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2016-02-07翟春媛
翟春媛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成因及防范措施
翟春媛
地震次生火灾是由于地震破坏而引起的一种特殊的火灾,有着不同于普通火灾的诸多特性,本文通过对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特点和成因进行分析研究,提升人们对地震次生火灾的认知能力,从而进一步总结防范措施,达到减少地震次生火灾的目的。
地震 次生火灾 成因 防范
1 前言
地震是人类面临的造成人身伤亡和经济损失最为严重的自然灾害之一,而因地震所诱发的次生灾害也不可小视,次生火灾的发生率也是极高的,造成的损失也是严重的。据相关资料记载,历史上因大地震引发大面积火灾,所造成的损失并不亚于地震本身的直接损失。1995年1月17日发生在日本的阪神淡路大地震,造成5466人死亡, 3.5万人受伤,几十万人无家可归,受灾人口达140万人,直接经济损失达1000亿美元。据统计,在这次地震中除因房屋倒塌引起大量伤亡外,占比最大的则是因地震诱发的次生火灾而造成的损失。由于煤气管道破裂,使煤气泄露,引起熊熊大火,房屋设计中木结构材料的大量使用,更增加了火灾造成的损失。这次地震共引发火灾531起,烧毁建筑面积100万平方米,18万栋房屋倒塌或严重损坏,在全部死亡人数中,约有10%是因火灾遇难的。阪神淡路大地震火灾的惨痛教训,进一步说明在现代化的大都市,一旦发生破坏性地震,其次生火灾是绝对不能忽视的。我国处于地震多发地带,随着城市化进程不断加快,城市建设的脆弱性愈加凸显,开展对地震次生灾害--火灾进行研究,对减轻震灾损失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2 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特点
虽然地震次生火灾有着与普通火灾相同的共性,但又与一般火灾不同,有其自身的特点。因地震的不可预知性,相伴而生的地震次生火灾具有突发性,难以预防。地震后,扑救地震次生火灾要受到建筑物倒塌、道路堵塞、桥梁损坏、市政供水管网或灭火救援设施破坏、通讯不畅、供电中断、气候条件恶劣等诸多不利因素的影响,扑救地震次生火灾要比普通火灾复杂得多,呈现火灾扑救的复杂性。由于地震引发的众多次生灾害及人员伤亡使救护及救灾工作交织在一起,更增加了火灾的扑救难度。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往往起火原因复杂多样,地震波及范围广,地震次生火灾往往会同时形成多个起火点,或者不同类型的火灾在同一时间发生,呈现多发性、密集性的特点,一旦扑救不及时,极易蔓延,造成火烧连营。要有效地预防地震次生火灾,首先必须了解其成因,从而有针对性地采取防范措施。
3 地震诱发火灾的成因
因地震而发生的火灾不同于普通火灾,既有使用明火引发的火灾,也有因电气线路和设备损坏产生火花引发的火灾,还有易燃易爆品爆炸引起的火灾,更有化学试剂反应引发的火灾等等。但是地震次生火灾的载体是基础设施,归根到底是由于城市生活基础设施的损坏引起的。因地震而产生的火灾的成因主要包括以下两个方面:
3.1 地震导致房屋建筑的结构性损伤
房屋建筑是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发生的主要载体,地震不仅造成房屋建筑破坏,建筑内部防火系统的完整性也遭到破坏,防火材料、涂料脱离建筑物,使得建筑内部可燃材料直接暴露,丧失防火性能,遇到明火或者电火花,极易引发火灾。
3.2 地震导致生命线工程遭到破坏
城市的生命线工程是能源(电、气、油、热)供应、通讯、交通、供水等系统的总称,这些系统相互独立又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生命线工程受损是引发地震次生灾害--火灾发生的直接原因。能源供应系统因震被破坏就会引发燃油或燃气泄漏,遇到明火或电火花就会成为地震次生火灾的发源地;供电系统因地震断电后匆忙供电,电气线路短路产生的电火花则成为生活用火之外地震次生火灾的点火源;不仅如此,由于供水、供电系统遭到破坏,建筑物内的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等主动防火系统失效,不能及时探测、扑救初期火灾。
4 预防地震次生火灾的防范措施
《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规定:防震减灾工作,实行预防为主、防御与救助相结合的工作方针。要预防并减少城市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必须从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入手,将城市房屋建筑、生命线工程的规划建设同向群众普及抗震防火,灭火救灾知识相结合,采取综合措施有效减少地震次生灾害--火灾的发生。
4.1 将消防规划同城市抗震防灾规划有机结合
上个世纪七十年代海城、唐山大地震后,我国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初就开始着手抗震防灾规划的研究,逐步形成了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中明确要求“在抗震设防区的城市,编制城市总体规划时必须包括城市抗震防灾规划。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的规划范围应当与城市总体规划相一致,并与城市总体规划同步实施”,并对城市交通、通讯、给排水、燃气、电力、热力等生命线系统,及消防、供油网络、医疗等重要设施的规划布局均提出了建设要求。为有效预防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我们在实际工作中要将消防站的布局、消防力量的安排、以及消火栓的设置和城市道路布置等消防规划内容同抗震防灾规划有机结合,从地震火灾预防的角度进行检查论证并做出必要的调整。如消防站应布置在城市责任区适中地点,与周围建筑保持一定的防护距离,主要是防止震后其它房屋倒塌损坏消防站建筑和技术装备,保证消防站本身安全。消防站内的车库、通讯站、值勤宿舍及训练塔等建筑物,要按地震基本烈度提高一级进行防震设计,防止因地震造成营房倒塌,影响灭火救援。
4.2 提高房屋建筑的抗震、防火能力
如前所述,地震造成的房屋建筑破坏,虽不会直接导致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但却是火灾发生蔓延的载体。因此,对房屋建筑实行地震安全性评价并据此进行严格的抗震设防,选用耐火等级高、不燃及导热性差的建筑构件,提高建筑物的耐火等级,加强自动报警系统、自动喷水灭火系统、消火栓系统、防排烟系统、消防电梯、室内消防给水系统等在内的主动防火设施以及防火间距、防火分区、防火涂料等在内的被动防火设施建设,都是提高房屋建筑防御次生火灾的最有效措施。例如:地震中最易因明火引发火灾的厨房,其内部的顶棚、墙面、地板、家具等的装修选材要尽量选用不燃或难燃材料,如须使用可燃材料装修则要外涂阻燃剂处理。
4.3 提高生命线工程的抗震能力
正是基于生命线工程在现代城市中的重要作用,与消防密切相关的燃油或燃气管道、市政消防供水管网、供电系统、通讯设施、城市交通等系统更应加强其抗震能力。按照抗震设防等级标准的要求,生命线工程属于重点设防类建筑,应按高于本地区抗震设防烈度一度的要求加强其抗震措施。
在多震地区或高裂度设防区,应对燃气管道、燃气储罐、原油储罐采取防震、防砸、防泄漏措施,如城市燃气管道宜采用钢管,在居民区进气总管及入户进气支管上应设置“震撼自动关闭阀”,做到地震时自动切断气源。燃气管道应在住宅室内穿墙处或与墙壁连接处采取柔性构造缓冲处理,在转角处采用可伸缩弯曲变形的弹性管连接,以适应地震造成的较大变形或位移,避免因燃气管道折断、破裂而造成燃气泄漏。易燃易爆品储罐的基础应坚实,防止地震时出现的不均匀下沉造成罐体破裂引起火灾或爆炸。
为了防止因大地震中供水系统破坏,
造成供水压力不足或丧失供水能力影响灭火救援,给水管道应采用钢管、灰口铸铁管、预应力混凝土管等强度高、延性好的韧性管材。在管道接口处应采用柔性接头,以吸收更多的场地应变能量。此外,因较大的管道刚度可以抑制周围的土壤变形,还应尽可能选用大管径管道,以降低土壤变形的危害。
城市的供电、变电系统,除建筑物的抗震等级必须满足规范要求外,其电气线路和设备必须采用防护措施,对设备采取防移动,防松动、防破裂、防短路等措施,建筑内的电器设备、照明灯具、电气线路布置也要考虑防止地震中建筑物的震动、变形、位移等导致短路引发火灾事故的因素。
为确保震后城市道路畅通,减少因避难人群造成的街道堵塞,应增设城市绿化带和防火隔离带。城市绿化带不仅可以美化城市,而且在地震发生时可以作为疏散场地,起到防火隔离带的作用。此外,还应利用广场喷泉、公园水池、鱼池和人工湖等作为震后消防水源。
4.4 做好震后防火工作 提升民众对火灾的应对能力
震后的简易防震棚大多是用芦席、油毡、木棍、塑料布等简易材料搭建,稍有不慎就会引发火灾,甚至造成“火烧连营”。在搭建时,棚与棚之间要保持一定距离,留出一定的消防通道;棚内电线要由专业电工统一安装;每户都应准备防火沙箱和水桶等简易灭火设施。同时,要尽快组织建立义务消防队,负责日常的巡逻检查,及时消除火灾隐患,扑救初期火灾。
“有备则无患”,提升应对能力是有效预防地震次生火灾至关重要的一环。我们在加强基础设施抗震能力建设、用火用电管理、救援队伍建设、救援物资储备的基础上,还要大力普及地震消防常识,将宣传防震减灾知识和消防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使广大群众了解和掌握震前、震时、震后的防震、避震知识和火灾自防自救知识,一旦在地震发生而诱发火灾时,能够从容应对。以家庭为例,每个家庭要制定一份家庭防震防火计划,检查并及时消除家里不利于防震、防火的隐患。地震时,要努力做到关火、灭火,才能将地震火灾控制在最小程度。震中有三次关闭火源的最佳机会:一是在大的晃动来临之前的小的晃动之时,平时即便是小的地震也要养成关火的习惯;二是在大的晃动停息的时候,避免发生大的晃动时,因放在炉灶上的水壶、汤锅等滑落造成烫伤;三是在着火之后,在初期火灾火势不大时,利用水或灭火器扑灭,一旦火势越来越大,不能立即扑灭,被困人员要在做好防护措施的情况下利用门窗、通道、楼梯尽快脱险。
5 结语
地震次生火灾是在特定的条件下发生的,它比普通火灾更危险,更难防范,更难控制和扑救。但是只要我们从源头入手,坚持平时和灾时相结合的原则,采取科学有效的防范措施,就可以有效减少地震次生火灾的发生,并将灾害损失降到最低程度。
作者单位:河北省唐山市公安消防支队防火监督处
[1]《中华人民共和国防震减灾法》.
[2]《城市抗震防灾规划管理规定》.
[3]邓建华,城市消防规划学[M],北京,群众出版社,1997.
[4]丁健, 浅谈地震火灾的成因和预防对策[J],科技创新与应用2012.(10):325.
[5]赵成帅,城市地震次生火灾及处置对策[J],防灾科技学院学报,2010,(12)1:30-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