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

2016-02-05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校园暴力

杨 倩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 无锡 214000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下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

杨倩

江南大学法学院,江苏无锡214000

摘要:近年来,我国校园暴力事件频发且严重性不断升级。运用社会系统理论对校园暴力现象进行分析,可以发现其原因涉及个体的生理和心理层面、家庭、学校以及社会层面。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和必要性以及介入途径,以期为我国大陆的青少年校园暴力防治提供思路。

关键词:社会生态系统理论;学校社会工作;校园暴力

校园暴力是一种发生在校园内或者其周边的暴力行为,广义上是指行为人针对在校师生实施的身体上的和心理上的暴力行为,对学校财物或师生财物实施的暴力行为,以及师生对社会人士实施的暴力行为[1]。目前多指发生在中小学校园内及周边的,同龄人群体内发生的暴力行为。校园暴力会对青少年身心发展造成严重影响,甚至可能导致青少年出现心理抑郁和轻生的想法。校园暴力严重到一定程度,也会引发伤害性犯罪。

学校社会工作的实践和研究目前在中国大陆尚处于开拓阶段,多集中于学校社会工作的本土化研究,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四川部分地区已经有所开展并取得成效。但学校社会工作作为“舶来品”,与中国教育环境实现整合仍需要较长的时间。学界对校园暴力问题的研究时间也较短,约从2000年开始,研究领域多集中在校园暴力的原因探析、防控措施和学习借鉴西方经验。传统的校园暴力防控模式强调国家、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防控模式,倡导国家、学校、家庭的整体介入,但是对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缺乏了解,单一的控制难以实现效果,而且在制度与实践层面存在脱节,缺乏有效着力点[2]。而学校社会工作具有以人为本的价值理念、丰富的理论基础和灵活多样的工作方法,解决校园暴力问题更具针对性。本文将在社会系统理论的视角下,对校园暴力的形成原因进行分析,探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以及介入途径,以期为我国大陆的校园暴力防治提供的思路。

一、关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社会生态系统

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研究人类行为与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理论,把人成长于其中的环境(家庭、学校、社区、社会等)看成是一种具有社会性的生态系统。社会生态系统理论是社会工作基本理论之一,强调理解和分析人类行为的重要性,注重人类行为和社会环境之间各系统的交互作用。系统结构的平衡和稳定是系统运行和维持的基本条件,也是个体生存和发展的必要条件。案主问题来自于个人系统和环境系统之间的失衡。此外,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还强调系统为适应外部环境的变迁必须改变自身结构,从而达到自我改造和完善的目的。

将社会系统理论应用于学校社会工作中,是将学校社会工作所涉及内容视为整合系统的四个子系统,即学生系统、学校系统、家庭系统和社会系统,针对这四个系统,开展专业的服务工作,构建一个互动支持网络。学校社会工作者在开展服务时,从人与环境的相互影响的角度出发,探究行为背后的深层原因,帮助服务对象适应环境,环境也为满足服务对象需求做出适当的回应与改变。

二、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校园暴力的原因分析

关于校园暴力产生的原因,目前学界有多种解释,主要从心理学、社会学和教育学等视角进行分析(常进峰,2015),也有研究者从个人、家庭、学校等维度进行剖析(孙凌寒、朱静,2005)。本文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的视角下,主要从个人-家庭-学校-社区这四个方面入手,并结合社会学和心理学理论,简要的分析校园暴力的产生原因。

(一)个人层面

青少年时期是从不成熟走向成熟,完成社会化的关键时期。在这一阶段,青少年的心理、生理会发生急剧的变化,受环境的影响,很容易产生各种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1.情绪问题。青少年在校园生活中因学业、人际交往受挫会产生情绪问题,缺乏归属感到恐惧和空虚,缺少合适的情绪宣泄方法和渠道,当负面情绪集聚到一定程度时,个体会产生侵犯意念,容易出现偏差行为,有部分个体会试图通过暴力行为来寻求宣泄。[3]

2.模仿心理。青少年群体具有很强模仿心理,校园暴力的示范效应在青少年群体表现尤为明显。主要原因是青少年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未发展健全,通常表现为法律意识淡薄,控制力较差且道德发展水平较低、缺乏对暴力行为的认识。意志薄弱的青少年习惯性模仿影视剧及其所处社会环境中的发生的暴力行为,在相似的情境下,习得的暴力行为会被激发出来。其次,青少年群体的生理和心理正处于剧烈变化期,情绪多变,控制力差,常易出现冲动行为。且在青少年的同辈群体中,经常出现为了“兄弟义气”、“正义”等缘由而拉帮结派进行施暴,以巩固自己在校园中的“地位”,获得认同感。

(二)学校层面

青少年的成长与其周围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学校作为青少年活动的主要场所,学校的教育资源、基础设施、师资力量都会对学生的行为和情绪产生深刻的影响。

1.学校资源环境。在提倡素质教育的今天,国家非常重视青少年的思想道德和心理素质教育,然而效果甚微。学校开设的思想道德教育课程变成了思想政治教育课,心理辅导活动也更多是流于形式,学校虽然设立了心理咨询室,但学生出于担忧和不了解,少有主动寻求心理咨询师的帮助的情况。

2.忽视与标签化。由于教育资源紧缺,教师常常会忽略班级中成绩不好的学生,或是将成绩差等同于学习能力低、甚至智商低,为其贴上不良学生的标签。尤其在中学阶段,初中的升学班老师往往为了班级的升学率会劝部分成绩较差和表现不好的学生选择就读职业学校,某些高中设立的重点班和普通班制度,也将有限教育资源向成绩优秀的学生倾斜,对成绩较差的学生采取不管不顾的态度。教师对这些学困生忽视,甚至不正确地加以标签,使其边缘化,一步步的成为行为失范群体。

(三)家庭层面

家庭是社会的基本细胞,家庭教育对青少年影响重大。父母婚姻关系的破裂、与子女异地分离、家庭教育缺失和长期家庭贫困将导致青少年自卑、内向、暴躁、抑郁等,这些都对青少年的今后的心理和行为产生了影响。徐永生研究发现,校园暴力中施害者其父母的管教方式都存在相同的特征。例如,父母对子女过分苛刻或者溺爱、父母管教方式不一致令子女无所适从、父母对子女期望值过高,使得子女因达不到父母要求而感到失望乃至失去信心[4]。也有研究表明,父母教养子女的方式对孩子的行为有重要影响。如果倾向于大声斥责或施以身体惩罚,则孩子在观察成人对身体施加暴力之后,可能在他们的游戏活动或同辈相处中,其使用攻击性行为与暴力的频率大大增加。

(四)社会层面

暴力是社区生活的副产品。暴力是个人求生存的一部分,也是处理需求不满足的一种固有的反应。暴力也可能是价值观点、意识形态的对立或冲突,或无法忍受社会生活不平等的有意为之。根据社会冲突理论,暴力行为的发生是由于缺乏社会“安全阀”机制。中国社会的转型不仅对政治、经济和文化产生了影响,也影响了人们的日常生活,不断挑原有的社会规范的社会价值准则。青少年时期是性格养成时期,在这个阶段,青少年情绪易变,容易因突发变故、重大的挫折或伤害,而造成人格发育的扭曲,形成反社会倾向,而校园暴力就是将反社会倾向付诸行动的一种。纵观近年的校园暴力事件,大多数悲剧都是个体负面情绪积累且无法得到正当释放所导致的后果。

三、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必要性与可行性分析

从上述对校园暴力产生原因的分析可以看出,从个人-学校-家庭-社会四个维度进行社会工作介入是必要且重要的。

首先,校园暴力的产生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只依靠家长或教师通常难以对青少年在社会化过程中产生的情绪和心理问题进行良好的解决和沟通,而通过学校社会工作,可以凭借其专业性,积极调动学校、家庭和社会协作共管,帮助解决青少年成长过程中的诸多问题。

其次,目前对校园暴力的防控和介入,现有的行政与干预思路,往往是一种自上而下的防控体系设计,一般都是由相关行政部门进行引导和管理,较难发挥学生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而且基于问题的视角去处理相关暴力行为,也较为容易导致暴力行为污名化[5]。社会工作是一种价值取向比较明显的专业,强调“助人自助”、“平等”、“尊严”等价值,整体的核心是“人”的理念,强调了人的潜能和改变的力量,这与整个社会的主流价值是非常契合的,而且对不同人群有着更强的接纳度。[6]

再者,中国大陆的学校在重视知识和文化的传播与灌输的同时,忽视了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和人格独立,更多的是重视成绩的考核而缺乏对个人能力的培养。现有的制度无法满足青少年社会化过程中因情绪和心理发展而产生的需求。而学校社会工作以全新的、专业的工作理念和方法对于解决这些问题具有明显的优势,社会工作者可以发挥其专业优势,整合各个领域的有效资源,为学生全面健康成长服务[7]。学校社会工作的理念是尊重个体的发展,相信每个人都有改变目前处境的能力,关注对个人能力的培养和挖掘,协助学校和家庭对学生开展帮助。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将个案、团体和社区社会工作三大方法结合,以及利用家庭社会工作的方法,最终创建“学校—家庭—社区”的和谐环境,帮助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当前我国正在大力推进社会工作的发展,倡导社会专业人才的培养。全国已经有百余所大学开设了社会工作专业,培养了一批社会工作专业人才。并且学界目前对于学校社会工作的研究也颇多,为学校社会工作的开展奠定了基础,为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提供了智力支持。

四、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的途径

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就是运用社会工作的原则、方法和技术,促成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协调合作,同时关注暴力行为的主体,帮助施暴者和受害者完善人格发展、提高社会性能力,笔者认为,在目前的情况下,不仅要构建个人-家庭-学校-社区系统互动网络,还要从社会宏观层面进行政策改革,为学校社会工作成果介入校园暴力提供有力的政策支持和资金保障。

(一)学生个人层面:立足现实需求,提供多元服务

学生是校园暴力中最重要的主体,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首先要尊重个人的主体性和能动性,评估学生的现实需求,结合所处学校目前的资源和能力,可以通过专业方法开展各种活动。第一,可以针对人际交往、沟通能力、情绪发泄、处理矛盾等方面,运用团体工作的方法开展活动,帮助学生掌握良好的人际沟通和情绪控制的技能,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的可能性;第二,开展同辈帮扶活动,在学生的学校生活中,比老师更了解学生的是他的同辈伙伴,通过开展团体沟通和合作教育活动,形成良好的同辈支持体系,形成团体凝聚力,有利于降低暴力行为发生的几率;再者,社工可以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自我认识,培养社会责任感和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与教师一起,挖掘学生的潜能,鼓励他们的自我成长。

(二)学校层面:转变教育理念,协助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

学校是学生学习和生活之所,也是预防和介入校园暴力的重要主体。要使学校社会工作真正介入校园暴力,首先要引进社工人才,并为学校社会工作在校园内的开展提供必要的硬件措施和支持。其次,学校应该转变教育理念,在关注学生学习成绩的同时,根据的学生的现实需求,在社工的帮助下,开展多样化的活动,促进青少年的全面发展。社工也要协助学校改善冷漠的气氛,增强学生的集体认同感和凝聚力。再者,学校社会工作者应该协助教师了解学生的需求,引导他们关注易成为校园暴力施暴者的学生,及早的进行预防和控制,将校园暴力扼杀在摇篮中。

(三)家庭层面:完善家庭功能,促进家校互访

在社会生态系统理论视角下,社工是从全面的、整合的观点,关心学生个人及环境的交互影响,同时也重视“学生一学校一家庭一社区”的连带关系,这要求社工不仅要协助学校做好学生工作,也要介入学生的家庭,家庭是整个系统中的重要一环。第一,社会工作者可以通过积极的措施,协助家庭改变目前的困难处境,帮助家长掌握适当的教育方式和方法,并且整合社区的资源,为青少年提供正常的家庭生活环境;第二,社工作为服务的中介者,加强学校与家庭之间的关系,学校社会工作者可以适当进行电话的沟通,关注家庭的动态发展。家庭遭遇变故,例如父母遭遇重大疾病、失业等,会对青少年的生理和心理造成严重影响,所以要及时了解学生家庭情况以便帮助学生处理困难;第二,与家长及时沟通学生在校表现,引导家长注重与子女之间的沟通,增进亲子关系、促进家庭和谐,是避免校园暴力的重要途径。

(四)社会层面:推进政策改革,完善人才培养机制

目前,我国大陆地区仅在北京、上海、深圳和四川部分地区试点推行学校社会工作。北京是针对打工子弟学校,上海则是以补充学校德育工作为推行方向,深圳是以政府购买服务,民间机构的社工入驻学校,四川则是以灾后学校重建为契机,学校社会工作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帮助学生进行灾后心理康复。可以看到,社会工作介入学校是在一定的契机下进行的,并借助了一定的政府力量。北京的打工子弟小学模式背后没有政府的辅助和支持,至今没有制度保障,一旦项目结束,也有告终的危险[8]。而四川的广元地区开展的学校社会工作,则是依托教育局,政府购买服务与“青基会”资助共同支撑学校社会工作的发展。如果没有政府的支持,单纯只靠机构的项目运作,很难长久的维持下去,所以政府在学校社会工作介入校园暴力问题成功与否中扮演了关键角色。

社会工作在大陆难以推进的一个重要原因是社会缺乏对社会工作职业的正确认识,在社区工作中将社会工作者等同于居委会人员,在学校中社工则容易被混淆为心理老师或者学校行政人员。在薪酬待遇方面,大陆的薪酬水平也低于发达国家。社工自我认同度低,导致出现了存在大量适合社工人才的岗位,而社工毕业的学生多数转行的现象。因此,必须从宏观层面对学校社会工作进行扶持。政府应增加购买学校社会工作服务的新项目,培养专业社工人才队伍并提供相应的岗位,提高社会工作在社会中的影响力。

五、结语

学校社会工作目前在中国大陆仅是部分地区在试点开展,且就目前本土化的进程来看,心理分析为基础的传统临床模式仍主导了实务,很多因素阻碍了其发展。理想模型中社会工作者是个人-学校-家庭-社区互动系统的协调者和组织者,但实际情况是社工对于学校、家庭和社区的干预权力有限。学校关注学生的升学率高于关心学生的身心健康,这使得社工介入学校开展工作难度颇大。而家庭是对学生影响最大的系统,中国传统的“家丑不可外扬”理念,使得在实际操作中社工难以进入家庭,调节家庭关系和改善结构,使之有利于学生的成长发展。社工动员资源来改善所居住地区生活状况的效果也不明显,尤其是一些生活在贫困地区的学生,社工单靠个人力量不能改变一个社区或者农村的生活状况,政策影响的话语权太小,需要动员全社会的力量来共同解决校园暴力问题。在当前情况下,只有当社会真正认同学校社会工作的价值和作用,有相应政策出台以及政府的大力支持,使学校社会工作逐步进入校园并开展专业活动,取得良好效果作为典型范式推广,才能促进学校社会工作在防治校园暴力问题中发挥作用。

[参考文献]

[ ] 徐久生.校园暴力研究[M].北京:中国方正出版社,2004.5.

[2]张善根.学校社会工作与校园暴力的防控[J].法治校园,2010(1).

[3]常进锋.我国青少年校园暴力频发的多维分析[J].山西青年职业学院学报,2015(12).

[4]孙凌寒,朱静.校园暴力与学校社会工作[J].河北青年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12).

[5]吴安新,张磊.大学生犯罪污名的认知与防控[J].犯罪研究,2011(6).

[6]张燕婷,付佳荣.高校校园暴力的学校社会工作介入[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2).

[7]谷慧玲,孟子焱.学校社会工作介入高校学生工作问题研究综述[J].实践与探索,2011(1).

[8]许莉娅.专业社会工作在学校现有学生工作体制内的嵌入[J].学海,2012(1).

中图分类号:C9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01-03

School Social Work Intervene School Violence under the theor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YANG Qian

College of Law,Jiangnan University,Jiangsu Wuxi,21400,China

Abstract:In recent years,campus violence has happened frequently and become worse.It can be found that the causes of school violence include individual,family,school and society.Under the theory of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the article analyzes the reasons of campus violence and explores the possibility and necessity for School Social Work,thus providing a possible solution to the campus violence by taking the measures such as counseling,group and community work.,especially in china.

Key words :Social-ecological systems theory;School Violence;School Social Work

猜你喜欢

校园暴力
由各国校园暴力案例浅谈未成年人犯罪处理
浅谈中小学校园暴力犯罪的预防
遏制校园暴力须重视法制教育
武术教育对消除校园暴力的作用探析
校园暴力的成因及法律防控
浅析校园暴力犯罪的成因、特点及预防
从中美校园暴力案件报道出发思考相关法律问题
青少年恶劣事件频发引发对刑事责任年龄的思考
加强青少年法治教育 从源头上遏制校园暴力
浅析大众传播中的“媒介暴力”现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