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玉米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探索与实践

2016-02-06张子艳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保护性耕作玉米

张子艳

(辽宁省北镇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锦州 121300)



玉米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探索与实践

张子艳

(辽宁省北镇市农业机械化技术推广站,锦州 121300)

摘 要:保护性耕作技术就是对农田实行免耕、少耕,用作物秸秆、残茬覆盖地表,减少风蚀,提高土壤肥力和抗旱能力的先进农业耕作技术。它也是解决传统机械化耕作与自然矛盾的新型耕作技术,达到既要耕作为种子发芽创造条件,又保护环境、保护土地的目的,实现发展生产与保护环境双赢。文章主要就玉米保护性耕作深松技术进行分析探讨。

关键词:玉米 保护性耕作 深松技术

辽宁省的大部分旱作区特别是辽西地区,自然条件相对恶劣,自然灾害频繁,导致农产品产量低而不稳,农民增收困难,其人均收入远低于全省平均水平。

首次实行保护性耕作的地块必须进行一次旨在打破犁底层的全方位(或间隔)深松;机械深松符合作物生长要求和区域气候特点,是取消铧式犁后最佳的种床营造方式;在保护性耕作制度下,与秋季深松相比,苗期深松更具优势;扩大保护性耕作范畴,可以解决秋季深松后地表状况欠佳问题。

1 深松的根本目的是打破犁底层和疏松土壤

降低土壤板结度,打破犁底层是进行机械深松的根本目的。作物的根系在土壤中生长,因此土壤状况对根系的生长发育具有重要的意义,生长进程中会因为多种因素而受到机械阻力的制约。受到较高的土壤紧实度和低孔隙度胁迫的作物根系表现出长度、粗度、分布范围、代谢活力的显著差异,限制根系的生长继而影响土壤水和矿质元素的吸收,影响整个植物的正常代谢。采用玉米保护性耕作前常规种植模式的多年实行,由于机具的碾压铲镗作业,雨水拍击地表结壳,降雨或灌水引起沉实,犁底层一直存在,必须经常进行耕作,才能保持土壤疏松状态。

2 保护性耕作与传统耕作技术的区别

(1)作物收获后留根茬,并保证播种后30%以上的秸秆覆盖地表。

(2)减少耕作次数,降低生产成本。

(3)采用化学除草或者机械除草。

(4)取消铧式犁耕翻,实行免耕或少耕。

通过玉米保护性深松技术与传统耕作技术试验对比,保护性深松的地块出苗均匀,而且无病虫害、长势良好,而且产量高、节省生产成本,省时、省力,很大程度上提高了粮食的产量。

3 深松深度由犁底层厚度确定

3.1犁底层的特点

犁底层一般距离地表12~18 cm,厚度均5~7 cm,最厚可达到20 cm以上。结构大多为片、层状结构,质地坚硬且容重极大,透水性、透气性很差,不利于作物根系的纵深发展。除了上面所述长期机械碾压翻耕外,大量降水时土壤黏粒随水沉积以及土壤的自然沉降,也是犁底层形成的重要诱因之一。一般来说,土壤质地越是偏黏的土壤,所形成的犁底层越明显且厚度大,偏沙壤土的地块一般不形成犁底层越明显且厚度大,偏沙土壤的地块一般不形成梨底层或犁底层较薄。虽然犁底层对作物的根系纵深发展有显著影响,但对年降水量较少且土壤偏沙土壤的地块来说,较深且不太厚的犁底层对减少肥料养分的淋溶损耗。

3.2营造疏松土壤结构符合作物根系生长规律

通过测查情况表明,玉米根系入土深度可达2 m以上,但是80%以上的根系分布在距离表土30 cm以内的土层中。这一范围内的作物根系吸收的土壤中作物所需的矿质离子占到生育期的95%以上,所以吸收水分占到80%以上。因此,若想要通过机械深松拓展根系,达到抗旱保墑的目的,深松深度应至少突破30 cm。容易发生伏季干旱且历年缺乏冬春降水的沙土地区,不建议连续实行深松,如实行深松,其主要目的在于缓解土壤坚实度,且深松深度不应超过25 cm,防止跑墑。

4 深松作业要注意3项技术要求

(1)深松深度确定要因地制宜,以打破犁底层为原则,一般为25~35 cm,对于土壤比阻较大及犁底层较厚的地块,应用普通联合整地机难以达到深松整地的效果,应采用浅松铲与深松相结合的深松机进行复式深松作业,分层打破犁底层以保持耕层土壤适宜的松紧度和创造合理的耕层。土层薄或沙土地不宜深松。

(2)深松作业一定要在田间土壤含水量合适的时候进行,一般土壤含水量在14%~20%为宜,辽宁旱作区春季常常干旱少雨,不适宜深松作业,一般在秋季进行深秋。秋季深松有利于蓄纳秋冬雨雪,周期根据当地土壤情况一般2~3年进行1次。

(3)深松作业要求耕深一致,地表平整,各行深度误差为±2 cm,要求行距一致,对于有垄地块按垄距要求确定行距。深松后的裂沟要合墑弥平,以防跑墑。最好选择带有合墑器或碎土镇压装置的深松机。

北镇市通过近年来实施和保护性耕作深松这项技术,不但能有效地改善土壤的通透性,提高土壤蓄水能力,利于作物深扎根,起到涝能蓄水,旱能提墑的效果,并且应用这一项技术较大幅度地提高了玉米及其它农作物的产量。

5 结语

农机深松是当前增产最明显,措施最有效、方式最简单的一项农机化新技术,是确保粮食安全和促进增产增收最现实、最可靠实一项基础性、保障性技术措施。

参考文献

[1] 王碧胜,蔡典雄,武雪萍,等.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土壤有机碳和玉米产量及水分利用的影响.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2015,(06)1 455~1 464

[2] 王丽. 长期保护性耕作对渭北旱塬玉米田土壤理化性状与作物生产的影响.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猜你喜欢

保护性耕作玉米
收玉米啦!
玉米适当晚收好处多
我的玉米送给你
我国深松整地机具产品特点及发展方向探讨
吉林省玉米保护性耕作技术
谈我国东北地区机械化保护性耕作技术
七穗玉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