滨海县蚕种场实施农业三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2016-02-08嵇为亚潘育林
嵇为亚 范 爱 潘育林
(1江苏省滨海县蚕种场,江苏滨海 224513; 2江苏省射阳县中耀蚕种场,江苏射阳 224341)
滨海县蚕种场实施农业三新工程的实践与思考
嵇为亚1范 爱2潘育林1
(1江苏省滨海县蚕种场,江苏滨海 224513;2江苏省射阳县中耀蚕种场,江苏射阳 224341)
自2011年起,滨海县蚕种场通过实施多个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进行了管理体制创新、硬件投入创新、生产技术创新和质量控制创新,实现了生产用工明显减少、蚕种产质量大幅度提高、经济效益显著增加的成效,而且使蚕种场具备了年制种7万张的生产能力,蚕种质量经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九州蚕业产品检验技术服务中心检验,连续5年全部合格。
滨海县;蚕种场;技术创新;机械化;省力化;三新工程;实践与思考
滨海县蚕种场始建于1958年,原名滨海县蚕桑场,于1988年开始制蚕种,为自收自支事业单位,占地面积43 hm2,在编人员32人,其中行政管理人员5人,专业技术人员4人,养蚕工人23人。滨海县蚕种场所生产的蚕种主要向县外销售,县内年发种量不超过滨海县蚕种场全年生产总量的20%,生产规模、克蚁制种量、经济效益在江苏省甚至盐城市的蚕种场中也一度处于较为落后的位次,职工生活、单位运转都十分困难,市场竞争力很弱。直到2011年滨海县蚕种场争取到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以下简称三新工程项目)后,这种状况才逐步改变。5年来滨海县蚕种场共承担三新工程项目4项,通过实施三新工程项目,滨海县蚕种场的管理模式、基础设施、品种引进、生产模式等方面都有了很大的突破,目前已经具备年制蚕种7万张的生产能力,蚕种质量经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九州蚕业产品检验技术服务中心检验,连续5年全部合格。现将有关情况总结如下,供同仁参考。
1 主要创新工作
1.1 管理体制创新
滨海县蚕种场尽管属于事业单位,但早在1996年这个场就已经打破了档案工资的管理办法,实行全员绩效工资的管理办法,2002年养老保险转入企业保险。2015年起,为了让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得更有成效,滨海县蚕种场所有管理人员均参与养蚕制种,工人以生产蚕种数量为依据按件计酬,管理人员按岗位定系数,按效益定工资基数,蚕种场所有人员的收益和全场的经济效益挂钩。同时,蚕种场管理人员参与养蚕,一方面在新技术示范推广、新设施投入、新模式试验方面起到了模范带头作用,并且对生产的全过程有了亲身的体验,他们既体会到了养蚕人员的辛苦,又能使所制定的规章制度更贴近职工的需求;另一方面实行和职工同样的流程管理约束、同样的质量标准考核,也让职工体会到了公平,得到了他们的理解,激发了他们从事蚕种生产的积极性。
1.2 硬件投入创新
自2011年起滨海县蚕种场紧抓三新工程项目的机遇,合理使用项目资金,跨越式推进养蚕基础设施与设备投入。建成新式蚕房(养蚕大棚升级设计)14幢3 200 m2,改建自动催青室、保种室1 000 m2,建成机械式雄蛾冷库2间、锅炉蒸汽消毒灶1座,生产区面积扩大了60%,配备、更新生产蚕种用各种机械设备350台(套),建设硬质道路3 km、水泥场地7 500 m2,为新品种的引进、生产模式的创新提供了硬件基础。
1.3 生产技术创新
为了适应新的蚕桑生产形势,我们以高效、安全、省力化为指导思想,从新式蚕房使用、全龄一日二回育、菁松×皓月繁育等方面进行了生产技术的创新。
1.3.1 新式蚕房条桑育技术 经过对农村大棚条桑育的多次调查,在项目技术团队的指导下,滨海县蚕种场分3期建设了14幢新式蚕房。蚕房东西走向,两端开门,长32.0 m,宽7.0 m,顶高4.0 m,屋檐净高2.2 m,两边分布大小窗户48个(大窗户0.6 m×1.2 m,小窗户0.6 m×0.7 m),山墙顶高4.0 m;两端山墙各装1台550 W的排风扇,中间山墙朝东、西各装3 600 W的挂壁式空调(正1.5匹)1台;屋顶从里到外有桁条、1.5 cm纵向望板、3 cm保温板、防水布、横向挂瓦条、琉璃瓦等6层材料,保温隔热效果更好。蚕室两侧各留50 cm人行道1条,大柴帘2.2 m×2.0 m、小柴帘1.4 m×1.0 m、钢架若干,每个蚕房一共有3层(含地面1层),可饲养原蚕100 g蚁量,在房屋结构上规避了农村养蚕大棚的缺陷,更加适宜种茧育。
技术要领:1~4龄期新式蚕房作为桑叶浸消的晾叶场所;5龄蚕饷食后第2次给桑前,将5龄蚕搬入新式蚕房;每天5:00和17:00各给条桑1次,白天巡视1~2次,如有需要用片叶进行补给桑;每天0:00—4:30开空调结合调温排湿;全龄期不除沙,添食抗菌素2次,蚕体、蚕座喷药隔日1次;15%~20%见熟时,添食蜕皮激素,次日整批上蔟;新式蚕房上蔟以通风为主、加温为次;上蔟后60 h进行早采茧,运回标准蚕室保护。
1.3.2 全龄一日二回育技术 新式蚕房条桑育一开始是一日三回育,而且还要进行补给桑;其后,一日三回育不再补给桑;再后来,进一步改成大蚕一日二回育;现在,从小蚕开始,试验并实现了全龄期一日二回育。
技术要领:蚕座偏稀放处理,蚕座比标准面积扩大50%;1龄期按标准切叶,2~3龄期切叶比标准偏大;每天给桑2次,给桑时间和新式蚕房条桑育一样;蚕体、蚕座消毒和普通桑叶育一样,2~4龄期每2 d对蚕室进行空气熏烟消毒1次。
1.3.3 菁松× 皓月繁育技术 菁松×皓月是中国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育成的1对春用多丝量优质蚕品种,在江苏省南通、盐城地区深受蚕农的欢迎。但根据我们多年的繁育实际情况和盐城市各蚕种场的反映情况,菁松×皓月与四元杂交春用蚕品种苏·镇×春·光、春秋兼用蚕品种春蕾×锡芳、苏·菊×明·虎相比,繁育难度较大,在产量和质量方面均不具有优势。在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的支持下,我们经过近几年的摸索,形成了成熟的菁松×皓月繁育技术,春季克蚁制种量达24.8张,秋季克蚁制种量达19.2张。
技术要领:对照江苏省良种繁育标准,各阶段的保护温度提高0.5 ℃(蔟中温度提高1.0 ℃),相对湿度下调5%~10%;严格把握桑叶质量和切叶标准,防止喂叶过多;从3龄期开始常开排风扇,并根据不同阶段家蚕的生理需要安排开窗次数,加强通风;菁松注意防治细菌病,皓月注意防治真菌病;种茧保护和制种期,在种茧室屋顶覆盖一层遮阳网,并在遮阳网上面安装打孔PVC水管,接通自来水淋水降温(这种方法使得在滨海县实测气温36 ℃,滨海县蚕种场场地温度45 ℃的情况下,种茧室温度可以控制在27.5 ℃以下)。
1.4 质量控制创新
1.4.1 桑园管理方面 高标准肥料投入:每年每667 m2桑园施入饼肥100 kg、干鹌鹑粪200 kg、复合肥200 kg、尿素50 kg。
机械化作业:试验桑园,行距为2.0 m的桑园栽植了5.3 hm2,行距为2.5 m的桑园栽植了2.0 hm2,并分期改造老桑园,把老桑园的行距也调整到2.0 m以上,桑园深翻、除草、施肥等田间作业主要靠手扶拖拉机来完成;使用柴油机带动高压泵进行桑园叶面消毒;使用高压泵、6HYB-25B烟雾机进行桑园治虫。
扩大桑园治虫区域:改变以往除草治虫只限定于桑园的做法,而是将蚕种场内的沟渠路边的杂草全部纳入除草范围,将蚕种场周围1 km范围内的所有植物全部纳入治虫范围,对低矮的植物使用柴油机带动高压泵进行防治,对高干树木使用6HW-50A高射程喷雾机防治。
1.4.2 消毒防病方面 养蚕前除了对蚕室、蚕具进行严格的消毒外,还要将蚕种场内生产区和生活区以及田间道路清扫干净,用含1%有效氯的漂白粉液进行全面消毒;1~3龄用桑叶采用全程浸消,4~5龄用桑叶采用机械田间消毒,消毒药液由场部统一浓度标准,检验合格后方能使用;严格按NY/T 1093—2006《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要求[1],淘汰迟眠蚕、弱小蚕,淘汰苗末蛾不制种,掐准杀蛾时间、淘汰迟产卵母蛾。所有蚕室门窗安装窗纱、安全网,悬挂灭蝇灯、粘蝇彩带,多管齐下,防止蝇蛆。
1.4.3 浴消整理方面 冬季浴消盐比,滨海县蚕种场一改过去1个批次只用1个固定盐水浓度进行盐比的方法,采用从浓到稀15个阶梯浓度,逐级盐比;这样处理后的蚕种淘汰更精准,大批蚕卵中残留的不良卵更少,点剔不良卵用工是传统盐比法用工的1/3,滨海县蚕种场是江苏省目前为数不多的仍然坚持人工点剔不良卵的蚕种场,从最后一道工序上保证了良卵率,提高了实用孵化率。
2 实施效果
2.1 生产用工明显减少
从项目实施前后饲养10 g蚁量原蚕用工情况可以看出,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后,生产设施配套完备,省力化技术成熟运用,1~4龄蚕节约用工40.49%、5龄蚕节约用工47.64%、桑园管理节约用工52.94%、蒸汽灶消毒节约用工50.00%、点剔不良卵节约用工67.39%,这几项用工合计比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前共节约用工25.41工,节约用工成本50.13%(表1)。
表1 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前后饲养10 g蚁量原蚕用工情况
项目年份1~4龄蚕用工∗/工5龄大蚕用工∗/工桑园管理用工∗/工蒸汽灶消毒用工∗/工点剔不良卵用工#/工合计/工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后201183511323600333332693201277611283400283112583201378611143200253062551201473311203000202832456201573510562800192672357平均77311103200253002528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前20061265225772005394052352007123120417600499605041200812931983630041890483720091335218164005890051142010137121386500499105118平均129921206800509205069实施后节约用工52620103600256202541实施后减幅/%404947645294500067395013
*—1~4龄蚕用工、5龄蚕用工、桑园管理用工是滨海县蚕种场各户用工记录,由场部汇总;*—蒸汽灶消毒用工由滨海县蚕种场生产技术科记录统计;#—点剔不良卵用工由滨海县蚕种场生产技术科记录统计。计算公式:全场总用工量×10/全场饲养原种总克数。
2.2 蚕种产量、质量大幅度提高
从项目实施前后蚕种产量、质量情况(表2)可以看出,项目实施后的克蚁制种量增幅24.55%、公斤茧制种量增幅24.81%、每667 m2桑园制种量增幅26.61%、毛种折扣率提高10.90个百分点、张种装盒量增幅13.01%,蚕种产量提升明显。另外,经江苏省蚕种管理所九州蚕业产品检验技术服务中心检验,滨海蚕种场的一代杂交种实用孵化率、病蛾率、杂交率各批次连续5年全部合格,特别是2015年春用一代杂交种的平均实用孵化率为98.99%,名列江苏省第1位。
2.3 经济效益显著增加
项目实施后,滨海县蚕种场克蚁制种量增加4.37张(表2),全年饲养原蚕2 600 g蚁量,按一代杂交种单价47元/张计算,经济效益增加53.40万元;每饲养10 g蚁量原蚕节约用工25.41工(表1),按工价60元/工计算,每10 g蚁量原蚕共节约成本1 525元,蚕种场全年饲养原种2 600 g蚁量,共节约成本39.65万元,2项合计每年节本增效93.05万元。另外,据我们调查,每张优质蚕种可使蚕农多生产3 kg蚕茧,蚕种场每年销售蚕种5万张,每公斤茧价按36元计算,约使蚕农增加效益540万元。
表2 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前后蚕种产量、质量情况
项目年份克蚁制种量/张公斤茧制种量/张每667m2桑园制种量/张毛种折扣率※/%张种装盒量#/g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后201122.264.7325.6688.3013.41201221.945.1428.5387.4013.78201320.554.4226.7888.4015.23201422.674.6527.7190.2014.81201523.435.2129.3289.2014.87平均22.174.8327.6088.7014.42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前200617.713.7720.4675.5213.08200716.933.4319.8778.5411.91200817.243.5622.4477.4612.59200918.354.2422.6778.1713.33201018.774.3523.5679.3112.89平均17.803.8721.8077.8012.76实施后增长量4.370.965.8010.901.66实施后增幅/%24.5524.8126.6110.9013.01
本表数据来自滨海县蚕种场技术科历年统计报表。克蚁制种量=全场实际制种数量/全场饲养原种总克数;公斤茧制种量=全场实际制种数量/全场原种总收茧量;每667 m2桑园制种量=全场实际制种数量/(全场桑园总面积-剩余面积)。※—毛种折扣率=蚕种净质量/毛种质量;毛种折扣率的增幅指的是增加的百分点。#—张种装盒量是指同样卵粒数(25 000±500粒)下1盒蚕种的卵质量。
3 经验与体会
3.1 转变观念提高蚕业投入产出率
通过三新工程项目的实施,使项目核心区和技术覆盖区的产量和效益显著提高[2-3],这充分体现了新品种、新模式、新设施带来的良好效益。因此,在今后的实践中要扭转蚕桑生产节省、简易的投入理念,在提高投入产出效益的前提下,继续加大设施、良种、技术的投入,改变蚕业生产投入低、劳动密集、适宜扶贫的低端格局,以赶上农业现代化的步伐。
3.2 扩大视野桑园管理覆盖周边环境
桑园管理工作中治虫、消毒、除草不能只盯着桑园,而要放眼周边,害虫、病原的迁徙移动,杂草的蔓延、草种的飘移,都会降低桑园管理的效率。因此,在实施桑园管理时,必须使用能触及周围高大树木的功率大、速度快、效率高的机械喷施药剂,全面地控制病、虫、杂草,有效地保证防治效果。
3.3 强化科研促进蚕业现代化
虽然三新工程项目实施后,增加了设施投入,采用了新的运行模式,提高了机械化程度;但是蚕种场退休员工逐年增多,多年来却很少招收新员工,导致蚕种场职工平均年龄越来越大,技术人员越来越少,更严重的是农村蚕农因年龄问题放弃养蚕的现象也越来越多,这也成为今后制约行业发展的主要因素。因此,科研部门要以提高劳动生产率、降低劳动成本比重为目的,提高蚕业生产机械化、自动化程度,使蚕农有能力组织大规模的蚕业生产,以获得较高的经济效益[4]。只有这样,才能把蚕桑行业带入一个崭新的境界。
[1] 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桑蚕一代杂交种繁育技术规程:NY/T 1093—2006[S].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2006.
[2] 杜永林.三新工程铸辉煌——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实施十五周年纪实[J].江苏农村经济,2013(4):41-43.
[3] 黄美红,庄新初.关于提高蚕业设施利用率与投入产出率的思考[J].蚕桑通报,2013,44(1):42-43.
[4] 吴一舟.陆兆虎.蚕业生产设施改革雏议[J].蚕桑通报,2000,41(4):32-33.
2015-09-21;接受日期:2015-11-26
江苏省农业三新工程项目[编号 SXGC(2015)192]。
[S88-9]
C
1007-0982(2016)01-0065-04
第1作者信息:嵇为亚(1968—),男,江苏滨海,大专,农艺师。 Tel:0515-84631029,E-mail:18014121288@189.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