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省院市校协同创新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2016-02-10颜军王飞

中共合肥市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研究院人才建设

颜军 王飞

(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71)

科技经济融合发展省院市校协同创新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探索构建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颜军 王飞

(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安徽合肥230071)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自2012年启动建设以来,在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实行市校“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探索研究院市场化管理体制,共建共享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升级全流程创新服务链条,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已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强劲引擎,安徽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平台。

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 协同创新 产学研合作新模式

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先进技术研究院(以下简称“先研院”)是安徽省和中科院、合肥市和中科大四方,按照“省院合作、市校共建”原则建立的区域产业技术创新研究院。自2012年启动以来,在发展模式、管理体制、运行机制、协同创新等方面开展了积极探索和实践,为深化科技体制改革、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构建区域创新体系提供了宝贵经验,已成为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建设的强劲引擎,安徽省抢占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的重要平台。

一是实行市校“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打破创新领域“孤岛效应”。针对高校及科研院所的研发与经济发展、区域战略融合不够紧密,科技创新活动中的“孤岛效应”比较突出等问题,在先研院建设之初,就确立对接中国科学院各科研院所、对接中科大海内外校友、对接国际优质科教资源、对接区域发展战略“四个对接”的工作思路,积极整合政府、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等各方利益诉求和资源优势,打造省院市校四方共建、产学研用紧密结合的协同创新平台。实际操作中,以合肥市作为建设主体、中科大作为运行主体,采用市校“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合肥市主要负责土地供给、基础设施建设、物业管理、投融资及政策保障等;中科大主要负责制定先研院发展规划、人才引进与培养、技术研发、成果转移转化和企业服务等。通过充分发挥政府和高校各自优势,凝聚创新合力,实现互利共赢,彻底改变以往政产学研“各拉各车”互不相通的局面。比如,先研院一期规划占地574亩,总投资30亿元,建筑面积53.8万平方米。在精心组织、强力推动下,从概念性规划、建筑设计方案、施工招标到开工建设仅耗费3个月,并实现了当年建设当年挂牌运行。目前,省、市已累计投入建设补助资金超过20亿元,在较短时间内就基本建成一座具备完善教学科研孵化等功能的协同创新平台。

二是探索研究院市场化管理体制,跳出行政化管理“隐形藩篱”。过度行政化管理是造成诸多新型研究院发展后劲不足、活力不强的重要原因。先研院坚持以市场为导向,突破体制限制,建立现代企业治理结构,构建层级简单、服务高效的管理体系。在功能定位上,明确先研院是开展高技术研发与应用和高端应用人才培养为主的实体机构,依托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有限责任公司,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管理,构建“无编制、无预算、无级别”的体制机制,既兼具行政事业单位的部分功能,又能充分适应产业发展和市场需求。在投入运营上,实行政府投入与自我增值循环相结合方式,建设运行初期主要由省院市校等投资主体投入,边建设、边引进、边研发、边运行,再通过研究院的企业经营、资本运作和政府适当资助实现自我循环发展,逐步达成从“输血”到“造血”的转变。通过开展股权投资,已与35家孵化企业签订投资10-20%的持股协议,按注册资本金比例计算,持股金额1600多万元。在管理服务上,出台《院长办公会制度》、《研究生教育工作条例》、《项目支持暂行办法》、《共建研发机构管理办法》等19项规章制度;公开招标竞聘社会化服务企业,实行服务收费市场定价,通过定期考评与定向指导提升服务质量;构建技术研发项目管理体系,通过项目经理负责制、项目建设调度会制度等,对入驻先研院的各类创新单元做到全心全意服务、全流程管理、全过程跟踪。经过三年多的探索,先研院已逐步形成服务管理市场化、技术开发契约化、成果转化资本化、人才引进多元化、人才培养定制化的“五化”运行模式。

三是共建共享技术创新生态体系,破除创新资源“碎片化”壁垒。先研院把打造具有国际影响的高层次人才聚集中心、高科技产业孵化中心和成果研发基地、转化基地作为发展目标,聚焦微电子、健康医疗、新能源、新材料、量子信息“五大领域”,推进科教结合的自主创新、校企合作的应用创新和国际合作的开放创新等“三个创新”。依托中科大、中科院系统综合创新优势,通过中科院自动化研究所、中移动研究院、微软、阿里巴巴、香港应用科技研究院等43个国内外知名研究机构、企业共建国家工程技术分中心、国家级工程实践教育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创新联合体,推动产学研合作向长期化、系统化、实体化转变,实现对全球优质创新资源的有效导入、汇聚和整合。到2016年8月底,初步建成以微电子与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信息网络4个战略研发平台为中心,以43个共建创新联合体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涌现出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行业变革技术、战略性新兴技术和世界原创性成果,比如,启动建设量子通信京沪干线合肥总控中心,率先在世界领域开展量子远程大规模保密通信应用工程,建设了“未来网络合肥先导试验网”,并于2014年5月启动试验;“新型农业光伏系统”项目在第43届日内瓦国际发明大展上获得金奖;合肥诺迈科技公司研制成功“金属注射成型”技术,解决了制造业领域小型异形件加工的世界性难题;雄鹰自动化联合实验室的柔性机器手技术、利夫生物公司的农林废弃物生物转化技术、微晶科技公司的石墨烯复合材料技术、阿巴赛3D科技公司的3D打印支架软件技术等在国内行业处于领先地位。

四是升级全流程创新服务链条,跨越科技成果转化“死亡之谷”。针对传统创新链条容易“断链”的弊端,先研院坚持对接“最先一公里”、打通“最后一公里”,围绕创新链部署服务链,打造集产业共性技术研发、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公共服务等于一体的创新服务体系,充分调动科研人员从事研发和成果转化的积极性,实现从研发到产品再到市场的快速有效转化。比如,实行技术开发契约化、成果转化资本化,所有研发创新单元实施契约化入驻,协议定技术开发成果,技术产权成果产出后,按协议约定评估成果价值,作价入股转变成资本运行;制定知识产权处置和收益管理办法,规定在先研院形成的科研成果,只要报备市相关部门即可转化,收益绝大部分归创新团队所有,为上游科技成果转化建立畅通渠道;建立“学校+先研院+校资产公司”的技术转移协同体系,成立“中国科大先进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打通科技成果转化上、中、下游技术创新链,有力促进了横向技术合同的签订以及新公司的设立。到2016年8月底,已累计孵化企业163家,注册资本金近9亿元,签订技术合同147项,合同金额达9568万元,已验收、申请和获批专利92项,其中发明专利80项,组织对接项目200余项,帮助孵化企业融资4500多万元。在2015年第四届全国创新创业大赛中,荔枝生物创新团队获得生物医药组团队第3名,阿巴赛信息科技有限公司获得先进制造企业第4名,启威创新团队获得新材料组团队第5名。

五是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突破人才“不适用、不够用”瓶颈。先研院坚持“人才强院”战略,以国际化、应用型人才培养为核心,实行市场化的人才发展导向,让人才直接对接项目、成果和产业,努力打造培养人才的“摇篮”、吸引人才的“磁石”。比如,人才培养方面,强化人才培养与应用对接,探索“企业导师+学术导师+创业导师”的“三导师制”培养模式,培养过程由传统的知识传授拓展为创新实践、创业指导和能力培养“三位一体”,为科技成果研发转化提供源头活水。到2016年8月底,已累计毕业各类专业工程硕士、博士2227余名,新入驻各类专业工程硕士578名,其中美国、德国、俄罗斯、荷兰和澳大利亚等31个国家的留学生179名。同时,积极与斯坦福大学、密歇根大学、加州大学、伯明翰大学、牛津大学等海外名校开展人才培养合作。人才引进方面,通过校企、校所和校友的“三校”合作,搭建创新平台、孵化创新企业,发挥平台吸附效应,为人才引进“筑巢”。同时,积极采取“全职聘请”和“柔性引进”相结合方式引进人才和团队。到2016年8月底,累计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473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安徽省“百人计划”等人才37名,其中不乏英国伯明翰大学姚新教授、微软研究院首席研究员邓力教授、美国IPDynamics公司首席技术官张云飞教授、创毅视讯(香港)技术总裁叶晖教授等国际顶尖人才。

责任编辑:夏明珠

2016—10—16

颜军,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副调研员;王飞,合肥市委政策研究室调研一处副处长。

猜你喜欢

研究院人才建设
北京食品科学研究院
人才云
工程技术研究院简介
从心所欲不逾矩——为中国戏曲研究院成立70周年作
不是我!是他捣乱!
自贸区建设再出发
基于IUV的4G承载网的模拟建设
忘不了的人才之策
留住人才要走心
“人才争夺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