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涵·特征·价值·路径

2016-02-10李诚马树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 2016年6期
关键词:社会科学哲学特色

李诚 马树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涵·特征·价值·路径

李诚 马树勋

(中共云南省委党校 科社教研部,云南 昆明 650111)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具有“原创性”、“民族性”、“专业性”等特点。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解决当前改革发展中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和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文化软实力的内在保障。为此,必须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丰富理论内涵;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现实社会;不断塑造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风格,提升中华文化的魅力。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内涵;特征;意义;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以下简称《讲话》)为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任务。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新形势下增强“四个自信”、讲好“中国故事”的关键。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特征

(一)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不断与时俱进的科学理论

从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逻辑和客观规律看,哲学社会科学的形成和发展一直与之相伴,形影不离,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发挥了积极作用。在人类文明发展历史进程中,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相互补充、相互促进,推动形成了人文主义、自然主义两大思维方式和学科范式。与此同时,在人类社会发展的不同的历史阶段,不同的国家和民族,因其地域、文化、历史、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差异性,也形成了各具风格的社会科学发展的独特道路和学术气质。

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经历了5000多年灿烂悠久的中华文明的洗礼、近代以来的屈辱辛酸的“雄关漫道”的艰难探索、新中国建立后的“人间正道”的高歌猛进。历史是今天的过去,今天是未来的历史。深厚的历史和文化底蕴、蓬勃的时代风貌和伟大实践,为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烙下了鲜明的“中国胎记”。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哲学社会科学的特色、风格、气派,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成熟的标志,是实力的象征,也是自信的体现。”[1]因此,当前,面对国际国内发展面临的新形势和新挑战,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必须明确自己的历史定位和理论定位,顺应哲学社会科学不断与时俱进、创新发展的客观规律性,发出“中国声音”,彰显“中国气派”,凝聚“中国力量”。

(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内涵特征

1.内涵要义。“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讲话》中提出的新概念新思想,其内涵要义突出“中国特色”。具体而言,就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为基础,吸收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资源,借鉴国外哲学社会科学的积极成果,形成具有“原创性”、“民族性”、“专业性”、“时代性”,“涵盖历史、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军事、党建等各领域”[2]的系统全面的社会科学体系。

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冠之以“中国特色”的符号标识,在于它体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实践特色、理论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的内在规定性和现实规律性,是中国共产党、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中,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继承和弘扬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不断根据我国发展中面临的各种问题和挑战而总结出的新的理论。

2.基本特征。第一,始终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方向的基本要求。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指导我国改革开放伟大实践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要求的科学理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核心理念是发展,就是通过发展,富国强民,是对中国社会主义和现代化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是当代中国发展进步的旗帜。[3]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特色”,就体现在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经济、文化、社会、政治等方面发展的特殊实践,是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历经沧桑、苦苦探寻所得到的行动指南。我国的哲学社会科学应该对“中国道路”的形成历史和发展规律进行深入研究,不断创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内涵和时代内涵。

第二,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的核心地位。坚持马克思主义理论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的基石和灵魂,也是与其它哲学社会科学相区别的根本标志。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是当代中国哲学社会科学区别于其他哲学社会科学的根本标志,必须旗帜鲜明加以坚持”。[4]马克思主义作为揭示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发展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在中国革命和建设历史进程中,不断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鲜明的旗帜,也是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中国特色”的最根本的体现。

第三,体现改革开放的时代精神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发展演进的历史轨迹和不断丰富的内涵,彰显了它的开放性、包容性、革命性和时代性特征。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源头活水,不仅是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传统和革命实践,更是改革开放以来不断发展的社会经济变革。正是“发展中的中国”、“开放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为哲学社会科学的繁荣发展提供了资源和动力。因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体现了与时俱进的时代精神和破解难题、改革创新的实践品格。新时期,围绕实现中国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推进“一带一路”战略等治国理政的新思想和新战略,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提供更为鲜活的素材,更为现实的理论诉求。为此,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及时研究、提出、运用新的思想和理论来解决现实发展中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不断加强理论创新,克服哲学社会科学的“肌无力”的现象。

二、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重要价值

2014年4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比利时布鲁日欧洲学院发表重要演讲时指出:“脱离了中国的历史,脱离了中国的文化,脱离了中国人的精神世界,脱离了当代中国的深刻变革,是难以正确认识中国的。”[5]这就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指明了方向,明确了道路。为此,要围绕建设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科学的民族的大众的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目标,充分发挥哲学社会科学在认识世界、传承文明、创新理论、资政育人、服务社会方面的重要作用,努力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

(一)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的必然要求

1.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结合社会主义实践进行理论创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项长期的艰巨的历史任务,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在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探索、大胆创新,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提供坚实厚重的理论支撑。在此过程中,必须抓住“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一根本性问题,不断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紧密结合,与改革开放以来遇到的新情况新问题紧密结合,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创新,凝聚社会主义共识,坚定社会主义道路。

2.增强“四个自信”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理论指导和精神指引。习近平总书记在纪念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系统全面阐述了“四个自信”的内涵及其辩证关系,并首次提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新概念和新内涵,极大地丰富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完整内涵。与此同时,将“文化自信”的地位提升到更加突出地位,为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指明了方向。进而言之,不断坚定“四个自信”,筑牢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构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深挖马克思主义、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国外哲学社会科学三种资源,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和实践创新,吸收人类文明的优秀成果,继承和发扬中华文化的优秀基因,进一步发挥“文化自信”作为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因此,新时期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必须用中国特色的话语体系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

(二)预防和消解经济社会发展中突出矛盾和问题的现实需要

1.回应中国转型社会面临的突出矛盾和问题的客观要求。问题是时代的先声,理论是实践的先导。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构建,必须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反映时代的呼声,回应现实经济社会发展中的理论诉求。当前,伴随着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社会建设和治理处于起步期、转型期、矛盾凸显期的“三期叠加”;文化建设和发展面临传统衰微、价值紊乱、信仰缺失的严峻挑战;政治建设存在着民众政治诉求、平等意识增强与政治参与、政治制度供给不足之间的矛盾日益突出。面对如何跨越现代化的“中等收入”陷阱,如何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目标,哲学社会科学界和理论工作者必须做出积极回应。如何为中国发展提供“中国智慧”、为世界发展(尤其是发展中国家)提供“中国方案”,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责无旁贷的历史使命。

2.回应中国共产党面临的执政风险和考验的迫切需要。当前,我国处于现代化发展的关键时期,也是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时期,面临的问题和矛盾错综复杂,社会风险增大,党的执政能力和水平面临新的“赶考”的考验。为此,“如何不断提高党的领导水平和执政水平、增强拒腐防变和抵御风险能力,使党始终成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坚强领导核心,迫切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更好发挥作用。”[6]也就是说,需要哲学社会科学不断从发展的现实出发,直面矛盾和问题,为党和政府的各项工作发挥决策咨询和智库的作用,减少执政风险和代价。

(三)提升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和增强文化软实力的理论诉求

1.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影响力和国际话语权亟待提高。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在国际舞台上,我们还缺乏国际话语权;在文化传播上,还缺乏亲和力。究其原因,不仅有“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的不足,而且也存在着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方面,还没有建立起自身话语体系和理论影响力。

2.立足传统文化,弘扬时代精神,传递中国声音,成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构建的关键目标。中华古代文明的影响力,足以让我们引以为豪,并为西方学者载入人类文明进步的史册。18世纪法国启蒙思想家狄德罗在其主编的《百科全书》的“中国条目”中称赞:中华民族历史之悠久,文化、艺术、智慧、政治、哲学都在所有民族之上。与此同时,英国科技史专家李约瑟在《中国的科学与发明》一书中也指出:“在中国完成的发明和技术发现,改变了西方文明的发展进程,并因而也确定改变了整个世界的发展进程。”在中国古代文明发展和传播中,东汉张骞出使西域、明代郑和七下西洋,都曾因促进中华文化向外传播和东西方文明的融汇交流而彪炳千秋。与此同时,科技、哲学、文化、艺术、文学、宗教、医学等方面,也诞生了一大批杰出的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的世界级人才。

今日,中华民族在经济、科技、文化、艺术等多方面,均取得令世人瞩目的伟大成就,综合国力和世界影响力大大提升。因此,具有“中国特色”和“中国气派”的哲学社会科学,如何为人类社会发展贡献出“中国智慧”,成为当前的主要任务和关键目标。新时期,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恰逢经济社会处于伟大变革的黄金时期,我们应该从“我们正在做的事情”出发,“积极传播中国声音,集中讲好中国故事”,努力将我国的发展优势和综合实力转化为话语优势。[7]

三、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路径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具有“继承性”、“民族性”、“原创性”、“时代性”、“系统性”、“专业性”特点的社会科学体系,必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和方针,[8]坚持中国特色,坚定中国道路,包容并蓄,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更好地发挥哲学社会科学资政、导向、育人、辐射的功能。具体而言,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在坚定正确政治方向、不断继承创新、努力服务社会、塑造中国特色学术风格等四个方面有所建树。

(一)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牢牢把握意识形态的主导权

1.坚持党的领导,增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哲学社会科学事业是党和人民的重要事业,哲学社会科学战线是党和人民的重要战线。”[9]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必须坚定马克思主义信仰,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根本立场,必须始终坚持党对哲学社会科学工作的领导,这是繁荣和发展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事业的前提和根本政治保证。为此,第一,在坚持“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同时,必须不断强化党对意识形态绝对领导的思想,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坚持传播正能量,传递真声音。第二,要划清与西方所谓的“普世价值”、“宪政民主”、“新自由主义”等社会思潮的界限,不在根本性问题上发生颠覆性错误,否则就会失去灵魂、迷失方向。因此,必须明确认识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就是“特”在文化传统独特、历史命运独特、基本国情独特,[10]这是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基本遵循和学术底线。

2.加强文化引领和舆论引导,把握意识形态主动权和话语权。习近平总书记明确要求广大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该始终作为“先进思想的倡导者、学术研究的开拓者、社会风尚的引领者、党执政的坚定支持者”,必须克服著作等“身”者不少、著作等“心”者不多的现象。[11]为此,第一,广大哲学社会科学理论工作者必须认真学习研究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原著,积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本土化、大众化。第二,要深入研究党的几代中央领导集体关于社会主义经济、政治、社会、文化等方面的重要思想,尤其要结合当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中面临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宣传党和国家一系列关于治国理政的新理念新举措。第三,要加强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梦、“四个全面”战略布局、“一带一路”、经济“新常态”等方面的理论研究,坚定“四个自信”,保持理论定力,不断创新理论成果。第四,要创新文化产品形式,回应民众的多样化的文化需求,回应网络社会文化传播方式的变化,回应西方多元文化思潮与国内各种思想潮流不断碰撞对我国意识形态安全提出的挑战。当前,随着网络化时代的来临,文化多元化、信仰缺失、道德滑坡、社会越轨现象增多,需要哲学社会科学提供反映时代精神和弘扬社会正能量的、为群众易于乐于接受的丰富多样的文化产品,重建各民族共有的精神家园,增强对中华文化的认同。因此,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必须有着强烈的“文化自觉”和历史担当意识,多出作品,出好作品,发挥导向和辐射的功能。

(二)坚持继承和创新相结合,不断丰富理论内涵

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一个系统工程,必须坚持在继承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的基本要求,久久为功,统筹推进。

1.善于挖掘中华优秀文化资源,提炼中华文化基因。中华文明源远流长、绵延不绝,是四大文明古国中文化根脉至今尚未中断、仅存的古代文明。如何将传统文化的基因与当代中国现代化的发展相结合,“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与当代文化相适应、与现代社会相协调”,推陈出新,古为今用,是当前构建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关键所在。

2.善于总结概括具有中国特色的“标识性概念”,形成为国际社会所理解和接受的新概念、新范畴、新表述,建立国际学术交流和理论对话的共享话语体系。随着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和综合国力的提升,世界将目光再次投向中国,国际哲学社会科学界也展开对所谓“中国道路”、“中国模式”的探究,国内哲学社会科学界如何与之对接,如何与之达成共识,成为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又一大关键内容。例如,“中国梦”与“美国梦”的比较研究、“华盛顿共识”与“北京共识”的比较分析等,都成为当前哲学社会科学研究的热点。同时,如何与西方文明和价值理念及西方现代化模式展开对话交流,彰显“中国立场、中国智慧、中国价值的理念、主张、方案”对人类文明的精神指引,更是尤为迫切。

3.善于加强哲学社会科学的顶层设计,逐步完善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体系。当前,我国哲学社会科学的“学科设置同社会发展联系不够紧密,学科体系不够健全,新兴学科、交叉学科建设比较薄弱”。[12]由此可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存在发展中的“短板”,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学科体系亟待完善,必须按照“立足中国、借鉴国外,挖掘历史、把握当代,关怀人类、面向未来”的思路,加快学科体系建设,不断丰富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理论内涵。

第一,要按照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发展目标,在“指导思想、学科体系、学术体系、话语体系”等方面,构建系统科学、相互衔接的发展规划和指标体系,并与国家宏观发展规划和其他相关专门规划相配套。例如,在发展规划上,要注意与我国“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和“四个全面”战略布局及“十三五”新发展理念相一致,与国家文化发展纲要相衔接。

第二,按照“突出优势”、“补齐短板”的要求,在体现“中国特色”上下功夫。为此,要在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维护少数民族文化权益等方面加大工作力度,尤其要加强对具有文化传承价值的各种所谓“绝学”和冷门学科的建设和保护。习近平总书记专门强调了对甲骨文等古文字的研究价值。除此以外,少数民族习俗礼仪、服饰饮食、建筑音乐和宗教文化等方面,也要不断加强研究,体现中华民族“一体多元”的文化特征。

另外,要在借鉴吸收西方积极的哲学社会科学成果上建立参照标准,从而使我国哲学社会科学不仅体现“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而且建立与西方进行对话的学术范式和话语体系。

(三)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现实社会

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建设和发展必须彰显时代精神,回应发展中面临的各种现实问题。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应该以我们正在做的事情为中心,从我国改革发展的实践中挖掘新材料、发现新问题、提出新观点、构建新理论”。[13]坚持问题导向,服务现实社会,从哲学的视角看,就是要在“知”和“行”两个方面,提高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的科学性和实践性,不断与现实问题建立理论对话。

1.强化问题意识,深入研究面临的具有较大影响的战略问题。如经济发展新常态下的经济结构转型和供给侧改革问题、民生改善和社会管理创新问题、文化和思想道德建设问题、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问题、党的建设和反腐倡廉问题等。通过对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和不断追问,对接国家发展总体战略和政策目标,寻求解决问题的策略路径。

2.强化责任意识和学术关怀,自觉服务于党和国家的重大战略目标和任务。当前,我国现代化发展伴随着经济、政治、社会、文化四重转型同步推进,由此引发了一系列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对协调共享发展构成威胁,社会风险加大。如何按照“五位一体”的总体布局、“四个全面”的战略布局,实现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化解矛盾和风险,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这就需要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积极深入社会、深入基层、深入群众、深入生活,倾听底层的声音,发现社会问题,积极为问题的解决提供专业方案。

(四)塑造中国特色学术风格,提升中华文化魅力

1.着眼国情世情社情,建立符合中国发展规律的学术风格和话语体系。中国特色哲学社会科学是在我国历史和现实发展中逐步完善起来的,带有中华民族和中华文化的“身份标识”和“价值符码”。不同的历史经历和发展路径,决定了不同民族和国家文化的多样性和特殊性,也决定了哲学社会科学的价值理念和内涵特征上的差异。因此,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应不断加深对中国社会经济文化发展问题的研究,增强文化自信。在寻求与世界文化交流互动的过程中,讲好中国故事,着力增强我国的文化创造力、民族凝聚力和中华文明的影响力,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哲学社会科学的学术风格。

2.着眼于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和竞争力,强化文化建设。随着全球化、信息化、工业化的加速,文化逐渐成为现代民族国家的核心竞争力。唯有竞争力,才有吸引力。与此同时,当今世界社会思潮和文化多元泛滥,新自由主义、西方宪政思想、民主社会主义思想、“第三条道路”等甚嚣尘上,西方国家积极推销所谓的“普世价值”,推行文化霸权。这就需要我国哲学社会科学敢于发声、善于发声,对“唱衰中国”、“抹黑中国”的西方各种文化机构和媒体进行主动进攻。现实的情况是,我国文化发展的现状与综合国力和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实际地位不相对称。“我国哲学社会科学在国际上的声音还比较小,还处于有理说不出、说了传不开的境地。”[14]因此,要围绕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战略目标,尊重、弘扬和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化、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激发基层和人民群众文化创造的活力和潜能,实现全民族由文化自信不断走向文化自强。

第一,要加强对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公民道德、社会诚信、文化产业和公共文化服务、网络文化建设、民族文化的传承保护等方面的研究,在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的同时,积极引导社会舆论,着力凝聚社会共识。

第二,提高公共文化服务水平,尤其要加强社区文化建设,这就要求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贴近基层、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高质量的文化产品和多样化文化形式宣传和引导主流文化、先进文化和时代文化。通过文化建设和文化宣传,让世界知道“学术中的中国”、“理论中的中国”、“哲学社会科学中的中国”、“为人类文明作贡献的中国”。[15]

[1][2][4][6][8][9][11][12][13][14][15]“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座谈会上的讲话”[EB/OL].中国网,2016-05-17.

[3]王怀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3(01).

[5]习近平.习近平在布鲁日欧洲学院的演讲”[EB/OL].中国网,2014-04-01.

[7]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2016年版)[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出版社,2016:206-210.

[10]中国道路:我们为什么自信[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4:176-182.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6)06-0064-05

2016-11-03

李诚(1974-),男,安徽长丰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科社教研部副教授,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副主任,博士,云南民族大学在站博士后。研究方向:社会治理,社会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马树勋(1966-),男,云南澄江人,中共云南省委党校校刊部讲师。研究方向:经济理论与实践,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猜你喜欢

社会科学哲学特色
《云南社会科学》征稿征订启事
《北京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河北农业大学(社会科学版)》2021年喜报
特色种植促增收
菱的哲学
大健康观的哲学思考
特色睡床满足孩子们的童年梦
2009年热门特色风味小吃
社会科学总论
晾衣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