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托专业建设平台助力高职青年教师成长初探
2016-02-07李方桥
李方桥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依托专业建设平台助力高职青年教师成长初探
李方桥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湖北 宜昌 443000)
在高职“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的实践中,依托专业建设平台,从专业建设机制、人才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构建及课程开发、实践条件建设、“双师”结构教师团队、服务地方产业等方面对青年教师的培养进行了探索,以期为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专业建设平台;高职;青年教师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国发〔2014〕19号)要求,进一步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促进职业学校教师专业发展,提升教师实践教学水平。教育部副部长鲁昕在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5年年会上的讲话中指出:“要更加强调聚焦内涵建设”,“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健全专任教师培养培训制度”。由此可见,对于高等职业院校来说,“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特别是青年教师“双师型”队伍建设,直接关系到高等职业院校的办学质量,是高职院校内涵建设的主要内容之一,是高职院校发展的根本所在。
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作为2006年新开办专业,从2009年起连续引进了8名青年教师,该专业在2011年获得教育部财政部关于“支持高等职业学校提升专业服务产业发展能力”项目,同时,作为首批“湖北省普通高等学校战略性新兴(支柱)产业人才培养计划项目”专业,在专业建设上大胆探索,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制定“双师型”队伍培养目标,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一、青年教师自身现状分析
1.现代职教理念的缺乏
高职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都具有本科或研究生学历,理论水平高,知识面广,有较扎实的基础理论知识,创新意识强,自身所接受的都是学科型教育。所采用的教学方法大多是模仿自己学生时代所接受的教育模式。而高等职业教育主要是培养适应职业工作岗位需要,具有良好职业素养和创新精神、创业意识,具备职业岗位能力,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高素质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青年教师往往对高职教育的特点及培养目标缺乏清晰的认识,对人才培养模式不理解,对当今教育的发展、教育对象的变化以及教与学的关系没有全新的认识,没有“以学生为中心,以能力为本位,以行业需求为导向”的现代职业教育理念。
2.实践教学能力不足
青年教师大学或研究生毕业后就直接上岗,基本没有企业的实践经历,缺乏过硬的专业实践技能,不了解企业的岗位需求,不了解理论知识在企业实践工作中的应用,同时,没有受过企业文化的熏陶,无法理解企业文化的实质和内涵。致使在教学过程中不能把企业文化、岗位工作标准、实践操作技能融入到课程中,不能体现教学的实用性和针对性,更难以对学生的职业生涯规划作出正确地指导。
3.教学经验欠缺
高职院校引进的青年教师主要考虑专业对口,极少是师范类专业毕业的学生,没有受过正规师范教育和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教育理论知识和实践相对缺乏,虽然都有短期的入职培训,但一般培训形式简单、内容单一、缺乏针对性和系统性。致使青年教师教学方法不当,在教学设计、课堂组织、教学管理、考试测评、课堂掌控、师生关系等方面不能很好地把控,造成教学效果不理想,学生认可度不高。
二、以专业建设为依托助力青年教师成长
1.“四方四层、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机制,助力青年教师融入行业企业
学院以“合作办学、合作育人、合作就业、合作发展”为主线,牵头组建了由政府部门、行业协会、合作企业、职业院校共同组成的宜昌首家教育集团“三峡职教集团”,教育集团理事会下设产学合作委员会、精细化工委员会、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形成“四方四层”校企合作专业建设组织架构。构建“人才共育、过程共管、成果共享、责任共担”的紧密型校企合作专业建设长效机制(见图1)。
图1 “四方四层、行业指导、校企一体”的专业建设机制
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在化工行业主管部门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的指导下,联合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湖北宜化集团有限公司、湖北三宁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等化工企业成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并实行“双主任”制度,即宜昌市经济和信息化委员会主任和学院相关领导共同担任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主任,成员中校内与校外比为3∶7。共同指导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在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主要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深度融合,签定联合办学协议,实施订单培养,企业的所有资源与学院共享,形成一体化办学模式。
所有专任教师全程参与联合办学,订单培养,创新专业建设模式,了解企业需求,企业的厂房车间既是学生的实践训练基地,也是教师的培训基地。部分实训课程直接在企业进行教学,由青年教师和企业兼职教师共同教学,让青年教师融入行业企业,感受企业文化的内涵,了解企业的工作流程和岗位需求,并进一步提高实践操作技能,教学相长,得到了锻炼。
2.创新“两环境、三阶段、四融通”人才培养模式
紧紧围绕宜昌市千亿产业发展,以湖北磷化工产业集群为依托,在三峡职教集团和应用化工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深度融合,实施订单培养,通过对具体职业岗位分析,确定职业岗位核心能力,完成专业定位及课程设置。为实现人才培养目标,坚持人才培养与产业发展相适应的原则,形成了“两环境、三阶段、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见图2)。
图2 “两环境、三阶段、四融通”的人才培养模式[1]
所有专任教师都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执行者,全程参与专业调研,具体责任到人,二人一组分别进行产业背景调研、企业需求调研、用人单位调研、人才市场调研、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调研、职业标准调研、毕业生跟踪调研等,并进行调研分析,分别就社会背景、人才需求、专业服务面向、专业培养目标、岗位典型工作任务、职业能力等进行分析,写出详细的调研分析报告。通过调研、分析、总结使青年教师进一步加强了对行业企业的认识,了解了企业岗位设置、人员配备、岗位工作任务、岗位人员知识及技能要求,从业学历层次、基本素质要求等相关资料及行业发展的新趋势,融入企业生产全过程,全面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及实践教学能力。
3.构建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引入行业标准开发项目化课程,全面提升青年教师业务能力
在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下,根据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有限公司签定的订单培养协议,与企业合作,共同制定了人才培养方案,对应职业标准,构建职业能力教学主线。形成了基于化工职业标准工学结合一体化的课程体系和教材内容,实现了专业教学要求和岗位技能需求的对接。
在调研岗位要求的基础上,结合化工行业标准,实现专业课程内容与岗位技术标准对接。在专业人才培养方案中将化工总控工、化学检验工等的职业技能要求融合到《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磷化工检测技术》课程中,开发任务驱动、项目导向的课程。
由校内专任教师与企业兼职教师结对形成“双师型”课程“双负责人”,按照“专业调研—确立职业岗位群—进行工作任务与职业能力分析—提炼典型工作任务—确定行动领域—学习领域”课程开发流程[2],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制订了《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磷化工检测技术》、《离子膜烧碱生产技术》、《精细磷化工生产技术》和《化工设备维护》课程教学标准。开发完成了《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离子膜烧碱生产技术》、《磷化工检测技术》、《基础化学》等校本教材。编写了《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磷化工检测技术》、《离子膜烧碱生产技术》、《精细磷化工生产技术》的教学大纲。其中《化工单元操作技术》、《磷化工检测技术》、《离子膜烧碱生产技术》均建成校级精品课程,同时《磷化工检测技术》在学校首批项目化课程改革验收中获得优秀,并发表了多篇教研教改论文,全面提升了青年教师的业务能力。
4.承担实践条件建设任务,提升青年教师双师素质
根据职业能力需求,按认知与体验、岗位实训与技能考证、综合模拟实训与生产顶岗实习三个阶段构建递进式实践教学体系。校内采取“教学做一体化”教学模式,校外实践由专兼职教师共同担任技能课程教学与指导工作,将学生岗位训练与综合训练、实践训练和技能鉴定、专业模拟和专业实战有机结合,提高学生的职业综合能力与创新能力。
在新建的化工仿真实训室,实现了校内工厂情境化训练,可满足宜昌市内骨干化工企业的生产过程仿真,达到仿真工位50个。其次,化工生产实训车间,有间歇反应实训装置及管道拆装实训装置,建成了融教学、生产、技能培训、职业技能鉴定和职业素质培养于一体的校内“教学工厂”。同时,校企合作,制定了实训室文化建设方案,营造浓厚的岗位氛围。
青年教师作为实践条件建设的主力,全程参与实践教学体系构建,确定实践教学目标,对实践职业能力归纳分析,设置实践教学体系中的课程,整合实践课程教学内容,确定实训项目,建立实践教学评价体系。负责形成实训室项目建设方案,并全程参与招投标及后续设备安装、调试、培训、维护等工作,让青年教师逐步成为实践基地的建设者和总设计师,提升了青年教师的实践能力。
5.培养、引进和聘用相结合,打造高水平的“双师结构”教学团队
学校制定师资队伍建设规划,安排专项资金,开展青年教师质量培养工程、骨干教师培养工程、兼职教师培养工程,创新了“引、聘、训、评”闭环培训系统。制定教师下企业顶岗、挂职锻炼及技术研发等实施方案,出台教师教学实践能力考核办法,有效促进了“双师”素质提升。同时将技能大赛、教学竞赛、学生参与企业职工各种竞赛与项目建设结合起来,用竞赛促进课程改革,调动教师参与教学改革的积极性。
通过开展“走出去、请进来”的学习方法,推动项目化教学改革。借助校企合作管理平台,在人才培养模式实施中与企业形成三种对接机制。一是建立专业共建机制,组建企业专家、校内专业教师参加的专业指导委员会,共同构建了工学结合一体化课程体系;二是施行校企互派交流机制,根据专业建设需要,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全程参与课程改革、专业建设、校内教师定期进入企业访问、顶岗实践;三是实训基地共建共享机制,专业教师与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论证建设方案,共同制定建设标准,共同进行现场管理。
通过几年的建设,应用化工技术专业培养了1名专业带头人,聘请了1名专业带头人,培养了3名专业骨干教师,通过顶岗、挂职锻炼等途径,培养双师素质教师4人,聘请企业兼职教师12人。基本建立了专兼结合的教学团队建设机制,初步形成了一支专兼结合、结构合理的社会服务“专家型”、教育教学“双师型”教学团队。现有教师25人,其中专任教师13人,兼职教师12人,专兼职教师比例接近1∶1。
6.发挥专业优势,服务地方产业,提升青年教师科研及服务能力
学校是省劳动和社会保障厅批准的国家职业技能鉴定所,宜昌市职业技能第九鉴定培训考试基地。2012、2013年为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进行新员工入职培训共800多人次。同时完成54名员工为期三年的学历培训。毕业生近三年一次性就业率稳定在99%,专业对口率达95%以上,双证书获取率达到100%。学院有相当一部分学生刚走上工作岗位不久就成为企业的技术尖子。
组建技术服务团队,学校选派专业教师到化工及相关企业调研,了解企业生产过程中急需解决的问题,提出解决问题的可行性方案。争取各级科研课题,邀请企业工程技术人员共同研究。完善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中心运行管理制度,采取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充分发挥各个职教集团成员学校技术开发与咨询服务中心的功能,为企业、社会提供更优的技术服务。改造、优化学校现有专业实验实训室,使职教集团内职业院校专业实验实训室在服务自身教学的同时,满足了企业在产品开发过程中的需求。
2013年4月学院专任教师与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合作申请“新型滴灌专用有机—无机固体肥料的研究”科研项目。有7名专任教师受聘为湖北兴发化工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技术顾问,长期为企业进行多方位的技术服务,部分教师与多家企业合作进行技术研究和开发,同时有多名教师入围宜昌市化工专家库成员,广泛参与宜昌市化工企业技术评审、成果鉴定等工作。这些工作都大大提升了教师特别是青年教师服务社会的能力,同时也提高了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的社会影响力。
三、小 结
总之,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显得尤为关键与迫切[3]。2016年5月13日,教育部、国资委等七部委正式印发的《职业学校教师企业实践规定》指出:“组织教师企业实践,是加强职业学校‘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实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人才培养模式,提高职业教育质量的重要举措”。
我校应用化工技术专业依托专业建设平台,与企业互兼互聘,培养了一支基础理论扎实、教学实践能力突出的结构合理的“双师型”师资队伍,特别是为青年教师更快地成长成“走进行业的先行者”、“课程建设的主持者”、“实践基地的设计者”、“教学资源的开发者”、“专为建设的主导者”做了一些探索和实践,以期为高等职业院校青年教师培养工作贡献绵薄之力。
[1] 李方桥.应用化工技术专业“2+1”人才培养模式研究与实践[J].中国职业技术教育,2013,(32):34-35.
[2] 米帅,王明霄,时超.基于专业建设的高校年轻教师成长实践探索[J].西部素质教育,2015,(12):9-11.
[3] 江玉芬.新形势下高职院校青年教师培养的思路与对策研究[J].时代教育,2015,(15):247-248.
2016-08-25
李方桥(1973-),女,湖北三峡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应用化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