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2016-02-10杨志刚常延廷
杨志刚,常延廷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哈尔滨 150001)
龙江发展智库
黑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研究
杨志刚1,常延廷2
(1.哈尔滨工程大学 马克思主义学院,哈尔滨 150001; 2.黑龙江省社会科学信息中心,哈尔滨 150001)
[摘要]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智库建设扎实推进,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主要体现在:智库类型齐备,研究领域实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各个学科门类全覆盖;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官方智库的主体作用充分彰显,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并驾齐驱,社会科学院、党校和高校智库成果斐然;利用地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民营智库崭露头角;既“走出去”,又“请进来”,与国际智库积极开展交流与合作。但是,参照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及其提出的“八项标准”,透视黑龙江省智库发展现状,聚焦其差距所在,还存在着转型升级的空间。主要是智库作用未被充分重视、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优长特色学科后继乏人、资金管理机制亟待创新、研发与应用未能有效对接、产品价值取向单一、数据库建设明显滞后、国际交流合作有待深化。鉴于此,黑龙江省构建新型智库体系应采取的对策与举措为:1.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智库的重要作用,确立善于运用智库的理念,并为其良性运行创造条件。2.搞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准确定位,突出智库的优长与特色。3.选拔、培养、使用与激励多策并举,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重中之重。4.适应新型智库发展需要,拓宽资金保障渠道,试行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5.加强智政良性互动,提高研究成果传递时效,畅通转化应用渠道。6.以对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智库产品评价的主要标准,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7.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设“黑龙江省省情数据库”。8.充分利用地域优势,开发研究项目,由一般交流走向深度合作,进一步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关键词]黑龙江省;新型智库;人才队伍;数据库
理论滋养国运,智库助力昌盛。党的十八大以来,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高度重视新型智库建设工作,继2015年年初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之后,同年11月,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第十八次会议又审议通过了《国家高端智库建设试点工作方案》。如果说,国家高端智库是国家文化软实力的凝聚,那么,富有地方特色的新型智库则是它的坚实根基和重要支撑。在当前新型智库建设如火如荼、方兴未艾的发展态势下,黑龙江省智库发展如何在现有的基础上转型升级,实现以科学咨询支撑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民主决策,以科学决策、民主决策引领经济社会科学发展,是本文研究的主旨所在。
一、与时俱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黑龙江省智库贡献回眸
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为标志,共和国进入历史新时期。38年来,适应党和政府决策科学化、民主化的需要,黑龙江省智库建设得到长足发展,无论是决策咨询水平还是决策咨询质量都得到显著提升,为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的贡献。这主要体现为:
(一)黑龙江省智库建设类型齐备,研究领域实现了国家哲学社会科学基金的各个学科门类全覆盖
按照机构属性,可以将我国智库划分为党政军智库、社会科学院(含党校、行政学院)智库、高校智库和民间智库4大类别。尽管黑龙江属于边疆省份,在智库建设类型上却一应俱全,并不弱于其他省份,正如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所指出:“智库建设与人才队伍建设相生相伴、互为支撑,智库既是精英荟萃、思想交融的宝贵成果,又是培育英才、人文渊薮的沃土”。截至2015年3月,“我省专门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的中高级职称人员达14 000余人,覆盖国家社会科学基金的25个学科门类,初步建成了一支理论功底扎实、学术造诣深厚的高层次社科研究队伍”[1]。
(二)服务党委政府决策,官方智库的主体作用充分彰显
改革开放以来,以中共黑龙江省委政策研究室和黑龙江省人民政府经济研究中心以及各厅局政策法规处为代表的官方智库,承担着文件、文稿的起草工作。由于工作性质使然,这些机构贴近决策层,能够及时了解党委政府的决策需求,不失时机地开展决策咨询的调查研究。与全国一样,尽管还没有对其冠以智库的称谓,但不能否定这就是官方智库的发端。其所做所为,已经充分发挥了智库的功能。众所周知,较之全国,黑龙江省是最早进入计划经济体制的省份,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标志,又是最后撤出计划经济的省份。以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发端,包括其后的企业承包制、国企职工下岗再就业、股份制以及近年来的“五大规划”“十大产业”“龙江陆海丝路经济带”,等等,可以说,从社会主义计划经济到有计划的商品经济,再到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官方智库与时俱进,始终围绕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在不断深化改革、扩大开放的历史进程中,把握带有宏观性、战略性、长期性、综合性和前瞻性的问题以及百姓瞩目的热点、社会矛盾的焦点和改革攻坚的难点问题开展研究,从而为省委、省政府提供了影响深远的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意见,为决策的科学性、民主性提供了重要的智力支撑。
(三)基础理论与实际应用研究并驾齐驱,社会科学院、党校和高校智库成果斐然
中国社会科学院院长王伟光教授在谈及正确处理智库建设和社会科学研究的辩证关系时指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研究是以党和国家关注的重大理论和现实问题为主,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同时也需要雄厚的基础研究和基本理论研究作基础;而哲学社会科学学术研究是以基本理论、基础研究为主,以学科学理学术研究为主,同时也需要现实的应用对策研究作支撑。”[2]这是对丰富的智库实践的科学概括,基础理论与应用对策研究相互依存,相辅相成,这也同样为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党校和高校智库的科研实践所充分证明。在学科学理学术的定性研究探索中,黑龙江省高校智库产生了一批为国内所瞩目的优长学科;同样,在实际应用对策的研究中,黑龙江省近年制定的“五大规划”、“十大产业”等战略蓝图,以及当下省委正在实施的“一五三四”发展战略无不凝聚着省社会科学院、党校以及各高校应用型研究专家学者的睿智。尤其是后者,之所以为国内兄弟省份所瞩目,在于它针对黑龙江的实际,凸显了发展战略的前瞻性、可行性、地域性和福祉性。
(四)利用地域优势服务经济社会发展,民间智库崭露头角
所谓民间智库,主要是由民间出资组织并体现社会公众呼声或满足政策需求的公共政策研究机构,它大多由企业、私人或民间团体创设[3]。改革开放初期,人们习惯于把个体经济称为国有经济的有益补充,后来,伴随着它的不断发展壮大,称之为民营经济,并占据国民经济的半壁江山,乃至超过了半壁江山。而民间智库与当年的个体经济颇多相似之处,它在广东、江苏、上海等发达省市已呈现如火如荼的发展之势。而黑龙江省也并未落后:由宋魁先生组建的“当代中俄区域经济研究院”、由张贵海先生组建的“黑龙江省冰雪产业研究院”以先声夺人之势,在黑龙江省对俄贸易和冰雪产业领域献计献策,取得了一批可观的智库成果,受到了省委、省政府领导的高度重视,有的已经应用于实际转化为现实生产力。不言而喻,实现中国梦,这是一个需要智力与创造并能够使智力与创造涌流奔放的时代。可以深信,未来,黑龙江省将有更多民营智库应运而生,为黑龙江的经济社会发展做出应有的贡献。
(五)既“走出去”,又“请进来”,与国际智库开展了诸多交流与合作
随着全球化步伐的加快和我国国际地位的提升,我国智库国际化趋势愈加明显。黑龙江作为边疆省份,在哲学、经贸、俄罗斯学、红学、史学、犹太人研究以及东北亚区域经济等诸多学科领域,与美国、俄罗斯、日本、韩国、以色列等诸多国家的研究院、研究所以及汉学家,通过调研、论坛、峰会的形式进行了广泛的学术交流。这其中,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和黑龙江大学等高校可谓省内开展智库国际交流的中坚力量。通过“走出去”和“请进来”,拓宽了智库的国际化视野,增强了智库的国际话语权。
二、“八项标准”: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坐标
所谓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指“以战略问题和公共政策为主要研究对象、以服务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为宗旨的非营利性咨询机构”。这是中办、国办在《意见》中关于新型智库概念给出的最精确的定义。与此同时,《意见》还就新型智库如何建设提出了八项标准:“(1)遵守国家法律法规、相对稳定、运行规范的实体性研究机构;(2)特色鲜明、长期关注的决策咨询研究领域及其研究成果;(3)具有一定影响的专业代表性人物和专职研究人员;(4)有保障可持续的资金来源;(5)多层次的学术交流平台和成果转化渠道;(6)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7)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8)开展国际合作交流的良好条件等。”[4]“八项标准”的提出,为新型智库建设确立了坐标。全面、深刻领会“八项标准”,我们就新型智库之“新”试做如下阐述,旨在为黑龙江省智库的转型升级、创新发展提供参照。
(一)机构切实发挥决策服务功能,实现优质高效运行
在法律法规的框架下,即通过构建以应用对策研究为主体、以优长学科和特色学科为两翼的科研体系,形成总体布局科学合理,建立健全治理完善、充满生机、监管有力的智库管理体制及其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其服务党政决策、推进理论创新、引导社会舆论、提供社会服务、参与公共外交和培养输送人才[5]的功能。
(二)定位准确、特色鲜明,以精取胜形成品牌
即在建言献策、产品输出、咨询服务、成果转化、人才培养和全部运行机制上,突出体现智库隶属类别的专业特点和行业规律。在既定的研究领域以资料占有的广泛性,保证建言献策的独创性、可行性。纵向上,不仅对专业现状分析透彻,对历史沿革了如指掌,且对未来发展做出科学性预设与前瞻;横向上,不仅对自身输出的思想产品拥有自信,且对国内国外的同类产品密切关注,不断汲取优长。以精准的定位、精深的探索和精心的服务塑造智库品牌。
(三)领军人才出类拔萃,专职团队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
智库领军人物视国家利益、人民利益至高无上,其学术造诣精湛,学术影响力巨大,具有创意与策划的智商与情商,在既定的专业领域和研究团队里享有威望。团队成员德才兼备,富于创新精神,在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方面具有良好的职业素养。具体表现为:宏阔的研究视野、学术创新的发散思维、对法规政策理解准确、熟稔科学的研究途径与方法、娴熟的文字驾驭能力,等等。
(四)充裕的资金来源与保障
通过建立多元化、多渠道、多层次的投入体系,健全竞争性经费和稳定性支持经费相协调的投入机制,为智库的建设、运行与发展提供资金保障。所谓充裕的资金来源,其“三多”的投入体系,不仅包括政府的资金投入,出台并落实支持智库发展的财政、金融政策,还包括鼓励企业、社会组织和个人捐赠智库建设。所谓充裕的资金保障,即针对智库的工作性质、工作特点和运行规律,建立有别于政府机关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保障智库思想产品的产出畅行无阻。同时,按照国际惯例实行智库成果购买制。让智库研究人的智力创造与智力付出与其个人收益成正比。
(五)供需对接,成果转化机制灵活高效
成果转化是全部智库运行链条上的终端环节,也唯有转化、贵在转化才能真正肩负起智库职能。因此,针对成果的性质、类型以及是否涉密,采取媒体公开发表、内部简报、专门呈送等多样性的传播形式,不断延伸转化路径,拓宽转化渠道。同时,努力实现研究成果为党委、政府以及行业、产业所采用,供需对接,提高转化时效。
(六)发挥大数据平台的实证作用,为智库产品的思想含量提供有力支撑
大数据资料的巨量性为智库提供了极其丰富的研究资源,亦为数据的信息采集与分析带来了难度,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因此,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系统不仅涵盖数据库、云计算等硬件设施,也涵盖能够娴熟地运用技术手段操控系统运行的人才,特别是善于从巨量资料中精准地捕捉提炼出极具价值含量对信息数据并进行管理分析的优秀人才。人才是信息采集系统的中坚,也是实现对经济社会发展所遇到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扫瞄、聚焦、透视、评估乃至预警预测,为各级党委和政府的科学决策提供充分依据的保证。将数据的实证研究融入智库的产品,其思想含量愈加容易为人们所认同和接受。
(七)全部运行体制机制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从科学决策、民主决策,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增强国家软实力的战略高度,把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作为一项重大而紧迫的任务切实抓好。”[6]这是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战略意义所在。因此,依据智库的性质,智库内部的机构设置、组织形式、运行机制与运行模式,必须有利于、助力于智库战略目标的实现,即它的全面规划、发展纲要、策略举措、工作条例等全部组织章程与实施细则,必须服从并服务于国家治理体系与治理能力现代化,服从并服务于国家软实力的增强与提升。健全的治理结构、组织章程及其实施细则,既促进智库运行科学规范、井然有序,也为战略目标的实现提供了充分的保障。
(八)智库产品的研发应融入国际视野
王伟光教授认为:要“始终坚持党的领导,把握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学术导向”,使智库所研发的产品具有“中国性质、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2],这是提升中国文化传播力、构建对外话语体系的重要基础。而奠定并拥有这样的基础,智库产品研究者必须洞察国际风云变幻,掌握世界发展大势,熟悉世界其他国家智库发展走向,汲取海外优秀智库的经验为我所用,这是开展国际对话、进行国际交流的核心要件。以此为依托,充分利用历史传承、文化脉络、地缘优势,就共同关心的问题确立主题,开展深度对话、交流与合作。如此,才能不断提高我国智库的国际竞争力和国际影响力。
总之,“中国特色新型智库”是一个新概念,而它基于机构功能、产品定位、人才资源、资金保障、成果转化、信息采集、治理结构与国际交流八个基本方面所制定的具体标准,是对这一新概念内涵的具体化。“八项标准”既是新型智库的参照坐标,也是与传统智库的区别之所在,从而成为新型智库建设的路径引领与架构支撑。
三、差距所在:黑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转型升级的空间
对照“八项标准”,扫瞄黑龙江省智库发展现状,聚焦透视其差距所在,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发力点,也是其转型升级的空间。具体说来:
(一)智库作用未被充分重视
世界各国现代化发展历程的实践表明,智库在国家治理中的作用举足轻重、不可或缺,已成为国家治理能力的重要标志。然而,在黑龙江省相当一部分党政机关的工作实践中,尚未建立起善于运用智库的发展理念。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在当下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攻坚阶段,各级领导干部对于智库在破解改革发展稳定难题、健全中国特色决策支撑体系的重大作用没有足够的认识,致使工作中不能未雨绸缪,而是头痛医头、脚痛医脚,处在疲于应付状态。而黑龙江省智库综合研判和战略谋划能力薄弱,与客观上对智库思想产品的需求不足不无关系,或者说恰恰是对智库缺乏应有重视的结果。
(二)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
由于对学术资源未能科学配置,智库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各自为战,甚至同一研究基地的两所高校也缺少应有的联系。尽管推出的研究成果数量多,却大多在相同或相近选题上低水平徘徊,碎片化、同质化现象严重,创新能力差,这种现象被形象地比喻为“学术高地扁平化”[1]。这一点,只要浏览一下传播研究成果的学术类、半学术类理论期刊则可窥见一斑。聚焦热点、难点问题本无可厚非,贵在进行发散思维、独辟蹊径,创造性地提出富有真知灼见且切实可行的策略或举措来,使高地上耸立起高峰。
(三)优长、特色学科后继乏人
“人才是创新思想的载体,是推动学术前进的动力,更是实现智库可持续发展的基石。”[2]纵观黑龙江省学术理论人才队伍的现状,虽然拥有张奎良(马克思主义哲学)、孙慕天(科技哲学)、张锦池(红学)、李元书(政治学)、王雅林(社会学)、张碧波(历史学)等这样一批在国内外享有盛誉的领军人物,但是,比照从事人文社会科学研究、具有中高级职称的14 000余人这支大军而言,可谓凤毛麟角。总体说来,黑龙江省智库人才匮乏,中青年学者企盼成长成才,更缺少领军人物执掌舵盘。此外,人才流失现象不容忽视:自20世纪90年代,杨春时(美学)、苏东斌(经济学)、王春福(政策学)等这样一批国内知名学者“雁南飞”之后,进入新世纪,刘啸廷(科技哲学)、罗振亚(文学)、胡连生(科学社会主义)、马长山(法学)、程早霞(中美关系)、刘军(社会学)等等相当一批年富力强的学术中坚也陆续“飞走了”。可以说,迄今为止,黑龙江省的人才流失从未中断。即使打个迂回,美其名曰“两地共用”,也是权宜之计。正是由于“优秀青年人才严重外流”,致使“优长学科特色学科后继乏人”[1]。
(四)资金管理机制亟待创新
由于黑龙江省智库绝大部分为“体制内”智库,即机关内智库,或者为政府所属事业单位,在资金来源上,主要以国家拨款为主,较之南方发达省市,企业赞助者相对较少。只有民营智库,自筹运行资金。由于智库隶属各部、委、办、厅、局,其财务支出上也完全按照政府机关的财政资金管理制度执行,致使研究人员的农村调查、专家访谈等相当一部分必要支出,由于难以提供规范票据而无法核销。既影响了工作开展,也束缚了智库事业的发展。
(五)研发与应用未能有效对接
智库的产品研发是智慧的结晶,凝聚着智库学者的辛勤付出,因此,唯有为决策部门采用,才能体现产品的价值、学者的价值,也是智库的价值。然而,当下状况是:着眼于现实问题确立某一专题组织的研讨与论证,绝大部分以消息报道、报刊笔谈、专家建议等形式传播之后,便销声匿迹了。于是,有的研究人员以成果得到领导的批示为价值,并且批示的领导层级越高越好。至于这些对策性、应用性研究成果在领导批示后,是否为决策部门所采纳、实施效果如何却很少有人问津。实事求是地说,领导的批示是对智库研究成果价值的肯定,但体现成果的价值并非这样一种途径,并且,所有智库成果分管领导也不可能全部批示。因此,绷紧供需链条,实现有效对接,即贵在为决策部门所采纳,融入政策方案,进而产生社会效益或经济效益,这才是成果的根本价值所在。
(六)产品价值取向单一
浏览黑龙江省的智库产品,大多是对当下政府所出台政策的阐释性宣传,或者是对领导预设的产能指标的指令性论证。所有这些,仅是智库的职能之一,而非它的全部。科学、规范、全面发展的智库,不仅其产品具有现实性,还要具有战略性、预测性和储备性。而智库产品之所以针对性有余,未雨绸缪性不足,恰恰说明,智库作为党委和政府治理能力的充分体现,其自身的治理结构存在着缺憾,它的决策咨询价值取向以及机构职能和管理方式都亟待创新。
(七)数据库建设明显滞后
应该说,数据库是智库的伴侣:智库因为有数据库的支撑,而提升产品的可信度与公信力;数据库因为有智库专家对其内容的不断充实与开发,愈加成熟丰富而具有永恒价值。这是就宏观而言。从微观上说,一座储存新中国成立以来,全面反映黑龙江的政治、经济、科技、文化、教育、卫生、体育等不同领域,包括粮食、石油、煤炭、木材等资源型产品的生产与销售的数据库,对于谋划黑龙江经济社会的全面发展;对于智库实时推出数据产品;对于各级党委和政府选择及时、有效的应对策略与举措,其重要性与必要性是不言而喻的。由此说来,时代呼唤“黑龙江省省情数据库”之诞生。
(八)国际交流合作有待深化
“重点建设一批具有较大影响力和国际知名度的高端智库”[4],是我国到2020年新型智库建设的总体目标之一。打造国际品牌智库,是国家层面的重要战略任务。尽管《意见》不曾对边疆省份提出具体要求,但是必须看到,黑龙江省有3 000多公里的边境线与俄罗斯接壤,且处于东北亚地区(朝鲜半岛、日本、俄罗斯远东地区、蒙古和中国的东北三省)桥头堡的战略地位,这种地缘优势,又决定了黑龙江省必须在既往与海外汉学家,与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等国家智库在互访、论坛、调研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化国际交流合作。由桥头堡的战略位置所决定,黑龙江省深化国际交流合作并取得成效,不仅为国家的国际品牌智库建设积蓄经验,提供丰富的数据,也在树立中国的国家形象。甚至可以说,这种战略地位完全有希望打造黑龙江省国际品牌智库。
四、改革创新:黑龙江省构建新型智库体系应采取的对策
中共黑龙江省委常委、宣传部部长张效廉指出:“改革发展任务越繁重就越需要智力支持。我们要牢牢把握时代赋予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历史使命,领会好中央精神和省委省政府要求,加快构建中国特色和龙江优势的新型智库体系,为龙江经济社会平稳健康发展提供智力支持。”[1]实现这样一个战略目标,必须加大改革创新力度,参照新型智库建设标准,不断缩小差距,努力赢得发展先机和制高点,为黑龙江省深入贯彻落实“十三五”规划,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创造并提供新的智慧。
(一)各级党委和政府要充分认识智库的重要作用,确立善于运用智库的理念,并为其良性运行创造条件
“壮大主流舆论、凝聚社会共识”,智库责无旁贷。而这一重要职能,主要是通过“阐释党的理论、解读公共政策、研判社会舆情、引导社会热点、疏导公众情绪的积极作用”[4]体现出来。对于智库的职能与作用,各级党委与政府的决策者必须给予高度重视,这是新型智库建设的枢纽,也是“总开关”。之所以如此,是因为:唯有党委和政府将智库的思想产品视为科学决策和民主决策所不可或缺的依托,智库的转型与发展才有源头活水,并始终保持旺盛的生机与活力;否则,智库就成为无源之水、无本之木。也唯有党委与政府的高度重视,才能建立健全新型智库良好运行的制度保障体系,包括“落实政府信息公开制度”“完善重大决策意见征集制度”“建立健全政策评估制度”以及实施“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等等。总之,各级党委和政府只有充分认识智库的理论先导作用、舆情研判作用和决策的外脑作用,进而“把智库建设作为推进科学执政、依法执政、增强政府公信力的重要内容,列入重要议事日程”[4],构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发展新格局战略目标的实现,才有良好的开端,才得到有力保证。
(二)搞好顶层设计,整合资源,准确定位,突出智库的优长与特色
《意见》要求:“到2020年,统筹推进党政部门、社科院、党校行政学院、高校、军队、科研院所和企业、社会智库协调发展,形成定位明晰、特色鲜明、规模适度、布局合理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体系”[4]。这是国家层面总体目标的一个重要方面,同样也适用于黑龙江省。实际上,黑龙江省智库产品同质化现象严重、学术高地扁平化,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没有突出智库的优长与特色所致。因此黑龙江省在新型智库建设实践上,首先应搞好顶层设计,整合机构与资源,使之定位更准确、特色更鲜明、产品更优质。具体说来:
一是整合机构。所谓整合机构,并非传统意义上的精简、合并或撤销,而是打破条块分割与部门局限,科学厘清功能定位,即以某一领域、某一专业或某一产业研究取得突出成果的研究机构为依托,联合其他生产同类智库产品的研究机构“打造地方智库联盟”,通过“建立理事会制度”,“处理日常工作中的重大问题”[8],确保各项工作落到实处。
二是整合研究资源。当同一领域、同一专业或同一产业智库联盟成立后,其学术高地也自然形成。它的“高地效应”势必引起地方党委政府部门的高度重视,将围绕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的热点、难点问题和决策亟待研究的课题项目委托其完成。联盟自身也完全可以凭借其“高地效应”,即它的调查、研究、策划、撰写实力,向地方社科规划部门争取专项课题,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完成。
三是人才整合。在“高地效应”资源整合的大旗下,必然吸引有志于这一领域、专业或产业研究有所作为的高校教师或社会精英参与进来,队伍的发展壮大,使联盟的发展步入了良性循环之中。如此,通过整合、也唯有整合,明确了智库的主攻方向与研究专长,既使机构的重叠、闲置得到有效治理,也避免了产品的同质化输出,实现了“定位明晰、特色鲜明”。
(三)选拔、培养、使用与激励多策并举,将人才队伍建设作为新型智库建设的重中之重
人才是新型智库建设中不可多得、无可比拟的宝贵资源,若想建设一流的智库,必须下苦功夫、花大气力,造就一支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德才兼备、富于创造意识与创新精神的公共政策研究和决策咨询队伍。鉴于黑龙江省特色、优长学科后继乏人以及人才不断流失的现状,应走选拔、培养、使用与激励多策并举之路。具体为:像招商引资那样,出台人才引进选拔机制,不受地域和体制限制,把有志于奉献才华、学有专长的优秀人才引进到智库中来;亦可兼职兼薪、柔性流动,将不同行业的人才聘用到智库中来。这是其一。其二,启动人才培训机制。对现有智库人员定岗定编、择优上岗、优胜劣汰。同时,结合世界智库发展态势、发达省市率先示范取得的经验,围绕公共政策研究与决策咨询,进行高档次、有考核、见实效的岗位培训,使之适应新形势下智库的发展需要。三是实施灵活高效的用人机制。即探索多种形式、不同层级、能够激发创新活力的“岗位设置体系,如特聘岗位、兼职岗位、临时岗位等”[5],最大限度地实现人尽其才,才尽其用。四是盘活人才激励机制。黑龙江省之所以人才严重流失,与人才激励机制松弛、僵化不无关系。支撑人才激励机制有三个方面,即精神激励、薪酬激励和情感激励。这其中,制定并实施适应智库研究工作性质与特点、与贡献成正比的薪酬制度,是人才激励、也是扼制人才流失的关键环节,不容忽视。
(四)适应新型智库发展需要,拓宽资金保障渠道,试行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
资金的保障作用,可谓智库赖以生存与发展的生命线。在资金的管理上,应使智库与一般政府部门有所区别,制定并实施符合智库运行特点的专门资金支付管理制度,以适应新型智库发展的需要。在此基础上,拓宽资金保障渠道:一方面,以减免税收、优惠贷款的政策倾斜,鼓励企业资助智库,鼓励社会有识之士捐赠智库;另一方面,政府应设立政策研究专项基金,用以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对于这后者,借鉴发达国家公共政策的制定与管理办法,在我国无疑还是一件新事物。对此,应“研究制定政府向智库购买决策咨询服务的指导意见,明确购买方和服务方的责任和义务。凡属智库提供的咨询报告、政策方案、规划设计、调研数据等,均可纳入政府采购范围和政府购买服务指导性目录。建立按需购买、以事定费、公开择优、合同管理的购买机制,采用公开招标、邀请招标、竞争性谈判、单一来源等多种方式购买”[4]。《意见》就“建立政府购买决策咨询服务制度”,从采购范围、购买机制与购买方式等方面作出了原则性规定。就黑龙江省而言,可先行试点,待积累了经验、条件成熟后,再逐步推开。
(五)加强智政良性互动,提高研究成果传递时效,畅通转化应用渠道
研究表明,智库产品的价值,不仅体现在管用、耐用、富有含金量、恰如其分地“对症下药”上,即它的高质量还体现在智库的闻风而动,迅速地将研究成果传递给相关部门,即它的时效性上。这种及时雨效应,不因时过境迁而价值受损,使产品保值且增值。实现供需有效对接,必须加强智政良性互动。一方面,党委政府部门依照信息公开条例之规定,通过官方网站以及政务微博、微信等新媒体,方便智库及社会公众及时准确地获取信息;通过举行听证会、座谈会、论证会等多种形式,对重大决策进行意见征集,广泛听取智库专家学者的建议,保证决策的科学性与民主性。另一方面,智库部门也应积极主动征询决策部门对意见和建议的回应和反馈信息,即这些意见和建议纳入决策,是否切实发挥了智力支撑作用、是否为社会公众认同与接受,即对自己的研究成果及其产品进行事后跟踪问效。如此良性互动,是有效对接的保证,也是畅通转化应用渠道的保证;也唯有如此良性互动,那种智库研究成果束之高阁、与社会实践应用相脱节的“两层皮”现象也必将从根本上得到扭转。
(六)以对全省经济社会发展的实际贡献作为智库产品评价的重要标准,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
智库产品之所以存在着阐释性宣传、指令性论证这种价值取向单一的偏颇,恰恰是因为缺失科学规范的智库评价体系。构建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须制定公平公正,为党政、企业和社会等用户广泛认可的评价标准。而智库的职能及其使命在于为党和政府科学民主依法决策提供重要支撑,因此,必然也必须把促进全省经济社会发展,即它的实际贡献作为评价的主要标准。评价标准既是方向标,也是调控器。以研究成果及其产品的实际贡献为标准,势必要加大改革力度,彻底改变传统的单纯以发表学术论文和出版学术专著为导向的智库评价指标。以此为开端,其评价体系之构建应着眼于:既要考量其即时性产品,又要考量其前瞻性产品、储备性产品;既要考量智库的全部产品,又要考量智库健全的治理结构及组织章程;既要考量其成果传播的量,又要考量其对经济社会发展贡献的度,这既是新型智库之新的所在,也是科学规范的评价体系的题中应有之义。如此“全方位地评价,构建多元化智库研究成果评价体系,坚持定量与定性、即时与延时、专业与社会兼顾的原则”,“让好制度促进智库生产力,提升智库影响力”[7]。
(七)精心策划、精心设计、精心施工,建设“黑龙江省省情数据库”
数据库对于智库研究、对于党委和政府决策、对于树立黑龙江省地域形象、对于彰显黑龙江省文化软实力,其重要意义是不言而喻的。并且,“功能完备的信息采集分析系统”又是新型智库建设的“八项标准”之一,因此,黑龙江省必须把建设“黑龙江省省情数据库”提上重要工作日程。具体为:首先,组建团队,精心策划。组织省内经济、政治、社会、科技、文化、教育、法律以及计算机技术等不同学科的专家,着眼于历史沿革、现实境况和未来发展,进行策划论证。以宽阔的视野、超前的思维、清晰的脉络、稳定可靠的价值取向,从宏观上规划好数据库的总体架构。其次,任务分解,各司其责。依据工、农、林、医、文、教等不同行业与部门,将任务落实到主管部、委、办、厅、局,由专人负责,专门统筹。再次,遴选资料,去粗取精。按照精心策划的总体架构,着眼于报刊、蓝皮书、年鉴、史志以及解密的档案,在大量占有资料的基础上进行遴选,力求全面、准确、翔实,精益求精。最后,分批输入,总纂合成。由于省情数据库的建设在黑龙江省是前所未有的创新工程,所以在这里仅提出一个初步设想。在具体实施的过程中,还会出现许多不曾预料的事情,针对实际情况,具体问题具体分析,给予妥善解决。
(八)充分利用地缘优势,开发设计研究项目,由一般交流走向深度合作,促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
处于东北亚桥头堡位置的战略要津,决定了黑龙江省构建中国话语体系、树立中国形象、提升对外传播能力更具优势。因此,在新型智库建设过程中,在总结既往与俄罗斯、蒙古、日本、韩国等国家智库开展经贸交流、区域合作、专题论坛经验的基础上,与合作对象国家共同磋商,开发研究项目,在巩固经济论坛成果的基础上,由经济走向文化、教育,由一般交流走向深度合作。自改革开放以来,黑龙江省与俄罗斯、日本、韩国等国家在图书出版、文艺演出、孔子学院等许多方面进行了文化交流,收到了理想的传播效果。以此为案例、为实证,锁定当下与合作对象国所共同关心的文化、教育领域的具体问题立项,与海外智库专家学者合作研究、深度研究;以“请进来”“走出去”的方式,与优秀的汉学家在智库平台上对话。如此求真务实,既学习借鉴了国外智库的先进经验,完成了合作项目,造福了两国人民,又进一步构建了我国的话语体系,增强了我国的话语权,提升了我国的国际影响力。作为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重要组成部分,智库研究的合作对象无不是海外的汉学家,他们的桥梁作用、传播作用、认同作用,无可比拟。
[参考文献]
[1]张效廉.加强新型智库建设 服务党委政府决策[J].学术交流,2015,(3).
[2]王伟光.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大有作为——在第九届中国社会科学前沿论坛上的讲话[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5-09-16.
[3]李国强.为国家治理提供高质量智力支持——关于建设中国特色新型智库的调查与思考[N].光明日报·光明调查,2014-07-29.
[4]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5-01-21.
[5]魏礼群.公共决策与智库建设[J].中国行政管理,2015,(10).
[6]余晓洁,施雨岑.重点建设50至100个高端智库——一文读懂《关于加强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的意见》[N].黑龙江日报,2015-01-21.
[7]王广禄.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贵在求新——访江苏省委常委、宣传部长王燕文[N].中国社会科学报,2016-01-28.
[8]张述存.关于加强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几点思考[J].新华文摘,2015,(22):5—7.
〔责任编辑:曲万涛〕
[收稿日期]2016-03-17
[基金项目]2015年度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重点研究课题“黑龙江省新型智库建设对策研究”(15001)成果
[作者简介]杨志刚(1975—),男,黑龙江哈尔滨人,副教授,博士,硕士研究生导师,从事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传统文化研究。
[中图分类号]C932.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0-8284(2016)05-0140-08
·公共事业发展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