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79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药敏分析
2016-02-08程卫萍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贵港537100
程卫萍(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贵港537100)
179例外阴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分布及药敏分析
程卫萍
(贵港市中西医结合骨科医院,贵港537100)
【关键词】外阴阴道念珠菌病;念珠菌;药敏试验
念珠菌属内包括150多种,与临床感染性疾病有关的有11种,主要以白念珠菌、热带念珠菌、光滑念珠菌为主。外阴阴道念珠菌病(vulvovaginal candidiasis,VVC)是妇科最常见的疾病之一,而白念珠菌又是该病的主要致病菌[1]。为了解本市妇女VVC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对2014年1~12月本院就诊的妇女的阴道分泌物进行念珠菌的分离培养鉴定并进行药敏试验。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2 176例标本采集自2014年1~12月就诊于我院妇科、皮肤性病科门诊可疑阴道炎的已婚或有性生活史的女性患者,年龄25~58岁,取阴道分泌物进行真菌检查。
1.2 方法
镜检与培养 用无菌棉拭子插入阴道,采集后穹处阴道分泌物置于无菌管内送检。采集样本镜检,若镜下查见假菌丝和芽孢,初筛为真菌,接种鉴定。将标本接种于科玛嘉显色培养基(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35℃条件下培养24~48 h后判断菌种,并结合法国生物梅里埃公司的V1TEK AMSYBC卡进行鉴定。
药敏试验 采用含7种抗真菌药物的药敏测试板(购自珠海银科医物公司),根据试剂使用说明书提供的判读标准判读结果。
2 结 果
2 176例患者标本共培养分离出真菌179株,阳性率为8.2%。共分离出5种念珠菌,以白念珠菌为主,占74.3%,其他依次为热带念珠菌(11. 7%)、光滑念珠菌(8.9%)、近平滑念珠菌(2.8%)和克柔念珠菌(2.2%)。菌种分布见表1,药敏结果见表2。所有念珠菌对两性霉素、制霉菌素均有较高的药物敏感性,为100%。白念珠菌对咪康唑和益康唑耐药率最高,为42.1%~44.3%,其他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较多见。
3 讨 论
念珠菌是人体正常菌群之一,约有10%的健康无症状妇女的阴道可培养出此菌。白念珠菌是一种机会性感染病原体,它可感染免疫功能低下患者而引起黏膜白念珠菌病[2]。目前,念珠菌属感染已成为引起阴道感染的第二大病因,发病仅次于细菌性阴道炎[3-4],多数研究表明,50%~75%的育龄妇女至少患有1次念珠菌阴道炎,40%~50%的患者有再次发作的经历,而5%~10%的妇女有反复发作的外阴阴道炎[5]。念珠菌与阴道内其他正常菌相互制约平衡,任何因素破坏了阴道局部环境的稳定,都可能导致VVC的发生[6]。
本组2 176例标本真菌培养分离出179株,阳性率为8.2%。共分离出5种念珠菌,仍然以白念珠菌为主,与文献报道一致[7]。真菌感染以感染白念珠菌为主,占74.3%,与李全亭[8]报道的数据相近,低于卢解红[9]报道的78.4%。其次,热带念珠菌占11.7%、光滑念珠菌占8.9%、近平滑念珠菌2. 8%、克柔念珠菌2.2%。各地区的致病菌菌种差异可能与各地区气候、人群等不同有关。随着真菌感染率的上升及抗真菌药物的广泛使用,其感染菌种已发生了变化。合理使用敏感抗菌药物进行治疗已成为临床关注的焦点[10]。
真菌的耐药性主要与靶酶结构改变导致药物与其亲和力下降、真菌形成生物膜、生物代谢途径改变等有关。念珠菌对药物的敏感性具有种间的差异。本实验真菌药敏结果显示,临床常见的念珠菌对两性霉素B、制霉菌素基本无耐药株。菌株对唑类药物耐药性不一,其中白念珠菌对咪康唑和益康唑相对耐药较高,分别为44.3%、42.1%,而对氟康唑、伊曲康唑和酮康唑相对低一些,为21.8%、18.8%、13.5%;其他念珠菌对氟康唑耐药较多见,但鉴于本次实验的非白念珠菌菌株数量较少,本实验的药敏数据不能确切地代表本地区非白念珠菌药敏的整体情况。
唑类药物在临床上的广泛和不合理的使用,是造成其敏感性降低的基本因素。广西炎热,潮湿气候比较容易滋生真菌,而女性阴道又是白念珠菌易感部位,其感染又易反复发作,易产生顽固耐药菌株。目前,在基层医院临床上大多数采用镜检方法诊断,治疗上大多数采用经验治疗,这种盲目的用药极易造成新的耐药株现象的出现,达不到有效治疗的目的。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应及时进行念珠菌的培养及药敏试验,依据药敏结果指导临床用药,对提高治愈率、减少耐药株的产生是非常重要的。
参考文献
[1]Fauto G,Murcia GS,Jossimara P,et al.Vaginal flora alterations and clinical symptoms in low-risk pregnant women[J]. Gynecol Obstel Invest,2011,71(1):158-162.
[2]Kim J,Sudbery P.Candida albicans,a major human fungal pathogen[J].Microbiol,2011,49(2):171-177.
[3]刘红梅,韩春俐,陈林,等.225株假丝酵母菌属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1,21(7):1485-1486.
[4]叶湘,张真,王群兴,等.妇产科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菌种分布及耐药性[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22(5):1081-1082.
[5]Saporiti AM,Gomez D,Levalle S,et al.Vaginal candidiasis:etiology and sensitivity profile to antifungal agents in clinical use[J].Rev Argent Microbiol,2011,33(4):217-222.
[6]李奎,刘朝晖.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性病与阴道局部环境[J].实用妇产科杂志,2010,26(2):87-89.
[7]詹燏,汤贝贝,何贵元,等.假丝酵母菌性阴道炎的菌种鉴定及耐药性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22):3621-3622.
[8]李全亭,王力学.296株酵母样真菌医院感染分布和耐药现状
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20(18):2880-2881. [9]卢解红,伍兆民,张莉,等.阴道念珠菌病的菌种构成及体外对抗真菌药物敏感性检测分析[J].岭南皮肤性病科杂志, 2007,14(2):85-87.
[10]Menard JP.Antibacterial treatment of bacterial vaginosis: current and emerging therapies[J].Int J Womens Health, 2011,3(3):295-305.
[本文编辑]卫凤莲
·病例报告·
[收稿日期]2015-08-12
作者简介:程卫萍,女(汉族),大专,主管技师.E-mail:a2014ccxxz@163.com
【中图分类号】R 711.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3-3827(2016)11-004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