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世纪苏联文学中的基督教
——以A.阿赫玛托娃的作品为例

2016-02-05宋红梅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托娃阿赫玛圣经

宋红梅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 沈阳 110136



20世纪苏联文学中的基督教
——以A.阿赫玛托娃的作品为例

宋红梅*

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辽宁沈阳110136

摘要:基督教是世界三大宗教之一,世界上有大量的人虔诚信仰着基督教。自从罗斯受洗以来,俄罗斯就与基督教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文学作为现实生活的升华,当然,也与基督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在本文中,将以阿赫玛托娃的作品为例,浅析一下20世纪基督教对苏联文学的影响。

关键词:圣经;基督教;20世纪苏联文学;阿赫玛托娃

一、20世纪苏联的宗教概况

(一)20世纪苏联的官方宗教政策

十月革命胜利后,俄罗斯建立了的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苏维埃领导者布尔什维克将无神论定位国家的主导意识。否定了基督教在人们生活和文学中的作用。对宗教采取破坏的政策。许多教堂和修道院被破坏,大量神职人员受到迫害。

(二)20世纪苏联文学中的宗教

在苏联官方否认宗教的形势下,表面上看来,社会生活中似乎宗教消失了踪影,教堂不再开放,宗教活动不再进行,但是,实际上,宗教并没有消失,而是转到了地下悄然活动。

1.侨民文学

十月革命后,有一些作家他们不接受布尔什维克的领导,更不能接受放弃东正教的信仰。最终,他们选择了离开国土旅居国外。代表作家有:И.布宁、Б.扎伊采夫、И.什梅廖夫……在国外,他们思念祖国,孤独苦闷,宗教成为了他们强大的精神支柱,因此侨民文学体现了浓重的宗教性质。

2.本土文学

相对于侨民作家,一些作家选择留在祖国,他们不忍离开故土。代表作家有:象征派诗人勃洛克、阿克梅派诗人阿赫玛托娃……这些本土作家肯定宗教的价值和作用,他们的作品中也体现着自己的宗教思想。

(三)20世纪苏联民间的宗教面貌

俄罗斯平民长久以来就有信仰东正教的旧习,而信仰是相对稳定的一种人生观,这种观念不是政府一道命令就能彻底消除的。在苏联时期仍然有很多百姓,在进行着地下的宗教信仰。

二、阿赫玛托娃宗教观的形成

(一)阿赫玛托娃所处的时代

阿赫玛托娃生活在19世纪和20世纪的交接时期。她在事业和生活中经历了很多折磨和打击。在事业上,她的作品多次遭到官方的封杀:1924年因《耶稣纪元》中的一些诗篇激怒了当时的政府官员,使其诗歌被禁。在1946年,她的作品第二次被封杀,其作品被认定为是“颓废”、“色情”的,其本人也被苏联作协除名。在生活上,她先是和丈夫离婚,然后前夫又被无辜枪决。她的弟弟自杀,儿子被捕坐牢,她本人患上当时被视为不治之症的肺结核病。这一切促使她逐渐地向宗教靠拢。

(二)东正教对阿赫玛托娃创作的影响

诗人总是在《福音书》的基础上思考人在尘世的生活,通过诗歌去表达自己感受到的俄罗斯生活中的复杂性和悲剧性。

1.受《圣经》的影响

作品《忏悔》的情节与《圣经》有着密切的联系。这首诗的内容改编自《马可福音》中关于耶稣救活睚鲁病死的女儿的故事。赞扬了耶稣的一视同仁、不计前嫌、普度众生的性格。诗人在圣经故事的基础上加上自己的创造,表达了自己对耶稣般高尚人生的向往,或许诗人,也渴望有个耶稣一般的人来到自己的生命中,来解决自己面临的困难。

《<圣经>诗篇》中有三首诗:《拉结》、《罗得的妻子》、《米甲》。这三首诗都是基于《圣经》故事而改编的。首先《拉结》是讲姑娘拉结和雅各的爱情悲剧,但结局诗人发挥自己的想象在圣经原版故事上延长情节,让拉结痛苦愤怒的指责上帝和父亲,咒骂姐姐,却让雅各生活在自己美好梦境之中。阿赫玛托娃以一个世人的视角去阐释《圣经》人物,并以其描写的人物的行动语言来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的呐喊。《罗得的妻子》讲述罗得和妻子逃离受到天使惩罚的所多玛城的故事。罗得妻子不忍离开故园,最终变成一根盐柱。联系诗人的现实生活,我们可以知道阿赫玛托娃对离开国家选择侨居海外的人,是持非定态度的。诗人认为不管国家发生了什么,都一定要热爱自己的祖国,要和祖国永远在一起。所以,罗得的妻子某种层面上来说就是诗人自己的化身,不管祖国变得多么混乱不堪,哪怕自己永远变成一根盐柱也要留下来和祖国一起。《米甲》这首诗描写米甲对大卫的爱。诗篇撷取自《圣经》关于米甲和大卫的片段。不仅米甲找不到自己的意中人,现实中千千万万的女性也在艰难的追寻自己的幸福,诗人自己在现实生活中也有离婚的经历,也是千辛万苦的寻找着那个自己深爱的人。

2.受基督思想的影响

在诗篇《请为赤贫、落魄的女子祈祷……》中提出,为什么女主人公没做过什么坏事,没有什么罪孽,而上帝要惩罚她。其实,是在表达基督教的原罪思想,走向上帝,是需要考验的。

在诗集《白色的群鸟》中诗人与上帝和基督教越发的亲近,多篇诗作提到了“上帝”、“上帝的仁慈”、“赞美诗”等。基督教的思想在诗人的创作中有了更深的影响。

(三)阿赫玛托娃宗教观的成熟

《安魂曲》是体现诗人宗教成熟的作品,是一部忏悔诗,通过描写人的痛苦,来告诉人实现从罪孽到心灵净化的途径。作品中透露着浓厚的宗教色彩,生活给了诗人太多的磨难。自己的作品多次被禁,前夫古米廖夫无辜被被判死刑,儿子在大清洗期间多次入狱。这对于一个女人来说实在是太大的打击,这也是诗人更加走近宗教的原因。

三、20世纪苏联文学中宗教思想的成因

基督教告诉他的信徒,上帝不会背叛你,上帝会接受你真诚的忏悔,会赎你的罪,会帮你解决你所面临的困难。20世纪的苏联经历了大清洗这样的政治大变革,在现实生活中人们需要处处谨慎小心,对他人信任度降到最低,而生活面临着种种磨难和人的三观在不断地剧烈变更。在这样一个社会环境下,基督教成为了人精神的支撑,给苦难中的人以慰藉。因此,能在无神论的社会大背景下,频频在文学作品中看到基督教的影子。

四、结束语

本文只是对苏联时期文学中的基督教做泛泛的浅析。20世纪的苏联有太多像阿赫玛托娃这样的诗人,希望我能给大家提供一点研究思路,能够抛砖引玉,能让大家更多的了解苏联那段历史,对苏联文化有更透彻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任光宣.《俄罗斯文学的神性传统20世纪俄罗斯文学与基督教》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40-53.

[2]任光宣.《俄罗斯文学史》 [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3:302-330.

*作者简介:宋红梅(1991-),女,汉族,辽宁抚顺人,辽宁大学外国语学院,俄语语言文学专业硕士生。

中图分类号:I512.0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90-01

猜你喜欢

托娃阿赫玛圣经
Southern_Weekly_1951_2021_07_15_p38
你来迟了整整十年
猫与鼠:阿赫玛托娃式婚恋
《圣经》经文中国化
意见领袖们的“不老圣经”
《哈姆雷特》的《圣经》叙事原型考证
誓诗
——致阿赫玛托娃
猎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