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快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2016-02-10吴妍妍
吴妍妍
(合肥市委党校,安徽合肥230031)
“加快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理论研讨会”综述
吴妍妍
(合肥市委党校,安徽合肥230031)
一、会议概况
近期,“加快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理论研讨会”在合肥市委党校召开。此次会议由中共合肥市委党校主办,合肥市科技局、合肥行政学院、中共芜湖市委党校、中共蚌埠市委党校共同协办,来自沪浙皖等省市党校、在肥高校和科研机构、市直有关部门的领导、专家、学者以及合芜蚌三市科技局、高新技术开发区多家创新型企业负责人200余人参加了会议。
会议以“区域协同创新”为主题,面向长三角地区举办,目的是进一步发挥党校在党委政府决策咨询的智库作用,助力合肥和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成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产业创新中心。
会上,合肥市委副书记、市委党校校长汪卫东致辞,科技部发展战略研究院综合发展研究所所长、研究员陈宝明,省科技厅党组成员、合芜蚌自主创新综合试验区工作推进领导小组办公室副主任夏辑分别作题为“‘十三五’创新驱动发展形势与思路”、“关于加快创新型省份与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的思考”的主题报告。与会专家、学者围绕“如何高水平建设合肥创新型城市及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全国性创新高地”等主题进行了交流研讨。会议还组织参会人员赴科大讯飞、中科大先研院、阳光电源等企业考察合肥创新工作。
二、会议观点综述
大会收到来自专家、学者提交的论文41篇,并形成“加快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理论研讨会”论文集。为展示和分享众多研究成果和学术观点,现将会议重要观点梳理综述如下。
(一)立足高水平建设合肥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下好创新“先手棋”
陈宝明研究员指出,一国经济要行稳致远,最关键是要依靠科技创新增强发展内生动力。当前全球科技创新竞争出现新格局,科技顶尖人才、专利等创新资源虽仍主要以发达国家主导,但创新格局和版图呈现东移趋势,必将深刻影响并改变国家力量对比。拉美部分国家陷入中等收入陷阱,根本原因在于这些国家不能提升价值链,开拓以知识创新产品与服务为主的高成长市场。实现发展方式向创新驱动的转换,是我国成为世界经济强国的唯一选择。他通过分析对比科技创新重要指标(全社会R&D支出、国际科技论文数量、发明专利、高技术产业)等进展情况,得出结论:我国创新驱动发展已具备发力加速的重要基础;构建创新体系,就是要建设各类创新主体协同互动、创新要素顺畅流动高效配置的生态系统,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实践载体、制度安排和环境保障;从区域竞争发展角度分析,创新驱动机遇和挑战并存,赢得创新就是赢得竞争和未来;创新要素流动全球化态势表明,创新生态优劣正在成为区域创新发展抢夺比较优势的关键。
夏辑副主任同样认为,抢占创新先机就是抢占新赛场的主导权。创新驱动发展是破解安徽当前经济发展难题的必然选择,也是构建区域竞争优势的必然选择。因此必须进一步增强创新驱动发展的自觉,将创新作为最大的政策,下好创新“先手棋”。并进一步指出,依托合肥、芜湖、蚌埠三个国家级高新区,立足高水平建设合肥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打造创新高地,推进科技强省建设。他还从创新能力标志、产业创新标志、创新文化标志对创新高地的标准展开了阐述。
(二)合肥创新型城市暨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发展的探索实践与成效评价
合肥市科技局局长程振革对自2004年成为国家首个科技创新型试点市以来,合肥实施创新驱动主战略的实践路径进行了总结:一抓政策体制创新。构建形成以创新为核心的“1+3+5”产业政策体系,不断修订完善自主创新政策,改革创新科技管理体制。二抓创新平台体系。中科大先研院、清华大学公共安全研究院、中科院合肥技术创新工程院等高端协同创新平台建成运营,搭建语音信息、新能源汽车、循环经济、现代显示等共性技术创新平台,建设公共服务平台。三抓企业创新能力。建立高新技术企业培育梯队,围绕关键技术部署重大专项,以企业为主体建设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大高层次人才扶持力度。他介绍,量子通信、智能语音、光伏逆变器、高清视频转换芯片、五轴联动高档数控系统、65纳米制版光刻设备等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取得重要成果,在国务院政府工作报告“十二五”成就中提到的3个原创性成果(量子通信、中微子振荡、高温铁基超导),合肥占2项。英国《自然》杂志评价合肥基础科研实力位居中国前列。2016年7月,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列入国务院《国家“十三五”科技创新规划》,“大湖名城、创新高地”城市品牌彰显。
合肥高新区副主任王节将高新区的探索归纳为打造“平台、服务、政策、金融、人才、环境”六位一体的创新创业生态体系,特别是通过政府增信,设计覆盖科技企业成长全周期的各类财政金融产品,构建科技金融体系。在最新公布的国家高新区综合评价中,合肥高新区排名全国第7位,位列中关村、上海张江、深圳高新、西安高新、成都高新、杭州高新之后,实力强劲。中科大先研院陈林副院长和合肥市委研究室颜军副调研员梳理归纳了中科大先研院实行市校“双主体”建设运行模式、探索研究院市场化管理体制、共建共享技术创新生态体系、升级全流程创新服务链条、创新人才培养引进机制的实践,展示了先研院作为区域创新重要引擎的绩效:到2016年8月底,累计孵化企业163家,引进海内外高端人才和领军人才473人,“千人计划”、“长江学者”、安徽省“百人计划”等人才37名,初步建成以微电子与光电子、生物医药、新材料与先进制造、信息网络4个战略研发平台为中心,以43个共建创新联合体为基础的技术创新生态体系,涌现出一批国内国际领先的行业变革技术、战略性新兴技术和世界原创性成果。
《芜湖创新型城市发展报告》指出,芜湖作为安徽省次中心城市、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重要成员城市,加快推进创新主体与载体建设,创新政策体系走向系统化,协同创新、服务创新功能日趋完善,研发投入、科技金融多元化投入力度空前,专利、商标品牌、高技术产品等创新产出成果丰富,高技术产业和新兴产业成长迅速。蚌埠高新区副主任金梅在交流发言中阐述了创新发展中“六个注重”特色:注重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注重新兴产业集聚发展;注重创新平台布局谋划;注重“双创”引领示范;注重创新成果转化利用;注重创新团队引进培育。
合肥市委党校汪晓梦教授通过灰色关联分析对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创新绩效进行评价。实证测算显示,合肥、芜湖、蚌埠R&D人员与专利授权量的关联度分别是0.78、0.41、0.76,R&D人员与高新技术产业产值的灰色关联度分别是0.91、0.54和0.63,合肥关联度最强。合肥市委党校课题组对长三角多个城市(含合芜蚌)科技创新能力进行比较研究,实证结果显示2015年合肥创新指数排名上海、苏州、杭州、南京、无锡、宁波之后,名列第七,芜湖超过扬州,蚌埠创新实力靠后。
(三)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建设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和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的路径选择与政策创新
1.路径选择
陈宝明研究员认为,区域创新发展的策略选择应关注以下方面:创新生态的营造是区域竞争优势的重要来源;依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拓展区域发展空间;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建设是后发地区追赶的机遇;以开放的视野充分利用国内外创新资源;结合本地优势打造各具特色的创新驱动发展路径。
夏辑副主任认为,推进合芜蚌示范区建设,需要着力三个方面:第一,创新方向上,创新应在“无人区”中突破,实施方略:加快建设合肥国家综合性科学中心,加快建设一流大学和科研院所,争取国家在我省布局更多创新设施,积极提升企业研发机构创新能力,培养引进更多一流创新人才。第二,创新着力点上,创新要破解产业发展瓶颈如汽车变速箱、新能源汽车控制器核心模块、智能装备精密减速器及伺服电机和驱动装置、高端医疗设备、芯片等,实施方略:实施一批重大科技项目和工程,加快建设有影响力的产业创新中心。第三,创新保障上,创新要解决体制机制问题,实施方略: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当前最紧迫的是“两放一保:放权,下放政府管理权限,只要市场机制能决定的,全面放开;放利,只要国家政策没有限制,把创新利益全部放给企业、放给创新创业者;一保,保护企业、保护创新创业者的合法财产收益,保护创新者知识产权,保护创新失败者。他补充说,产业创新发展需要建立技术预警、投资预警、贸易预警机制。
程振革局长提出以全面创新改革、科技开放合作为动力,全链条推进产业创新,全要素搭建创新平台,全方位激励创新创业,把合肥打造成为有重要影响力的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全国性产业创新中心、高水平人才聚集中心。强调和突出以下工作:一是加快建设合肥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支持中国科大等高校“双一流”建设,支持合肥物质院、中科大等对现有大科学装置进行更新、改造和整合,集聚升级大科学装置;积极争取国家量子实验室落户合肥,依托高校、科研院所和行业龙头企业,加快推进重大创新平台;更大规模推进中科大先进技术研究院、清华大学合肥公共安全研究院等新型协同创新平台建设。二是加快体制机制改革和政策创新,制定实施《合肥市系统推进全面创新改革试验实施方案》,重点围绕政府管理、产业创新、人才集聚、金融服务、开放创新、军民融合、推进“双创”等方面,加强改革探索,培育和优化创新创业生态系统。
2.政策观点
中国科技大学博士生导师、教授刘志迎认为,传统意义上的实验室边界及创新活动的边界正在消融。他把互联网带来的这种创新主体的革命性变化称为创新2.0模式:以技术供给为导向、科研人员为主体、实验室为载体的传统科技创新活动正在转向以用户为中心、以社会实践为舞台、以用户参与和开放创新为特征的创新模式,倡导企业在Web2.0环境下的开放式创新,并整合提出和实证检验了企业开放式创新动力源七力模型,认为在企业-内源性动力之外,政府-政策激励力、供应商-推动力、用户-拉动力、竞争对手-竞争压力、高校科研院所-协同力、中介服务机构-服务力等六重力量对企业创新绩效起着显著的正向影响,由此提出相应政策建议:(1)培育开放式创新的环境;(2)深化经济和科技体制改革;(3)加强中介机构的建设。
央行货币政策委员会咨询专家、《安徽日报》理论总监宋宏指出,科技创新平台(重点实验室、工程中心、技术中心、专业创新中心、公共实验室以及其它科技支撑平台)是优化和集成科技资源、开展科技创新活动、科技成果孵化的重要载体,同时又是自主创新能力建设的主要载体。创新平台因其具有整合创新资源,培育创新主体、提升服务能力等功能,越来越成为政府服务科技创新、服务企业技术进步的核心抓手。目前各地都在创新平台模式,进行创新园区、创新小镇、创新社区等各种平台模式的探索。他表示,平台应将创新链、资本链、政策链、产业链“四链”集成,聚合专业技术、天使投资和风险投资、校友网络、人才链接、政策支持、创业辅导、线上众筹与线下实体等跨界要素,强调专业化和产业定位细化、超强创业辅导、高端人才链接、风投对接等功能建设,成为目标产业的组织者和全球相关资源的重要链接者,形成共享、开放的优质创新创业生态。
安徽省社科院城乡经济研究所副所长、研究员张谋贵指出,天使投资作为权益资本投资在我国刚刚起步,天使投资人包括成功企业家与创业者、创业投资机构及一些专业人士,比如律师、会计师、大型企业的高管以及各行业专家。建议合芜蚌自主创新示范区通过制定税收优惠、财政激励政策、建立健全多方式退出机制和渠道等,促进天使投资机构和风险投资家在示范区集聚。
上海金山区委党校副校长、教授郜工农向大家分享了自己对协同创新的观察,认为协同创新是指企业、政府、知识生产机构、中介机构和用户等为实现重大科技创新,加速技术推广应用和产业化,多主体、多元素共同协作、优势互补,所开展的跨界整合和创新组织模式。建议:政府主导推动区域协同创新网络规划和布局,引导资源配置,提供制度设计和公共设施服务等;构建网络化的、大学与企业之间较高密度联结和相互作用的组织架构;强调有利于研用对接的协同机制。
浙江嘉兴党校朱莹莹、诸萍副教授在交流研讨中表示,中关村作为首个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以体制机制创新为核心,以科技成果转化为重点,改革实践可资借鉴:搭建首都创新资源平台即中关村科技创新和产业化促进中心,负责落实示范区建设的各项重大决策,对跨层级审批和跨部门审批加强协调和督办。体制机制创新,先行先试实现八大突破:(1)股权激励;(2)科技金融;(3)重大科技专项经费列支间接费用;(4)支持新型产业组织和民营科技企业承担国家重大科技项目;(5)研究制订支持创新创业的税收政策;(6)政府采购自主创新产品;(7)工商管理改革试点;(8)实施社会组织管理改革。他们进一步提出了推进区域协同创新的“四大机制建设”:市场主导的科技成果转化机制建设;多元化的科技投融资机制建设;区域共享的科技服务机制建设;功能整合的科技管理体制建设。特别强调,促进“政产学研金介用”紧密融合,通过合作共建和技术转移等方式,形成实验室、中试孵化、工程化推广、产业化基地的创新链,建设支柱产业创新中心。
合肥市委党校课题组从五方面提出建议,一是深化科技管理体制改革。对基础共性关键技术研究,形成稳定财政支持制度。依托重点企业研发机构或新型研发机构设立项目,增强项目单位的自主权,加大对国企创新转型考核与激励。二是创新人才流动和激励机制。建立引才成本分担和奖励制度,健全高校院所与企业科研人员双向流动、兼职兼薪办法,探索职务成果“单位和发明人共有模式”。三是改进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资本化有效运行机制。将科技成果“三权”完全下放,通过协议定价、挂牌交易、拍卖等方式确定成果价格,加强就地转化的利益引导机制,优化知识产权资助办法及激励发明创造的奖励分配制度,探索知识产权作价入股、质押融资、信托、拍卖、许可等资本化手段。四是完善技术与资本高效对接的渠道。完善五类融资手段,风险补偿、税费减免、补助贴息等财政工具,天使投资、风投、上市并购、众筹、“新三板”与股交中心等股权融资,科技信贷、中小企业集合债、企业债券、私募债等债权融资,科技保险等保险工具,担保、股权及专利质押等中介工具。五是开放合作创新。制定国际科技合作方案,推进与国际知名科研机构组建联合实验室、联合研究单元等合作共建,支持与国外大学、科技园区共建产业园区,建立战略合作。与上海、南京、杭州等开展定位准确、各具特色的科技合作。
责任编辑:汪晓梦
2016-11-20
吴妍妍,合肥市委党校市情研究室副主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