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2016-02-10董仕华雷婧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聚居区傈僳族德宏州

董仕华 雷婧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科研科,云南 芒市 678400)

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研究

董仕华 雷婧

(中共德宏州委党校 科研科,云南 芒市 678400)

云南省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呈现沿边、沿山区、远离市场和交通干线等的分布特点,经过60多年的发展,纵向比较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横向比较发展滞后,是国家确定的特困民族之一。要加快傈僳族聚居区的发展,必须培养造就新型农民,减少农民,着力解决傈僳族聚居区的生产条件,对傈僳族进行整族对口帮扶,推动农业生产向绿色化发展。

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发展问题;新型农民;组织化程度

傈僳族是云南省德宏州的世居少数民族及直过民族之一。由于历史和地理因素的影响,傈僳族的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确定的特困民族之一。德宏州傈僳族要在2020年与全国一道建成小康社会,困难更大,任务更艰巨。因此,加快傈僳族聚居区发展意义重大。

一、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的分布情况及特点

(一)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分布情况

2015年,德宏州傈僳族有33002人,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但主要分布在盈江县、陇川县和芒市。盈江县傈僳族人口占全州傈僳族总人口的63.5%,陇川县傈僳族人口占全州傈僳族总人口的17.21%,芒市傈僳族占全州傈僳族总人口的12.1%。有一个傈僳族乡——苏典乡,苏典乡傈僳族人口5903人,占全州傈僳族人口的17.89%。97.4%的傈僳族分布在农村,主要聚居区(傈僳族人口占村民小组总人口的20%以上的村民小组)涉及28个乡镇63村委会147村民小组。其中,纯傈僳族村民小组(傈僳族人口占村民小组总人口的90%以上的村民小组)119个,人口占傈僳族聚居区傈僳族总人口的90.27%,杂居(傈僳族人口占村民小组总人口20%以下的村民小组,不统计为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28个,其中与汉族杂居的有13个小组,与景颇族杂居的有11个,与汉族、景颇族杂居的有3个,与阿昌族杂居的有一个,杂居傈僳族人口占傈僳族聚居区傈僳族总人口的9.83%。

(二)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的特点

1.沿边。德宏州22个边境乡镇中,有15个乡镇有傈僳族聚居区;涉及傈僳族聚居区的63个村委会中,有41个村委会在边境乡镇。边境乡镇傈僳族聚居区人口占傈僳族总人口的78.3%,占15个边境乡镇总人口的25.9%。

2.山区。德宏州傈僳族主要生活在边境一线和德宏州县市交界的深切割地带,山高坡陡,可耕地少,雨多霜多条件差的山区。山区傈僳族人口占全州傈僳族总人口的90%以上。从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海拔分布看,傈僳族主要生活在1500米以上的地区,其中,生活在海拔1500米—2000米的傈僳族人口占德宏州傈僳族总人口的50.9%,生活在海拔2000米以上的傈僳族人口占德宏州傈僳族总人口的10%。傈僳族生产、生活条件十分恶劣,“出门就是山,田地巴掌宽,半年雨水半年霜”,是德宏州傈僳族地区的真实写照。

3.大散居,小聚居。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在全州各县市均有分布,涉及50个乡镇中的28个,336个村委会中的63个,3882个村民小组中的147个,分布占总乡镇数的56%,村委会总数的18.75%,村民小组总数的3.8%。傈僳族人口数量排列在前10位的10个乡镇,傈僳族人口占德宏州傈僳族总人口的61.9%,即傈僳族聚居区35.7%的乡镇,容纳了61.9%的傈僳族人口。傈僳族聚居区呈现大散居、小聚居特点。

4.村寨规模小。从调研的情况看,受地理因素等的限制,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村寨规模一般比较小,30户及以下的占26.24%,31—70户的占59.57%,71—100户的占12.05%,而100户以上的傈僳族村寨仅有3个,占2.13%。

5.远离市场和交通干线。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主要分布在边境一线的山区和县市之间交界的大山之中,居住分散且大多数村寨远离市场和交通干线。在137个提供相关数据的村民小组中,“离村民小组最近的街子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占76.64%,2—3公里的占9.49%,1—2公里的占5.84%,1公里以内的仅占8.03%;“村民小组距离县乡公路或县市公路干线的距离”在3公里以上的占77.04%,2—3公里的占5.19%,1—2公里的占5.19%,1公里以内的仅占12.59%,生产生活极为不便。例如,苏典傈僳族乡的鲁苗村民小组,距离街子和乡政府所在地20公里。大部分傈僳族聚居区群众,出行不便,生活空间狭小,视野狭窄。

二、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发展的现状

(一)基础设施得到显著改善

通往行政村的公路已实现100%硬化,100%的村民小组通不同等级的公路,其中,5.07%的村民小组通柏油路,21.74%的通水泥路,28.99%的通弹石路;100%的村民小组通电,70%以上的村民小组饮用自来水,村民小组基本上实现了电视、手机信号全覆盖,100%的适龄儿童可以就近读书,100%的行政村有村医或医疗点,54.4%的村民小组有了文化活动室。基础设施的改善,为傈僳族聚居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提供了便利,基本解决了“出门靠走,联系靠吼”的落后状况。

(二)发展环境有了较大的变化

历史上,傈僳族主要是以狩猎为生,兼顾种植养殖等,生产条件十分恶劣,生活极其艰难。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傈僳族聚居区的发展问题,着力创造条件,帮助生产生活条件恶劣的傈僳族村寨搬迁到坝区边缘或条件相对较好的地区,改变他们的生存环境。据资料显示,解放后,45%的傈僳族村寨进行了搬迁,其中,5.43%的傈僳族村寨搬迁2次以上。生存环境的显著改善,为傈僳族发展创造了较好的发展条件。

(三)产业基础不断夯实

德宏州各级党委政府十分重视傈僳族聚居区的发展问题,着力推动傈僳族聚居区的产业发展。除发展传统的粮食种植,畜牧养殖业外,积极发展适应傈僳族聚居区自然条件的经济林果。调查显示,种植西南桦、水冬瓜、杉木、坚果、草果、核桃的分别有95、95、126、48、122、131个村民小组,种植面积分别为91549亩、60317亩、139390亩、20206亩、59645亩、72957亩,人均面积分别为9.6亩、3.08亩、5.56亩、1.87亩、2.2亩、2.57亩。经过长期发展,高原特色农业初具规模,群众增收长期基础不断夯实。

(四)就业渠道拓宽

就业是民生之本。政府在大力发展农业产业的同时,积极引导农村劳动力向二、三产业转移。第一,傈僳族群众的就业从传统的种养殖业,向种养殖业、运输业、零售业等多渠道就业转变。调查资料显示,有小卖部的村民小组为71个,每百户拥有农用车5.70辆,少数傈僳族群众开办农家乐,从事餐饮业。第二,加大对农民的转移培训,积极搭桥,向内地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引导傈僳族中青年外出务工,增加傈僳族群众收入来源。调查显示,傈僳族聚居区7%的劳动力外出务工。

(五)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随着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兴边富民工程、安居工程和扶贫攻坚工程等的实施,纵向比较,傈僳族聚居区群众的生活发生了巨大变化,缺粮问题根本解决,彻底消灭了茅草房、叉叉房,家家户户用上了电,有了电视机和移动电话;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摩托车91.4辆,摩托车成为最基本的交通工具,微型车、轿车逐步进入农村家庭,每百户农村居民拥有汽车微型车3.69辆;太阳能淋浴、卫生厕所每百户农村居民分别达到25.9个、15.3个,群众的生活更加便捷;新农合参合比例不断提高,傈僳族聚居区98个村民小组的群众100%参加新农合,37个村民小组的群众参加新农合的比例在90%以上,群众看病贵的问题得到有效解决;中小学学生生活补助,有效地减轻农村家庭的负担,因贫辍学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傈僳族整体文化素质得到提高;农村群众养老保险意识逐步增强,参保人数不断增加,农村老人生活保障水平逐步提高。调查资料显示,79.1%的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参加农村养老保险比例在40%以上,其中,38.8%的村民小组参加养老保险的比例在90%以上。

三、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发展面临的问题

(一)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观念需要转变

1.高中和职高教育有待加强。人是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人的素质是决定一个地方发展的关键因素,人的素质提高主要依靠教育。随着普九教育的发展,傈僳族受教育年限不断增加,文化素质不断提高。但是,傈僳族聚居区,相对比较封闭,学龄前儿童汉语化程度低,进入小学学习与汉语化程度高的学生相比,学习比较吃力,相当一部分傈僳族学生是被拖毕业的,实际水平达不到相应毕业生要求,加之受“读书无用论”的影响,考入高中和职高的学生比较少。调查资料显示,傈僳族聚居区高中、职高毕业生仅占劳动力的4.59%,部分村民小组直接就没有高中、职高毕业生。2015年,陇川县傈僳族在校生1006人,其中,小学684人,初中277人,普通高中42人,职高3人,升入高中、职高学习的傈僳族学生比例比较低。

2.观念有待更新。傈僳族聚居区地处边缘,远离城镇,群众与外界的接触少,相对比较封闭,接触、认识的空间比较狭窄,发展思路、发展理念受限,传统观念束缚强。在调研中,基层干部反映,大多数傈僳族群众的储蓄意识还比较淡薄,“闯”劲不足,自我保护、自我封闭意识还比较强,大多数不愿意离开自己熟悉的生活环境,流动性还比较低。德宏州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资料显示,德宏州五个世居少数民族傣族、景颇族、傈僳族、阿昌族、德昂族的流动率(民族的流动人口中户籍人口的比例)分别是3.9%、6.8%、1.80%、6.70%、5.70%,傈僳族的流动率是最低的,分别比傣族、景颇族、阿昌族、德昂族的流动率低2.1、5、4.9、3.9个百分点。在流动中增加见识、拓展思路、增强本领的作用体现不突出。扶持农村发展的小额信贷条件比较宽松,但是,部分傈僳族群众,特别是贫困家庭,由于担心“还不起”和“做什么”的问题,不敢贷款发展,良好的扶持政策落地效果不理想。

(二)农田水利设施建设滞后

目前,通往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的公路基本通达,但是,第一,村民小组所在地与生产区相距比较远。调查资料显示,村寨与田地相距在3公里以上的占43.06%,相距2—3公里的占26.28%,相距1—2公里的占15.33%,1公里以内的占15.33%。生产区的道路缺乏,是群众反映比较集中的问题。绝大多数地方,只能人行,生产管理、收获十分困难,肥料上不去,只能靠自然肥力、靠天生长,广种薄收,靠人背人挑,效率低下,成本高。水利设施十分严重不足,农业灌溉条件差。

(三)产业结构调整有待强化

1.人均耕地面积少,产量低。统计资料显示,水田、旱地人均面积分别是1.21亩、1.12亩,低于全州的平均水平,且山高水冷,灌溉条件差,靠天吃饭的多,稻谷、玉米等农作物生长慢,产量很低。据苏典傈僳族乡干部介绍,苏典的稻谷亩产量仅150—200千克,不足坝区亩产量的三分之一。由此可见,粮食种植不是山区的优势。

2.养殖效益低下。傈僳族群众有养殖大牲畜的传统。调研资料显示,养殖水牛、黄牛、山羊的村民小组分别为102个、115个和79个,分别占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数的72.9%、82.14%和56.4%。养殖的村民小组多,但是,养殖的规模小,出栏数量低。2015年,水牛、黄牛、山羊和猪的户均存栏分别是0.45头、1.17头、3.53头、3.06头,户均出栏分别是0.18头、0.44头、1.32头、1.86头,还是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而德宏州的猪肉自给率为75%、羊肉自给率为85%、禽蛋自给率为35%、奶及奶类制品自给率为2.5%,人均占有肉蛋奶85.98㎏,远远低于全国的110.72㎏和全省的163.09㎏,市场潜力比较大。

3.经济林木面积较大,但如何开发亟待探究。

傈僳族聚居区人均林地面积达到31.92亩,部分傈僳族村民小组林地面积户均几百亩,例如,盈江县卡场镇黑河村委会的卡牙三组,户均648亩,五排村委会石竹河自然村,户均564.8亩。发展畜牧业和经济林木果应当成为傈僳族聚居区的重点。虽然有山宽林地多的优势,但是,生态文明建设过程中,传统的“有山开荒,有树卖树”的发展理念,已经行不通,需要探索适合傈僳族聚居区的在保护中发展,在发展中保护的发展道路。

(四)农民生产的组织化程度低

实践证明:分散的一家一户的经营方式,难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调研资料显示,在调研的90个村民小组中,组建有农业合作组织的有10个,占11.11%;没有组建的村民小组高达88.89%。没有农业龙头企业的带动,分散的家庭经营模式,依然是傈僳族聚居区主要的生产经营方式,生产规模小,商品化程度低,抗风性能力低,在市场上基本没有话语权。

(五)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

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纵向发展变化巨大;从横向比较看,与全国、全省、全州及其他民族的发展差距还比较大。2015年,傈僳族聚居区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在6000元及以下的占88.23%,其中,3000元及以下的占44.85%,6000元以上到8000元的占5.88%,超过8000元的仅占5.88%。由此可见,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要与全国、全省一道同步实现小康的要求,差距大,精准脱贫的任务十分艰巨。

四、促进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发展的对策

(一)提高傈僳族人口素质,着力培养造就新型农民

德宏州傈僳族聚居区的落后,瓶颈因素是农民素质低。没有新型农民的支撑,傈僳族聚居区可持续发展问题难以解决。培养造就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善管理的新型农民,是傈僳族聚居区最紧迫、最重要、管长远的任务,需要大力加强基础教育和培训工作。

1.巩固普九成果,提高教学质量,为社会培养文化合格的劳动力后备军。第一,尽量招聘农村籍(最好是当地人)符合学历要求的应往届大学生任教,解决不安心农村教学带来的教学质量问题。第二,增加农村双语教学的教师数量,以解决语言障碍带来的民族学生听不懂、厌学问题。第三,在评职称方面,给农村、特别是山区中小学教师特殊照顾;对在山区任教达到一定年限的教师提供进城、靠城、下坝的机会,以便他们安心教学。

2.培训对象:以青壮年务农农民为重点。部分学生毕业后,不愿回到农村,选择外出打工;回到农村的相当部分学生,也是漂荡着,不安心农业生产。农村真正的生产主力军,还是已成家的青壮年劳动力,他们是农村现实的生产力,迫切需要掌握生产技术,发家致富,而恰恰是培训的最薄弱环节。建议政府把这部分农民的培训纳入各职业学校、农业科技部门的短期培训之列。

3.培训方式:多渠道多形式。第一,巩固和丰富现场培训模式。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开展有针对性的种植、养殖、疾病预防、农产品加工的培训。第二,有针对性的发放相关农业技术资料,对于少数民族聚居区,汉语不过关的村民,要发放民族文技术资料或民族语农业技术光碟,真正让少数民族看得懂,听得懂,会使用。第三,鼓励农民学技术、用技术,组织有初中文化以上的农民参加农函大学习,取得单科毕业证者给予报销学费和教材费,缺乏发展资金的可以考虑适当形式的资金支持,毕业证也可以作为农户贷生产发展资金的一个重要条件。第四,选择性地把中央电视台七频道“致富经”栏目译成民族语重播、制成民族语光碟发到村上播放,把相关农业生产技术资料编辑成短讯,通过手机平台发给农民,利用国家传媒资源,拓展农民视野,启发教育农民。第五,适当组织农村骨干外出参观考察。破万卷书,不如行千里路,百闻不如一见,以现场教育,启发农民、激励农民。第六,利用农业合作组织传播技术,互教互学。

4.培训内容:要始终围绕产业结构调整和劳动力转移开展。第一,劳动力转移培训,要以劳动力市场需求为导向。第二,围绕产业结构调整,重点培训提高傈僳族聚居区群众的核桃、草果、澳洲坚果的种植管理技术,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治技术,农副产品深加工、储藏、经营管理、理财、建筑施工等方面的知识。第三,加强在校职高学生和有意创业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本领,提高创业成功率。

(二)多渠道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

在人多地少,人均耕地值低,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情况下,农民靠种植实现不了充分就业,依靠农业致富、达到小康十分艰难。因此,富裕农民,必须减少农民数量。第一,做好城镇化发展的布局和规划。引导企业向集中区集中,农民向城镇或集中居住区集中。通过城镇化发展,吸纳更多的农村富余劳动力,减轻农村人地矛盾,促进农村经济发展和农民增收。第二,挖掘内部潜力,发挥区位优势,努力增加就业岗位。利用民族自治州优势,制定特殊政策,增加就业岗位,吸纳更多的劳动力。例如,规定外来建筑企业最低当地工用工比例;规定技术要求不太高的工程,由当地有资质的工程队、工程小组投标承建,技术要求高的工程,本地符合条件的建筑企业参与投标,要给予一定的倾斜,促进农民向建筑业转移,培养锻炼本地建筑工人,为德宏建筑业进入缅甸市场作人才准备。第三,加强州县市劳动力转移办公室的工作,把更多的劳动力向州外输送,减轻州内就业压力。第四,鼓励创业。外出打工,能带动一户增收,做的是加法。如果创业则会带动几户、几十户增收,做的是乘法。要制定扶持政策,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复转军人、长期外出打工人员回乡创业。

(三)着力解决傈僳族聚居区的生产条件

解决傈僳族聚居区群众集中反映的生产区道路、水利问题,政府要加大投入加以解决,同时要调动群众的参与性、积极性,提高群众的主人翁意识,克服等靠要思想。第一,充分发挥群众的自力更生精神,鼓励生产自救。采取农民出工,政府补贴的方式,修建通往生产区的摩托车道,引水沟渠等农业生产基础设施。第二,对集中连片、受益面大的生产基地,政府要加大基础设施投入,采取中央、省、地方政府、社会和群众集资等五个一点办法,筹措建设资金。无论哪种建设方式,都要提高群众的参与性。

(四)努力改善傈僳族的生存与发展环境

对傈僳族聚居区村寨中,存在自然灾害隐患、未来人畜饮水困难、资源匮乏的村寨实施搬迁工程,搬迁坚持就城、就镇、就路、就田、就边原则。第一,对耕地面积不足一亩,而荒山、林地极少,自然条件差,已基本丧失了生存和发展的基本条件,解决温饱都成问题的傈僳族聚居区村寨实施搬迁(至少大部分搬迁),改变他们的生存和发展条件,给予发展的机会。第二,积极引导未来20年内存在饮水困难的傈僳族聚居区村寨,不安排道路硬化、村庄整治项目,给予搬迁扶持,引导他们搬迁。第三,本着以人为本原则,对存在自然灾害(滑坡、泥石流、洪灾)隐患的村寨实施搬迁。

(五)着力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做大做强高原特色农业

1.发展果畜型产业。截至2015年底,傈僳族聚居区种植核桃的村民小组达到131个,占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总数的89.1%,共种植72957亩,人均2.57亩;种植草果的村民小组122个,占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总数的83%,共种植59645亩,人均2.2亩;种植澳洲坚果的村民小组48个,占傈僳族聚居区村民小组总数的31.3%,共种植20206亩,人均1.87亩。高原特色产业初具规模,是傈僳族聚居区今后收入的主要来源之一。要积极引导农民,提高土地利用率,发展立体农业,实现长短结合,增加农民收入,在发展核桃、澳洲坚果等种植的同时,引进牧草进行套种,发展畜牧业,形成畜——沼——肥——果良性循环。

2.发展林畜型产业。德宏州参加林权制度改革的总面积约760万亩,绝大部分在山区。傈僳族聚居区农民人均林地面积31.92亩,少数村寨人均林面积在100亩以上,森林资源是这部分村寨的优势所在,发展要围绕优势资源进行。对低产林进行科学改造,注意改造速度和节奏,处理好发展与生态保护、水源林保护的关系,在保护的同时,发挥优势,提高效益。改造过程中,注重长短结合,以短养长,引导群众套种牧草,保护植被,提高土地利用率,促进畜牧业发展,实现林畜良性互动发展。

3.发展民族、自然风光旅游型产业。傈僳族能歌善舞,民族文化丰富灿烂,傈僳族聚居区风光独特,是民族文化、自然风光旅游的理想之地。选择条件好的傈僳族聚居村民小组,做好规划,加大投入,把它建成傈僳族民族风情,自然风光旅游地和渡假村。

(六)提高农民的组织化程度,发展现代农业

第一,鼓励和支持群众发展农业合作组织。引导农业龙头企业、种植大户、养殖大户组建核桃、草果和澳洲坚果种植合作社,黄牛和山羊养殖合作社等。第二,鼓励和支持专业合作社充分利用互联网平台,发展“互联网+”农业。第三,积极引入农业龙头企业,带动傈僳族聚居区产业发展。第四,充分调动农科人员的积极性,强化科技对农业合作组织的技术支撑。第五,配强村两委,充分发挥村两委在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中的引导作用。加强对村两委人员的培训,提高他们的素质和能力。

(七)加快落实生态补偿政策,促进群众增收

傈僳族聚居区承担保护森林、保护水源,提供公共产品的职责。由于“职责”限制,傈僳族聚居区的优势林地资源开发在一定程度上受限,因此,要加快落实生态补偿政策。第一,政府要加快出台科学合理的生态补偿政策。第二,位于傈僳族聚居区的水电站,要对傈僳族聚居区履行社会职责。第三,收缴的水资源使用费中的一部分,要作为生态补偿反哺群众。

(八)加大边境一线村寨投资力度,夯实群众守土固边基础

守土固边是边境一线群众的神圣职责,让抵边生产生活的群众,安居乐业,才能更好地履行守土固边职责。第一,加强边境一线村寨的道路、安居、水利等的基础设施投入,改善边境一线村寨的生产生活条件。第二,结合边境一线村寨实际,扶持产业发展,夯实边境一线村寨的可持续发展能力。第三,提高国家对边境一线村民的补助标准。增加边民收入。第四,减免边民新农合缴费,要提高边民的农村养老保险补助标准,让边境一线群众安心边境生产生活,更好履行守土固边职责。

(九)对傈僳族聚居区实施整族对口帮扶

国家对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进行的整族帮扶,效果非常显著。傈僳族聚居区,生产生活条件差,贫困面大,贫困程度深,是国家确定的特困民族之一,扶持发展任务艰巨,困难大。分散、零星、撒胡椒面式的帮扶难以奏效,需要把对德昂族、景颇族、阿昌族进行的整族帮扶模式移植到傈僳族聚居区,才可能解决傈僳族聚居区的发展问题。

参考资料:

[1]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扶贫工作会议上的讲话[EB/ OL].人民网,2016—01--26.

[2]2015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中国农业信息网,2015-02-02.

[3]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EB/OL].中华网,2016-01-27.

责任编辑:刘建文

F127.8

A

1671-2994(2016)06-0130-05

2016-10-12

董仕华(1962-),男,云南龙陵人,中共德宏州委党校科研科副教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缅甸经济。雷婧(1963-),女,云南祥云人,中共德宏州委党校教研室讲师。研究方向:民族经济。

猜你喜欢

聚居区傈僳族德宏州
德宏州甘薯产业发展现状及思路对策
樱花浪漫迎阔时,刀山火海任尔闯 怒江傈僳族阔时节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德宏州景颇族传统体育文化传承与发展研究
外籍人口聚居区治理的复合路径选择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咱们村来了傈僳族宣讲员”
让边疆青少年远离“毒”害——德宏州关工委年持之以恒帮助青少年禁毒防毒纪实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