澄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2016-02-06许杨洁
石 茹,许杨洁,赵 婷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农业局,渭南 715200)
澄城县农作物秸秆综合利用现状及对策
石 茹,许杨洁,赵 婷
(陕西省渭南市澄城县农业局,渭南 715200)
摘 要:澄城县是关中平原一个典型的农业县,秸秆资源丰富,文章分析了澄城县的秸秆综合利用现状、主要利用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提出了发展秸秆综合利用产业的建议。
关键词:秸秆 综合利用 现状 对策
农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营养和可利用的化学成分,在建设生态文明的新形势下,大力提高秸秆综合利用率,减少二氧化碳排放,改善能源结构,为发展生态型、节约型和经济型农业奠定基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1 秸秆综合利用现状
1.1资源量
根据2015年澄城县农作物播种面积和粮食总产量,推算其年均农作物秸秆资源总量为21.57万t,秸秆品种以小麦、玉米、油菜为主。其中小麦秸秆约为6.96万t,玉米秸秆约为12.48万t,油菜秸秆约为1.08万t,其它作物秸秆约为1.05万t。
1.2主要利用途径
(1)秸秆还田。秸秆中含有大量元素和微量元素,秸秆还田是将秸秆用作肥料的具体表现。每100 kg鲜秸秆中含氮0.48 kg,磷0.38 kg,钾1.67 kg,相当于2.4 kg氮肥,3.8 kg磷肥,3.4 kg钾肥[1]。若将100 kg秸秆还田,相当于给土壤施入标准肥10 kg以上,土壤有机质可以提高0.01%,增加土壤的透气性、蓄水保墒能力。
(2)秸秆饲料。澄城县作为百万头生猪大县之一,对饲料的需求量大。作物秸秆中含有丰富的养分,其粗蛋白、粗纤维、粗脂肪等成分均可被牲畜消化利用[2],尤其是玉米秸秆。
(3)秸秆能。秸秆能源化主要通过直接燃烧和秸秆沼气。研究发现,玉米秸秆的热值为15.67 MJ/kg,约为标准煤的1/2。在澄城县,秸秆直接燃烧是作为燃料的主要利用形式,部分农民将收回的秸秆作为干柴,用于日常生活。
在新农村全面建设下,将沼气通过管道输送到各家各户,有效利用秸秆资源。目前,王庄水洼等个别村子已形成了“果畜沼粮”生态循环的农业发展模式。
2 存在问题
(1)秸秆焚烧现象严重。一方面人们的观念意识没有转变,没有变废为宝的概念;另一方面,由于农村劳动力偏少、回收成本过大,农民不愿意在秸秆处理上做过多地投资。
(2)秸秆利用的产业链过短。目前县综合利用秸秆的企业均为小型企业,没有形成大规模、标准化的集约式发展,而青贮氨化、秸秆气化等有效利用形式需要依靠产业基础,需要现代化的大型设备。此外,澄城县的农业生产仍以简单的家庭作坊为单位,农民自身投资难以承担。
(3)政府尚未出台有关秸秆综合利用的相关补贴政策。政府及其相关部门对秸秆利用只停留在广泛宣传和监督的层面,缺乏实质性的补贴政策,从而导致农民的关注度低、积极性差,对秸秆的处理依然采用焚烧等较原始的方法。
(4)秸秆综合利用项目过少。秸秆利用方法虽然多,但是在澄城县广为宣传的仅是传统的秸秆还田,技术含量低,秸秆综合利用上的项目少,导致资金缺乏,创新性不够,不能满足大面积、广覆盖、高效利用的要求。
3 对策
3.1提高全民认识
政府和相关部门要高度重视秸秆综合利用的问题,利用多种形式和渠道加大宣传,强化舆论导向,树立典型,让农民重新认识秸秆,高效利用秸秆,使保护环境和节约资源逐渐成为政府部门和农民的自觉行为。
3.2强化政府责任和管理
农民是秸秆综合利用的执行者,政府是秸秆利用的指导者和监督者,二者紧密相连。因此,在秸秆利用中要充分发挥政府的指导作用。
3.3发展新型经营模式
传统的以家庭为单位的小作坊并不能使秸秆的综合利用率得以提高,必须通过调动广大农民群众的积极性,发展新型经营主体,在政策资助的基础上,多途径融资,发展一批带动力强的大型秸秆利用的龙头企业,提高农业生产化水平,可采取“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企业”“家庭农场+企业”等形式,创新产业化经营模式,使秸秆综合利用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和社会化。
3.4设立秸秆综合利用专项资金
秸秆收集和处理都需要以及秸秆利用技术的推广、重大项目的建设都需要资金的支撑。为此,一方面要争取国家和省市相关项目,另一方面,要针对本地实际,给予一些优惠政策和补贴,拓宽秸秆综合利用融资渠道,使企业能维持健康发展的态势。
3.5完善服务保障体系
构建完善的服务保障体系有利于秸秆综合利用工作顺利地进行。要从秸秆利用的各环节出发,提供切实需要的技术和服务,全面提升秸秆还田、秸秆产业化综合利用。一是密切联系农机部门,努力争取一些在农业机械供应及维修、金融、保险等方面提供服务;二是根据当地实际情况,可以建立起县镇二级服务网络,将秸秆利用的新技术和市场需求状况及时反应到户;三是针对秸秆分布广,收集运输难等客观问题,建立相对完善的农作物秸秆物流服务体系,提高秸秆利用率。
参考文献
[1] 孙万刚,王同燕,梅林.山东省农作物秸秆利用的现状和建议.山东农业科学,2008,(6)113~115
[2] 杨柳,范成五,秦松. 贵州秸秆资源综合利用现状和对策.贵州农业科学,2012,40(5)109~1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