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老杂志的前世今生
2016-02-06吕冠兰
■ 吕冠兰
一本老杂志的前世今生
■ 吕冠兰
这本老杂志叫《进步青年》,它刊于1951年,现在已经少有人听说,离现在已经有六十五年的历史。不过,要说起它的前身《中学生》,那可是鼎鼎大名。
《中学生》杂志创刊于1930 年1月,由我国著名教育家夏丐尊、叶圣陶先生主办,由当时著名的书店——上海开明书店出版。当时,正值国民党露出反革命面孔,开始大规模屠杀共产党和进步人士之时,共产党的工作被迫转入地下,全国的革命形势很是严峻,失业辍学的青年很多,他们“彷徨于纷叉的歧路,饥渴于辽阔的荒原”(《中学生》创刊词),因此,夏叶二人创办《中学生》,“我们是有志于此而奋起的。我们愿借此志对全国数十万的中学生诸君,有所贡献”,力图叫醒中学生,让中学生奋起努力,为实现中国的独立自由而奋斗。在夏叶二人的辛苦努力下,《中学生》杂志逐渐叫响全国,并得到当时许多作家的支持,巴金、茅盾、郭沫若、朱光潜、朱自清、夏衍、丰子恺、吕叔湘、臧克家、孙犁等在现当代文学史上鼎鼎大名的作家都曾为《中学生》供过稿。
1949年初,《中学生》杂志创始人之一的叶圣陶先生,作为当时著名的民主人士,迁往北平参加了建国会议。《中学生》杂志也被带到北平,开始出版杂志的北平版。根据当时的要求,时代要进步,人人要进步,中学生也要成长和提高,成为“进步青年”,为新中国的新时期建设贡献力量,因此,北平版的《中学生》杂志便更名为《进步青年》。1949年的10月,值中华人民共和国开国之时,《中学生》和《进步青年》正式合并,成为新版的《进步青年》,以向开国大典献礼。不过,新版也注明,“原《中学生》杂志,总216期”,从此,《中学生》以《进步青年》的身份出现。像这本《进步青年》,便有“原名《中学生》”的字样,并标注有出版期数,为1951年的合订本,从第234期到第242期,共11期,出版社为开明书店(其前身即上海开明书店)。
1950年,开明书店迁往北京,经出版总署撮合,准备和青年出版社合并,这便是后来的中国青年出版社,划归中共团中央领导。而其出版的刊物读者群也发生变化,主要针对少年儿童,于是,《进步青年》刊名取消,只出版到1951年的年底,《中学生》复刊,从1952年3月开始发行,首印10万册,成为当时发行量较大的杂志之一。所以,这本1951年的《进步青年》合订本,不仅是《中学生》杂志中间穿插的一段历史,更是对《进步青年》停刊的一种纪念。
恢复后的《中学生》,以其承担培养我国少年儿童阅读习惯,指引人生方向的重任,受到当时国家领导人的高度重视。1959年8月,时任国家副主席的董必武同志为《中学生》杂志欣然题诗,“逆水行舟用力撑,一蒿松劲退千寻。古云‘此日足可惜’,吾辈更应惜秒阴。”一时成为当时许多中学生的座右铭。1964年,国家领袖毛泽东同志更是为《中学生》题写了刊名,并一直沿用至今。1966年,“文化大革命”发动,全国一片动乱,许多学校停课,学生也开始串联,“上山下乡”。既然没有了中学生,《中学生》也无办刊之必要,杂志于当年停刊。直到“文化大革命”结束以后的1980年1月,《中学生》才又重新复刊,并一直出版至今。
这本叫《进步青年》也叫《中学生》的杂志,不单单是一种旧杂志,它也是新中国历史的见证,穿越六十多年的沧桑,八十多年的光阴,诉说着曾经波澜壮阔的那些年。那些年里,不仅有夏丐尊、叶圣陶等老一辈教育家的辛勤汗水,更有毛泽东、董必武等老一辈革命家的亲切关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