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市委党校智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10肖新岳
肖新岳
(无锡市委党校,江苏无锡214086)
无锡市委党校智库建设的实践与思考
肖新岳
(无锡市委党校,江苏无锡214086)
地市级党校、行政学院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无锡市委党校近年来大力加强智库建设,具有党校特色的智库功能建设初显成效,但也存在着诸多问题,应当通过完善课题选题机制、开展调查研究、完善开放合作网络、建立快速反应机制、拓展成果转化深化等举措,深入推进党校新型智库建设。
智库 党校 机制
2015年1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意见》指出:“地方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要着力为地方党委和政府决策服务,有条件的要为中央有关部门提供决策咨询服务。”地市级党校、行政学院作为同级党委和政府的重要部门,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中一支不可或缺的力量,如何在党委政府决策中发挥更加重要的作用,促进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值得研究探讨。
一、近年来无锡党校的主要做法
近年来,我校按照“建设现代智库,服务科学决策”的总体要求,坚持开放协作方针,围绕“完善制度、构建平台、强化合作、提升能力”加强党校智库建设,具有党校特色的智库功能建设初显成效,基本实现了“领导有批示、内参有文章、广播有声音、电视有形象、报纸有观点、咨询会上有专家”。2011-2015年,我校各类科研项目200余项,其中国家社科基金项目2项,省社科基金项目7项(其中重点1项),省软科学项目2项,省“333”工程项目3项,全国党校系统重点调研课题12项。决策咨询成果获省级领导批示1次,市领导批示5次。2015年主持承担了10多项省市“十三五”规划前期研究课题和发展规划编制,其中,主持承担国家“十三五”文化体制改革前期研究课题1项,江苏省“十三五”文化产业发展前期研究课题1项,市(县)区“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3项。
一是重视智库工作体系建设。近年来,我校围绕“完善制度、健全机构、课题带动、构建平台、提升能力、推进转化”,着力构建智库工作体系。(1)加强智库制度建设。2009年,我校制定出台《关于加强我校市情研究工作的若干意见(试行)》,对市情研究工作进行了总体规划和部署;2015年又修订《科研资助和奖励办法》,对市情研究在制度上作了系统安排,进一步明确了教师各级岗位必须完成的相关任务,加大了决策咨询成果的奖励力度。(2)加强校内机构建设。强化科研处在智库建设中的谋划和协调功能,并成立相应的研究机构。2007年成立校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着力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的比较研究;2009年成立校市情研究机构——市情研究中心,专职从事无锡市情研究,并负责市情研究工作的沟通协调和日常管理。(3)构建课题研究体系。我校将课题带动作为推进智库建设的“引爆点”,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设立全市党校系统研究课题和校立重点课题,国家、省、市社科基金项目、全国党校系统和全省党校系统重要调研课题的申报、立项和研究工作取得突破性进展,初步形成国家、省级、市级和校级课题研究结构体系,有力地促进了我校的决策咨询工作。(4)加强智库网络平台建设。我校已与上级部门、市委市政府相关部委办局、新闻媒体、兄弟党校、市县区党校、学会协会等建立纵向、横向合作关系,多元化、立体化和多功能化的市情研究网络正在形成;已经拥有中央党校科研基地、环太湖研究中心、党校论坛、学员论坛、教研沙龙、协作沙龙、教研基地和信息平台等多元化平台。(5)加强智库研究队伍建设。积极鼓励并有计划选送教研人员学历进修、做访问学者,选派教研人员挂职锻炼。加快优化科研队伍,引进了一批名师和优秀中青年老师,逐步使智库研究学科结构更加合理。不断加强科研能力培训,近几年每年举办一期全市党校系统科研骨干培训班,就“用好‘三支笔’,说好‘三种话’”进行专题培训,努力构建一支有影响、反应快、研究能力强的决策咨询研究团队。(6)加强成果转化载体建设。加强校内转化载体建设,我校决策咨询成果转化载体主要有决策内刊《领导参阅》、理论刊物《太湖论丛》、调研课题专辑《无锡研究》、蓝皮书《无锡创意城市年度发展报告》等。充分利用市委市政府研究室内参、《无锡日报》、《江南论坛》、无锡电视台等媒体,发表研究调研成果和决策建议,发出党校声音。推进成果向高层载体转化。我校在《群众》、《省委党校直通车》、《宣传工作动态》发表研究成果。其中我校蒋佳林教授的《加快苏南新兴产业规模化步伐迫在眉睫》被省委宣传部(宣传工作动态《社科基金成果专刊》)刊登,并获得江苏省副省长史和平肯定性批示,省社科规划办给我校发来了表扬信。
二是重视在开放协作中建设智库。我们认为,作为地市级党校,建设智库必须走开放协作之路。(1)加强与上级部门的协作。我校重视加强与中央、省级相关部门的合作,特别是与中央党校、省委党校的科研合作,充分利用上级党校的科研优势,构建智库协作平台,加强了与省社科规划办、省社科联、《群众》杂志社等部门的联系,争取相关部门支持、关心、关注我校智库建设。今年,我校与江苏社科院协商成立江苏省社科院无锡分院。无锡分院由江苏省社科院与无锡市委、市政府共同管理,与市委党校合署办公。双方同意联合成立“苏南发展研究院”,努力将其建成立足无锡、服务苏南、辐射江浙的新型高端智库。今年我校还与上海福睿智库建立了联系,双方同意建立长期合作关系。(2)加强与兄弟党校的协作。2007年,由我校提议,环太湖五市党校联合发起成立了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该中心每年举办一次年会和一次主任联席会,确立一批研究课题,出版一本《环太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研究报告》,加强了环太湖五市党校的科研协作。此外,我校还与安徽芜湖市委党校、铜陵市委党校,浙江绍兴市委党校等建立了协作关系,相互交流经验,促进资源共享。(3)加强与市横向部门的协作。积极与市横向部门开展沟通协调,通过召开“市情研究课题征集座谈会”和“科研工作座谈会”等形式,加强与市委研究室、市政府研究室、市发改委、宣传部等部门的联系,提高科研选题的针对性、科学性,并积极争取相关部门将课题委托给党校研究或联合研究。(4)建立与无锡日报的常态化合作机制。加强智库与主流媒体合作,有利于提升智库的影响力和话语权。为此,我校着力加强与无锡日报的合作,建立常态化合作机制。2016年我校与无锡日报合作开展“产业强市·企业观潮”新闻行动。该项目以新闻报道+专家点评的方式,以更专业更独特的分析评论来提升传播效应和解释力,项目取得圆满成功。(5)加强与市相关学会(协会)的协作。近年来,我校加强了与无锡市品牌学会、无锡经济学会、无锡哲学研究会的合作,借助学会平台资源开展决策咨询研究,例如,2015年我校与无锡经济学会合作编撰无锡产业转型升级发展报告;与无锡市品牌学会合作主办品牌讲座、品牌沙龙。(6)建立与市(县)区党校的合作机制。通过党校系统课题、党校论坛、科研能力培训班、编撰《无锡研究》、成立联合攻关团队等平台,把市情研究作为“大党校”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7)建立联系学员开展调研制度。通过学员论坛、现场教学、调研文章撰写等方式拓宽党校教研人员理论优势与学员实践优势相结合的渠道。每期市管培训班围绕一些重点、难点、热点问题进行专题调研和研讨,形成决策咨询报告,市情研究中心从中选取优秀的调研报告,再与学员进一步加强调研、反复修改,最后通过校《领导参阅》报市领导,多次获得市领导批示。
三是重视发挥教师主体作用,探索多形式市情研究之路。地市级党校智库建设需要不断摸索。我们在推进智库建设中,始终强调教师是市情研究的主体。这几年,在强化智库组织建设和整体推进的基础上,我们非常强调发挥教师的主动精神和首创精神,鼓励教师探索适合自己的市情研究之路。目前,我校教师形成了八大市情研究路径:(1)通过与横向部门合作,提供科研服务带动市情研究的路径;(2)通过调研撰写决策建议带动市情研究的路径;(3)通过做大量社会工作带动市情研究的路径;(4)通过参与上级部门课题带动市情研究的路径;(5)通过教学专题带动市情研究的路径;(6)通过基层调研成为市委市政府了解基层的得力助手带动市情研究的路径;(7)以市情研究中心和教务处等部门为代表通过挖掘学员优势,探索学员、教员调研合作的市情研究路径;(8)通过课题立项、成果转化带动市情研究和科研的路径。
二、智库建设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是主动服务意识不够。主要表现在两方面,一是党校为市委市政府决策服务的主动性不够,仍然满足于完成领导交办或申报市有关课题,主动围绕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整合力量集体攻关,加强调查研究,在为市委市政府提供高质量决策咨询成果这方面的工作做得还不够。另一方面党校教师主动投入决策咨询研究的精力不够。由于职称评审政策导向和决策咨询研究难度大等因素影响,教师对理论研究投入的时间和精力胜过决策咨询研究,对理论学术的兴趣高于对调查研究的兴趣。
二是科研咨政影响力不大。研究成果精品少,参与决策咨询活动少,尤其是真正能为市委市政府提供决策服务的精品力作少,有重大影响的决策咨询成果还处于空白状态。地方党委政府在重大决策之前或者想解决一些棘手问题时,很少到党校来咨询、问策,也很少请党校科研人员参与决策咨询活动。党校智库咨政影响力还不大,对政府决策的参考价值还未得到充分发挥。
三是高质量智库平台缺乏。基层党校的智库建设仍处于起步阶段,尤其是高质量的智库平台缺乏。我校虽然较早成立了市情研究中心,与环太湖五市党校联合发起成立了环太湖经济社会发展研究中心,但这些平台在机构设置、人员配备和能力建设方面还不健全,决策咨询服务功能还没有充分发挥出来。也正是由于高质量的智库平台缺乏,导致我校参与市委市政府决策咨询以及提供咨询服务能力相对薄弱,参与高层次决策咨询项目缺乏必要的资质。
四是高素质研究人才缺乏。其一,学术领军人物和学科带头人缺乏,尤其是缺乏懂政策、善调研的应用对策咨询专家。其二,人才储备不足,目前我校教研人员不足,人才队伍不强,虽然近几年引进了一些年轻教师,但他们还有个成长过程,研究能力有待加快提高,还没有形成一支有影响、反应快、研究能力强的决策咨询研究团队。由于缺乏尖端智库人才,面对改革进入深水区纷繁复杂的社会现实,少有深入调研而产生能够解决党委政府决策难题的重大科研成果,资政能力薄弱。
五是信息获取传送渠道狭窄。基层党校与决策咨询机构之间沟通联系缺乏固定、快捷、通畅的信息传递和成果转化渠道。党校科研人员都有一个共同的感受,即在平时很难获得党委政府有关部门的内部信息,同时也由于缺乏与党委政府之间的信息传递通道,不能及时把握党委政府的决策动向。同时,研究成果到达决策层的传递渠道还不够通畅。这直接导致党校政策研究成果和应用研究成果价值实现不足。
三、进一步推进党校新型智库建设
一是在完善课题选题机制上下功夫。围绕当地党委政府中心工作,确定几个校内重大调研课题,组织力量集体攻关,加强调查研究,形成一批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强的决策咨询报告,提出有价值的对策建议。在选题导向上,要切实围绕党校“智库”职能,从重论文、著作发表向为地方党委政府决策咨询服务转变。在选题途径上,根据地方党委政府重点工作,选择重要决策和决策执行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可主动在全市范围内征集,依托各界优势,提供选题信息;可通过主体班次研讨等活动,发现并选择调研线索和课题,等等。在选题内容上,突出战略性、前瞻性和针对性,切实关注地方现实问题,做到求精不求多,大处着眼小处着手,着力研究和解决具体问题;在选题审定上,探索成立由市内外相关专家、学者领导组成的选题委员会,形成科学有效、适度超前的科研选题审定机制,根据地方实际,规划长远和年度重点研究课题,全面优化地市级党校课题研究领域和选题方向。
二是在善于开展调查研究上下功夫。提升思想作风境界。要出一个好的决策研究成果,发挥好的决策参谋功能,离不开“善摸实情、敢讲真话”这八个字。要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实际,切实掌握“第一手材料”,更要善于把方方面面的意见和智慧集中起来,通过专家咨询、相关部门调研、掌握社情民意等途径,使我们的研究不仅掌握“实情”,而且反映“实意”。在这些基础上,还要“敢讲真话”、“善讲真话”,不仅在决策前要真实反映存在问题,在决策论证中敢于提出意见建议,而且要敢于在决策实施后,对决策执行中遇到的困难,与预期效果的差距以及各种经验,及时进行跟踪研究,进一步完善决策、落实决策。做好决策咨询研究工作,一定要有善于开展调查研究,善于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本领,始终保持求真务实的科学精神和思想作风。围绕地方重大现实问题、重大实践经验,特别是针对人民群众关切的重大问题,找准“题眼”、聚焦聚力、深入研究,努力多出具有前瞻性、战略性和可操作性的对策建议。
三是在完善开放合作网络上下功夫。提升团队协作境界。科学无边界,交流出思想。要在搭建平台和网络体系上大做文章,加强决策研究咨询机构之间的联系与合作,做到力量、人员、信息共享共用,形成团队合作的良好氛围,发挥研究部门和现代智库的群体优势和整体合力。美国智库之所以在全球都很有影响力,关键在于他们的“开放性”,智库本身是咨询研究机构,同时也是平台和网络机构,不仅强调自身研究团队建设,更强调对外交流与合作,根据智库定位吸收社会各方面精英参与共同研究。加强市内横向协作平台建设,探索研究所运行体制机制,以学科为纽带,整合市内、校内学科资源,组织重大课题的协同攻关,着力培育有影响力的学术团队。加强系统协作的平台建设。探索党校系统协作新机制、新途径,不断提高系统科研协作的水平。加强纵向合作平台建设,积极争取中央党校、国家行政学院、省委党校对我市党校系统科研工作的指导关心与支持。加强斜向平台建设,探索与科研院所、学术团体、智库、国内国外高等院校等的合作与交流。
四是在建立快速反应机制上下功夫。决策咨询研究是一项时效性比较强的工作,要着力构建加强联合、快速反应、协同攻关的工作平台,提升决策咨询研究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探索建立团队合作、联合攻关的工作机制,把具有一定研究能力和理论素养的人组织起来,成立课题组,形成统一领导、分工明确、协调一致的工作格局,逐步实现从个人兴趣向服务大局转变,从分散的、个体化研究向团队合作、协同创新和“跨界”研究转变,建立起联合攻关、快速反应的工作机制。要加强人才队伍建设,组建多学科的研究队伍。引导教师确立自己的理论研究方向,牢固树立专业意识,形成“专业+”的模式。要主动与地方党委政府对接,让党校教师参与到党委政府和部门的重要决策讨论、论证等相关会议中,只有让教师了解第一手的情况、掌握最全面的资讯、参与到政策讨论之中,才能增强决策咨询的反应灵敏度,准确地进行公共政策分析,保证决策咨询的科学性。
五是在拓展成果转化深化上下功夫。在深化转化、打造精品上下功夫,提升有效服务境界。要加强过程管理,提高课题成果质量,重点把好四个关口,理论依据关(搞清理论、提升高度)、社会调研关(掌握丰富完整的第一手资料)、分析整理关(分析、提炼观点)、征求意见关(广泛征求意见),力求形成的研究成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积极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提高成果转化效率。建立健全与党委、政府的联络沟通机制,完善成果报送反馈制度,通过《领导参阅》、《呈阅件》等渠道和各种形式,及时呈送最新的调研报告、对策建议等研究成果,为领导决策提供理论咨询服务。打造多渠道的成果发布机制,根据研究成果的不同性质,通过成果发布、理论研讨、专题论证、学术报告、科普活动、媒介宣传等不同形式对外传播,拓宽转化渠道,确保研究成果应用于经济社会发展实践,不断扩大智库品牌效应。
责任编辑:夏明珠
2016-11-16
肖新岳,无锡市委副秘书长、无锡市委党校常务副校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