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发展现状与思考
2016-02-08黄红燕汤庆坤贾雪峰黄景滩浦月霞施祖珍
黄红燕 汤庆坤 陈 枝 贾雪峰 黄景滩 浦月霞 施祖珍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黄红燕 汤庆坤 陈 枝 贾雪峰 黄景滩 浦月霞 施祖珍
(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广西南宁 530007)
家蚕三级原种繁育担负着家蚕良种繁育和品种种性保持的双重任务,是家蚕产业良种繁育的基础。介绍了广西壮族自治区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历史沿革与发展现状,在总结广西壮族自治区家蚕三级原种繁育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实现原种生产自给自足、完善和建立三级原种繁育制度与技术体系、建立种性保持技术体系、做好新品种三级原种繁育工作、不断推进三级原种繁育技术创新等发展成效和分析目前存在蚕种质量下降、“防微”压力加大,员工队伍不稳定、技术力量不足,生产成本加大、原种生产经费不足,繁育品种多元化、种性保持难度加大,生产设施设备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求等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开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研究、探索科学生产管理模式、加强三级原种繁育的人才队伍建设、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三级原种繁育的对策与建议。
广西;三级原种;良种繁育;种性维持;发展成效;存在问题;对策与建议
家蚕三级原种繁育担负着家蚕良种繁育和品种种性保持的双重任务,是家蚕产业良种繁育的基础。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桑蚕原种场(以下简称广西原种场)是广西壮族自治区(以下简称广西)唯一的三级原种繁育单位,多年来为满足广西蚕业发展的需求,广西原种场不断提高三级原种的生产能力,抓好三级原种的繁育工作,确保了广西原种的安全足量供应,为广西蚕业发展提供了有力的支撑。通过介绍广西三级原种生产的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总结广西三级原种繁育发展取得的成效,分析目前存在的问题,对今后广西三级原种繁育工作提出对策与建议。
1 广西三级原种繁育历史沿革及发展现状
1964年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指导所(以下简称广西蚕业指导所,现更名为广西壮族自治区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以下简称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成立后,设置了蚕种繁育原种场,以繁育蓖麻蚕母种、原原种、原种为主,为广西蓖麻蚕(木薯蚕)生产提供原种。20世纪70年代末,由于广西木薯蚕生产逐步减少,而家蚕生产逐年增多,家蚕原种繁育任务随之逐年增加,广西蚕业指导所改蓖麻蚕(木薯蚕)原种场为桑蚕原种场[1]。1975年广西实行家蚕三级繁育四级制种制度[1],除允许钦州常乐蚕种场繁育原种供本场使用外,原原母种、原原种、原种均由广西蚕业指导所桑蚕原种场(现更名为广西原种场)繁育生产。1998年,钦州常乐蚕种场停止繁育原种,广西原种场就成为广西唯一的家蚕三级原种繁育单位。经过多年的发展,广西三级原种的生产能力不断扩大,现拥有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内和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内(简称武鸣基地)2个生产基地,共占地80 hm2,拥有生产设施2.5万 m2,仪器设备2 180台(套),专用桑园40 hm2;具备年生产母种2万蛾、原原种25万蛾和原种20万张的生产能力。据统计,1986—2014年,广西原种场共繁育家蚕母种176 154蛾、原原种1 966 817蛾、原种2 500 675张(表1),为促进广西蚕业持续健康稳定的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 广西三级原种繁育发展成效
2.1 不断扩大生产能力实现原种的自给自足
20世纪70年代,广西原种的年生产量维持在1.3万张左右,20世纪80—90年代末,稳定在3.0万张左右,原种生产自给自足。21世纪以来,随着广西蚕业的快速发展,原种需求量逐年增多,蚕室、桑园等生产设施不足,急需扩大生产能力。为满足广西蚕桑生产的用种需要,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通过争取政府投入和单位自筹等方式多方筹措资金,不断地完善生产设施,扩大生产能力。2004年获农业部“桑蚕原种场建设项目”支持,新建生产用房3 746.2 m2,改扩建桑园20 hm2,极大地提高了广西原种生产的设施水平,原种生产能力达到了10万张。但生产的原种仍不能满足广西蚕业迅速发展的需要,2006—2012年仍需通过省外代繁部分原种补充供应。为实现广西原种的自给自足,2006年,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在广西—东盟经济技术开发区,通过有偿划拨的方式取得了40 hm2土地的经营使用权,用于武鸣桑蚕原种繁育基地建设。2008年获得了农业部“广西桑蚕原种场扩建项目”的支持,在武鸣基地建成了各类生产用房7 595.9 m2,高标准饲料桑园31 hm2。2012年,获得广西财政专项资金,用于基地蚕房建设,新建各类生产用房4 600.0 m2,生产能力进一步扩大,原种年生产能力达20万张;目前,广西实现了原种自给自足的目标。
表1 1986—2014年广西原种场三级原种繁育情况
年份母种/蛾原原种/蛾原种/张1986246919980274021987216417108149101988203112747153611989258814101237241990270515279270571991270518566439141992355525158589201993299422947378951994243320736392711995229421133421141996246419754336321997244620604289861998246418242282581999267416940247572000270222246433282001322045570765552002355640670900532003431238808743442004623069748991792005460652458928952006625881858130066200710934135786196377200813510163394201973200911424118972156958201012530135478181629201113538177548195655201213370173250149032201315666189588168430201418312258148198000合计17615419668172500675
数据来源于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统计资料。
2.2 完善和建立三级原种繁育制度与技术体系
为规范三级原种繁育工作,做到有章可循,广西于1990年发布了DB/450000B 47001—1990《桑蚕种繁育程序及检验标准》[2]、DB推/450000B 47002—1990《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范》[3]、DB/450000B 47003—1990《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4]、DB/450000B 47004—1990《桑蚕制种技术规程》[5]等地方标准,并于同年10月1日实施。
由于广西蚕业的快速发展,蚕品种及生产技术不断地更新换代;为适应蚕桑生产的要求,2002年对原有的技术标准进行了修订,并于2003年发布实施了DB 45/T 81—2003《桑蚕制种技术规程》[6]、DB 45/T 83—2003《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7]、DB 45/T 85—2003《种茧育桑园栽培技术规程》[8]、DB 45/T 90—2003《桑蚕种繁育程序及检验标准》[9]。新标准对三级原种繁育质量的控制指标、种性保持及繁育规程进行了补充完善。广西家蚕三级原种繁育严格按照标准指导生产,经过多年的生产实践,总结了种茧育桑园管理、养蚕制种、种性保持、化性控制、消毒防病等关键技术,在广西高温多湿的气候条件下,仍可实现全年多批次繁育原种,每年从3月到11月均可生产,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广西三级原种繁育技术体系[10]。
2.3 建立种性保持技术体系
原原种繁育起着繁育良种和保持、提高品种种性的任务[11],在蚕种繁育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为保持品种优良性状,维持种性纯正,原原母种、原原种繁育严格执行良种繁育技术规程,建立了种性保持技术体系。
2.3.1 坚持采用单蛾育 通过单蛾育检验品种遗传性状的纯正性,以便进行正确的选择和淘汰,达到巩固优良性状,改进不良性状的目的。
2.3.2 各品种建立小系 原原母种实行异蛾区交配,原原种实行小系间互交,以提高品种抗性。
2.3.3 确保足够的饲养蛾区 两广二号是广西的主推品种,原原种需求量大。为保证有足够的饲养蛾区,确保选育工作达到良种繁育的要求。从2006年开始,改变原原母种、原原种在春、秋2季只繁育1批的传统做法,每季增繁1批,全年繁育4批原原母种、原原种,通过增加批次达到扩大饲养蛾区的目的。原原母种提前做好用种计划,做到春制秋用、秋制春用,当季不即时浸酸,防止1年多次继代增加世代数,加快品种退化。
2.3.4 坚持采用1粒茧称量法选留母种 尽管目前每年选留母种接近2万蛾,工作任务繁重,但依然坚持采用1粒茧称量法选留母种,以减少个体开差,提高母种的匀正度。
2.3.5 采用电子数据进行选种 改变传统的人工统计数据的方法,采用由电子天平和电脑连接的评选系统进行种茧质量调查、原原母种和原原种采种蛾区的选择、原原母种个体称量及选择等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和选择的准确性。
2.4 做好新品种三级原种繁育工作
新品种的育成,标志着一个新的优良组合的诞生,要使其优良性状转化为经济效益、社会效益,必须通过新品种的实用化推广来实现[12]。蚕种繁育是家蚕育种的继续[11],一个优良品种育成后,能否发挥其优良性状,三级原种繁育是关键,良种繁育工作跟不上,新品种无法顺利推广。20世纪70—90年代初,广西同一时期只推广了1~2对家蚕品种,繁育品种单一,且多为二元杂交种,繁育技术较为简单。1992年由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与广东省农业科学院蚕业研究所合作育成的强健、高产、夏秋用家蚕品种两广二号通过审定后,成为了广西的当家品种,是广西推广的首对四元杂交种,三级原种繁育以两广二号为主。21世纪以来,广西蚕业快速发展,为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求,相继推广应用了广西自主选育的强健、高产、春秋兼用家蚕品种桂蚕1号、桂蚕2号及抗NPV家蚕新品种桂蚕N2,三级原种繁育品种从单一向多元化发展。为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原种生产部门根据新品种的特性,积极探讨良种繁育技术,制定了新品种良种繁育技术措施,解决新品种推广初期良种繁育的问题,确保了新品种的顺利推广,满足了广西蚕桑生产多元化发展的需求,为广西新品种的顺利推广应用发挥了重要的作用。
2.5 不断推进三级原种繁育技术创新
2.5.1 桑叶全程消毒自动化 采取桑叶全龄浸渍消毒为主的综合性防治家蚕微粒子病(以下简称“防微”)的措施,家蚕微粒子病可以得到有效控制;实行桑叶全程消毒,在目前蚕种生产中具有重要的作用[13],为做好“防微”工作,2004年广西三级原种繁育开始推行桑叶全程消毒技术。广西原种的生产期长,生产任务重,依靠手工操作,劳动强度大,工作效率低,无法满足原种(蚕桑)生产的需求。2007年通过农业部桑蚕原种场建设项目的实施,建成了专门的桑叶消毒清洗车间,并联合广州利乐机电设备公司研制了国内第1条机械化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桑叶消毒清洗的工作效率[14]。2012年在武鸣基地配备了第2条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2014年,在对前2条生产线进行改进的前提下,在武鸣基地配备了第3条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极大地提高了桑叶消毒清洗的能力,为扩大原种生产提供了保障。
2.5.2 桑叶冷藏保鲜和集中配送 由于三级原种繁育采用了桑叶全程消毒技术,经消毒处理和晾干后的桑叶不耐储存,易发黑干枯而无法喂蚕,造成了很大的浪费。为解决桑叶消毒后不耐储存的问题,2012年起,采取了桑叶冷藏保鲜和集中配送的措施,作为桑叶全程消毒的配套技术。具体措施:在晾叶车间建低温库,桑叶消毒后晾干装框,存放在8~11 ℃的低温库内冷藏保鲜,在喂蚕前1~2 h取出,使桑叶恢复常温后再统一送到蚕室,解决了桑叶消毒后不耐储存的问题。
2.5.3 蚕沙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为有效地处理原种繁育过程中产生的蚕沙,防止病原扩散,保护原种生产环境,原种生产部门开展了蚕沙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方面的研究。一是蚕沙发酵生产沼气研究。目前在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及武鸣基地各建成200 m3大型沼气池1座,每天可处理 2 t左右的蚕沙,产生的沼气可供生产人员烧水做饭。二是蚕沙发酵生产有机肥研究。利用菌种对蚕沙进行堆沤发酵,经过发酵处理的蚕沙可作为花卉、蔬菜、果园等的基肥。2种蚕沙处理方法都取得了很好的成效,实现了蚕沙的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
2.5.4 桑园喷灌、滴灌和水肥一体化的应用 为提高桑园管理的工效,同时达到节约水资源的目的,武鸣基地新建的31 hm2桑园全部使用了集喷灌、滴管于一体的灌溉系统,大大提高了桑园抗旱保水能力。同时开展了桑园水肥一体化应用研究,实现了桑园水肥管理的科学化。
2.5.5 优化生产布局实现全年多批次养蚕制种 武鸣基地新建蚕房采取了双层设计。建成的双层蚕房的1楼可供养蚕,2楼可供上蔟,功能布局合理,同时节约了生产用地。武鸣基地投产后,改变了养蚕、上蔟、制种由1个组负责到底的传统生产模式,将武鸣基地作为专门的养蚕基地,站内设施主要用于制种。形成了养蚕、制种分设2个基地,由不同的组员负责生产的新格局。由于优化了生产布局,不但利于养蚕期间消毒防病,同时也提高了蚕房等生产设施的利用率,实现了全年多批次养蚕制种,全年可安排繁育原种30批以上。
3 广西三级原种繁育存在的问题
3.1 蚕种质量下降“防微”压力加大
广西三级原种生产季节长,部分批次蚕种受天气、桑叶质量等因素的影响,蚕种质量不稳定,净种率有所下降,出现卵量偏少、不良卵增多等蚕种质量问题。同时,由于饲养批次增多,增加了养蚕期间消毒防病和桑园管理工作的难度,“防微”压力逐渐加大。
3.2 员工队伍不稳定 技术力量不足
目前,由于事业单位不允许招聘有事业编制的技术工人,原有的技术工人退休后没有人员补充,原种生产人员主要以聘用人员为主。而聘用人员流动性大、文化水平低、责任心不强,没有一支稳定的原种生产技术工人队伍,技术工人出现断层,导致一些技术措施无法落实到位,严重地影响了蚕种质量的全面提高。
3.3 生产成本加大 原种生产经费不足
近年来,生产物资、劳动力成本逐年上升。三级原种生产需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尤其是原种生产转移到武鸣基地后,需解决基地工作人员的吃、住、行以及种茧、生产物资运输等问题。随着饲养批次的增加和繁育品种的增多,蚕种质量不稳定,加上“防微”工作的压力,生产成本逐年增加。三级原种繁育中,原原母种继代和原原种繁育,不产生经济效益,而原种价格在生产成本逐年上升的情况下,多年未做调整,三级原种生产经费不足。
3.4 繁育品种多元化 种性保持难度加大
目前,为适应市场多元化发展的需要,繁育品种逐渐增多。品种的增加造成了原原种繁育蚕房、上蔟室和制种室等生产设施设备的不足,同时给生产人员调配、技术指导、批次安排等生产管理工作带来一定的困难,种性保持工作难度加大。育种部门由于人员紧缺,品种提纯复壮工作没能正常开展,保种数量少,品系单一,生产中出现的一些问题没有得到及时解决。近年来个别品种出现了发育不齐、抗性下降等问题。
3.5 生产设施设备不足 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目前,广西原种生产设施不断扩大,已经实现了原种生产的自给自足。但受城市道路规划的影响,站内的生产设施将被占用,部分原种生产需向武鸣基地转移。因此,武鸣基地需新建蚕房及桑园等设施,承接站内业务的转移。按照武鸣基地一期工程总体规划,还需建设2栋蚕房及部分配套设施,而建设资金尚未落实;三级原种生产的设施设备不足,不能满足生产需求。
4 广西三级原种繁育的发展对策与建议
4.1 开展三级原种繁育技术研究
4.1.1 开展良种繁育技术研究 以全面提高蚕种质量为目标,围绕影响蚕种质量的关键技术,开展良种繁育技术研究。一是进一步探讨桑叶全程消毒、冷藏保鲜技术对蚕种质量影响的研究,开展不同桑树品种对现行家蚕品种产卵性能影响的研究;通过研究,采取有效的技术措施,解决目前卵量偏少、不良卵多等问题,全面提高蚕种质量。二是对新推广应用的家蚕品种,要尽快掌握品种特性,制定良种繁育技术措施,提高繁育系数,加快新品种的推广应用。三是开展“防微”技术研究,完善桑园防虫治虫、桑叶全程消毒、养蚕制种期间消毒防病等“防微”工作的关键技术,确保“防微”工作取得实效。
4.1.2 进一步完善种性保持技术体系 严格执行育种部门与三级原种生产部门的双重保种制度,生产部门的工作侧重于蚕品种原有种性的维持,育种部门要在维持种性的同时,侧重于对生产部门反映的品种不良性状,加以改进和提高。要多建立品系,尤其是要建立备用品系,以备生产用品系出现问题时能及时更换。定期对原种性状(包括丝质)开展调查,有计划地开展品种提纯复壮工作,对发生不良性状的品系要及时进行改良。
4.1.3 开展桑园高效管理技术研究 一是继续开展桑园滴灌、喷灌及水肥一体化应用研究,通过桑园种植模式、设施更新等方式解决目前滴灌、喷灌及水肥一体化应用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实现桑园水肥高效管理的可持续发展。二是开展桑园除草、剪伐、除虫等省力化技术研究,通过新技术、新机具的应用实现桑园高效管理。三是通过科学规划,协调好桑叶1年多批次采摘与桑园病虫害防治的问题,通过不同桑树品种的合理搭配、种植模式的调整、桑园水肥管理等措施,解决桑叶质量问题,为提高蚕种质量提供保障。
4.2 探索科学生产管理模式
4.2.1 制定三级原种繁育技术操作流程 广西三级原种繁育经多年的发展,品种由单一向多元化发展,繁育技术、质量控制指标等已发生变化,应对原有的技术标准进行重新修订完善,以适应目前的生产需要。同时,制定三级原种繁育技术操作流程,明确各生产环节的技术规范,通过流程管理抓技术措施的落实,使三级原种生产向标准化、规范化方向发展。
4.2.2 完善三级原种繁育内部管理制度 “原种场生产劳动管理实施细则”是指导原种生产各项工作开展的内部管理制度,细则明确了各班组的岗位设置及工作职责,对工作目标、劳动定额、奖罚措施等进行了规定。针对目前1年多批次生产、养蚕制种分不同基地进行,繁育品种多元化所产生的人员调配、生产设施安排、技术管理等问题,应重新修订完善生产管理细则,重新明确各工作岗位的工作职责、考核指标及相应的奖罚措施,增强员工的责任心和工作积极性。达到提高工作效益、降低生产成本、生产优质蚕种的目的。
4.3 加强三级原种繁育的人才队伍建设
4.3.1 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 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是集蚕桑科学研究、技术推广、良种繁育、质量检验检疫于一体的综合性专业机构,业务范围广、工作任务重,各部门人员紧缺。从事三级原种繁育工作的技术人员,根据广西蚕业技术推广总站工作的安排,需在站内各部门之间流动,造成了三级原种繁育的技术干部队伍不稳定。建议在每年人员招聘中,有计划地安排良种繁育岗位,加强人才引进与培养,以及时补充三级原种繁育的技术干部队伍。为提高聘用人员的技术水平,要定期开展技术培训工作,通过不同的培训方式提高聘用人员的技术水平和实际操作能力。
4.3.2 完善内部管理机制 原种繁育部门属生产一线单位,从事三级原种繁育的人员不但要具备相应的专业技能,还需要有吃苦耐劳的精神。目前三级原种繁育大部分工作转移到武鸣基地,工作生活条件相对艰苦。为鼓励技术干部安心从事原种生产工作,应进一步完善内部激励机制与人员流动机制,在绩效工资、职称评定与晋级上适当向一线部门倾斜,工作岗位可根据个人特长进行双向选择。同时,为稳定聘用人员,建议实行聘用人员工资差异化,实行定岗定酬,调整聘用人员工资结构,留住优秀员工,减少人员流动,稳定三级原种繁育的技术队伍。
4.4 在政策和资金上支持三级原种繁育
三级原种繁育是为社会提供公益资源类产品,属公益性事业。三级原种繁育中,母种继代和原原种繁育,不产生经济效益,原种繁育属非盈利性经营,在事业单位定性上应明确其公益性质,政府要在政策和资金上给予支持。目前,人员紧缺是三级原种繁育急需解决的问题,加上劳动力成本的逐年上升,人工成本占生产成本的比重逐年上升。由于目前事业单位已不能招聘有固定编制的技术工人,原种繁育以聘用人员为主;为解决聘用人员的工资待遇问题,建议上级部门允许将部分聘用人员的工资纳入财政部门预算,工资标准参照编制内工人的工资待遇。在财政部门预算中安排三级原种繁育专用经费,确保三级原种繁育正常开展。同时加大资金投入,支持武鸣基地蚕房、桑园等生产设施的建设,承接站内生产业务的转移,确保广西三级原种自给自足,满足广西蚕业的发展需求。
[1] 广西壮族自治区地方志编纂委员会.广西通志·农业志[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2011:324-340.
[2]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桑蚕种繁育程序及检验标准:DB/450000B 47001—1990[S].南宁:[出版者不祥],1990.
[3]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种茧育桑树栽培技术规范:DB推/450000B 47002—1990 [S].南宁:[出版者不祥],1990.
[4]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DB/450000B 47003—1990 [S].南宁:[出版者不祥],1990.
[5]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桑蚕制种技术规程:DB/450000B 47004—1990 [S].南宁:[出版者不祥],1990.
[6]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桑蚕制种技术规程:DB 45/T 81—2003 [S].南宁:[出版者不祥],2003.
[7]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种茧育养蚕技术规程:DB 45/T 83—2003 [S].南宁:[出版者不祥],2003.
[8]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种茧育桑园栽培技术规程:DB 45/T 85—2003 [S].南宁:[出版者不祥],2003.
[9] 广西壮族自治区质量技术监督局.桑蚕种繁育程序及检验标准:DB 45/T 90—2003 [S].南宁:[出版者不祥],2003.
[10]朱方容,陆瑞好.广西蚕桑品种创新及其繁育体系可持续发展对策[J].中国蚕业,2007,28(1):8-13.
[11]冯家新.保持和提高桑蚕原原种的种性[J].蚕桑通报,1996,27(3):3-4.
[12]管竟芳.新品种进人实用化阶段的母种繁育特点[J].江苏蚕业,1996,18(1):15-16.
[13]江平.坚持桑叶全程消毒 控制蚕种疫病危害[J].四川蚕业,2015,43(2):48-49.
[14]韦伟.国内首条桑叶消毒清洗生产线在我站研制成功[EB/OL].广西蚕业信息网,(2007-10-11).http:∥www.gxcy.gov.cn/cykj/ShowArticle.asp?ArticleID=9284.
2015-11-05;接受日期:2015-12-04
广西农业重点科技计划项目(编号 201508)。
S882.3
B
1007-0982(2016)01-0052-06
第1作者信息:黄红燕(1970—),女,广西南宁,本科,高级农艺师。 Tel:0771-3248086,E-mail:gxhhy@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