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宋代军旗的多重功能

2016-02-06范爱萍

档案天地 2016年3期
关键词:旗帜敌人战争

■ 范爱萍



宋代军旗的多重功能

■ 范爱萍

旗帜在军事活动中扮演了关键角色,发挥了重要作用。"黄帝振兵,制阵法,设五旗五麾。"可见在黄帝时就已经将旗帜作为战争的一种重要工具。宋代军旗使用的范围进一步拓展,军旗的功能在承袭前代的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完善,不仅发挥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标表定位、传递信息、指示、指挥作战的功能,而且针对利用旗帜提出的作战策略的弱点提出了反旗帜之法,对战争的顺利进行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一、鼓舞士气、稳定军心

战争的残酷性使得将士通过祭祀旗帜来缓解心理压力。在宋代军事活动中,将祭旗提到了比以往更加重要的地位。在出征时举行的祃祭和军中特殊情况下的祭祀,起到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作用。

祭祀牙旗和纛还有着深刻的历史渊源。《兵书》曰:"牙旗者,将军之精。"大将建牙旗,在战争中担任指挥的功能,是"一军之号令"。纛以主兵,是战时必不可少的旗帜。宋纛,即皂旗,"黑质,黑火熖脚,揭以朱枪竿,竿首垂纛"。许洞认为,北方主杀,而大纛"表戎事",因此"以黑于饰,顺其位也"。将士希望旗帜能够充分发挥作用,军队所到之处旗开得胜。因此,祭旗成为一种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重要方式。

宋代,祃祭的对象主要是牙、纛。真宗咸平四年(1001)令太常礼院重新修订祃祭仪,是宋代记载较为完整的祃祭仪式:"所司除地为坛,两壝绕以青绳,张幄帟,置军牙、六纛位版。……军牙以白,六纛以皂。都部署初献,副都部署亚献,部署三献,皆戎服,清斋一宿。将校陪位。礼毕焚币,衅鼓以一牢。"此外,属官还要宣读相应的祝文--《祃牙文》《祭六纛文》。宋代祭旗文该而不烦,向天神说明了此次出征的原因及其正当性,向将士喻以"以直伐曲,以顺讨逆"之理,并且祈祷得到神明帮助,希望"战如风发,攻如河决",所到之处,旗开得胜。这对于坚定将士们作战的信念,激起他们的斗志无疑起了重要的作用。《宋会要辑稿》载咸平四年(1001)宋军出征征讨西夏的《祃牙文》:由于"四夷不庭",所以宋廷"凿门命将,授钺出征",是为"大庇生民",在刚日向神明请示,希望神明保佑将士"所向无前,履险摧坚,一月三捷",假若能够消灭敌人,则都是神明的功劳。《祭六纛文》虽文字不同,但喻以相同之意,不复赘述。

"天地无言,吉凶以象占。"古人认为天地虽不能言,但是可以通过一些相似的现象来表明事情的发展。而在祭旗的过程中,旗帜随风飘动的状态,是军士判断祭旗吉凶的依据。祃祭时,"旗帜指敌或从风举,晖晖终日不绕竿",此大胜之征。人们认为縿不绕竿或旗縿指向敌人则为吉兆,是大胜的征兆。反之,则是凶兆。因此,旗帜"从风举"的状态成为鼓舞军队的士气、坚定军队战胜的信心的重要标志。祭旗且在军中发生"万众起为哗乱"、"士卒未信,下轻其上,妖异数起,众情生畏"的情况下也能够起到稳定军心的作用。此时,主将"择吉时,具牲牢盛馔,震鼓铎之音,以祭牙旗"。在此过程中,若"旌旗皆前指高陵",士兵认为"此得神灵之助",主将将"示众以安其心"。否则"矫说善祥而布之于下",也可稳定军心。

牙、纛均为大将所建,是战争指挥的重要工具之一,是保证战争胜利必不可少的器物。将士祭旗一方面表现了对指挥工具的崇信,另一方面也透露了战争的残酷性。祭旗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舞士气、稳定军心的重要作用。

二、标表定位

"旗帜者,军中之标表也。"旗帜鲜明的色彩使得它成为标表、定位事物的主要工具。宋代,在纷繁的军事活动中,旗帜标表定位的功能主要表现在对人物身份的确认、营队的区别、特殊自然环境状况的标识定位。此外,宋人根据旗帜的标表定位功能制定的相关的应敌、作战、迷惑敌人的策略,对战争的进行起了积极的作用。

(一)身份确认

宋代,每遇军事活动,皇帝授予将领旌节旗帜。大将身份用认旗标表,即书名号于旗上。绍兴元年(1131)岳飞与金战,以"红罗为帜,刺'岳'字于上"。李宝胶西之战大胜,高宗诏奖谕," 书'忠勇李宝'4字,表其旗帜"。绍兴三十三(1163)年金军南侵,王友直与之接战,张"宋忠义将河北王九郎"旗以自表。

(二)标表队伍

标表队伍一方面便于区别而不致混淆,另一方面在作战中知军之所在。在行军中或驻扎时,认旗都充当标识队伍的作用,以免各营队相互混杂。《武经总要》中载:行军中,凡步兵,每队给一旗,每队都不同,"骑队等旗,别样制造",各领其队。这些认旗,"行则引队,住则立于队前(或作倒)"。

由于各营队建立自己的旗帜,不仅令本军士兵知其所在,同时也就向敌方透露了该营队士兵数量及其战斗力。敌方得知其部队的战斗力,一般会据此调整原有的计划。如:宋初,契丹攻宋,杨业多次败之,自是"见业旌旗",即引去。魏胜为骁勇善战之将而闻名于金军,金军望见"山东魏胜"之旗便退走。魏胜利用敌人的这种心理,嘱咐部下先制"旗十数,书其姓名,密付诸将,遇鏖战即揭之",金军每见悉避走。可见利用敌人怯某军的方法,成为退敌的一种战略。

此外,战争双方经常增加旗帜以迷惑对方。雍熙北伐时,张齐贤约潘美来会战辽军,但由于种种原因美未北上,齐贤就利用多张旗帜而造成并师到来的假象从而达到迷惑辽军的效果。他"中夜发兵二百,人持一帜,负一束刍",在城外"列帜然刍"。辽兵遥见火光中有旗帜,意谓并师至矣,骇而北走。 军队改易旗帜,使对方不设防备或者不能辨认本军队旗而导致失败。淳化四年(993)李顺起义,郭延濬讨之,擒其探骑而尽得机事,于是延濬"易旗变号",顺军不知而大败。庆历二年(1042)宋军与西夏战,张亢觉得万胜军(即"东军")皆京师新募市井无赖子弟,疲耎不能战,因此易之以勇悍的虎翼卒。但张亢以东军旗标表误贼。贼果趋东军而来,贼大溃。敌人也用旗帜标表的功能迷惑宋军。华岳在分析宋军战争失败的原因时讲到:宋将田俊迈被擒后,"虏人出我颍河、安丰之兵,尽用吾军之旗帜,而吾军每败于辨认之不真",导致失败。

(三)标识方位

旗帜由于其鲜明的色彩而易于辨认,所以对于人视觉范围内的事物可以进行粗略的定位。在讲武和战争中,主要通过五方旗来标识方位。讲武前,"诸营将校各分方位。立旗以自表,东军立青旗,西军白旗,南军赤,北军黑;大将居于中,立黄牙旗以为四旗之主"。行军中也通过五方旗标识敌军出现的方位以便这一方面军应对。"若南方有贼,大将军赤旗以应之;东方有贼,则举青旗以应之;西方有贼,则举白旗以应之;北方有贼,则举黑旗以应之;无战常偃之。"

行军及驻扎过程中放牧,马驴的标识及定位也通过旗帜来完成,当然这是处在人视觉能够达到的范围内。《武经总要》载:"诸营各令作异旗一放马,每队作记旗放驴。牧者各执本营认旗,如须追唤,见旗即知驴马处所。"

旗帜鲜明的色彩、形制的多样、縿面文字书写的便利,利于区分各个等级的将帅,区分不同的营队,使之不易混淆,带来军队管理上的便利。此外,旗帜的这些特点使得军队在行军、驻扎、放牧时,士兵知其所处,以及知其该如何行动。旗帜构成较为完备的军队管理系统,保证了军事活动的顺利进行。

三、传递信息

在通讯设备不发达的时代,军队利用旗帜的标识功能进行信息的近距离传递,其功能突出地表现在驻军、行军中自然环境状况及敌情的传递,行军中命令的传递以及呼索物资信息的传递。

在军队驻扎时,观察并告知将士周边的动静尤其需要侦查是否有敌人来袭显得十分重要,旗帜鲜明的色彩使得其成为传递信息首选的工具。而望楼在战争中充当观察敌情的瞭望口和传递信息的重要据点。驻军时建望楼将所得敌情传递给将士。望子"手执白旗,以候望敌人,无寇常卷旗,寇来则开之,旗杆平则寇近,垂则至矣,寇退徐举之,寇去复卷之"。由于敌人来袭地点未知,因此,望楼"亦频改易,勿常置一处",而且望子也"每日一替之"。通过望子举白旗不仅起到警敌作用,同时通过挥舞旗帜的不同动作来表明敌人距离营寨的距离。因此战争时,军队要取得胜利,首先拔除敌方望楼。建炎四年(1130)金人攻浙西,因山设望楼,军队视其指呼而出战。谢元认为取望楼是胜负的关键,韩世忠率兵拔之,"立赤帜",敌人失去望子所传递的信息,乱而败之。

此外,于山上高处遣兵观察敌情,也是通过旗帜来传达信息。端拱二年(989)太宗诏群臣各言边事,宋琪上疏:"山上列白帜以望之,戎马之来,二十里外可悉数也。"白帜即士兵所指示的旗帜,士兵通过挥舞旗帜将所观察到的敌情告知军队。绍兴三十一年(1161)金军南侵犯瓜州,刘锜使人持黄、白帜登高山望之,戒之曰:"贼至举白帜,合战举二帜,胜则举黄帜。"

宋代行军中,军队通过五色旗传递路经之地的自然地理情况和敌军情况。太平兴国五年(980),太宗命曹翰修雄覇州、平戎破虏乾宁等军城池,他利用五色旗警敌和告知将士前方自然环境状况:"前有林木则举青旂,烟火举赤旂,寇兵举白旂,陂泽举黑旂,丘陵举黄旂",最终数旬功毕,归颍州。

自然地理情况通过五色旗来标明,而敌人情况通过红、白幡来标明。军前及左右下道各10里之内,5人为一部,他们持一白幡,一绛幡,"见骑贼举绛幡,见步贼举白幡"。如果侦查到贼在百人以下,"举幡";如果在百人以上,"举幡大呼",且部中主者遣疾马往视。此外,探骑也通过举旗来接应所获得的军情。在军行前后及左右肋上5里,著探马两骑,10里加两骑,15里更加两骑,至30用12骑,前后为一道。其乘马人,每令遥相见,常接高行。他们各执一方面旗,"无贼则卷,有贼则舒,以次递应至大军。大军见旗展,则知贼至,主将则"择利便设机应变"。

"凡兵体尚静恶喧,静则有序,喧则必乱。"在军事活动中,语声难彻,故旗帜代替了人的语言将信息传达给他人。军行在路,若要唤人及进退止息,"令每队取晓事者两人,一人执小绯旗子,于本队外傍行,去队十步以为望;一人专听待唤。"其传递信息的方式也是通过举旗的动作来完成。"如去贼近,即递相暗报。欲令止息,即卧旗子,当队下即住。候见旗立,即速行。或要抽退,令旗子不住前招。"大军首尾处各差小校传递"主将处分","他人不得辄传声"。

在军事作战中,如果遇到特殊情况,旗帜传达信息的功能也得到突出的彰显。战时,如果遇到物资缺乏,那么城上的军士通过旗帜来示意城下的人,以通知他们准备。《武经总要》载:在城上,每将各立一典掌,呼索百用。他们"先作小旗数十枚",有呼索,即"大书物名",贴其于上,举以示城下。通过书写名物贴于旗上的方式,能够使城下的军士更加清楚他们所需的物资而不需辨认图案,更加便利了信息的传递。

旗帜色彩鲜明,形制多样,使其构成了近距离信息传递系统。由于人类视觉在近距离范围内的观察、辨认优势,使旗帜在出征、行军、驻军时充分发挥传递信息的作用,并且利用骑兵的速度延伸了视力,减少了自然环境的影响,构成了较为完善的军事活动中近距离信息传递系统。

四、指挥作战

旗帜作为指挥工具之一,起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军政》曰:"言不相闻,故为金鼓;视不相见,故为旌旗。夫金鼓旌旗者,一人之耳目也。人既专一,则勇者不得独进,怯者不得独退,此用众之法也。"作战时用动作来指挥会看不见或看不清,所以设置旌旗来指挥作战。金鼓和旌旗都是用来统一士兵的视听、统一作战的。因此,在军队训练及战争中一直"三令五申",要求士兵"视旌旗"。

宋代,旗帜的指挥功能在承袭前代功能的基础上更加完善。指挥者通过旗帜的舒卷、麾举旗帜的次数及动作来指挥将士行动。《武经总要·旗例》点明了旗帜在使用中的法则:第一,通过麾举旗帜的次数及动作召集士兵。第二,通过旗帜的舒卷、麾举指示士兵的行动。在实践中,宋代用于指挥的旗帜主要是五方旗。凡战,视五方旗以节进退。五方旗指挥作战指令大体有:指挥行动、变阵。

宋代,大将建五方旗,并且通过举五方旗来指挥士兵的行动。太平兴国二年(977)于城西杨村大阅,曹翰分布士伍,南北绵互二十里,"建五色旗以号令",将卒望其所举为进退之节。真宗咸平二年(999)大阅,"殿前都指挥使王超执五方旗以节进退"。

五行思想影响到阵法,建立与五方旗相对应的五方阵旗。宋代,"青旗代表直阵,白旗代表方阵,赤旗代表锐阵,黑旗代表曲阵,黄旗代表圆阵。凡阵,递为客主,先举者为主,从五行相胜之法为阵以应之"。宋代讲武大阅中大致遵循此法,只是在个别地方有差别。在鼓与旗的配合指挥下,"四鼓,举白旗,中军鼓声旗应,变方阵为备敌之形。五鼓,举黄旗,变圆阵为自环内固之形。二鼓,举赤旗,变锐阵"。其他大阅运用此法,就不复赘述。

由于指挥作战旗帜之法相对固定化,一旦此法为敌人所获取,则后果不可估量。华岳就曾感叹道:"利害之不秘,兵家之大患也!"针对这种情况他提出"昔以此鼓旗而招将帅,今反以此旗而招士卒",以误贼人之所已闻;"昔以此旗而招统制官,今反以此旗而招部队将",以误贼人之所测识。同时他举出具体使用的实例,"昔焉江鄂之旗五色而红脚,今则易之以他色,而复用青、黄、白、黑之脚"。此外,他还提出:"昔以青为左、白为右,今则以青为白,使敌人不得以知吾左右之名;昔以青为直、黑为曲,今则以黑为青,使敌人不得以知吾曲直之势。"华岳听过更易旗帜麾举的动作及旗帜的色彩来弥补旗帜指挥固定化的弊端。

此外,旗帜还用于军队间的相互策应。宋仁宗康定元年(1040)与西夏战,张亢提出"令邻路将取某路救应,仍须暗以旗帜为号"。但是,由于旗帜担心敌人获知其暗号,因此,"未尝用本指挥旗号",而是以"五行支干别为引旗"。若甲子日,即首次与本军相遇,则"先者张青旗,后者以绯旗应之",这是利用干相生的道理,而此后相遇策应,仍然以"干相克支相生、支干相生克"的旗帜来相互策应。

旗帜指挥功能的发挥,军统一队的行动,为战争的胜利创造了条件。在战争的所有环节中,旗帜指挥功能的发挥牵涉到整个战争的结果。因此,旗帜的指挥功能在战争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宋代军旗在军事活动中的使用较为成熟和完备,发挥了重要作用,保证了战争的顺利进行。与前代相比,宋人对于旗帜的使用更加简洁化、便利化,且针对旗帜在军事中表现出来的弱点,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反旗帜之法。此外,宋人发挥主观能动性,利用旗帜标表、传递信息的功能积极创造有利条件与敌人打心理战,做出了益旗惑敌,改旗乱敌,亮旗退敌,以旗策应的策略,为战争的胜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总言之,宋代军旗对军事活动产生重要的作用,对于今天军事活动仍然有借鉴作用。

猜你喜欢

旗帜敌人战争
捡敌人的枪来用,靠不靠谱
未来战争我们最强
心中的旗帜
一百年的旗帜
我愿是你旗帜上的星
被风吹“偏”的战争
敌人派(下)
他们的战争
旗帜颂
足够是够的敌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