乘“一带一路”之势 提升云南蚕桑产业水平
2016-02-08杨琼臻徐媛芳杨丽芳
杨琼臻 张 丽 徐媛芳 杨丽芳
(1祥云县茶桑工作站,云南祥云 672100; 2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 650032;3祥云县祥城镇农科站,云南祥云 672100)
乘“一带一路”之势 提升云南蚕桑产业水平
杨琼臻1张 丽2徐媛芳3杨丽芳1
(1祥云县茶桑工作站,云南祥云 672100;2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昆明 650032;3祥云县祥城镇农科站,云南祥云 672100)
云南省是“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栽桑养蚕历史悠久,有着得天独厚的栽桑养蚕自然条件,推广体系健全,市场竞争力强,农村劳动力充足,桑园面积居全国第3位,产茧量居全国第4位,有较完善的产业体系和服务网络。针对蚕桑产业受生产成本和市场下行的双重挤压,受高原特色和高效农业的冲击,以及其产品结构单一、规模效益不突出、抗风险能力低、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提出规模化、集约化发展,夯实蚕桑产业基础,综合开发挖掘蚕桑资源价值,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融入国家“一带一路”战略发展等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和建议。
云南省;蚕桑产业;“一带一路”;蚕丝文化;综合利用;规模效益
我国是蚕桑生产的发源地,栽桑、养蚕、制丝、织绸已有5 000多年的历史,从西周到春秋,黄河中下游蚕桑产业已很发达。周、秦以后,逐渐向南传到长江流域至闽、粤一带,向西南传到川、滇。从汉、唐起,以四川成都为起点,开通了经云南的永仁、永平、保山等地到达缅甸、印度,并由此可达西亚、欧洲和非洲诸国的一条古代陆上交通要道,称为“西南丝绸之路”,亦即“蜀身毒道”。历书《后汉书·南蛮西南夷列传》对云南保山记述:“土地肥沃,宜五谷、蚕桑”《新唐书·南蛮传》对云南大理记载:“丝、麻,布幅七寸,正月蚕生,二月熟”[1]。云南省是国家实施“一带一路”[2-3](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的重要省(区、市)之一,是古代“西南丝绸之路”的主要通道。古往今来,“西南丝绸之路”文明、“西南丝绸之路”经济给边疆多民族带来繁荣发展。“滇缎”“永昌绸”“赵州丝”名扬四海[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云南省蚕桑产业得到持续发展。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已提出“主动承接 ‘东桑西移’和‘浙厂入滇’”“要向抓烤烟生产那样抓蚕桑生产”。抓住“一带一路”战略实施机遇,结合云南省省政府每年安排省级财政专项资金5 000万元的实际[4],扶持“丝路”从东到西,经昭通、曲靖、昆明、楚雄、大理、保山等州(市)30个蚕桑基地县(市、区)的蚕桑产业化发展。本文在分析云南省蚕桑产业现状及存在问题的基础上,提出了如何利用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资源和现有的比较健全的服务体系,巩固和发展蚕桑产业的对策与建议,供同仁商榷。
1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现状
通过多年的扶持发展,云南省蚕桑产业已初具规模,2014年,全省有桑园11万hm2,比2013年增长2.8%,其中新植桑园8 380 hm2,占7.65%,有桑园基地的县55个,其中“万亩”以上的基地县34个,“4万亩”以上的基地县11个,“6万亩”以上的基地县8个;饲养蚕种144.8万张,比2013年增长6.8万张,增4.9%;共有10个县发种量超3万张,6个县发种量超5万张。2014年共生产鲜茧5.77万t,比2013年增加5 300 t,增10.1%;产茧量在2 000 t以上的有6个县,1 000 t以上的有7个县;全年平均鲜茧价格为39.31元/kg,比2013年下降7.1%;农民售鲜茧收入22.68亿元,比2013年增2.3%[5-6]。2014年生产白厂丝2 587.26 t,比2013年减少4.6%;生丝产值95 729万元,比2013年减少10.1%。2014年生产蚕丝被用丝827.7 t,比2013年增加11.1%;蚕丝被产值31 452万元,比2013年增加5.6%;生产丝绸面料100万m,产值3 800万元,比2013年增加12.6%。蚕桑综合利用产值2亿多元[7]。桑园规模居全国第3位,蚕茧产量居全国第4位[8]。
2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的优势
蚕桑产业是云南省省委、省政府实施“东桑西移”“浙厂入滇”“高原特色”的重要产业,乘国家发展“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之势,发挥云南省得天独厚的自然气候等优势,提升云南省蚕桑产业,势在必行。
2.1 自然条件优越
云南省四季如春,冬无严寒,夏无酷暑,雨量适中,日照充足,昼夜温差大[1],利于桑树生长和干物质积累,常年可饲养优质多丝量春用品种,产茧量高,品质好,被誉为栽桑养蚕的“天堂”“宝地”,是全国最主要的优质原料茧生产基地之一,加之丰富的土地、劳动力资源,对发展蚕桑生产十分有利。
2.2 推广体系健全
云南省蚕业科技成果累累,优质丰产桑、蚕品种育成及配套技术达到全国领先水平,栽桑养蚕实用生产技术在全省广大蚕区得到推广、普及、应用。云南省蚕桑技术推广体系健全,省级有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云南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云南省现代农业蚕桑技术体系,各州(市)、县(市、区)、乡(镇)、村有公益型蚕桑技术服务机构,初步形成了省、州(市)、县(市、区)、乡(镇)、村产前、产中、产后的服务网络,为全省蚕桑产业发展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3 市场竞争力强
云南省蚕茧质量优,生产的蚕茧个大、色白,茧丝长长、出丝率高、解舒好,是生产优质丝绸的最佳原料,云南省是全国公认的优质茧生产基地,云南省的毛干茧、白厂丝广受国内外客商的喜爱,市场竞争力强。
2.4 劳动力丰富
云南省地处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农村经济欠发达,农业种植结构单一,农民传统种的植业、养殖业比较效益低,坡地、旱地等宜桑土地丰富,农村剩余劳动力较为充足,为栽桑养蚕业及后续加工业提供了便利的条件。
3 云南省蚕桑产业发展形势与存在的问题
3.1 面临的新挑战
蚕桑生产是劳动力密集型产业,是经济欠发达地区的优势产业;然而,由于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云南省的这一优势产业也面临新的挑战;特别是近年来,蚕桑产业受农业生产资料成本上涨、劳动力成本上升、蚕茧和茧丝价格负增长的双重挤压,以及受高原特色、高效农业的冲击,蚕桑产业的比较效益大幅下降,桑农弃管、弃养突出,有的外出务工,有的则毁桑改种,在今后较长的一段时期,这将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可持续发展面临的挑战。
3.2 存在的问题
3.2.1 产品结构单一 云南省产品结构单一,深加工企业少,蚕桑产业链较短。在蚕桑综合利用方面,全省仅有陆良县有1家企业利用蚕沙提取叶绿素、1家企业利用桑皮造纸,其他地方有零星利用桑枝条种植食用菌。在加工和贸易环节,尤其是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生产和综合开发利用还处于较低的水平,主要产品为毛干茧、白厂丝等原料型产品。
3.2.2 规模效益不突出 目前,云南省茧丝绸产业规模小、竞争力较弱,与东部省(区)差距较大,就是和西部的广西、四川、重庆等省(区、市)相比也有一定的差距。一是蚕桑生产规模小。云南省大部分蚕桑基地的桑园面积小而散,在栽桑养蚕的55个县(市、区)中产茧量超500 t的县(市、区)只有16个。二是缺少龙头企业。茧丝绸加工企业生产规模小,综合实力弱,难以发挥龙头企业对产业的带动作用。三是市场开发能力弱、效益低。产品结构单一,科技含量和附加值较低,主要出售蚕茧、白厂丝等原料型产品;市场开发能力弱,没有织绸、服装等附加值高的深加工产品能力,只能为江浙、广东等发达地区的企业提供原料茧、生丝,规模效益不高。
3.2.3 抗风险能力低 一是云南省蚕桑产业基础设施薄弱,抗风险能力低,发展区域多数在山区和半山区,水利、交通、蚕房等蚕桑基础设施差,低产桑园面积大,桑园管理和养蚕水平不高,新技术、新方法和新用具等推广普及较慢,云南省每667 m2桑园生产蚕茧35 kg,仅为全国平均水平(52 kg)的67%[2];二是科技研发资金投入不足,科技创新成果较少,产品与技术更新换代周期长;三是没有建立防范茧价波动的风险补贴机制,如遇蚕茧价格下跌,蚕农大量弃桑和毁桑,严重地影响蚕桑产业的健康发展。
3.2.4 管理机制不健全 蚕桑产业的发展涉及多部门、多行业,云南省管理运行机制不健全,蚕桑生产发展缺乏有效的督促和统筹安排,而相关部门之间对蚕业长效的投入协调机制和良好的政策导向又尚未建立,各级财政对蚕桑生产的投入难以形成对蚕桑产业的推进力。蚕种生产经营和质量管理不规范,蚕种生产没有地方技术标准,鲜茧收购秩序调控手段单一,省内鲜茧收购价差异大,无序抬价、压价收购的现象时有发生,企业与蚕农之间的利益分配机制不健全。产业链中利益分配机制有待协调,利益主体缺失,蚕农、茧丝生产者、加工者、技术推广人员之间缺乏较好的利益协调分配激励机制。
4 对云南省发展蚕桑产业的意见与建议
云南省蚕桑产业的效益与传统种养业比较,优势明显,气候适宜,土地、劳动力资源充足,社会、经济、生态效益好,如果能在未来几年打好基础,在适应国内需求扩大市场、技术创新带来的空间上能抓住机遇,打造出“云茧、云丝”的驰名品牌,打好文化、生态牌,云南省蚕桑产业将不仅凸显经济效益,更是文化、社会、生态综合效益凸显的产业。
4.1 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一是基地由零星分散向规模化转变;二是户营规模由家庭副业向主业转变,重点培育以蚕桑产业为家庭经营收入主要来源的专业户和重点户;三是生产方式由劳动密集型向便省效益型转变,注重农艺农机结合,大力推广省力化新品种、新技术、新机具,提高劳动生产率;四是产品结构由单一的茧、丝向多元化产品转变,注重蚕茧单产和质量提升,注重果桑和桑枝的开发利用,提升蚕桑产业综合效益和抵御市场的风险能力;五是土地利用由单一的蚕桑生产向立体农业转变,发展“桑—经”“桑—粮”“桑—禽”立体农业,推广“桑、蚕、粪、沼、菜”等种养加循环模式;六是经营机制由分散经营向组织化经营转变,培育壮大龙头企业,规范发展专业合作社,提高组织化水平和应对市场风险的能力。
4.2 夯实蚕桑产业基础
4.2.1 桑水工程建设 以桑园集中连片、单产潜力大的主产区和生产基地为重点,加快水源工程、灌区配套和节水灌排渠系建设。在山区和干旱地区,大力开展以集雨为主的小塘坝、小水池、小水窖、小引水渠等小型水源工程建设。在有条件的地区大力发展喷灌、滴灌等高效节水模式,扩大灌溉面积,使基地县桑园灌溉率超过50%。
4.2.2 高产、稳产桑园建设 加强桑园水肥管理、病虫害综合防治等措施,确保每667 m2桑园产叶量达到1 500 kg、产茧量超过100 kg。
4.2.3 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 在蚕桑基地县选择重点乡(镇)、村,因地制宜地在鲜茧收烘站(机)、蚕种催青室、小蚕共育室、大蚕房、流转土地大户栽桑、消毒池和消毒机具、温湿自动控制器、伐条机等项目上,整合支农、惠农等各项资金给予补贴,扎实推进优质蚕茧生产基地建设的各项工作。
4.2.4 良种工程建设 加快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桑、蚕新品种,完善家蚕良种繁育体系,全面提高良种供给能力,实现100%良种推广。
4.3 综合开发挖掘蚕桑资源价值
4.3.1 发展特色产业 在规模化发展基础上,规模效益与综合效益并进,围绕桑和蚕两大资源,根据本地区的具体情况,因地制宜地开展桑园间作、桑园养禽、桑枝食用菌、桑椹开发、蚕沙利用、乡村休闲旅游文化等特色项目的开发。
4.3.2 树立地域品牌 云南省栽桑养蚕已有2 000多年的历史,历史上的赵州丝、永昌绸、滇缎等丝绸产品在古代已具有相当品质,驰名中外。重树云南丝、绸品牌,有利于壮大蚕桑产业发展,只有云南丝、绸的名牌、品牌响了,才能促进产品销售、吸引投资,才能稳得住、走出去,做强、做大。
4.3.3 弘扬丝绸文化 丝绸文化创意空间蕴含着巨大潜力,“西南丝绸之路”的丝绸文化与历史遗迹同云南民族文化、生态的栽桑养蚕生产过程结合,可以因地制宜地开发出多种形式的生态、乡村、文化旅游。作为“西南丝绸之路”通向东南亚、南亚的重要通道,昆明、大理、保山、楚雄、曲靖、昭通等地,留有许多丝绸文化的历史遗迹;以蚕桑基地县现有的基础和发展进行规划,统筹 “西南丝绸之路”的文化之旅,农家文化、生态旅游建设,既可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又可实现产业结构调整、升级;统筹城乡发展,积极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形成的产业延伸链是蚕桑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措施。
4.4 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与推广
健全科技创新体系,加快新品种、新技术的研发。以云南省科研院所、高校为主体,建立云南蚕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联合国内外产、学、研相关单位协同攻关,重点解决云南省蚕业发展亟待解决的良种和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问题。加快培育产量高、质量优、抗性强的桑、蚕新品种和产业发展关键技术、蚕桑病虫害综合防控技术的研究开发,加大桑、蚕新产品的开发、综合利用和精深加工技术研发。大力推广应用标准化的小蚕共育和方格蔟上蔟技术、省力化养蚕和桑园间套种等先进实用技术,加快新型蚕药和蚕机具的研发或引用。形成并主推“优质丰产桑园建设、病虫害统防统治、小蚕共育、大蚕省力化、上蔟蔟具优良化” 等主要技术措施,并上升为桑、蚕、种、茧、丝等地方标准,建立健全质量标准化体系。加大对省力化、规模化生产方面实用技术开发的投资和支持力度,提升蚕桑生产的技术水平。
4.5 融入国家“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
2013年9月和10月习近平主席在出访中亚和东南亚国家期间,先后提出的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重大倡议(简称“一带一路”),得到国际社会的高度关注[2-3]。按照中央布署,国家制定了“一带一路”总体规划[9],其中,中国—南亚—西亚经济带:通过云南、广西连接巴基斯坦、印度、缅甸、泰国、老挝、柬埔寨、马来西亚、越南、新加坡等国家;通过亚欧大陆桥的南线分支连接巴基斯坦、阿富汗、伊朗、土耳其等国家。印度、巴基斯坦、缅甸等是丝绸传统消费国家,受中国丝绸文化影响渊远流长,云南省作为国家“一带一路”“孟、中、印、缅经济走廊”“东盟自由贸易区”战略发展的重要省份,将蚕桑产业融入“一带一路”的战略发展,融入世界经济一体化发展,将会给提升云南省蚕桑产业带来最佳发展机遇。
[1] 云南省地方志编纂委员会.云南省志·卷二十二 农业志[M].昆明:云南人民出版社, 1991:266-277.
[2] 赵明.弘扬人民友谊共同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N].人民日报,2013-09-08(1).
[3] 佚名.国家主席习近平在印度尼西亚国会发表重要演讲[EB/OL]. 中国新闻网,(2013-10-03).http://www.chinanews.com/gn/2013/10-03/5344133.shtml.
[4] 佚名.云南全省桑蚕产业发展迅猛[EB/OL].中国行业研究网,(2013-08-15).http://www.chinairn.com/news/20130815/150 958222.html.
[5] 姜红.2014年云南蚕桑综合效益显著提高[EB/OL].云南农业信息网,(2015-01-07).http://www.hhlxagri.gov.cn/news7993/20150107/5420336.shtml.
[6] 封槐松.2014年全国家蚕生产情况统计汇总表[J].中国蚕业,2015,36(4):92-94.
[7] 姜红.2014年全省蚕桑加工品量价有涨有跌[EB/OL].云南农业信息网,(2015-01-07).http://www.kmdcagri.gov.cn/news7993/20150107/5420348.shtml.
[8] 姜红.云南蚕茧产量跃居全国第四[EB/OL].云南农业信息网,(2015-01-06).http://www.ztagri.gov.cn/news7993/20150106/5418886.shtml.
[9] 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经国务院授权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EB/OL].新华网,(2015-03-28)[2015-06-08].http://news.xinhuanet.com/gangao/2015-06/08/c_127890670.htm.
2015-09-02;接受日期:2015-11-20
[S88-9]
C
1007-0982(2016)01-0041-04
第1作者信息:杨琼臻(1963—),男,云南祥云,大专,高级农艺师。 Tel:18987232531,E-mail:xycsz0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