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
2016-02-07颜增玉
颜增玉
(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局,青海海东 810699)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思考与展望
颜增玉
(海东市平安区林业局,青海海东 810699)
由于受到诸多因素的影响,我国的气候环境遭到了严重的破坏。基于此,为了有效预防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的破坏,加强对“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的建设,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生态环境,而且也不同程度的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文章主要从“三北”防护林的背景进行分析,阐述其建设过程中的成就,并提出发展建议,以供参考。
“三北”防护林 体系工程 背景 成就 展望
1 “三北”防护林体系的工程建设的规划背景
20世纪70年代,由于我国北方的大部分地区受到风沙气候条件的影响,形成了严重的气候灾害,使许多地区出现因水土流失而衍生的自然灾害。为了防止水土流失,保护生态环境,我国林业部门提出,建立“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 “三北”主要包括:陕西、甘肃、宁夏、新疆、青海、内蒙古、山西、河北、北京、天津、黑龙江、吉林、辽宁等13个省、市、自治区。其中,包括了超过500个县级城市,总面积达到406.9万km2,占我国土地面积的42.4%。这一工程实施计划自1978年到2050年。其中,造林计划目标约3 560 km2,从而使森林覆盖率提高到14.95%。
2 “三北”防护林中沙尘暴的防治思考
为有效防止草原被沙化及沙尘暴造成的自然环境破坏现象,就要从沙化及沙尘暴的源头抓起,在遵守自然生态环境规律的前提下,恢复植被的生长环境。然而,在进行治理过程中,只靠建造防护林工程体系是远远不够的,由于“三北”地区大多数隶属于干旱与半干旱的草原区,根据这些地区的特点,不易进行大面积的造林。因此,建筑“三北”防护林过程中,应突破原有的以防为主,转向综合整治,遵循以治为主,以防为辅的原则。
3 “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取得的主要成就
3.1 生态环境得到初步的改善
(1)防风固沙效益。在“三北”防护林治理的第1个阶段所营造的防风固沙林业总面积达到476万km2。其中,净治沙面积达到406.9万km2,有近20%的沙化土地得到了有效的治理。
(2)水土保持效益。在防护林治理的第1阶段水土保持林营造面积为553万km2,约有40%左右的水土流失面积得到了治理。
(3)水源涵养效益。在第1阶段防护林总营造的水源涵养面积为110万km2。
(4)保护农田效益。在防护林体系工程的第1阶段所建造的农田防护林面积为213万km2。其中,约有2 130万km2面积的农田林网受到了较好的保护,实现林网化的农田面积超过了六成。
(5)保护牧场效益。在“三北”防护林的第1阶段所营造的牧场面积为37万km2,约有3 103万km2草场的沙化、盐碱化得到了保护和恢复。
3.2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由于“三北”防护林地区的经济基础相对比较薄弱,工农业的生产水平也相对较低,且社会经济结构相对比较单一。然而,通过“三北”防护林工程体系的建立,能够带动许多地域的经济发展与防护林建设,并在保障生态环境的同时,促进了当地经济的发展,提高了当地农民的人均收入。
4 对“三北”防护林经济体系的展望
在“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过程中,要总结经验和教训。
(1)“三北”防护林建设地区的模拟植被应坚持以自然植被的群落结构为基础进行建设。模拟的自然植被应包含:稳定的人工林、天然次生林、天然林及与当地的生态环境相适应的所有植被类型。
(2)有效将实施抗旱集流造林技术作为“三北”防护林地区植被建设的核心。
(3)以人工植树造林为主要手段,积极开展“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建设。
5 结语
“三北”防护林体系工程是一项“为民造福”、“为国分忧”的工程体系,不仅能够有效的改善我国生态环境,而且也在不同程度上促进全球生态环境的改善。因此,要积极的采取措施,并运用新的科学技术,加快“三北”防护林工程建设。
[1] 王丽,何君,韩蕊,等.关于齐齐哈尔地区“三北”防护林五期工程建设的思考.中国西部科技,2011,(20):132
[2] 党普兴.林业生态工程综合后评价指标体系与定量评价方法研究—以三北防护林体系建设四期工程第一阶段为例.西北林学院学报,2014,(01):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