主动适应全面网格化时代到来的趋势,以制度化、精细化、人性化、多元化、专业化和智能化为方向,大力深化“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促进基层社会治理创新。
(一)总体目标。以网格为基础,以信息化手段为依托,以制度建设为保障,打破条块分割,破解信息孤岛,致力推动基层治理架构、治理体系以及治理能力建设,打造好联系群众、服务群众的“最后一公里”,到2020年,构建成具有创新性、统筹性、实用性、群众满意的网格化治理体系,实现全社会参与、全方位覆盖、全天候运行、全区域平安,积极促进基层社会“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发展”。
(二)基本思路。基本思路可以概括为“一减二分三加四合五建”。一要引入一个减法,即减负。减少基层网格任务负担,建立网格事项准入机制,让网格回归其创新社会治理、转变政府职能、深化平安嘉兴建设的本位职能。二要明确两个区分,即分区域、分步骤。网格化建设是一种由技术创新拉动管理创新和机制创新的过程,立竿见影、一步到位并不现实,无视城乡差异、人口数量、治安状况、矛盾复杂程度、社会治理水平等因素,一刀切地开展网格化管理,往往会成为形式主义,从而挫伤基层的积极性。在区域上要区分城市网格和农村网格、重点网格和一般网格。在步骤上要分近期阶段、远期阶段。近期以网格化管理为重心,致力打造平安网格;远期以社会化服务为重心,致力于打造终极网格,即网格员与网格居民高度融合的网格、群众信任满意的网格、居民守望相助的网格、社区平安和谐的网格。三要做好三个加法,即加“网”、加“力”、加“治”。加“网”,指强化科技支撑,引入“互联网+”,以信息化引领网格化。加“力”,指加强保障,加大投入,为全面推进网格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加“治”,指淡化网格化管理的行政色彩,从政府一元治理转向政府、社会、群众参加的多元治理。四要把握四个“合”,即合理划分、合情组团、合法处置、合力推进。网格划分是基础,精细、精准、精确划分网格不仅村(居)民有归属感,也有利于发挥网格工作人员情况熟、底数清的优势。组团式服务是浙江特色,也是网格化发展方向,因情因势搞好组团式服务,网格化才有生命力,善治目标才会实现;合法处置,本质上是维稳与维权相统一,网格化管理也要在法治的轨道上推进;网格虽小,但映射的社会治理体系不小,抓好网格化工作需要党政各部门合力推进。五要落实五个构建,即构建一个高效的组织架构、一张全覆盖的基础网格、一支专职网格员队伍、一套共享的信息系统、一套有效的运行制度。以此为抓手,破解缺乏统一指挥、网格重复建设、网格工作不规范等突出问题,激活新的发展动力。
(三)主要举措。
1.网格划分“精细化”,从合并网格走向细分网格。网格化管理实质上是一种精细化管理,通过设置网格,搭建基层治理的有效平台,防止基层社会服务管理出现“空白地带”。一是城市、农村分步实施。要按照先城市后农村的步骤,把工作力量、资源在重点区域先行运作。二是网格划分宜细不宜粗。要按照科学适度、便于服务的原则,立足嘉兴市地理空间布局,原则上城市社区按200户左右的标准和同类型社区的特点划分网格;农村社区按村民小组、自然村落划分网格。三是设立三种网格规格。从尊重传统、着眼发展、便于管理的实际出发,区分重点网格、一般网格和专属网格三类。重点网格,一般具有外来人口较多、治安复杂、矛盾纠纷多发等特点,如情况复杂的城乡结合部,生产加工作坊众多的镇(街道),有大型专业市场的地区等等,成立专职化队伍。一般网格,指外来人口不多、社会环境较为简单、矛盾纠纷较少的地域,如管理有序规范、有专业物业管理的新小区,产业结构简单的传统农村等,可根据实际情况,采用一格一员的专兼职模式。专属网格指以较大规模的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作为一个或多个独立网格,由其自行推选网格长、配置网格员,并做好信息上报、隐患排查处置等工作。
2.网格模式“制度化”,从技术创新走向制度创新。技术创新,是指对现行的经验知识和操作技巧、技术装备进行创新变革;制度创新,是指对在一定历史条件下形成的体系、办事程序、行为准则,进行抛旧创新。网格化的运行模式要达到可持续发展的目的,必须从技术创新走向制度创新,通过顶层设计形成标准化、体制化的网格模式。
一要建全三级指挥中心。在市、县(市、区)、镇(街道)三级,通过合并12345市长热线与110指挥平台联动等,组建网格化服务管理指挥中心,具体负责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协调、指挥、督办、考核等工作。市级网格化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全市社会治理的指挥调度、统计分析、综合办公和绩效考核。县级指挥中心主要负责处理上级转办的事件和镇(街道)上报需要县级协调解决的事件;对辖区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实行统一管理、指导、协调;对县级数据进行综合受理、任务派遣、督办处理、结果反馈、办结审核;对镇(街道)、村(社区)网格化管理工作进行考核。镇(街道)指挥中心主要负责村(社区)综合数据采集系统的管理、指导、协调;组织开展社会矛盾化解、重点人员帮教管控、治安专项整治以及镇(街道)的信息收集、分流、办理等工作;协助县(市、区)综治办做好社区综治工作站及网格化管理服务队伍的管理和考核工作。
二要建立网格事项“准入制”。凡需要纳入网格化管理与服务的工作,必须由市直部门和各县(市、区)综治办提出申请,报市综治办(或另成立网格管理专门部门)批准后方可实施,并由市、县、镇级网格指挥中心统一向网格管理服务队伍下达工作指令,任何单位未经批准不得直接安排网格管理服务队伍协助、代办其他工作事项。目前来看,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城市管理、环境保护、社会治安管理、平安创建、消防安全、矛盾纠纷调处、特殊人群管理、来嘉人员服务管理、计划生育服务、重点保障对象服务管理等,要优先纳入网格服务管理事项。
三要实施“五步闭合”工作法。第一步,发现告知。网格员负责日常工作巡查,发现问题后自行处理不了,就立即通知上报;第二步,调度派遣。网格化指挥中心对网格员上报的问题,根据问题分类和责任分工通知有关单位负责处理;第三步,事件处理。职能部门或街道责任科室接到调度派遣的通知后,立即安排人手在规定的时间内解决问题;第四步,跟踪回访。网格员全程跟踪上报问题的办理情况,及时向相关居民通报办理结果,同时征求反馈意见;第五步,评价结案。主要由系统自评、服务对象点评、第三方评价三部分组成,对问题解决情况进行评价。获满意评价的就结案,评价为不满意的则重新办理直到满意为止。
3.网格目标“人性化”,从管理服务走向服务管理。对于基层公共事务要树立“先服务后管理”的理念,通过推进服务管理一体化,减少矛盾,提高管理效率。一是服务的经常化。网格负责人作为网格管理第一责任人,一方面要宣传党和政府的方针政策,另一方面要及时了解反映民意;对于群众的诉求和意见,做到事事有回音、件件有交待。二是服务的个性化。结合网格的特点和群众的不同需求,以菜单方式将基本的服务项目包括社会治安,公共卫生,优抚救济,社区教育,劳动就业,计划生育,社会救助,环保卫生,老年人、残疾人、未成年人权益保障等向网格内群众予以公布,力求服务的个性化。三是服务的效能化。对一般性工作、协调性工作、突发性事件、审批性工作分别制定流程,通过明确网格服务工作流程,切实提高服务效能。
4.网格主体“多元化”,从社会管理走向社会治理。网格的主体应当包括政府、单位、社会组织以及每个网格成员,在网格化服务管理的实施过程中,逐步减少行政色彩,尽早形成“政府——市场——社会”合作共治的新体系。一要建立健全村(居)民自治体系。继续深化基层“法治、德治、自治”建设,通过制定完善村(居)民委员会、村(居)民代表会议制度、会议议事规则,保证村(居)民对城乡社区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决策权、监督权。二要强化网格成员的公民意识。让网格内公众参与到问题的收集与解决过程中,通过一个个网格的自治形成整个基层社会的自治。三要推动网格工作共建共享。政府通过财政支出、购买服务等方式,鼓励和引导社会组织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按照政府扶持、社会运营、专业发展、项目合作的思路,培育发展社会组织,引导和鼓励社会组织积极参与基层社会治理,激发社会活力。
5.网格队伍“专业化”,从临时工走向全科社工。网格管理队伍专业化、职业化、规范化是发展趋势。
一要建队伍。在完善“1+X+Y”模式上作文章,让每个网格都有一支力量较强的服务管理团队。“1”目前仍由村(社区)干部兼任网格长。重点抓好“X”的建设,将”X”专职化,特别是管理任务繁重的重点网格,每个网格至少配备一名专职网格员,经济条件允许的地方要成立网格员队伍,实行一格多员。盘活存量,通过整合现有镇(街道)聘用的各类协辅人员队伍,将部分符合条件的人员转为专职网格员,由镇(街道)统筹调配,实现多元合一、一员多用。不足部分,向社会公开招聘。一般网格至少落实一名网格员,目前条件尚不具备的,兼职网格员也行,争取通过三到五年时间,逐步过渡到“X”全部是专职网格员。“Y”是积极物色村(居)干部、村(居)民小组长、村(居)民代表、老党员、老干部、志愿者等人员担任兼职网格员。
二要明职责。赋予网格长四项基本职权:审核权,对于准生证办理、低保户确定等需要社区审核的事项,由网格长调查审核盖章后,社区方可受理;监督权,对镇(街道)、社区干部实施监督,提出质询、意见和批评;组织权,经社区同意,网格长可以以社区名义组织网格内居民开展各类群众活动,参与社区相关外联工作;建议权,在广泛征求网格内群众意见的基础上,可以对社区工作提出建议。重点网格专职化运作、力量较强,要突出工作职责的整合,明确由网格员负责收集和传递各类相关信息,积极协助相关职能部门开展政策宣传、矛盾调解、治安防范、隐患排查、为民服务、协助执法等。一般网格由于一格一员,且部分网格采用兼职模式,要严格落实“采办分离”,主要职责是负责信息采集、录入,并提供综合管理和服务,避免网格员工作任务泛化。具体职责包括:(1)真实、准确、全面、及时地采集和更新网格内低保、救助、老龄、残疾人、就业和社保、卫生、计生等专业信息;(2)真实、准确、全面地收集社情民意和影响稳定的苗头、动态;(3)及时反映居民的诉求和愿望,力所能及地参与社会矛盾化解。专属网格由工业园区、科技园区、机关、企事业单位抓好自治工作。
三要提素质。网格专职工作人员应当明确基层管理职责、了解网格工作流程、熟练操作信息系统,具有良好的沟通协调能力、基本的应急管理能力等。要制定网格员技能标准体系,通过开展专职网格员“全科化”培训和技能型大比武等方式,促使服务质量明显提升,打造一支纪律严、作风正、业务强、素质好、富有活力的专业网格工作者队伍。要吸引年轻人加入社区工作,改变基层服务管理队伍老龄化的现状。探索建立网格社工协会,促进网格人员相互合作与学习。
四要强保障。从全市层面来看,应当着手研究“全科网格工作者”发展体系,明确其社工身份,实行统一招聘、统一待遇、统一身份、统一职责、统一管理、统一考核。建立技术等级薪酬制度、奖励制度和培训晋升制度,优先选拔具有实践经验的网格员到政府部门任职,出台网格员报考公务员优先录取政策。
6.网格机制“智能化”,从人海战术走向大数据分析。将信息技术、大数据应用到网格中,逐步减少网格的人力资源投入,实现网格管理机制的智能化。
一要加强信息基础建设。结合智慧城市建设,优化地理信息、社会数据、信息资源、身份证等编码。以“两网融合”为抓手,加快推广应用各类科技手段,加强对各类基础信息和动态信息的前端采集、即时录入。
二要扩大数据整合共享。打破信息孤岛数据壁垒,在安全保密的前提下,协调公安、民政、人力社保、司法行政、卫生计生、安监、环保、食药安全、消防等部门,开展更大范围内的信息整合对接和统一管理。建议市政府层面,在政务云上搭建全市网格化服务管理基础信息数据库,构建起信息收集、传递、处置、反馈的社会治理闭环系统,通过自上而下的组织、指挥、调度体系,在开展基层社会治理中做到“指令下得去、信息上得来、问题能解决”。数据按照“谁提供、谁更新”原则及时更新。建议省里加大整合推动力度,从省一级层面做好示范。
三要扩大公众参与。一是发挥政务外网的作用。广泛设立各种互动平台,畅通社会公众参与、提供线索、反映诉求等的渠道。二是发挥微信平台的作用。探索建立微信群,由网格员收集汇总群众的诉求,再上报信息系统流转解决,拓展基层信息来源、提高为民办事的效率。三是发挥固定通讯号码的作用。如温州市鹿城区居民只要在固定电话上拨打“*180”,就能接通对应的网格员手机,实现网格员与居民之间的双向即时互通。
四要探索大数据分析。运用关联分析、碰撞比对等大数据分析手段进行预警分析和检测评估。可以尝试通过政府购买服务等方式,利用一些公司的云计算平台,开展数据比对和研判。
(四)工作建议。
一是战略上重视。统一思想、凝聚共识,将网格化管理作为创新社会治理的牛鼻子来抓,力争使嘉兴市网格化管理工作走到全省先进行列。明确各级党委政府是网格化管理工作的责任主体,强化网格化管理工作领导小组的作用,要像抓“五水共治”“五气共治”一样专门设立办公室并实体化运作,充实人员力量,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事务。县(市、区)、镇(街道)里也要成立相应的领导机构和办事机构。
二是机制上先行。进一步明确部门责任机制,各级综治组织负责积极协调推动,民政、组织等各相关职能部门充分发挥职能作用。完善监督机制,定期选出群众代表,对网格工作进行匿名评价,重点监督整个网格化管理系统的正常运行。建立考核奖惩制度,网格化管理实行分级考评,纳入县(市、区)、部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因工作不力、对事件处置不及时而造成重大影响的,要追究相关领导和直接责任人的责任。
三是保障上加强。落实装备、经费、力量等各项工作保障,为全面深化网格化管理创造良好条件。加大财政投入,各级按辖区内实有人口的基数测算,设立专项扶持资金,把开展网格化管理所需经费纳入同级财政预算。积极引导村(居)和企事业单位多方筹措经费,为推进“网格化管理、组团式服务”提供必要的支持。
[1]周进萍.南京市网格化管理可持续性发展的调查与思考[J].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2015(3).
[2]孙柏瑛,于扬铭.网格化管理模式再审视[J].南京社会科学,2015(4).
[3]关博.完善常州市网格化管理机制的对策[J].中国经贸导刊.2013(14).
(责任编辑:潘晶安)
D616
A
1674-3040(2016)06-0040-07
2016-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