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互联网+”助推“三农”发展

2016-02-06陈永辉姚淑敏

中国农业信息 2016年6期
关键词:互联网+互联网农民

陈永辉,姚淑敏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互联网+”助推“三农”发展

陈永辉,姚淑敏

(曲阜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山东曲阜 273165)

摘 要:在信息化程度不断提升的大好形势下,我国推出“‘互联网+’行动计划”,为各行业的发展都提供了新的机遇。同样,互联网在三农领域也必将掀起新的发展浪潮,助推农业增产、农民增收、农村发展。文章根据未来社会发展需要,阐述了如何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快农业转型升级,建设农业现代化,以及如何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

关键词:互联网+ 农民 农业 农村 发展

近年来,国家已经充分认识到“三农”发展对社会整体水平发展的重要性,连续10多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聚焦三农问题。“三农”也就是指的农村、农民、农业3方面,这3个方面在一定程度上相辅相成、相互作用、相互影响。三农问题一直是我国最主要、最基本的问题。首先,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但大部分人口都是农民。[1]其次,我国还是一个农业大国,“民以食为天”这个道理警醒着人们必须充分发挥人们的主动性,必须把农业增产增收作为社会发展的基础性、根本性工程,农业的发展关乎着亿万人口的生计问题。最后,农村发展水平滞后,已经成为社会整体发展的“瓶颈”。所以说社会的发展进步必须得先解决好三农问题[2]。

党的十八大以来,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更加注重“三农”问题的研究,提出了一系列新举措、新战略、新理念。2015年3月,李克强总理在作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在信息化快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大大提升了行业的发展质量。在当前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大背景下,三农领域必将面临着一场空前大变革,会加速产业结构调整和新农村建设进程。并且,“互联网+三农”正处于起步阶段,具有非常广泛的发展空间。

1 我国三农领域的发展程度

随着我国经济水平不断提升,人们的生活习惯、消费层次、社会风俗都进行着潜移默化的改变。在工业化、城镇化发展逐步上升阶段,基于工业化、城镇化发展的需要,大部分青壮劳动力走出农村外出务工,这就造成了农村留守人员多为“老、弱、妇、幼”。基于在农村留守人员的性质,就间接决定了农村人员的文化素质整体水平比较低下,接受新生事物能力不足。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实施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代替人民公社制,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使农业产量得到大幅度增加,农民收入得到提高。[3]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实施至今,使我国大部分人口脱离了贫困,基本解决了温饱问题。但是,以目前的农业生产模式和生产水平,在农作物产量和质量上很难取得新的突破,以从事农业生产活动来发家致富更是难上加难,致使农民的生产积极性有所减弱。

社会发展到今天,已有众多不协调现象日益凸显在人们面前。城乡发展水平差距越来越大,大量农村人口向城市流动造成农村逐渐变为“空巢村”。此外,农村的产业结构非常不协调,第二、三产业仍处于大有可为的发展机遇期。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在追求物质需求的同时,更注重精神方面的需求。但农村公共基础设施不完善,农村管理规章制度也不够健全等现实因素,成为推动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要障碍。

2 “三农”发展搭上“互联网+”发展的列车

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互联网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密不可分,融入到人们的每一个角落。当今,互联网已不甘心只做传统行业的配角,而以自身所有的现代技术优势与传统行业深度融合,发挥着引领传统行业迈向更高水平发展的作用,成为传统行业发展新的增长点。

2.1互联网+农民

面对农村人口文化素质低下,对高新技术接受能力差,已经明显跟不上时代发展潮流,不适应社会发展的需求。迫使不得不加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为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进程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同时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保驾护航。在当前信息化时代,利用互联网培育有文化、有技术、有创新精神、有管理才能的“新四有”新型职业农民势在必行。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有利于城乡经济社会的协同发展,有利于稳步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消除城乡二元结构,有利于推动城乡公共服务建设更加均等化,有利于促进城乡社会保障一体化。

在“‘互联网+’行动计划”实施的背景下,利用互联网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必须坚持遵守以下原则。

(1)立足现实,最大限度利用现有资源,创新培育运行机制,确保有一定的规章制度进行政策引导、理论支撑,促使规范化实施。

(2)以农民的需求为导向,加深农民对“互联网+”的认识,调动人们的积极性。

(3)必须充分考虑农民现有的知识水平,坚持循序渐进原则。

(4)初期阶段优先培育重点对象,充分发挥以点带面的辐射效应。

秉持上述原则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充分挖掘互联网的巨大潜力。可从以下几个方面具体实施。

(1)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是新时期提高农业发展质量的客观需要,有利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实施产业化、规模化生产。所以,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应该上升到国家战略层面,加强顶层设计。即政府要制定功能完备、运转高效的法律法规,完善前、中、后监督职能体系。同时,要加大财政投入,确保农业类的高等学府能够持续健康发展,优化学校的资源配置,提升办学水平和办学条件,能够让科研人员全身心地投入工作。此外,还要加大基础设施建设,力求农村网络全覆盖,这是在农村开展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首要前提。

(2)以大学为依托,在培育增强农业类优秀学子专业技能的同时,要更加注重对此进行思想教育。在当前推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战略背景下,鼓励大学生返乡创业,在广阔的土地上谋求发展机遇。深入贯彻大学生要服务于农民的崇高思想,让当代大学生深刻意识到自己将是促进农业发展的主力军,倡导大学生要树立加强致力于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价值观。与此同时,最大限度使资源发挥其应有的价值,对未继续升学的初中、高中毕业生搭建一条能够发挥青年才能的“绿色通道”。利用互联网平台,构建系统、科学、开放、共享的培训教育体系,根据个人的才能潜质,在网上有针对性的接受思想教育、技能培训等。

(3)鉴于农业发展不仅面临着在产量上要有所突破,更要注重农产品的质量提升。所以要结合实际,制定切实可行的新型职业农民准入制度,逐渐提高新型职业农民的各项指标要求,以力求确保有能力解决好“种好地”的问题。利用互联网信息化平台设置宣传栏、专家在线答疑专线以及技能考核系统,对按期达到新型职业农民各项指标要求者颁发“新型职业农民证书”。在未来几年,可把新型职业农民纳入事业编制,真正做到使农民在物质需求和精神需求等各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社会保障,促使农业、农村持续健康发展。

2.2互联网+农业

农业发展事关亿万人民的生存与生活,农业也是社会发展的支柱型产业,所以农业发展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在社会日益发展的今天,随着工业化不断壮大,城镇化水平的不断提升,信息化程度不断延伸,农业现代化成为了“四化”的短板,致使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性显得格外突出。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明确指出,要加快农业现代化建设的进程。将这“四化”比作人的“四肢”,只有“四肢”的同步发育、协调配合,才能使人的发展更趋于和谐。所以,只有“四化”的同步发展提升,才会使得社会面向更加协调、稳定、健康、可持续的发展方向迈进。目前农业的发展方式显然已经不符合社会的发展水平,面临着必须要调整产业结构,优化农业生产资源配置,改革生产经营模式。以工业化反哺农业、以城镇化带动农业、以信息化融合促进农业的强劲势头已成必然。

随着互联网不断普及至各个领域,“‘互联网+’行动计划”也为农业的发展开拓了新的空间。“互联网+农业”将是缩小城乡之间的差距,推进城乡一体化建设的重要推动力量。顺应社会发展的需要,互联网与农业有效融合将有力推动农业实施规模化、产业化、标准化、智能化生产。在互联网的背景下,农产品种植、农产品的销售以及农产品市场管理会更趋于专业化、便利化、制度化。“‘互联网+’行动计划”在农业领域,将按照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提出的五大发展理念,开拓农业发展潜力,加快建设农业现代化。“互联网+农业”秉持五大发展理念,打造五个“有利于”的新愿景。

(1)“互联网+农业”秉持创新发展理念,有利于创新农业发展模式,寻求新的增长点。

(2)“互联网+农业”秉持协调发展理念,有利于优化资源配置,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

(3)“互联网+农业”秉持绿色发展理念,有利于保护生态环境,保证农产品质量安全,使经济保持“绿色”增长。

(4)“互联网+农业”秉持开放发展理念,有利于充分调动市场活力,提升农产品国际竞争水平。

(5)“互联网+农业”秉持共享发展理念,有利于充分激发农业生产者的生产积极性,为农业现代化建设提供强大动力。

2.3互联网+农村

历史证明,中国的发展关键在于农村,而目前农村在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态环境方面都面临着许多问题。在国家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的背景下,为农村发展无疑是提供了新的机遇,注入新的发展动力。同时,为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起到了“催化剂”的作用。

(1)互联网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政治建设。互联网逐渐普及过程中,减少行政村数量,进行社区化管理。建立互联网信息服务平台,对基层党政干部建立考评机制及其监督机制,以此来提高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

(2)互联网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经济建设。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政策背景下,抓住互联网在促进农村发展进程中所蕴藏的巨大商机,互联网结合地方特色资源,拉动当地经济发展。

(3)互联网融入新农村文化建设。随着国家对传统文化传承的重视和人们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改善,人们逐渐的更注重对精神文化的需要。充分利用互联网的“能量”,搭建乡村文化平台,使广大农民身心全面发展。

(4)互联网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社会建设。加大社会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提供支持,为农业生产提高质量和效益提供保障。

(5)互联网融入社会主义新农村生态文明建设。利用互联网所拥有的技术优势,对农村环境进行实时监测,以反馈给农民。并同时加大宣传力度,倡导共建社会主义新农村。

参考文献

[1] 蔡虹. 农村土地纠纷及其解决机制研究. 法学评论,2008,(02) 143~150

[2] 朱明芬. 农民创业行为影响因素分析—以浙江杭州为例. 中国农村经济,2010,(03)25~34

[3] 张红宇. 新常态下的农民收入问题. 农业经济问题,2015,(05)4~11

[4] 让“三农”搭上“互联网+”的信息化“高铁”. 江苏农村经济,2015,(04)67

[5] 刘兆麟. 打造湖北互联网+“三农”发展新引擎. 政策,2015,(08)42~44

猜你喜欢

互联网+互联网农民
农民增收致富 流翔高钙与您同在
饸饹面“贷”富农民
从“数据新闻”看当前互联网新闻信息传播生态
互联网背景下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项目的实施
以高品质对农节目助力打赢脱贫攻坚战
“五老”以“三用”关爱青年农民
也来应对农民征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