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介入途径初探

2014-03-18黄天庆

关键词:聚居区社会工作流动人口

黄天庆

摘 要:首先对流动人口群体的背景以及国内研究进行了简述,然后通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含义和特征进行分析,发现社会工作介入的紧迫性,并且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探索了对社区内部的问题介入和关键人物介入方法,以及对社区外部的协调联络和资源中介方法。

关键词: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工作;途径

中图分类号:C92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1-0001-03

一、问题的提出

在民族社会文化专题研究课程中,朴光星老师给我们讲述了他在韩国首尔的朝鲜族聚居区的进行社会工作经历,这点引发了我对国内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一些思考,因此决定以此为主题进行一些探索。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工业化的推进和市场化改革的深化,大批农民作为剩余劳动力开始向城市转移,流动人口为社会发展做出了不可估量的贡献,但农民进城引发的社会问题也引起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流动人口群体绝对数量庞大,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05年我国农民工人数约为1.2 亿[1],占全国人口总数的10%还多,约占农村劳动力总数的30%。2010年7月11日,来自上海世博园召开的世界人口日“每个人都很重要”主题论坛的消息说,中国目前流动人口规模保持2亿以上,是新增城镇人口的主要来源;新生代流动人口成为主体,人口流动由生存型向发展型转变。中国流动人口分布仍向沿海、沿江集中,新兴都市圈、中西部中心城市成为新的人口聚集区。在城乡结合部或者城中村,单纯的流动人口社区也相继出现,如北京的浙江村、河南村、新疆村等[2]。

目前国内学界对流动人口群体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一部分学者着眼于流动人口的特征,主要研究流动人口的年龄结构、性别结构、文化结构、户口构成等[3];二是很多学者关注流动人口进城以后产生的社会融合问题,通过对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中涉及的角色逐一进行分析,认为这一融合过程是一种主体的互动过程, 流动人口和城市居民都是社区融合的主体[4];三是一些学者从社区管理层面探讨流动人口群体聚居区的治理,在社区理论、人口理论和管理理论的指导下,探讨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社区化管理的内容、模式、机制和保障条件,并试图建立起社区化管理的基本理论框架[5];最后是一些社会工作领域的学者关注流动人口的权益,流动人口中的农民工群体,无疑是当前中国社会中人数最多的一个弱势群体,将流动人口的社会服务纳入公共政策视野,采取相应措施,发展有助于改善流动人口生活条件和社会福利状况的社会工作[6]。通过对目前学界文献的梳理可以发现,学界目前对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多集中在社会管理层面,少有利用社区工作的方法对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介入服务的探讨,因此,本文尝试利用社区工作中的地区发展模式的一些方法探索流动人口聚居区开展社区工作途径。

二、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含义和特征

所谓流动人口聚居区,即是以自发在社会经济部门从事经济和业务活动的城市暂住人口为居民主体、以房屋租赁为主导建构方式、以城乡结合部为区位选择的自发型集中居住区。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性产物,它们在社会属性、区位分布、居民构成、作用影响等方面均已呈现出了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边缘性和异质性;与此同时,这类聚居区所具备的自发性、自组织性和相对的固定性,则又使它进一步从政府企业统一设置的安置区、外来工住宿区和不断流移的建筑工棚区中分离了出来[7]。

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特征主要有以下几点:第一,流动人口聚居区多分布于城乡结合部。房租相对便宜,城市管理相对滞后,交通相对便捷;第二,流动人口聚居区的人口具有地缘等方面的同质性。流动人口聚居区在形成的过程中,地缘因素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流动人口来到城市这个陌生的环境中大多是因为同乡介绍进城打工,在居住方面也随之产生了以地缘因素为基础的聚居区,在北京出现的“浙江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第三,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弱势地位。这主要表现在流动人口和聚居区两个方面的弱势。学者孙立平认为:“弱势有三层含义:一是他们在现实生活中处于一种很不利的状况之中,特别是物质生活的贫困;二是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弱势;三是在社会和政治层面,也往往处于弱势,主要表现在表达和追求自己的利益的能力上[8]。流动人口在城市这个环境中属于弱势群体,流动人口聚居区在整个城市政治、经济等各个方面属于弱势社区。

三、流动人口聚居区进行社会工作介入的紧迫性和意义

流动人口群体作为城市中一个独特的群体,从他们出现的时候开始就进入了弱势群体的行列。流动人口绝大多数文化层次较低,就业范围有限,绝大多数流动人口只能在次要劳动力市场寻找就业机会,而次要劳动力市场所能提供的大都是最苦、最脏、最累、最险的工作,强度大、时间长、工作环境差[9];由于户籍制度的限制,流动人口缺少很多必需的社会保障和公共服务;由于经济收入较低,生活贫困,在城市中的社会地位较低;受到部分城市居民的排外行为影响,难以和城市居民进行社会融合;刑事案件中80%以上是外来人口作案[10],这些犯罪分子虽然只占流动人口的一部分,但是这种现象让流动人口群体被标签化;流动人口的家庭生活困难,流动儿童的照顾和教育问题长时间得不到解决。流动人口群体的问题并不仅仅是上述这些,在这些问题的解决过程中,社会工作可以发挥非常重要的作用。

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一个社区,在城市规划的过程中面临着被边缘化。这个边缘化一方面是聚居区的地理区位位于城市的边缘,往往和城区内部在市容市貌上有着很大的差距,基础设施也不健全;另一方面,当地政府的一些政策往往忽视流动人口聚居区,行政部门对这些地方也疏于管理,这造成了流动人口聚居区环境恶化,街道脏乱差,建筑设计不合格,违章超标建筑很多,而且造成了很多火灾隐患。

流动人口群体是建设和谐社会的重要力量,他们的生活状况也是衡量社会和谐的重要指标,他们为城市现代化作出了巨大的贡献,因此以流动人口聚居区为载体对流动人口群体进行社会工作介入已经迫在眉睫。

第一,社会工作将为基层社会的管理体制改革和的培育提供有效的看见的抓手,要以政社分开为原则,切实转变政府的社会职能,既要进一步剥离政府包揽的或直接从事的社会服务职能及部分社会管理事务,又要积极培育和发展各类专业性的组织。从事专业社会服务的社会工作机构作为政府可以放心和称心的合作伙伴,它既能够承接政府剥离或转移出来的那部分社会服务职能和社会管理事务,又能够为政府大力培育和发展提供成功的经验和样板。第二,社会工作机构参与社区建设将促进政府逐步形成公共服务的理念并且促进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社区社会服务的发展和专业社会工作的发育和成长都离不开政府购买服务的体制和政策。引入社会工作制度,必将打破政府集权的计划建设财政体系,促进公共政府理念的确立和公共财政体系的建立,完善政府的社会职能。第三,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可以有效调动各类资源,为社区居民提供各种急需的包括社会支持、社会维权、社会辅导等在内的专业服务,这些专业服务不仅可以直接满足居民的一些迫切需求,促进包括流动人口在内的边缘群体实现自助自立,且可以用其特有的柔性方式预防和解决社会问题,化解社区矛盾与冲突,更好地维护社会的稳定。第四,社会工作介入社区建设将有助于社区工作队伍的职业化和专业化,切实提高社区工作者的素质、工作能力和社会声望,从而吸引大量优秀的高素质人才加盟社区建设与管理的实践中来为社区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保障。

四、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的探索

(一)地区发展模式

地区发展是社区工作的介入模式之一,它强调居民的参与和合作,集体组织起来控制或利用社区资源、解决社区问题、满足社区福利需求,增强社区凝聚力和归属感的社会工作手法。地区发展是指通过居民参与、联合政府,改善社区环境,从而达到居民自助、互助的目标,以最终增强社区的凝聚力[11]。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居民虽然或多或少存在地缘、业缘的关系,但是这种关系并不足以覆盖整个社区,在社区层面的居民参与主动性还是欠缺;而且流动人口群体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把“边缘化”逐渐内化,他们与政府相关行政部门的联系也逐渐减少,求助政府部门的意识也逐渐减弱。这两方面的问题决定了地区发展模式适合流动人口聚居区。

地区发展模式的工作理念强调社区内广泛的民主参与和居民之间以及居民和团体之间的沟通与合作。介入目标分为任务目标和过程目标,任务目标包括完成一些实质的工作,或解决一些特定的社区问题;过程目标多涉及长久的制度或组织的建立,以及一些非实质性的转变。

(二)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社会工作介入途径

城市流动人口聚居区的问题总结起来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聚居区内的问题,一类是聚居区与外界社会环境的问题。下面主要针对这两类问题的社会工作介入进行一些探索。

对于聚居区内部出现的一些问题,社会工作者首先需要做的就是找到社区的切入点。“移民聚居区”的最大特征是它的封闭和独立性,不管是社区的“堕落”,还是社区的“希望”,都是来自其封闭的结构[12]。流动人口聚居区的切入点主要有两个,一个是通过社区问题切入,另一个是通过关键人物切入。前者主要是问题导向的,流动人口聚居区存在的困扰大部分人的问题是关注度很高的,社会工作者以这种问题的解决作为切入点,容易调动居民的参与积极性,从而在问题解决的过程中,达到解决问题的任务目标和促进居民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的过程目标;而后者则是应对一些内部有明显小团体的聚居区的方式,这类聚居区受地缘因素影响比较大,社区内存在一些资历老声望高的关键人物,这些人对社区居民有很大的号召力,社会工作者在进行社区工作的时候应该争取他们的支持,使其协助完成社区的发展计划,并且加强几个关键人物的团结,从而带动整个社区居民的团结和交流。

用社区的视角来看聚居区的问题,提出聚居区是开放的,是和整体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就意味着我们不能再把聚居区本身视为问题。问题出在社区和外界的联系方式上,关键是要调整原有的城市社会管理体制,让不同的社区按其原有的基础,更好地和各自对应的城市社会体系接轨。对于聚居区与外界社会环境的问题,社会工作者应该以协调联络者和资源中介者的角色进行介入。社会工作者要在社区小组之间、社区组织和外界组织机构之间、不同社区之间进行联络沟通,争取合作和支持;另一方面,社会工作者要协调、动员社区内外资源,投入到社区居民的发展项目中来,帮助社区居民组织发展项目,解决社区问题,提高社区生活质量。

五、结语

流动人口聚居区作为我国城市化背景下经济体制转轨时期的必然性产物,已经在许多方面呈现出了其不同于一般城市社区和农村社区的边缘性和异质性,流动人口的社会工作也不可避免地应该关注它,本文仅仅是在文献资料查询和分析的基础上,就聚居区的现状特征进行了多角度的分析,指出社会工作对其介入的紧迫性,并且在地区发展模式的指导下对社会工作的介入途径进行了初步的探讨。长远看来,这些社会工作介入的途径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检验和进一步完善,流动人口聚居区需要社会更多的关注,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社会工作任重而道远。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2006.

〔2〕中国新闻网,中国流动人口保持2亿以上 仍向沿海等地集中,http://www.chinanews.com/gn/2010/07-11/2394721.shtml.

〔3〕朱传耿.中国城市流动人口的特征分析[J].人口学刊,2001(2).

〔4〕张江龙.流动人口聚居区社区融合的主体选择[J].管理学刊,2010,23(5).

〔5〕黄晨熹.大城市外来流动人口特七毛与导上区化管理—以上海为例[J].人口研究,1999,23(4).

〔6〕高万红.增能视角下的流动人口社会工作实践探索—以昆明Y社区流动人口社区综合服务实践为例[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11(1).

〔7〕吴晓.边缘社区探察—我国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现状特征透析[J].规划研究,2003(7).

〔8〕孙立平.断裂——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中国社会[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48.

〔9〕徐愫.社会福利视野下流动人口的权益保障问题[J].南京大学学报,2010(4).

〔10〕百度百科.流动人口.http://baike.baidu.com/view/102960.htm#4.

〔11〕李沂靖.社区工作[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99~102.

〔12〕项飚,社区何为—对北京流动人口聚居区的研究[J].社会学研究,1998(6).

(责任编辑 孙国军)

猜你喜欢

聚居区社会工作流动人口
云南省“直过民族”聚居区教育扶贫问题对策研究
外籍人口聚居区治理的复合路径选择
农民工家长投入子女学前教育问题研究——以北京市某农民工聚居区的样本为例
漫画
社区退休老人的老有所为与社会工作介入
以社会工作视角解决四大国有控股银行服务质量提高困境
少数民族聚居地区双语教育适用模式探讨——以新疆维吾尔族聚居区为例
给流动人口更多关注目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