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性状的影响

2013-09-11厉永强

浙江农业科学 2013年9期
关键词:基本苗分蘖单株

厉永强

(浙江省东阳市农技推广中心,浙江东阳 322100)

东席1号自2007年通过浙江省非主要农作物认定以来[1],通过秋繁留种等关键技术应用[2],在生产上进一步推广,发挥增产增收的作用。但有关东席1号优质高产栽培集成技术还缺乏系统研究。为此,进行东席1号基本苗试验,现将结果报道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

试验在南马镇东湖村东港工艺品有限公司席草种植基地进行,试验田前作单季晚稻,土质为砂壤土,土壤肥力中上。

东席1号种苗由东阳东港工艺品有限公司繁育基地提供。

1.2 处理设计

试验设每丛基本苗6个不同本数处理:处理1,1本;处理2,3本;处理3,5本;处理4,7本;处理5,9本;处理6,11本。每本为1茎1芽植株。小区面积8 m2,重复3次,随机区组排列。重复间设操作沟,四周设保护行。

2011年11月14日移栽,种植密度为20 cm×20 cm。栽培管理措施同一般高产田。2012年7月6日收获。

1.3 考查项目

在第1重复定10丛,自2011年12月31日起,每隔15 d考查1次苗情。收获前每小区随机取样2丛,考查≥70 cm有效茎数、茎粗、湿重、干重等指标;每处理考查5丛丛高;每小区验收实际产量。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

表1表明,随着丛基本苗数增加,产量呈现抛物线状态,每丛9本处理的产量最高,为12.85 t·hm-2,每丛1本处理产量最低,仅5.88 t·hm-2,每丛9本处理比每丛1,3,5,7,11本处理分别增产 6.97,4.94,1.68,0.90 和 1.15 t·hm-2,增产率 118.5%,62.5%,15.0%,7.5% 和9.8%。说明东席1号基本苗以每丛7~9本产量较高,基本苗过多将导致产量下降。每丛5,7,9,11本与1,3本的产量有极显著差异,每丛1本与3本间的产量有显著差异。

2.2 植株性状

表1表明,丛有效茎随着丛基本苗数增多而增加,每丛1本处理的丛有效茎为58.5株,每丛3,5,7,9,11本处理依次分别增加 20.0,52.0,52.5,86.5和82.0株;≥110 cm的长草数也随着基本苗数增多而增加;丛高也随着基本苗数增多而增高,每丛1本处理的丛高为116 cm,每丛3,5,7,9,11本处理比1本处理分别增加7.6,10.4,13.0,17.4和18.8 cm;单株茎粗、单株干重则随着基本苗数增加而下降。

2.3 丛茎数

图1表明,丛茎数随丛基本苗数增多而增加,5月1日以后,每丛9,11本处理的丛茎数增速显著减缓,而每丛1,3本处理的增速依然较快;在5月1日时,各处理丛茎数与丛有效茎数的吻合率最高,说明有效分蘖期在此前后,同时说明基本苗数减少,后期无效分蘖相对增加。

表1 基本苗数对席草东席1号产量及植株性状的影响

图1 不同基本苗处理对席草东席1号丛茎数变化的影响

2.4 单株分蘖

图2 不同基本苗处理对席草东席1号分蘖动态的影响

图2表明,单株分蘖数随着基本苗数减少而显著增加。自3月16日以后,丛种植1本处理的增速显著高于其他处理,6月1日考查结果,种植11,9,7,5,3,1本处理的单株分蘖分别为基本苗的13.5,15.8,18.9,24.9,30.4和72.4倍。这一特性可在席草育种前期种苗繁育时应用,以提高繁种系数。

3 小结

席草东席1号基本苗过少或过多均不利于高产,这与赖联赛等[3]在蔺草广岛6号上研究的结果有相似之处,在本试验条件下,东席1号以每丛插带芽基本苗7~9本产量较高;丛有效茎和长草均随着丛基本苗数增多而增加,丛高随着基本苗数增加而增长,单株干重、茎粗随着基本苗数增加而减少;随着每丛基本苗数减少,生长后期丛茎数增速加快,无效分蘖数相对增加。单株分蘖数随着基本苗数减少而显著增加,这一特性可在席草育种前期用于种苗繁育,来提高繁种系数。

[1]厉永强,王海生.席草东席1号的特征特性及栽培技术[J].浙江农业科学,2008(2):199,211.

[2]厉永强.秋繁移栽期对席草东席1号主要性状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1(3):545-546.

[3]赖联赛,吴春赞.栽插茎数对蔺草产量和品质的影响[J].浙江农业科学,2010(6):1259-1260.

猜你喜欢

基本苗分蘖单株
通径分析在芸豆品种筛选中的应用探讨
小豆农艺性状与单株产量的相关性及通径分析
无为市太平山枫香树不同单株叶片性状多样性分析
福鼎大白茶有性系后代优良单株品比试验初报
分蘖对玉米农艺性状和产量的影响
浅析水稻分蘖与产量
高梁去留分蘖比较试验初报
小麦新品种浚麦k8最佳播量研究
水稻旱育秧、温室两段育秧在分蘖与成穗上的差异
小麦播种密度对籽粒主要品质的影响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