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甬优12”单季栽培分蘖、成穗规律探索

2016-02-08张建民吴龙根张佳丽张晓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315190

上海农业科技 2016年1期
关键词:成穗率基本苗三本

张建民 吴龙根 孙 健 张佳丽 张晓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 315190)

“甬优12”单季栽培分蘖、成穗规律探索

张建民 吴龙根 孙 健 张佳丽 张晓萌(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农业技术服务站 315190)

为探索“甬优12”在单季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基本苗的分蘖、成穗规律,确定“甬优12”单季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于2014年进行了相关试验研究。结果表明,“甬优12”在9叶期前分蘖发生速度快,在12叶左右达到最高苗;单本栽培在9叶期前按叶蘖同伸规律产生分蘖;一次分蘖0/6前基本能全部成穗,二次分蘖分蘖早、节位低成穗机会大;成穗数和成穗率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各处理成穗率差距较小;有效穗数与基本苗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最高苗、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无相关性;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相对稳定;各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甬优12;分蘖;成穗;规律

经多年试种表明,宁波市农科院育成的籼粳杂交新组合“甬优12”杂交优势强、穗大粒多、具有超高产潜力,如2012年在鄞州区洞桥示范方作单季晚稻栽培,取得了百亩方每667 m2产量963.65 kg、攻关田每667 m2产量1 014.3 kg的高产纪录。为充分了解“甬优12”的特征特性,实现超高产的可重现性,笔者于2014年进行试验研究,探索了“甬优12”在单季强化栽培条件下,不同基本苗的分蘖、成穗规律,以期确定“甬优12”单季超高产栽培的适宜基本苗,为“甬优12”制定超高产栽培技术提供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设计

种植基本苗设计为单本、双本、三本3个处理,以双本处理为对照,密植规格30 cm×26.7 cm。每处理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小区四周设保护行,区组间操作沟宽度为40 cm,每小区面积33.3 m2。

1.2 试验经过

试验设在鄞州区云龙镇陈黄村进行,前作为冬闭田,土质为黄斑青紫泥田,土壤为粘土,土壤肥力中等,田块排灌条件良好。

采用超稀播水育秧方式,播种期5月15日,每667 m2秧田播种量为10 kg,确保秧苗在秧田期能产生正常分蘖。移栽期6月3日,秧龄19 d。大田栽培参照“甬优12”单季高产栽培技术进行操作。肥料施用情况(每667 m2用量),基肥施水稻基肥专用复合肥(18-17-0)35 kg,追肥于6月10日结合除草施尿素7.5 kg+氯化钾5 kg, 6月19日施尿素6 kg+氯化钾7.5 kg,6月29日施尿素5 kg+氯化钾5 kg,8月6日施复合肥(16-16-16)15 kg。搁田情况,6月22日挖沟浅搁,7月2日重搁,7月10日复水。根据病虫情报及发生情况选择适宜药剂进行病虫防治。

1.3 数据记载

记载各个生育期,观察分蘖动态(定点10丛),以挂牌方式确定每个分蘖所发生的分蘖位置(分蘖动态定点前5丛),考查各处理主茎和分蘖经济性状,记录实割小区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生育期

表1表明,“甬优12”在播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不同处理的水稻生育进程基本一致。播种期5月15日,移栽期6月3日,始齐穗期8月30日-9月6日,成熟期11月15日,全生育期184 d。单本、双本处理始齐穗期相同,三本处理始齐穗时间提早1 d。

表1 不同基本苗处理的水稻生育期情况

2.2 分蘖动态

由于秧田播种量低,秧苗在秧田中多数能按叶蘖同伸规律正常产生分蘖,移栽时对各处理定点观察苗,按主茎所带分蘖进行了适当的组合,确保定点苗的苗情能反映大田的正常水平。6月3日移栽时秧苗的叶龄为5.3叶,6月10日秧苗的叶龄为6.4叶,差距为1.1叶。根据以往叶片生长数据分析,该时期的叶片生长速度是3.5 d长1张叶片,因此,移栽后应有3 d缓苗期,然后秧苗开始正常生长。

表2表明,各处理在9叶期前分蘖发生速度均较快,返青后苗数基本呈几何级倍数增加,5 d后平均苗数是前期的1.5倍以上;其中移栽后7 d(6月10-15日)分蘖发生最快,3个处理的平均苗数达到前期的1.72倍。9叶期后分蘖发生放缓,单本、双本处理在12叶期有一个分蘖小高峰。

按每667 m2有效穗数12.5万-13万穗的高产要求,各处理够苗期出现时间和叶龄分别为单本处理6月26日和10.2叶、双本处理6月16日和8.1叶、三本处理6月13日和7.3叶。而按高产栽培技术要求,即苗数需达到有效穗数的80%时才开始搁田控苗,各处理搁田的时间和叶龄分别为单本处理6月19日(移栽后16 d)和8.8叶、双本处理6月14日(移栽后11 d)和7.5叶、三本处理6月11日(移栽后8 d)和6.7叶。过早搁田,易影响营养器官生长,导致叶片小、叶面积不足、前期生物产量下降,造成中后期无法达到适度群体的要求;同时,过晚搁田(即移栽后10 d左右开始搁田),在生产上难以实现,因此,从稻苗生物产量和栽培管理可操作性分析,以单本处理的搁田时间比较适宜。

2.3 成穗情况

2.3.1 单本成穗情况

由表3可知,单本处理样本成穗率平均为51.33%。单丛整体成穗分析:一次分蘖中,第1-6张叶片发生的分蘖全部成穗,第7张叶片产生的分蘖没有成穗。二次分蘖中,分蘖早、分蘖节位低的成穗机会大,即二次分蘖0/1-1、0/2-1、0/3-1全部成穗,0/1-2、0/2-2、0/3-2、0/4-1有80%成穗,0/5-1、0/6-1有60%成穗,0/4-2有40%成穗,0/1 -3、0/2-3、0/3-3只有20%成穗。根据各分蘖在拔节时的叶片数分析成穗情况,0/7、0/1-4分蘖有4张叶片,无成穗;0/1-3分蘖有5张叶片,成穗率20%;0/2-3分蘖有4张叶片,成穗率20%;0/3-3分蘖只有3张叶片,成穗率20%;0/4-2分蘖只有3张叶片,成穗率40%;0/5-1分蘖只有3张叶片、0/6-1分蘖只有2张叶片,成穗率均达60%。因此,拔节时4张叶片是单本栽培分蘖能否成穗的节点,大于4叶基本能成穗,4叶的低节位分蘖成穗比例大、高节位分蘖成穗困难。

表2 不同基本苗处理的水稻分蘖动态分析

表3 不同基本苗处理水稻成穗情况分析

2.3.2 双本成穗情况

由表3可知,双本处理样本成穗率平均为50.0%。秧苗素质差异在双本栽培中有所体现,秧苗素质好、分蘖不缺位,秧苗素质差、存在分蘖缺位。双本处理单丛整体成穗分析:一次分蘖中,第1-6张叶片发生的分蘖基本全部成穗,第7张叶片产生的分蘖没有成穗。二次分蘖中,只有4个分蘖早、分蘖节位低的基本能成穗,0/4及其以后产生的二次分蘖均没有成穗。根据各分蘖在拔节时的叶片数分析成穗情况,0/6分蘖有5 张叶片,成穗率下降到70%;0/7分蘖有4张叶片,无成穗;0/1-1分蘖有7张叶片,成穗率70%;0/2-1分蘖有6张叶片,成穗率60%;0/1-2分蘖有6张叶片,成穗率20%;0/3-1分蘖有5张叶片,成穗率10%。因此,双本栽培分蘖节位的高低是能否成穗的关键,同时,拔节时二次分蘖有6张叶片是分蘖成穗的节点,大于6叶低节位分蘖基本能成穗,6叶高节位分蘖及6叶以下的低节位分蘖成穗困难。

2.3.3 三本成穗情况

由表3可知,三本处理样本成穗率平均为49.11%,为3个处理中最低。三本处理单丛整体成穗分析:一次分蘖中,第1-6张叶片发生的分蘖基本全部成穗,第7张叶片产生的分蘖没有成穗。二次分蘖中,只有0/1产生的2个低节位分蘖有少量成穗,0/2及其以后产生的二次分蘖均没有成穗。一次分蘖中单丛平均成穗率接近65%,0/1-0/6分蘖之间成穗率幅度在53.33%-80%之间。在一次分蘖成穗都存在困难情况下,二次分蘖能否成穗已与拔节时分蘖的叶片数失去了相关性。0/1-1分蘖有7张叶片,成穗率只有20%;0/2-1分蘖有6张叶片,无成穗;0/1-2分蘖有6张叶片,成穗率46.67%。因此,三本处理的丛内个体竞争激烈,秧苗素质稍差的弱势苗分蘖缺位多,分蘖成穗困难。

2.4 各处理苗穗情况

由表4可知,各处理的落田苗、最高苗和有效穗数与基本苗呈正相关性,分蘖率和成穗率与基本苗呈负相关性。在种植密度相同的情况下,三本处理的每667 m2最高苗为25.56万苗,比最低的单本处理增加1.74万苗,相差7.3%。三本处理的每667 m2有效穗数为12.88万穗,比最低的单本处理增加1.17万穗,相差9.99%。但单本处理使“甬优12”短秧龄移栽的分蘖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分蘖率达2 869.88%,分别是二本、三本处理的近2倍和3倍。各处理成穗率差距较小,最高的二本处理为52.01%,比最低的单本处理高2.85%。2.5 产量结构

表4 不同基本苗处理水稻苗穗情况

本试验期间由于气候原因,“甬优12”颖花退化严重、穗型大幅缩小,理论产量和实际产量均较低。由表5可知,各处理的有效穗数与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无相关性,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相对稳定。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均以单本处理最高,分别为275.3、255.2粒,比最低的二本处理分别增加25.8、25.5粒。各处理的结实率在91%以上,幅度在91.1%-92.7%,差距很小。各处理千粒重一致,均为23.2 g。每667 m2实收产量以三本处理最高,为700.9 kg,其次是单本处理,分别比最低的双本处理增产26.6、21 kg,增产幅度为3.94%、3.11%。本试验中单本、双本、三本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见表6)。

表5 不同基本苗处理产量及其结构分析

3 小结与讨论

表6 不同基本苗处理产量及其显著性测验 (单位:kg)

3.1 试验结果表明,在培育壮秧前提下,秧苗在9叶期前分蘖发生速度均较快,个体的健壮程度影响了分蘖的发生,但植株的补偿效应较强。单本栽培在9叶期前按叶蘖同伸规律正常产生分蘖,9叶期后个体生长受抑制,12叶期后群体达到最高苗。双本栽培时部分稻苗无法按叶蘖同伸规律正常产生分蘖,9叶期后分蘖发生困难,12叶期后群体达到最高苗。三本栽培的丛内环境恶化速度快,稻苗无法正常产生分蘖,但强势苗表现更突出,9叶期接近最高苗,11叶后群体达到最高苗。因此,单本处理使“甬优12”的分蘖优势得到了充分发挥,分蘖率达2 869.88%,分别是双本、三本处理的近2倍和3倍。

3.2 本试验条件下的分蘖成穗规律,一次分蘖中0/1-0/6分蘖基本能成穗,成穗率随基本苗的增加而下降,0/7分蘖不能成穗。二次分蘖中,分蘖早、分蘖节位低的成穗机会大,成穗数量和成穗率与基本苗呈负相关。各处理成穗率在50%左右,处理间差距较小。有效穗数与基本苗有一定的正相关性,与最高苗、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无相关性。每穗总粒数和实粒数相对稳定。处理间产量无显著差异。

2015-09-09

猜你喜欢

成穗率基本苗三本
三本院校即兴伴奏课程教学改革与构想
水稻应用生物碳硅肥效果研究
这三本,你家有吗?
“三本提”葡萄芽变“11-06-25”的遗传鉴定
绿先机复混肥对直播水稻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不同基本苗与氮肥用量对机插水稻群体质量及产量的影响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
华粳6号水稻密度与肥料试验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