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形势下开放园区发展思路探析——以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例
2016-02-10黄春英
黄春英
(江阴市委党校,江苏江阴214431)
新形势下开放园区发展思路探析——以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为例
黄春英
(江阴市委党校,江苏江阴214431)
作为县域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在江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战略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在当前国内外复杂形势下,开放园区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十三五”时期,江苏江阴临港开发区要从六方面发力,推动江阴经济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
开放园区临港开发区机遇挑战
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开放园区作为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空间组织形式,它的建设和发展引发了广泛的社会关注。开放园区是为了实现产业和城市发展目标而创立的特殊区位环境,是城市经济发展的政策工具,也是城市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1]江苏江阴临港经济开发区(以下简称“临港开发区”)位踞中国经济最发达地区长三角苏锡常几何中心,拥有24公里长江深水岸线。近年来,临港开发区大力实施“以港兴产、以城促港、港城产互动”战略,全力建设临港产业城、澄西卫星城、生态宜居城,辖区经济社会持续呈现出良好发展态势,在江阴经济和社会发展进程中起到了战略性的引领和支撑作用。“十三五”时期是临港开发区实现转型发展的关键期,机遇和挑战并存。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明确开放园区转型与创新发展策略,对于引导开放园区持续健康发展、支撑县域经济与社会发展再上新台阶具有重要意义。
一、主要做法
(一)加快“四个转变”,推动转型发展
在“十二五”后期,宏观经济形势趋紧,临港开发区以江阴市委市政府全面实施产业强区为重大机遇,关键在“有效益的速度”上下功夫,重点加快“四个转变”:一是推动经济发展从传统粗放向提质增效转变,实施高附加值的“二次工业化”,加快工业企业腾笼换凤、项目换质、机器换人、技改换速、上市换资“五换”步伐。二是推动发展动力从要素推动向创新驱动转变,坚持高端化、高新化为创新发展方向,以国家级孵化器为依托,集聚“创新工场”、“530”、产学研、院士工作站等创新因子,形成以效率驱动、创新驱动、价值链驱动为核心的内生增长机制。三是推动招商引资从四处撒网向好中选优转变,树立“项目总量决定发展规模,项目质量决定发展水平,项目进度决定发展速度”的理念,大力引进基地型、龙头型、链条型和国家队、硅谷系等优质项目,重点突破一批超10亿美元、超50亿元项目,夯实发展后劲。四是推动特色园区从零散布局向集群集聚转变,努力打造一批千亿级的临港特色产业。
(二)深化改革创新,理顺管理体制
开放园区本质就是改革创新的产物。临港开发区深化改革,稳步实施行政机构精简和行政区划调整。2012年2月,江阴市委市政府先期实施了临港经济开发区与申港街道区街一体化工作;2013年3月,将夏港、申港、利港三个镇、街道合并成立新的临港街道,实现“区街合一”管理体制。2015年1月,新成立四个特色产业园管委会。2015年7月24日,与璜土镇实施区镇一体化管理,区街镇园管理体制进一步理顺。真正实现了“三个有利于”:一是有利于深化管理体制、优化资源配置,为下一步建设一流国家级开发区打下坚实基础。明确区街镇园的功能定位,临港街道、璜土镇真正把工作重心回归到公共服务、公共管理、公共安全上来,临港开发区集中力量抓经济、抓招商、抓建设。二是有利于激发特色产业园区活力、加快特色产业集群发展,为打造临港经济升级版注入强劲动力。特色产业园区管理机制更加健全,产业功能布局更加合理,专业招商力量得到增强,为临港开发区升档进位提供了强大基础。三是有利于强化基层管理、提高行政效能,为临港百姓服务提供更大便利。通过区街镇园一体化管理,均衡发展民生事业,解决管理空白点,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三)完善城市功能,促进产城融合
工业时代,什么样的产业结构决定什么样的城市面貌;后工业时代,什么样的城市建设带来什么样的产业发展。实践也证明,如果城市功能不配套,开放园区一定是“白天是工厂、晚上是鬼城”。临港开发区践行“三个不动摇”:一是坚持“临港产业强区、生态宜居新城”定位不动摇,抢抓海港大道、常州高铁带来的“区域发展最大公约数”,大力发展功能性、平台性的“城市2.5产业”,全面谋划布局“无锡20分钟生活圈”、“常州同城生活圈”发展,让更多的消费经济、“月光经济”留在辖区。二是坚持城乡发展一体化不动摇,实施“规划优空间、建设优形象、功能优品质、生态优环境、创新优管理”为核心的城乡一体化“五优行动”,探索PPP模式完善基础配套建设,打破城乡“二元”发展格局,让辖区百姓共享改革发展福祉。三是坚持“抓拆迁腾地就是抓发展后劲”理念不动摇,坚定不移地拉框架、拓空间,并根据自身实际,进一步打开城市和产业发展空间。加快“新九通”和云计算、大数据等基础建设,提升园区国际化承载力。
(四)提升港口能级,推动港口发展
依港而建、因港而兴是世界众多发达城市的发展规律。江阴港是江阴发展的核心战略资源,也是临港的特色优势。临港开发区坚持抢抓国家战略机遇,把江阴港、综保区、长江港口综合物流园区等作为对接国家战略建设的重要载体,持续放大黄金水道效益,重点开展了“四大提升行动”:一是腹地提升行动。坚持航线航班“北进、南扩、西上”,结合海港大道通车,深入对接无锡乃至泛太湖地区等腹地市场,在做大江阴港箱量吞吐的同时,更加注重效益提升。二是业态提升行动。重点引入“实体总部物流、虚拟电子物流、金融信息物流”业态项目,大力发展现代航运服务体系,打造区域“物流、交易、结算、产业、总部”中心集群,全面提升港口经济“含金量”。三是开放提升行动。积极探索与上海自贸区涉外机构的无缝对接,参与长江经济带通关一体化改革,加快实施与上海港、外高桥产业溢出、基础设施、金融服务等领域的合作。四是平台提升行动。启动国家级综保区和国家级开发区两大平台申报工作,江阴保税物流中心正式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级综合保税区。同时力争国家级经济开发区早日申报成功。
(五)守好民生底线,提升百姓福祉
一座宜工宜游宜居的城市,其最终落脚点就在宜居上,这也是城市最大的竞争力。临港开发区牢固确立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把保障民生需求作为根本导向,把绿色发展作为核心价值,做到“三个守好”:一是守好保障服务底线。围绕“补短板、保基本、兜底线、上水平”的要求,落实好扩面、并轨、提标等措施,编织好社保、医保、低保、地保保障网。围绕推进基础公共服务均等化,加快推进中央商务区小学和幼儿园建设,引进黄冈中学、第二人民医院合作项目等民生工程。二是守好绿色生态底线。在加快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和建设生态文明上做文章,下决心关停“五小”企业,加快“腾笼换鸟”步伐。连续五年开展环境综合整治行动,下决心治水治气治污,下决心绿化造林,不断提升绿色生态品质,真正实现发展方式的大转变。三是守好社会稳定底线。围绕打造平安临港、法制临港“升级版”,大力推进“人民陪访员”制度。进一步加大治安维稳力度,把各类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一线、消除在萌芽状态。
二、机遇和挑战
(一)从国际看,世界经济版图、贸易格局、产业结构加快重塑
一是世界经济缓慢复苏趋于稳定。“十三五”期间全球经济趋于好转,但总体仍显动力不足,特别是欧美发达国家加速实施“再工业化”和“工业4.0”战略,新兴经济体产业同构竞争,使得开放园区外需拉动和外向经济发展都面临较大的不确定性。二是全球投资贸易规则主导权争夺加剧。美国加快推进TPP(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和TTIP(跨大西洋贸易与投资伙伴协议),试图摆脱既有WTO(世界贸易组织)框架,设置更高标准的自由贸易和投资规则,对我国形成新的贸易壁垒,我国正在通过“一带一路”、自由贸易区建设加以应对。开放园区要主动适应新的贸易规则和标准,加速融入新一轮贸易分工体系。三是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步伐加快。信息技术、制造技术、新材料技术、生物技术等互相渗透、相互融合,正在创造新产业新业态,加大科技创新和产业变革力度已经成为世界各国抢占新一轮发展先机的重要手段。新一轮产业技术革命与我国产业向中高端发展形成历史性的交汇,为开放园区调结构、强创新、促转型提供了历史机遇。
(二)从国内看,经济和社会发展面临新阶段
一是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当前我国正处于“三期”叠加阶段,进入经济中高速增长、发展方式转型的新常态,对全面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提出了更高要求。国家将创新驱动上升为核心战略,提出实施“中国制造2025”、“互联网+”等战略,开放园区需优化发展思路,积极主动适应新常态,提升经济增长质量和效益。二是全面深化改革和依法治国进入新阶段。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对全面深化改革进行了科学而系统的设计,明确了改革的路线图、时间表、任务书,党的十八届四中全会对依法治国做出系统阐述,提出明确要求。开放园区在迎接国家、上级政府深化改革带来的机遇的同时,也面临贯彻落实简政放权、扎实推进基层民主协商、全面推进依法治区的挑战。三是生态文明建设提出新要求。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国家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并提出要加快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开放园区资源环境约束加剧,生态文明建设面临巨大挑战。四是新型城镇化和国家区域新战略孕育新动力。推进新型城镇化是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在新形势下做出的重大战略决策,[2]江苏省是国家新型城镇化综合试点省,拥有先行先试权,这为开放园区加快推进产城融合发展提供难得机遇。“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是未来一段时期我国最重要的三大国家区域战略,临港开发区作为江阴市乃至无锡市背靠长江港口的唯一门户,将直面“长江经济带”,这有利于与长江中上游城市对接,为开放园区加快推进产业转型升级提供了难得机遇。
(三)从本地看,临港开发区独特的区位条件使对外开放机遇和区域竞争压力并存
一是上海自贸区设立及扩容的辐射和带动。上海自贸区的建设将有力促进长三角地区进一步开放发展和转型发展,江阴港与上海港的合作由来已久,上海现代服务业发展水平越高,临港开发区现代制造业就越能顺势发展。二是江苏省步入新征程。省委、省政府按照习总书记确定的“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江苏”定位,积极应对新常态,坚持质量、效益并重,对接、落实国家有关战略部署,陆续出台“中国制造2025江苏实施方案”、“加快互联网平台经济发展的指导意见”以及推进大众创新创业的相关政策文件,深入实施转型升级工程,有利于促进临港开发区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三是苏南先行先试、率先发展的优势和机遇。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相继获批,要求苏南地区全面实施创新驱动战略,推动苏南现代化建设走在全国前列,为临港开发区发展提供了更高、更新的发展平台。四是城际铁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带来的机遇。“十三五”期间即将建设的盐泰锡宜城际铁路和沿江城际铁路,将进一步优化江阴经济社会发展的区位优势,大幅度降低沿江开放园区(临港开发区)的商务成本,提高对外连接的通达性。
三、发展路径
(一)深化改革步伐,在理顺体制、激发活力上有新成效
按照“分工合作、各擅其长”原则,进一步妥善理顺管理体制。强化管委会统筹职能,重点突出规划建设、经济发展、招商引资等工作;强化镇、街道属地管理职能,镇、街道集中精力做好拆迁安置、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等工作;强化产业园区经济管理职能,重点突出招商引资和项目推进等工作。深入推进便民便企服务。全面落实简政放权要求,深化“三集中三到位”,力争临港开发区有行政审批事项的部门100%进驻便民服务中心、市级下放到临港开发区的审批100%进驻便民服务中心窗口,力争临港开发区50%以上的社会事业类事项进驻园区、村(社区)便民服务窗口。推广实施“代办员”制度,切实打通为民服务的“最后一公里”。完善行政服务网上审批平台系统,推进企业服务和便民服务向电子平台集中,实现部分项目外网受理、内网办理、全程监督。
(二)实施创新驱动,在稳健增长、提质增效上有新成效
突出创新引领作用,围绕创新载体、人才集聚、科技服务等工作,大幅提升自主创新能力,推动经济发展由要素驱动向创新驱动转型,力争在“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中走在前列。加强企业研发机构建设,积极打造众创空间。完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设立科技成果转化基金,通过阶段参股、跟进投资、风险补偿等方式,帮助企业度过创业难关。建立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体系,搭建银企合作平台,设立金融超市,积极帮扶科技型中小企业赴新三板、创业板上市融资,发展一批科技含量高的专业化“小巨人”企业,激发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增强中小企业的创新能力。实施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推动工程,重点引进培养一批学术技术带头人、科技领军人才、一线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加强人才培养力度,整合临港开发区及江阴市现有的人才培训资源,联合龙头企业、相关院校和科研机构,设立人才培训基地,加强产业技术人才培训,培养高技能人才,加强企业高技能人才培养,壮大企业实用人才队伍。完善城市服务功能,优化人才成长发展环境、政策环境、人文环境和生活环境。
(三)扩大对外开放,在提升能级、区港联动上有新成效
抢抓国家实施长江经济带、上海自贸区的战略机遇,发挥临港开发区地缘、交通优势,加快建立和完善对外对内开放合作基础平台,构建大通关体系,深化与周边地区和国家的交流合作,为开放园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加快江阴综合保税区建设,打造现代综合物流基地。全面提升江阴港能级,整合石利港区、申夏港区和黄田港港区岸线资源,加强港区间资源共享和分工协作,优化完善“前港后区”区港规划布局,积极探索推进私有码头公用化,努力使长江岸线资源效益最大化。着力推进港口建设“四个国际化”,打造全国内河特别是长江黄金水道中国际化集约化现代化建设示范港区。加快“走出去”步伐,鼓励具有比较优势的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骨干企业建立境外营销网络、销售中心、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充分发挥纺织服装、石化建材、冶金造船、机械装备等传统行业优势,以企业为主体、境外园区为载体,积极利用国家、省、市对外合作平台和境外经贸服务网络,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开展产能合作,消化富余产能,规避贸易壁垒,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升“引进来”水平,加大对世界500强和行业龙头企业的引资力度,重点引进高新技术产业、先进装备制造业、现代服务业等领域的重大项目,深度对接上海自贸区,形成与上海港无缝对接的物流通道。
(四)加快转型升级,在龙头引领、产业集群上有新成效
以提高产业层次和国际竞争力为核心,以推进新型工业化为方向,培育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调整优化产业布局,建设低碳工业园区,打造工业经济升级版。贯彻落实《中国制造2025江阴五年行动计划》,密切跟踪市场、政策和技术导向,以现有高端装备制造、新材料、新能源等三大新兴产业为重点,推进智能制造,加快培育形成拥有自主核心技术、发展成长性强、未来空间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引导传统制造企业采用新技术和新材料实施关键领域的技术改造,促进企业内涵式发展。优化产业空间布局,以打造特色、提高定位、提升功能为重点,推动产业和项目向产业基础强、要素供给优、产业链配套条件好的四大特色产业园区集聚。推动特色产业园区重点发展特色产业,优化发展其它产业,限制淘汰发展落后产业,加快形成“一个特色产业+一个公共服务平台+一批龙头企业”的产业格局。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立足产业转型升级需要,坚持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同步推进,重点发展现代物流业、文化创意、电子商务、楼宇经济等生产性服务业。
(五)优化产城融合,在城乡一体、品质提升上有新成效
以提升城市功能、提高居民生活品质、促进产业发展为目标,从产业发展和城市功能的空间相互作用规律出发,结合临港开发区各板块人口和产业布局现状,规划形成“一核三片”(临港核心区、港口综合生活配套区、利港生活配套区、高铁高端生活区)的城市空间格局。着力提升临港核心区,有序推进东至亚包大道,南至西横河,西至预留泰常过江通道、镇澄路、贵宾路,北至跃进河、福星路,总面积22平方公里的临港核心区建设。优化发展港口综合生活配套区,完善基础设施和生活服务设施。重点建设中央商务区,加快推进区内已建设施的投入运营和配套设施的建设。控制发展利港生活配套区,有控制地建设利港生活配套区。加快推进区域内的自然村拆迁工作,规划建设居住社区,吸引农户入住。开展土地整理,促进产业发展区和生活居住区有效分离。加快打造高端生活区,依托临近常州中心城区及高铁站的区位优势,加快打造规划总面积10.37平方公里的高铁高端生活区。
(六)发展民生事业,在共建共享、富民惠民上有新成效
积极发展民生事业,注重机会公平,保障基本民生,加快推进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全覆盖,不断增强民生改善的获得感。大力促进就业创业,全方位完善收入分配。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按照“学有优教、病有良医、老有颐养”等要求,全面提升社会事业的功能品质,让老百姓享有的公共服务更多、生活更好、满意度更高。持续提升城乡居民健康水平,加快发展医疗卫生、教育、文化等社会事业。建设生态文明,突出“低碳生活”理念,以创建江苏省循环改造示范园区为契机,制定临港开发区生态绿化规划,始终保持主要生态环境质量和效益指标在全国处于领先水平。精心打造“美丽乡村”,重点对环境整治水平较低的自然村开展环境整治提升工程,争创2-3个国家级美丽乡村和5个省三星级环境示范村。
[1]李聪.园区向新城转变的产业配套设施规划探索[J].规划师,2014(S5).
[2]赵富洲.农发行支持新型城镇化的探索与实践[J].农业发展与金融,2014(8).
责任编辑:李敏琪
2016—08—16
黄春英,江阴市委党校高级讲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