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2016-02-10赵金元郭鑫
赵金元 郭鑫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
赵金元 郭鑫
(大理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云南 大理 671003)
党的十八大提出了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近来习近平又反复强调坚定文化自信。在这四个自信中,道路自信是决定命运的关键,是其他自信的实现途径。其内涵包括对历史的自信、对现状的自信和对未来的自信。理论依据、历史选择、实践证明是坚定道路自信的充分理由。中国道路对我国乃至世界都意义深远。因此,要不断深化研究、强化宣传来增强国民对道路的认知和自觉,始终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深化改革,协同推进“五位一体”,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目标,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不断增强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与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国共产党;道路自信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正确领导下,中国人民经过长期探索和实践找到的适合中国国情的正确道路,是具有充分理论依据、得到历史和实践检验、时代和人民认同的正确道路。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道路关乎党的命脉,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和人民福祉。”[1]道路关乎党的事业兴衰成败,关系到中国前进的方向,关乎党和国家的生命。我们必须高度重视并坚定道路自信。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提出及内涵
(一)问题的提出
党的十八大第一次提出了道路自信问题。十八大报告在简要回顾了中国共产党90多年革命、建设和改革道路探索的基础上,阐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问题,并指出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必须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制度自信。”[2]这就是“三个自信”命题。“三个自信”是对党的历代中央领导集体艰苦探索与实践的充分肯定,也是对中国未来的发展充满信心。三者之间依次是实现途径、行动指南、根本保证的关系,其中,道路自信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指明方向和路径。最近,习近平又在“三个自信”的基础上强调了文化自信问题。在他看来,相对于其他三个自信,文化自信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其他三个自信是建立在文化自信基础上的。归根到底,也就是坚定文化自信。由于道路自信是实现其他自信的途径,十八大要求全党要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因此,在四个自信中我们主要探讨道路自信问题。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内涵
“道路”一词一般有两层含义。一是指地面上供人或车马通行的部分,此为词义。二是指达到某种目的的途径或事物发展变化的途径,这是基本含义。从含义可见,道路问题至关重要,它决定着事物的发展目的和方向。对于中国革命和建设来说,道路的正确与否,决定着革命和建设的成败及前途命运。因此,中国共产党历来十分重视道路问题,重视探索革命、建设和改革的正确道路。在90多年的实践探索中,党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原则,把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同中国具体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独立发展道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道路,从而根本改变了中国的前途和命运。
“自信”是一个心理学名词。它主要是一种信念,是指在自我评价上积极乐观的态度,是从内心深处发出的对自己能力和价值的充分肯定与相信。对一个国家而言,“自信”就是把这种自我肯定与相信,扩展、延伸到执政党、民族和国家的层面。
党的十八大报告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含义做出了新概括。主要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3]
本文所谓“道路自信”,就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信。其内涵主要是指:广大民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发展历史的充分肯定、发展现状的理性认知、未来发展的充满信心。
1.对历史发展成果的充分肯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中国共产党立足中国具体实际,带领全国人民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中不断探索、不断完善、与时俱进的发展道路。它应当包括对以毛泽东为代表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中的经验教训、理论准备及物质基础的充分肯定;同时,还包括以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为代表的中央领导集体在创立、形成、发展、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过程中所取得巨大成就的充分肯定。
2.对发展现状的理性认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本身是与时俱进的,是继承性与创新性的统一。要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取得的成就给予积极的肯定和评价。今天,中国通过经济体制改革、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社会主义制度与市场经济的有机结合,已经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通过开创中国特色的科技发展道路,科研的整体水平已经逐步达到世界一流水平、个别领域已实现领先;通过“独特的外交战略定位、中国特色的外交政策和中国友善的外交方式,给世界外交注入了崭新的中国元素,……从而颠覆了数百年来西方所奉行的弱肉强食的帝国扩张与主宰控制的霸权逻辑。”[4]同时,在中国共产党的正确领导下,创造性地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的强军之路,成为维护国家安全的坚强柱石和维护世界和平的重要力量。虽然我们还面临许多困难和问题,但都是发展中的困难和问题,我们有决心有能力在发展过程中战胜它。因此,清楚认知当前道路的新发展,明确认识其当前发展的基本特征,就是对中国道路的充分自信。
3.对未来发展充满信心。这条道路的探索、发展和完善是前后相承、与时俱进的,它必然面临未来走向的问题。这条道路的历史和现状都充分证明了其正确性,证明了它是中国实现现代化、创造人民美好生活和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所以,对这一道路的自信,还应当包括对其未来发展前景充满信心。这种信心,包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自觉肯定和维护,对这一道路能够继续完善和发展的信心,对这一道路能够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推向前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信念。这三者共同构成了对中国道路未来发展的充分信心。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及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依据
1.马克思主义是其重要思想基础和理论依据。
马克思主义给我们提供的不是万古不变的教条,而是科学的一般世界观和方法论。它揭示了客观世界尤其是人类社会的本质及其运动变化发展的基本动力和一般规律,特别是揭示了资本主义制度的本质和趋势,提出了社会主义革命的条件和社会主义社会的一般特征,从而为我们提供了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创、发展和完善,是在马克思主义及其中国化理论成果指导下实现的。它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当代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产物,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的本质特征、价值取向和中国的具体国情。这一道路,既立足于中国实际,又坚持了科学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体现了普遍性和特殊性的有机结合,“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价值与中国社会发展历史实践的辩证有机统一。”[5]中国革命、建设和改革的伟大实践,已充分地证明了其正确性,因此,它具有强大的生命力,这是我们对其充满信心的重要原因。
2.近代以来中国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以来的历史充分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和方案在中国行不通,社会主义是拯救中国的必然选择。鸦片战争爆发以后,由于帝国主义列强的野蛮侵略和晚清政府的腐败无能,中国一步步丧权辱国,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帝国主义和中华民族、封建主义和人民大众这两对矛盾成为社会主要矛盾,民族独立、人民解放和国家富强、人民富裕成为中国近代以来的两大历史任务。一代又一代志士仁人开始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从太平天国晚期到洋务运动,到改良运动,再到辛亥革命,试图向西方学习器物文化、制度文化,试图通过西方资产阶级革命的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拯救中国,但都以失败告终。尤其是辛亥革命的失败,深刻地证明资本主义道路和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
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后,马列主义传到中国,使在黑暗中摸索的中国先进分子终于看到了近代中国社会的出路——走俄国人的路,成立了中国共产党,马列主义被确定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以毛泽东为核心的第一代中央领导集体在把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中,创造性地开辟出一条独立自主的救国救民道路,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此基础上,继而进行了社会主义革命,确立了社会主义基本制度,并进行了社会主义建设的大规模有益探索。尽管强调中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要从国情出发,努力探索自己的具体道路,但最终未能找到正确道路。
改革开放后,邓小平总结我国革命和建设历史经验,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6]以江泽民为核心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坚持并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中央进一步完善和发展了中国道路,并全面阐述了其科学内涵。习近平反复强调要坚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综上所述,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走自己的独特发展道路,不仅通过开辟中国特色的正确革命道路而取得了中国革命的巨大胜利,而且通过开创中国特色的正确社会主义建设道路而取得了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实践充分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探索,经历了一个不断丰富、发展、完善的复杂进程,是历史的必然选择。
3.改革开放以来实践成就的充分证明。从摸着石头过河到找准方向道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探索的伟大实践,使中国的面貌发生了历史性变化。在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之初,邓小平就指出:“这条道路我们走了五年……现在可以告诉朋友们,我们的信心增加了。”[7]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协调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我们通过不断推进各方面改革,激发了整个社会的生机和活力;通过不断扩大对外开放,使中国国际影响力逐年扩大;通过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使生产力极大发展、人民的生活水平大幅提高、综合国力显著增强;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使人民当家作主的权利得到更好保障;通过大力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使人民的精神文化需求得到更好满足;通过大力推进社会建设,使社会和谐稳定得到巩固和发展……。这一切成就是我们坚定对中国道路自信的充分理由。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重要意义
1.对中国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凝聚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中国是世界上人口最多的大国,是一个56个民族构成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中国革命的胜利靠的就是凝聚了全国各族人民的力量,就是人民的胜利。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所取得的巨大成就,靠的也就是人民群众充分相信并衷心拥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人民群众对这一道路的认同和自信,有利于凝聚全党全国各族人的意志、智慧和力量,调动广大民众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道路自信,有利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继续推向前进。历史和现实已经并将进一步证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最适合中国国情,它在解放和发展生产力、提高人民生活水平、增强综合国力等方面都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在发展过程中也出现了不少问题,需要进一步加以完善,进一步将其作为系统工程加以对待。因此,坚定道路自信,有利于我们统筹协调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和生态各个方面,有利于系统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事业的健康发展。
强调道路自信有利于中国梦的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是近代以来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的共同梦想,而探索正确的道路,则是实现这一梦想的关键。中国近代以来的历史和今天的现实成就充分证明,中国道路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由之路。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中国道路目标,与中国梦的目标高度一致。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取得一切成绩和进步的根本原因,是开辟了独特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因此,坚定对这条道路的自信,毫不动摇坚持这一道路,是中华民族实现伟大复兴的根本途径。
2.对世界发展的重要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开辟与发展,对世界也产生了巨大而深刻的影响。它充分证明:发展社会主义的模式应该而且可以是多种多样的,丰富和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充分彰显了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推动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新发展。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东欧剧变和苏联解体,导致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严重挫折。与此同时,中国却创造性地开辟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在西方资本主义社会暴露出各种问题的同时,特别是2008年由美国次贷危机引起的世界金融危机爆发以后,中国“风景这边独好”,并很快发展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中国道路的成功探索,证明了世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前景是光明的,也为其他社会主义国家提供了宝贵经验和借鉴。目前,除了中国之外,世界上的其他社会主义国家还有越南、老挝、朝鲜、古巴等。这些国家也都通过改革和革新站稳了脚跟,巩固和发展了社会主义。中国道路的成功,将使中国成为很多国家效法的榜样,社会主义将再一次成为广大第三世界国家人民群众向往的目标,世界社会主义运动也必然会进入一个较快的发展时期。例如,在印度,印共(马)就有100多万党员,是印度最大的左翼党,曾在西孟加拉邦执政30年。在委内瑞拉,查韦斯就任总统以来,“高举‘21世纪社会主义’的大旗,国家的经济社会发展很快,成为拉美幸福指数最高的国家。”[8]
中国道路的成功,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也是一种挑战。在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再次出现了“马克思主义热”、群众运动再次兴起,使世界社会主义在21世纪出现了从回升到复兴的趋势,依次是:“社会主义国家、发展中国家、发达资本主义国家。”[9]
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中国庞大的经济体量和巨大的消费潜能,使其为世界经济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和引领。中国道路是和平发展之路,和平共处始终是中国处理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因此,中国道路的成功实践,有利于建立国际经济、政治新秩序,也有力地推动了世界的和平与发展。
三、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路径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国家富强和人民幸福之路,是民族复兴之路,是符合中国国情的科学发展之路。我们要坚定对这条道路的高度自信,使其越走越宽广。
(一)深化研究,强化宣传,增强国民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知和自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被历史和实践证明了的能够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和人民幸福的正确道路,因此,我们必须不断坚定对这一道路的自信,毫不动摇地加以坚持。但坚定自信的前提是增强对它的认知和自觉。
1.强化对中国道路的深入研究。从理论渊源到形成和发展,从理论内涵到实践成果,从特点、规律到发展趋势,从困难、挑战到对策路径等各个方面深入研究,用中国特色的概念系统加以记录和描述,为民众认知、认同提供坚实的理论基础。
2.要加大宣传教育力度。构建中国话语体系,通过灵活多样的形式、方法、手段,以广大民众喜闻乐见的方式,以多种多样的措施,深入浅出地讲好中国故事,生动有趣地开展对中国道路理论成果和实践成就的宣传、教育,让人民群众真心相信中国现在的发展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中国人民梦寐以求的国家富强、民族复兴、人民富裕之路。让人民群众对中国道路从正确感知发展到科学理解,从科学理解转化为真诚认同,从真诚认同上升为自觉践行,从而达到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高度自觉自信。
(二)坚持从实际出发,不断完善中国道路
1.始终坚持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法论,只有在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才能不断保持其生命力,才能成功指导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具体实践。中国道路本身就是在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的过程中开创并逐步发展起来的,因此,只有坚持这一基本原则,才能保证这一道路的正确性,也才能使人们增强对它的认同和自信。
2.必须在改革实践中不断完善中国道路。马克思主义的实践性特征和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要求我们必须不断解放思想,通过深化改革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不断扫清障碍,提供动力,不断完善中国道路。改革开放最主要的成果是“开创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提供了强大动力和有力保障。”[10]面对新形势新任务,要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必须通过全面深化改革,“坚决破除各方面体制机制的弊端,努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更加广阔的前景。”[11]不断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好地体现社会主义的优越性,不断增强“四个自信”,特别是增强道路自信。
(三)以新理念协同推进“五位一体”总布局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一个系统工程,其主体内容主要是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总布局。但是,我们对“五位一体”的认识经历了一个过程。
在邓小平那里,重点强调的是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两手抓,两手都要硬。后来,江泽民进一步强调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三者良性循环、协调发展,提出了“三位一体”的总布局。胡锦涛将其发展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和社会建设“四位一体”的总布局。党的十八大通过提出生态文明建设而将其发展为“五位一体”的总布局。
从“两手抓”到“五位一体”,一以贯之地都强调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但是,越往后越注重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五位一体”的总布局将五个领域的建设作为一个相互联系、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有机整体,五者之间是根本、保障、精髓、条件和基础的关系,缺一不可,共同构成中国道路的完整内容。
因此,只有在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这一兴国之要的基础上,牢固树立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新理念,以新理念为指导推进“五位一体”协同发展,才能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从理论到实践更加完善和科学,更易于增强认同和自信。
(四)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和共同富裕的目标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追求的目标是“促进人的全面发展,逐步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人的全面发展是马克思主义追求的最高目标,是共产主义条件下人的发展状况。而人的发展是有阶段性的,现阶段人的全面发展,主要指党的教育方针规定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也就是要以人为本,以最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为根本;要坚持发展为了人民、依靠人民,成果由人民共享;要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充分尊重人民的主体地位。
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党的基本路线规定的奋斗目标,也是社会主义本质和优越性的体现,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根本原则。共产主义的特征之一,是生产力极大发展、物质财富极大丰富。在社会主义阶段,就是要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
可见,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实现全体人民共同富裕是社会主义的目标和根本标志。因此,在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实践过程中,坚持以人为本,坚定地相信和依靠人民群众,把群众的利益放在首位,解决人民群众普遍关心的问题,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完善收入分配制度,切实改善民生,加大对收入差别的调节力度,使每个人都充分享受到发展的利益和成果,逐步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才能真正获得最大多数人的充分肯定和真诚支持,切实增强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认同和自信。
(五)加强和改进党的领导
坚定道路自信,关键是抓好党的自身建设。中国共产党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领导核心。第一,要把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作为我们党的生命线和根本工作路线,切实履行好党的宗旨,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充分发挥人民群众的智慧和力量。第二,要加强党的思想理论建设,着重解决好党员干部的理想信念问题,这是最根本的方面;加强党的政治建设,规范党内政治生活,加强党内监督;加强党的组织建设,确保发展党员的质量和党员的教育管理,严格实施不合格党员清退制度;加强党的作风建设,巩固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所取得的成果,切实消除官僚主义、奢靡之风等“四风问题”的影响。第三,加强党的制度建设,切实建立起公正公平的选人用人制度,不断完善党员领导干部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党员和党员的干部权力的监督,进一步扎紧制度的笼子,不断提高权力运行的透明度。第四,要大力加强反腐倡廉建设,切实抓好党风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积极推进反腐倡廉的制度建设,充分调动全党全社会参与反腐斗争的积极性和主动性。这样,党才能保持自身的先进性和纯洁性,提高执政能力和水平,才能坚持和完善中国道路,也才能切实增强广大人民群众的道路自信。
总之,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问题的探讨,既要搞清楚道路自信的内涵(何为自信),又要搞清楚坚定道路自信的依据和意义(为何自信),更要探讨坚定道路自信的路径(如何自信)。这样,方能做到真正坚定道路自信,也才能为坚定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和文化自信奠定基础、提供保障。
[1][2][3]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十八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M].北京:中央文献出版社,2014:8、13、9-10.
[4]苏浩.中国道路给世界外交注入崭新的中国元素[J].党建,2014(06).
[5]郑小伟.中国道路选择理论自信制度优势三维思考[J].中共云南省委党校学报,2016(01).
[6][7]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66.
[8][9]赵曜.21世纪世界社会主义将走向何处[J].党建,2014(01).
[10][11]本书编写组.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学习辅导百问[M].北京:党建读物出版社、学习出版社,2012:1、2.
责任编辑:刘建文
D616
A
1671-2994(2016)06-0054-05
2016-08-24
赵金元(1963-),男,云南鹤庆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课题负责人)郭鑫(1989-),男,山西吕梁人,大理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与实践。
*本文系2015年度云南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和建设工程课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研究》(ZX201511)的阶段性成果;2015年中国首届“世界马克思主义大会”交流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