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教育服务引导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思考

2016-02-05张利军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创新应用

张利军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 西安 712046



教育服务引导下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思考

张利军*

陕西国际商贸学院,陕西西安712046

摘要:民办高校因其生源质量、教育环境等因素,学生易产生厌学、逆反等现象,当代青年的信息来源和价值取向潜移默化发生着变化,学生管理教育服务待紧跟学生需求创新引导教育服务模式,钢性约束、管理经验能否适应学生成长待分析和研究,围追堵截式管理能否发挥引导教育作用。根据民办高校的特点,提出了从制度、行政机关、辅导员和学生自己几个方面的改进措施。

关键词: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并联服务模式;创新;应用

一、前言

十七大报告中提出了社会建设应把教育问题放在首要位置,在“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倡导下民办高校得到迅猛的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强调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完善体制和政策,鼓励社会力量兴办教育,不断扩大社会资源对教育的投入。《国家十三五规划纲要》指出推动具备条件的普通本科高校向应用型转变。随着民办高校数量的增加、规模的扩大、转型的要求、在校生人数急剧增加等,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问题越发凸显出来。

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不亚于公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是一项复杂的管理体系。学生管理工作主要是在民办高校管理者按照相应的教育标准,对学生实行有效的组织和管理,使学生得到计划性、目标性、整套系统性教育,它不仅仅针对学生在校内外一切的学习和活动,为了让学生在德、智、体等全方面发展,培养成为具备相应能力的社会有用人才,还应有针对学生各项活动所进行的组织实施、协调调度、控制管理及各个环节的服务等。

但是对于处于高速发展中的民办高校来说,由于先天条件和社会声誉都无法和公立高校所相提并论,民办高校的学生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问题。

二、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存在的问题

(一)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瓶颈

随着大学扩招后,民办高校对高校管理人员的需要迅速增加。民办高校的应用型性,要求学生、大学与社会的接轨越来越多,也相应的要求了学生管理的社会化使得学校对大学生行为的约束力在减弱。学生人数的不断增多,给各项学生管理工作带来了巨大的难度和障碍,师生比例严重失调。创新创业需求的提出,很多学生工作的新情况也随之出现,高校学生工作的空间越发广阔。

伴随着高等教育改革的不断推进和经济全球化浪潮的到来,高校对于人才的培养要求更高,特别是对于素质教育的全面推行,对学生管理工作的要求越来越高,传统的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已经不能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的要求了。

在管理实施过程中,因为基层学生管理工作者人员少且事务繁忙,对于学生的管理主要以被动管理为主,即出现了问题才针对学生开展管理工作,整体呈现了被动消极的应付状态,管理变成了事后管理。在这种管理模式下,很难和学生建立和谐的服务关系,导致学生主体意识的缺乏和自我教育意识的缺失。学生信息化管理手段落后,围绕大学生活、安全、心理教育等方面的教育多依靠辅导员召开班会形式开展,传统性强,缺乏互动交流,难以发现并掌握问题学生的数据和成因。

高等教育对于学生工作管理人员的知识结构和工作能力等方面的要求更加具体和全面,高校学生管理工作也面临着从未有过的压力。

(二)民办高校辅导员工作困惑和职业倦怠

民办高校作为基层学生工作者的辅导员,在学生心目中的形象仅仅是负责学生事务的工作人员,而不是具备德育教育功能的老师。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在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面流于形式,辅导员老师作为教育者的作用逐渐削弱,在行使管理权时更是显得苍白无力,得不到学生的爱戴,师生关系变成了上下级关系,极不利于学生的管理工作。

民办高校辅导员的倦怠感强烈,疲于处理事务性工作耽误了大量时间和精力,以至于没有提升的空间。很多辅导员苦于没有其他出路选择了辞职等解决办法,这给整体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带来了很多的弊端,使得辅导员队伍出现流动性强的特点,不利于学生工作的稳定开展。

(三)民办高校学生特殊个性

1.社会矛盾的结合体

民办高校大学生群体作为社会的特殊群体,既有显著优点,又表现一定的矛盾性特征。一是注重寻求个人价值的最大化,表现出集体意识弱化和社会责任感较差。二是思想上一方面表现出强烈的爱国主义和集体主义、正义和良知、奉献和责任,同时在又存在着虚无主义。三是思想认知与行为的矛盾性,部分大学生表现出行为与规范背离的矛盾性和自律性差的弱点。

2.以自我为中心

目前,年轻一代的民办高校大学生居多生活在安逸的社会和家庭环境中,他们犹如温室中的花朵,个性张扬,以自我为中心。很多民办高校学费较高,进入到民办高校的很多学生都家境较为富裕,父母也较为溺爱,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还未养成,如果不加以引导,极易成为校园暴力事件等突发事件的诱因。

3.学习基础较差,缺乏学习动力及积极性

民办高校分数线把控较低,现又增加了综合测评注册式入学模式,因此招收的学生中很多都存在学习基础较弱,学习习惯不太好,缺乏来自学习的自信心和动力,学习积极性差。学生不把主要精力放在学习上,容易沉迷交友、网络等活动中,引发校园突发事件,也缺乏正确的世界观、社会观。

(四)缺乏突发事件的处理能力

伴随着民办高校的发展壮大,一系列不得不面对的问题也在民办高校在管理上的逐渐显露,其中校园突发事件是一个突出的问题。近几年来,民办高校学生突发事件不断上升,校园安全问题逐步凸显。

突发事件对民办高校的影响比对公立高校的影响要大得多,对突发事件稍微处理不慎,就会对学校造成巨大影响。民办高校抗风险的能力相对于公立高校要弱得多。

三、民办高校生管理工作存在问题分析

(一)民办高校管理制度不完善,未能根据学校和学生发展特点及时调整

民办高校一是缺乏完善的制度建设及管理。对学生的思想教育管理流于形式。一是对学生管理工作不够重视。不够重视的根源在于思想认识不足。二是随着现代大学制度推进完善和转型发展的需求,未能有效根据学校应用型发展和学生特点及时调整,导致现有制度相对落后。

(二)学管工作未能有效提高对应用型人才培养的认识

随着向应用型转型发展的需求,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技能尤为突出。但是现有管理方式多为重管轻教,未能根据应用型高校的创建及时调整管理方式,认识不够,认为转型发展是教学任务,与学生管理关系不大,未能将培养学生应用能力和技能放到重要位置,导致工作被动性。

(三)民办院校辅导员工作难以获得职业认同感

由于包括公办院校在内的很多高校在辅导员职称认定,培训进修,人员进出机制方面的制度不是很健全完善,民办院校更是没有参考依据和借鉴,激励效应较少,因此民办院校辅导员的科研成果特别少,职称职务较低,发展空间小。再加上引进的部分辅导员曾经是毕业生中的优秀者,好胜心、荣誉感特别强,在处理学生工作时,拿自身进行对比,难以获得现在差生、学生的信任与接洽,甚至逆反心理更加加强,领导也不特别赏识。全员育人环境不浓厚,学生出现问题多认为辅导员负主要责任,工作得不到很多的认同,得不到理解和尊敬,导致工作积极性被打击,影响了民办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有效开展。

(四)现阶段民办院校辅导员职业发展

在长时期内,辅导员队伍在各个高校教师群体中,处于比较尴尬的境地。民办院校在其职业定位上比较模糊,职业发展受到限制。很对民办高校对辅导员是重使用轻培养。

四、民办高校学生管理工作模式创新建议

(一)完善学生管理工作制度

依法治教,有法可依。完善民办高校内部学生管理制度是为推进对学生管理工作的顺利、有序进行而制定的,应以维护学生的利益为主,因而在管理制度建设中应当充分发挥民主集中的原则,走群众路线,聆听学生的呼声,让学生参与其中,集思广益,做到公平公正,合情合理,制定合理的管理制度。在此基础上,以切实可行,便于操作的方式细化出来,用学校文件的形式固定下来予以实施,形成良性的生成,施行、监督运行机制,组织多形式的学习和传达,保证学校内部学生管理的健康发展。

(二)行政由串联服务模式转变为并联服务模式

民办院校定位为应用型院校,应增强对学生的各项行政服务。但现在各项行政服务手续的审批多沿用串联审批服务模式,按部就班,学生逐个办事部门地审批,一关不过就不能到下一关,一个项目需要多个部门、多个环节审批,如若中间的环节服务人员不在,只能停止办理。为了有效的增加服务质量,推动学生的应用积极性,改变串联服务模式的弊端,建议实行并联服务模式。

采取“假定审批前置条件均成立,各部门实施同步审批,以时限最长的单个审批环节时限作为整个事项最终审批时限”的办法,通过再造审批流程,对涉及两个及两个以上审批环节的事项,实施并联审批。

一是优化环节。对原审批过程的全部环节进行梳理,内容重复的予以取消,相近的进行合并。

二是资料共享。由申报人提供一份资料,录入审批系统,由各部门进行信息共享,减少申报人重复准备资料的麻烦。

三是联合办理。组织各有关部门联合审查资料、联合签署意见。

四是同步审批。由相关部门同时对该项目涉及本部门的事项进行审核,所有环节全部审核通过后,最终出具审批意见。

(三)建立信息化学生工作管理平台

加强学生教育信息化应用,建立学生管理信息化平台,搭建学生生活、安全、心理健康等内容的微学平台。如针对学生安全教育可借助“微课”提供新的教育方式,让辅导员的教育工作更加与时俱进、贴近学生、贴近生活。

(四)为民办高校辅导员搭建平台

辅导员作为学生的生活指导员,却未能有效接受职业生涯规划、创新创业、竞赛指导、学生心理问题预防教育等方面的系统专业培训和考取相关资格证书,未能以教师身份走上讲台,使学生对辅导员“导员、教师”双重身份缺乏认识。学生管理工作应先提升辅导员素质。

1.民办辅导员岗位职业发展空间

辅导员岗位职业发展前途是困扰辅导员最大的心机所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明朗清晰,工作再苦再累都愿意。因此,必须要提高辅导员的职业认同感和成就感。加强队伍的职业化、专业化建设,为辅导员提供职业上升最大的可能性,使辅导员工作有条件、干事有平台、发展有空间。例如,成绩比较出色的辅导员作为储备干部留用;在职称评定方面进行政策性倾斜。

2.辅导员自身需力求创新,创造性的开展工作

辅导员主要的工作职责在于学生工作,学生群体结构的千差万异,需要辅导员不能墨守常规,需要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与时俱进,开拓性比较强,才不被职业所累,所抛弃。为此,辅导员首先自身要有大度胸怀,要宽容、理解学生年少时的偏执,需要心平气和的引导。同时,辅导员在上传下达学校的政策方面,不能简单的传递,既要考虑学校的权威执行性,又要迎合学生的主要心理变化,可以通过转移注意力、换话题、改变说法等一些技巧和途径进行指导,达到管理学生的目的,体现自身的价值。辅导员需要借助最新的媒介手段创新性的开展工作,不断互动、与学生交流、加深对学生的管理和有效监控。而这一切也需要辅导员自身的主观努力,不断学习,不断请教,不断深入分析,职业倦怠感也会随之降低。

3.加强辅导员自身的价值观和修养

辅导员自身要有正确的价值观。首先,要必须清醒的认识到其工作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现阶段的民办高校显得尤为重要,同时要慢慢的深刻体会到全社会的关注与重视。第二,辅导员更需要不断加强自身的修养,努力消除自己性格中的不利因素,强化个性中的积极因素,合理调节情绪,不断减压,学会分散注意力,逐渐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不断在阅历中锤炼自己,形成坚强的个人意志。

4.强化学生能力培养,建立双创平台

大学生创新创业的内涵是创新教育应为先,结果导向为创业。结合专业学科,开展创新教育和实践活动是大学功能的体现,同时教育资源的共享优化,创新教育环境的创建,能够总结和提炼创新成果,围绕成果创业针对性更强。

理想的学生创业引导模式为:专业学习——接受创新创业教育培训——培养创新点和项目孵化——参加实践活动——学校指导帮助——学生创业。

形式可为参加创新创业培训讲座、校内竞赛等活动,各院系可以根据学科专业特点,自定认证标准。活动组织方出具认证(材料)记录。如校内“挑战杯”竞赛,团委负责论证并出具证明,校内“互联网+”竞赛,创新创业教育中心论证并出具证明。

组织学生参加KAB(国际劳工组织为培养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而专门设置的培训项目)、SYB(培养微小型企业经营者而开发的培训项目)等针对性更强的培训和虚拟项目实战,充分利用学科实验室的有效使用和业务指导,鼓励学生参加各类学科竞赛、创业大赛等。

(五)增强民办高校的应急处理能力

民办高校在建立健全突发事件预警以及应急、处置等机制上也应有更高的要求。

在实际工作中解决学生的具体问题,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宗旨,作为上层建筑的一部分,学生管理工作必须不断实践和创新,以适应新时期学生主体的变化。学生管理工作的模式也必须不断得到改进和完善,因此,这就需要多进行改革实践,以找到更好的,更能够适应新时期学生群体特点的管理模式。

首先是创新管理理念。在这里我们主要探讨当今大学生事务工作目的及手段。大学生事务管理工作要从以往的“环境中”走出来,以引导为主。更改管理的依据是要从学校的“学生手册”的管理上升到民主治校、依法治校的高度层次。把被动转换为主动,从而走向教育与服务为主的工作环境上来。

其次创新教育理念。要做到这一点,必须创新办学理念。要认识到,第一,教育必须服务于生产力发展的需要,而不是学究式的为做学问而教育;第二,教育必须以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而不是把学生仅仅当成接受知识、再现知识的对象,甚或是考试机器。第三,教育必须围绕培养和提升学生能力为目标,要根据学生兴趣点分类引导,而不是灌输式的教授能力概念。在课程实施的途径上,增大开门办学的力度,让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社会实际,经受社会实践的锻炼。

再就是创新服务理念。学生工作无小事,尽全力地让学生全面成才的外在形式最为关键。服务是因“真情”所推动。在经济方面,增添勤工助学岗位帮助暂时经济困难的学生;对学生讲解“职业生涯规划”服务就业;对性格较为孤僻的学生加强心理疏导等。

最后要重视心理健康,培养身心素质过硬的大学生。高校学生中心理健康问题屡见不鲜,如何做好心理健康有问题的学生的心理疏导工作,使学生在学习好专业知识的同时,具备良好的心理素质也是高校学生管理工作的一项重要任务和目标。目前,抑郁症、强迫症、社交焦虑等心理疾病的发病率在学生群体中正不断增加,学生与社会的接触越密切,学生心理健康工作就越值得重视,如何让学生学会自我调适,冷静的面对和解决问题,是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励行.新时期大学生事务管理的探索与思考.江苏高教,2014.4.

[2]励荣杰.网络思想教育在“90后”大学生中的实践探索.高校管理,2014.1.

[3]何义霞.90后思想道德教育的困境及对策.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4.5.

[4]肖玉霞.高校学生事务管理模式的变迁及启示.领导科学论坛,2014.9.

[5]王林玥.90后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挑战及对策浅析.老区建设,2014.18.

[6]蒲青江.90后大学生基本思想特点及成因与对策.教育与职业,2014.23.

[7]曹珊.90后大学生思想教育面临的新挑战和对策探析.湖北大学学报,2014.27.

[8]廖鲁.90后大学生特点与辅导员工作对策创新思路.学理论,2014.24.

*作者简介:张利军(1985-),陕西国际商贸学院团委书记兼学生处,副处长,研究方向:学生管理工作。

中图分类号:G7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04-03

猜你喜欢

创新应用
多媒体技术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分析膜技术及其在电厂水处理中的应用
GM(1,1)白化微分优化方程预测模型建模过程应用分析
煤矿井下坑道钻机人机工程学应用分析
气体分离提纯应用变压吸附技术的分析
会计与统计的比较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