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

2016-02-10张书林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2期
关键词:价值判断体系化社会主义

张书林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

张书林

(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山东济南250103)

摘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涵盖内涵建构、功能建构和路径建构。在内涵建构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具有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的价值取向。在功能建构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所在,是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信条,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动力。在路径建构上,要强化思想的认知认同,理性作出价值判断,建构形成联动机制和防控糟粕价值观的侵蚀,使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落到实处。

关键词: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化;建构;价值判断

江泽民曾深刻指出:“物质贫乏不是社会主义,精神空虚也不是社会主义。社会主义不仅要使人民物质生活丰富,而且要使人民精神生活充实。”[1]社会主义是物质与精神的有机统一体,是有其精神内涵、精神支柱、精神信条的。社会主义的精神支柱、精神信条,本质上就是当下被广泛提及、宣传普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体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德伦理要求,是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在秉性、独有特点的价值信条和价值意蕴,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得以形成发展的基础软实力。当前,深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体系化建构的研究,越来越具有现实迫切性。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涵建构

在明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理论坐标的基础上阐明其基本内涵,是认识和把握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第一步、也是决定性的一步。为此,在谋划进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体系化建构时,必须首先抓好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内涵建构。

(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坐标

理清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坐标,就要从界定价值、价值观、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等基础概念入手,形成由表及里、层层深入的分析理路。

1.价值。众所周知,价值一词的含义是较为宽泛的。从哲学上讲,价值就是人类对于自我本质的维系与发展,是揭示外部客观世界满足人主观需要的关系范畴,是特定属性的客体对主体需要的意义以及主体对客体性质和性能的评价,是从质与量的统一性上对真理的度量;从经济学上讲,价值就是体现在商品中的无差别人类劳动,是人类劳动在商品中的凝结;从政治学上讲,价值就是人或物在特定政治情境中的功用大小。说到底,价值就是客体对主体的有用性。

2.价值观。有了价值,相应地就有了人们对价值的认识和把握,也就有了价值观。所谓价值观,就是人们对于外部世界、各种具体事物本身所具有的价值性质、价值能力的主观认识与判断。价值观的主要功效,就是向人们提供判断价值是非曲直、大小多少的尺子,从而指导人们对客观事物采取自认为理性的态度,在现实社会中采取自认为合适的行动。通常说来,人们在社会生活中对待不同事物、事务、人群所采取的态度和行动,背后都有其价值观的支撑和作用。

3.核心价值观。就价值观深入人心、影响人的思想和行为的程度来分类,通常可以将价值观分为外层价值观、内层价值观和核心价值观。所谓核心价值观,是指在价值观的构成体系中居于核心地位、担负主导角色、发挥中枢功效的价值观,是直接或间接决定、影响其他价值观的价值观。

4.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时期、阶段,在不同的社会形态之下,人们通常奉行和坚守不同的核心价值观;甚至就是在共性社会形态的总体框架之下,其不同组成部分基于独特历史的、文化的、传统的等因素,所奉行的核心价值观也是有很大不同的。从纵向维度看,原始社会有原始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奴隶社会有奴隶社会的核心价值观、封建社会有封建社会的核心价值观、资本主义社会有资本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社会有社会主义社会的核心价值观。从横向维度看,同为社会主义国家的中国、越南、朝鲜、古巴、老挝,又奉行着不同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当代中国,坚持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坚持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因此,我们奉行和坚守的核心价值观,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价值观。

由此可见,从解析价值到解析价值观、从剖析价值观到剖析核心价值观、从分析其他社会形态中的核心价值观到分析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其他社会主义国家的核心价值观到社会主义中国的核心价值观,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理论逻辑和理论坐标,就变得清晰起来。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体呈现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这就从国家、社会、公民三个层面指明了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基本要求和主体内容,规制了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主攻方向。

1.就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而言:要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观准则,是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中对奋斗目标的设计。其中,富强针对的是社会主义经济建设,指向物质文明,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物质硬件要求;民主针对的是社会主义政治建设,指向政治文明,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政治素养要求;文明针对的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指向精神文明,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文化品位要求;和谐针对的是社会主义的社会建设和生态建设,指向社会文明和生态文明,是对社会主义中国的伦理底蕴要求。因此,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全面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建设,囊括了社会主义的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生态文明等文明范畴,是对国家层面的核心价值目标的高度全面集中之概括与表达。

2.就社会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而言:要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社会是人与人相互关联组成的生活共同体,社会的良性运行、和谐共处、善治是其理想的目标状态。追求这样的目标状态,就必须在社会活动中坚持主导性的价值遵循,弘扬主流价值观,并以此来凝聚人心。与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公民社会的迅猛发展相适应,经过深入的理论探索、广泛的社会讨论,我国社会的主导性价值遵循、主流价值观在当下被概括提炼为自由、平等、公正、法治。这种概括提炼充分表明:我们追求的理想社会,第一,“法无禁止即可行”的自由社会,人们在人际交往中享有充分的自由裁量权。第二,人人生而平等、法律平等、地位平等、没有高低贵贱之分的社会,它没有人压迫人、没有一部分凌驾于另一部分之上。第三,公平公正公开公道公信公理的社会,它崇尚“不患寡而患不均”,既着力于做大蛋糕,更致力于分好蛋糕。第四,社会规范有序。它以法治作为社会的基本准绳、坚强保证与最后屏障。

3.就公民个人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而言:要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我们每一个公民个人安身立命、为人处世、建功立业的过程,都要与周围的人发生联系、与所从事的事业发生联系、与整个国家发生联系。为保证这些联系的规范有序性,需要坚持一些基本的价值原则与道德准则,构成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公民层面的核心价值观要求,被集中概括为爱国、敬业、诚信、友善。这种概括表明:爱国主义是我国民族精神的核心,每一个中国公民都必须将其内化于心、在个体价值遵循上坚持以爱国为顶层设计;立业方能立家、立身、立命,每个人只有敬业奉献、好好工作、成就事业,方能有为有位、实现人生价值;诚信是做人之本、相交之道,践踏诚信就是在断绝个人生存之路;友善是公民个体对真善美的推崇与张扬,是和谐相处之基,失却友善极易导向人性之恶。

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功能建构

当前,全党、全社会都在大力宣传弘扬、积极培育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究其根由,这主要是因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内含着多维度的功能效用,而且其功能效用在党内与社会生活中已经和正在得以呈现。从大力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能建构来看:

(一)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所在

我们知道,人自身既是物质的存在,也是精神的存在,是肉体与精神、物质与意识的有机统一体。个体肉体的躯壳只有配以精神的灵魂,才能真正称之为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也是这样,也是物质与精神的统一体。当下,我们党正在领导全国人民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坚定地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全力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提升全国人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自信、制度自信、道路自信。这些自信,既来自我们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所取得的看得见、摸得着的物质业绩之刺激,更来自我们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所凝炼形成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引导与塑造。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无疑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灵魂所在,是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不断推向前进的强大精神动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气神的高度凝聚。可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有“两条腿”,它既是物质的,也是精神的;既是看得见、摸得着的物化激动,也是看不见、摸不着但能在内心深处强烈体验和感受得到的心灵驿动。如果我们仅仅是在丰富物质财富、主抓经济建设等方面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而忽视、忽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诉求、价值伦理,不同时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设,那么,由此呈现出来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物质的巨人、精神的矮子”;就是仅有社会主义的“外表美”而缺失了社会主义的“心灵美”;就是坡脚的社会主义、失衡的社会主义、片面的社会主义。

(二)团结凝聚人民群众的精神信条

历史唯物论告诉我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是真正的英雄。国家兴衰存亡、政党立身执政,均系于人民。因此,必须信奉“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古训,一个王朝“欲至于万年,惟子子孙孙永保民。”只有将人民群众好好地团结凝聚起来,国家才有希望,民族才有未来,前途才充满光明。那么,我们何以来团结凝聚人民群众呢?答案无非是要争取民心。再深究一步,我们如何争取民心呢?孟子云:“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也;得其心有道:所欲与之聚之,所恶勿施,尔也。”可见,要更好地争取民心,必须切实把握两个基本点:第一,要始终代表好、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多样化的利益需求。第二,必须有一种精神的力量来对人民群众进行思想整合、建构大众信仰,形成“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的凝心聚力局面。人民群众有了精神追求,形成了精神凝聚、信仰推崇,才能汇聚形成排山倒海的强大能量,才能无往而不胜。而在当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能够团结凝聚全体人民群众、塑造人民信仰的精神信条,本质上就是我们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团结凝聚13亿中国人民、汇聚中国力量的强大思想武器、精神支撑和精神信条,是我们必须始终高举的精神旗帜。

(三)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动力

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基本内涵是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是承载着经济强国梦、政治大国梦、文化兴国梦、天下大同梦、美丽中国梦、和谐世界梦等在内的梦想追求,是理性回归与超越中华民族历史荣光的远大理想。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需要利益动力和目标动力的支撑,更需要价值动力的支撑,即我们是基于什么样的价值秉性去推动中国梦实现的。

一般说来,价值动力支撑之来源有宏观、中观、微观不同层次。实现中国梦的宏观价值动力,当然是来自国家层面的动力支撑,可以归结为我们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国家建设理想目标;实现中国梦的中观价值动力,主要是来自社会层面、群体层面、集体层面的动力支撑,它应是与现代社会、和谐社会相适应的对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的社会理想之追求;实现中国梦的微观价值动力,主要是来自公民个人层面、个体层面的动力支撑,它意味着应从个人价值实现的基本要求出发,充分融合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等一系列的价值信条,努力营造公民个体全面科学发展的有利局面。

毫无疑问,上述这些不同层面的价值动力支撑,都可以直接或间接归结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上,都可以认定为是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国家社会个体生活的不同层面上的体现与外延。从这个意义上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实现民族复兴中国梦的价值动力和支撑;中国梦的推进和实现所能够达到的程度与水平,总体上要依赖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价值目标的设定所能够达到的程度与水平。

三、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路径建构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是一种进行政治思想宣传的工具,不是贴在墙上、写在纸上、挂在网上、停留于口头上的标语口号,而是切切实实指导每个人的行为和行动的思想指南、价值信条。充分展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功效,必须将其内涵的各项准则性要求践行和落实到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公民个人生活的全方位、全领域,并在深入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定位和选择其实现路径。

(一)强化思想的认知认同

践行核心价值观,首先必须在认知上熟悉它、思想上认同它、情感上亲近它。为此,要求党员干部必须好好地学习、深刻领会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目标要求与精髓所在,以之去改造主观世界、修订思想偏差,将其作为基本的理念指导与行动指南,充分展示在工作学习生活的方方面面。众所周知,和任何思想意识一样,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要求,也不是在我们的头脑中自然生成的,而是需要从外部灌输进去的。列宁在《怎么办》中系统阐述了灌输论的思想,他指出:“工人阶级本来也不可能有社会民主主义意识,这种意识只能从外面灌输进去,各国的历史都证明,工人阶级单靠自身的力量,只能形成工联主义的意识。”[2]因此,要强化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认知认同,也离不开持续有效的灌输。

重视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灌输,意味着我们必须通过开足宣传马力、加大教育力度、营造浓厚氛围,在全党、全社会形成从平面媒体到立体媒体、从传统媒体到新媒体、从现实空间到虚拟空间、从政治舆论到民间舆论的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全方位、全领域、全景式宣传报道的新局面,在持续反复的宣传教育灌输中使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在党员干部、人民群众中“内化于心、外化于行”,成为普遍认同的基本价值遵循。

(二)理性作出价值判断

价值判断,本质上就是在确定方向、明晰路向。其正确与否,对于价值目标的实现具有决定性意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个重要前提要件,就是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标准和尺子,对充斥于国家、社会、公民生活中形形色色的价值观作出判断、进行取舍。任何一个社会中的人们,基于不同的生存发展诉求、利益实现诉求,其所信奉的价值信条、价值理念,都不会是整齐划一的。因此,国家、社会、公民中就会充斥着不同价值观:有的是真善美的,有的则是假恶丑的;有的是释放和传递正能量、正义声音、正面情绪的,有的则是散播负能量、邪恶声音、负面情绪的;有的是以现实生活为基础的价值提升和锻造,让人感同身受;有的则严重偏离现实生活,虚无缥缈,让人难以捉摸;等等,不一而足。对国家、社会、公民中充斥的形形色色的价值观,我们必须依据社会主义核心观作出是非优劣的判定、进行科学取舍。只有这样,我们才能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更清晰地知道应该大张旗鼓地坚持推崇什么、应该理直气壮地反对批判什么,进而,在正反两个方面的对比中明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应该何去何从。为此,就应自觉坚持以下基本点:

1.坚持底线思维。国家生活、社会生活、公民个人生活都需要真善美、都需要正能量,都需要给予昂扬向上的精神支撑、加油鼓劲的价值引领。这就是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底线、红线。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各项准则性要求落实到实践中去,就必须自觉坚持在真善美的底线以上量力而行、尽力而为去树立新的价值标杆。

2.坚持对接传统。中华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具有厚实的历史文化传统。这就是我们的中国特色。在长期的历史演进和发展积淀中,我们凝炼形成了许多以“仁义礼智信、温良恭俭让”为基本内核的优秀价值信条。这是渗透进每个中国人血液和灵魂中的价值底蕴,我们必须在进行价值判断过程中对此予以充分考量。必须谨记:历史文化传统是我们的血脉、是我们的祖训,在进行价值判断和价值取舍的过程中,绝对不能割断历史文化传统另搞一套。否则,由此作出的价值判断,就失去了文化底蕴,背离了中国特色。

3.正视价值失范。党的十四大以来,在我国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过程中,人们的利益意识不断觉醒,对利益的追求成为一种常态。市场经济是趋利性、逐利性的经济,是讲究利益原则的。在市场经济运行中,哪里有利益,哪里就有市场;哪里的利益空间大,人们就向哪里聚集、哪里的市场就特别活跃。但是,市场经济的利益原则、逐利性,如果越出市场经济运作的范畴,窜至国家领域、社会领域、公民个人生活领域,就会泛化成“一切向钱看”的价值错位、价值失范,腐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良性价值信条的推崇。严重的情况下,还会使市场经济的逐利性占领国家、社会、公民个人生活空间,造成不良价值信条的肆虐泛滥。对此,我们在进行价值判断、价值取舍时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和正视,不能忽视、不能斜视、更不能粉饰。

(三)建构形成联动机制

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不仅仅是党员干部的事情,更是全体人民群众的事、全社会的事、每个人的事。因此,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能否践行到位,总体上要依赖于全民参与、上下联动。为此,就应着力建立健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联动模式,真正形成“人人参与、从青少年抓起、党员干部带头、全社会联动”的系统工作机制。

第一,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本质上为人人,人人都要去自觉践行核心价值观。在践行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社会公众参与的人数越多、参与面越广,就表明核心价值观的社会基础越牢固、越深厚,就越是能够使核心价值观的践行接地气、得民心。

第二,青少年时期是价值观的形成和建构时期,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要坚持从青少年抓起、从学校抓起,建构形成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精髓的国民教育体系。

第三,党员干部是党的事业的骨干、执政的骨干、人民的公仆,更是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表率和榜样。党员干部在综合能力素养上是高于一般群众的,其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理应走在前列,为群众作出榜样、树起标杆。所以,党员干部在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过程中,应充分认清肩负的责任和使命,更加严格地规范和约束自己的言行,真正成为身边群众“学的方向”、“赶的目标”。

第四,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全社会都必须积极行动起来。从中央到地方、从城市到乡村、从东部到中西部、从网下到网上,各个地区、各个单位、各个部门、各个政党、各个阶层、各个民族、各个群体、各界群众等都要自觉投入到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洪流中去,形成全社会都来深入学习、深刻内化、深度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大联动局面。

(四)防控糟粕价值观的侵蚀

从辩证思维、反向思维入手推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必须主动自觉地同一切非社会主义、非马克思主义的不良价值观、糟粕价值观划清界限,予以高度警惕、严厉防范,以规避其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成长与优化可能带来的潜在危害性。从当前我国意识形态领域内的斗争形势来看,必须大力防控“以西化形态存在的西方主流价值观、以复古化形态存在的古代腐朽价值观、以民粹主义情绪存在的扭曲价值观”这三种糟粕价值观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冲击。

1.防控西方主流价值观的侵蚀。这里所说的西方主流价值观,很大程度上等同于在西方社会广泛流行的民主、自由、平等、博爱、分权制衡、基督教伦理等所谓普世价值观。美国等西方大国以占领思想文化阵地、传播西方自由化思潮为目的,借助网络、广播电视、影视作品、对外交流、经济投资等渠道,向世界各国尤其是发展中国家疯狂地进行价值输出、文化输出、思想输出,力图将西方国家的所谓主流价值观、西方社会的所谓普世价值推广到世界的各个角度,进而独霸世界思想阵地、文化舞台。西方国家向我国倾倒所谓的主流价值观、宣扬普世价值、搞西化分化的图谋,客观上引发了我国政治、意识形态、社会生活、思维方式等领域内西化与反西化、分化与反分化的斗争,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践行形成压力、造成冲击。据此,从凸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权威地位、坚决抵御西方价值观侵蚀入手,我们必须做到:坚持守土有责、守土负责,守住我们的价值阵地、推崇我们的价值观,对西方价值观的入侵高度警惕、全面戒备、严防死守、全力阻击,一丝一毫也不示弱、一寸一分也不退让,切实保持和培植中华文化、中华文明、社会主义文化的竞争力、生命力。

2.防控我国传统糟粕文化的腐蚀。对我国两千多年封建传统文化中的糟粕成分,如“三纲”、“三从”、“饿死事小、失节事大”等等,必须以基于人性、契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原则进行批驳。我国传统文化中有许多精华凝炼的价值信条,也有许多已经被实践证明是抹杀人性的糟粕东西,必须依据科学的价值标准划清二者的界线。要特别防范那些贴着传统良性价值标签,却到处兜售糟粕文化、糟粕价值信条的行径。例如,有的人在学习和弘扬传统文化、推崇国学的过程中,为吸引眼球、招揽生意,不惜标新立异、良莠不分,把已经被证明是糟粕文化、糟粕价值信条的东西当作优秀文化、良性价值信条去宣扬,造成了一定程度的思想和价值混乱。对此,我们必须旗帜鲜明地加以抵制。

3.防控民粹主义情绪的侵蚀。当前,在我国向现代化进程快速迈进的过程中,由社会转型、经济转型、政治转型、文化转型带来的一系列现实矛盾、心理落差、与民争利等问题,引发一些民众的不满。于是,造成一些地方的群众上访、越级上访、群体性事件频发多发,党群干群矛盾处于紧张状态。在此境况下,一些人士借机宣扬民粹主义情绪、无政府主义思潮,鼓励民间社会对抗政治社会、煽动群众闹事、夸大群体性抗争的严重性程度,企图借群众之名浑水摸鱼。这是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建构严重背离的行径,必须予以严密防控和坚决反对。

参考文献:

[1]江泽民文选.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621.

[2]列宁全集.第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6:76.

责任编辑:刘建文

中图分类号:D64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2994(2016)02-0056-05

收稿日期:2016-02-17

作者简介:张书林(1974-),男,山东冠县人,中共山东省委党校党建教研部副教授,法学博士,政治学博士后,马克思主义理论博士后。研究方向:执政党建设的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价值判断体系化社会主义
法典化视野中的慈善法体系化
历史决议的治理之要:党内法规的体系化和普遍化
保险合同法的体系化表达
李达与毛泽东哲学思想的体系化阐释
量刑的价值判断及公正量刑的实现途径探析
浅谈刑法学中五个关系的研究
结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创建新时期高中思想政治课堂
中国传统文化与现代社会主义的和谐思想融合
浅析高等美术基础课教学的误区与应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