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忠实、感激与社会如何可能

2016-02-05徐鸿望王娟娟

山西青年 2016年13期
关键词:社会

徐鸿望 李 楠 王娟娟

云南大学,云南 昆明 650031



忠实、感激与社会如何可能

徐鸿望*李楠王娟娟

云南大学,云南昆明650031

摘要:本文主要在简单介绍齐美尔的基础上,从社会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忠实与感激以及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对齐美尔的“社会是如何可能的”进行理解和说明以及及由此引发的社会学思考。

关键词:齐美尔;忠实;感激;社会

格奥尔格·齐美尔,德国早期著名的社会学代表人物之一,19世纪末20世纪初德国哲学和社会科学领域最主要的理论家之一。出生于柏林市中心的犹太人家庭,曾就读于柏林大学,先于历史学家蒙森门生门下学习历史,接着师从心理学和人类学家拉扎鲁斯和施泰因塔尔学习心理学和人类学,之后又追随巴斯蒂安专研民族学,后再泽勒和哈姆斯的指导下,以一篇研究康德的论文获柏林大学博士学位,这些均为其之后的学术研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然而作为现代资本主义理论的三大经典思想家之一的齐美尔,在学术地位和知名度上,似乎一直不如他的另外两位获此殊荣的同伴—卡尔·马克思和马克思·韦伯幸运。由于德国大学中日益浓厚的还排忧活动,其学术能力和学术成果受到官方机构的冷遇,直到1914年他才在斯特拉斯堡大学获正式职位,因此即便有“学院局外人”之称,但这似乎并不影响其成就。其代表作有《货币哲学》,《社会学—关于社会形式的探讨》,《社会学的基本问题》等。

二、社会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齐美尔认为,社会学是建立在真实的抽象之上的,是在经济的概括下而并非逻辑的概念,从真实中形成的一些关联的形态,并在他们身上发现某些规律和进化,而这些形态根本不是作为孤立的、可以把握的东西而存在。

社会学的研究对象是社会关系的相互作用和相互性的性质以及社会的相互作用得以发挥作用的形式。对于齐美尔来说,社会学的主题不像过去那样是社会,而是社会化的过程。社会化的过程即发生在小的社会群体社会里的,也发生在社会的集体里以及发生在他们之间。齐美尔研究的是社会关系的社会化,打破了静态的观察,并赋予社会学观察以及推动力。其任务是解释这些社会互动和交往的形式。诸如统治、服从、竞争、合作、分工、亲密、疏远、权力关系、群体内部与外部关系等。要求对社会化纯粹的形式进行的确定系统整理,心理学的阐述和历史发展的论证。同时,齐美尔指出,社会学还面临一些问题,即人们缺乏一种手段,可以传授的和无论如何可以实现的把历史的事实分割为材料的因素和形式的—社会学的因素。

长期以来,在怎样理解社会的问题上,人们惯于将社会分解为个人和社会整体,通过研究二者之间的关系来把握社会。个人行为有自主性,同时社会结构对个人的行为具有制约性,二者是一种在社会实践基础上的相互构成的关系。但是在社会学产生之初,人们往往将二者割裂,片面强调一方的实在性,而否定另一方的实在性。在这种二元对立之上产生了社会唯名论和社会实在论之争,同时也产生了个体主义方法和整体主义方法之争。应该说,以后社会学方法论的争论及演进,基本上都是围绕着如何综合这种个人和社会的二元对立展开的,从而展现为一个由二元对立到统一的过程。在这种内容和形式的关系中,它们任何一方脱离了对方都会丧失其实在性。实际上,齐美尔在社会互动论和形式对内容的综合的思路下为社会学建立了一种不同于“二元对立”的“二元综合”的方法论模式。当然,齐美尔对“二元对立”的这种“综合”也有不彻底的地方。

三、社会是如何可能的

提到“社会如何是可能的”,我们不得不关注康德的“自然是如何可能的”。康德的自然无非是关于自然的观念,是我们意识的一种内容的范围内来谈论自然,是一种我们以自己的悟性借以组合,安排和塑造的感官感觉的东西。而关于“社会是如何可能的?”在这里,齐美尔强调的是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以及在此基础上形成的社会关系。当人们之间的交往达到足够的频率和密度,以至于人们能够相互影响并组成较为固定的群体时,社会便产生和存在了。第一、一个人从个人的接触中得到对另一个人的形象,是受某些改变制约的,这些改变并非是由于不完整的经验、缺乏敏锐的洞察力以及同情或冷漠的偏见而产生的简单的错觉,而是现实客体的状况的原则性变化。这些变化根据两个方面进行,即个性和普遍化。个性是任何其他的一个人在内心上不可能模仿的,在其他人身上,这个点在质上是有差异的。但是,我们在认识人时,不是根据他纯粹的个性来看他,而是通过我们把他算在内的普遍的类型来体现,提高或者贬低他。

第二、各种主体,借助另一个范畴,观察自己和相互查看,使他们在形式上能够产生经验的社会。社会的个人运动在两个极端之间。一是内在方面,即主体出发点;二是根本没有变化的生存会向着被爱的人的方向靠近,使之处于彻底无遗吸纳它的归宿的范畴。概括起来说就是个人被包括在社会里,同时与社会相对峙,是社会有机体的一个环节,同时本身就是一个完整的、有机的整体,一种为社会的存在和一种自为的存在。

齐美尔的思想深受康德的影响,其“社会是如何可能的”问题是如何从康德“自然是如何可能的”导源得出?二者有什么区别和联系?在康德所谓的自然中,自然物作为内容是被动的,仅仅是外在于内容,只有通过第三者的综合,形式和内容才能结合在一起。但社会的内容是活生生的人的活动,形式不是外在于活动,而是内化于活动之中,内容与形式的综合作为社会化过程是人的活动本身来实现的,不需要任何第三者加以外在的综合。由此看来,齐美尔所强调的社会化形式并不是脱离内容的形式,而是内化于人的活生生的交往和互动中或互动中的活动规律,正是在这个意义上,他强调,“内容只有一行是在一起才促成现实的实现。这两者在实际中不可分割地结合在一起,而在科学的抽象里却被分割”。这是方法论意义上的不同。前者用认识的形式回答,通过认识的形式,主体把现有的要素结合为自然。但是,对于后者,要用在各种要素本身

里,先验存在的条件来回答。通过这些条件、各种要素现实的结合为“社会综合体”。

四、忠实与感激

忠实本身就是一种特殊的心理状态,它直接指向关系的维持而独立于任何维持关系内容的特殊感情或意志因素。不管这一个体的心理状态具体的存在形式之间有多大的差异,它都是使社会可能的前提条件之一。这种状态不可能跌至零值:存在着一种完全没有忠实的人—对这种人而言,要将产生各种关系的情感转变为维持关系的情感是绝无可能的。一旦关系的维持找到了它心理上的对应关联—忠实,跟随而来的便是与这种关系相应的感情、情感、兴趣和内在凝聚力。

忠实的功能可以从以下三个方面加以理解。第一、在语言学的用法上:忠实是这样一种独特的情感,它不是为了占有别人所拥有的,把它作为占有者的能够带来幸福的好处;也不是为了别人的福祉,把别人的福祉作为外在的客观的价值;而是指向与他人关系的维持。第二、调和一种充斥于各种社会交往基本形式中的基础性的二元主义,连接和调节着被实质二元主义割裂开来的两端:个体内在的生活形式与社会的生活形式,但最终也要落实到个体上。第三、维系社会的要素—社会成员的自利、建议、强制、理想、习性、责任感、爱、习惯——若失去了忠实的补充,亦不能使社会免于分崩离析。

虽然在我们所谓“感激”的情感中社会学特征表现得不那么直接,但其社会学重要性绝不可低估。感激的具体行动在表面上的微不足道—

然而与之相对的则是其广大的应用范围—很显然掩盖了这样一个事实,即如果没有感激这个现象,那么社会生活和社会团结将会难以预计地发生改变。

第一、感激同样是起源于并生长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之中。第二、人与人之间所有的交往都基于给予和回馈相平衡的模式。当礼物与给予者的整个人格相分离时,人们间的关系开始变得不适当起来,而这种不均衡性也就产生了。但如果不是这样,一种在其他情况中并不常见的美妙而纯粹的情形出现了—感激成为一种对赠与以及赠与者的同等的回应。第三、第一件礼物具有完全的自发性,它有着一种没有任何义务的要求,甚至没有感激的义务,为在回馈礼物时我们受制于伦理;我们的行动是在强制下进行的,尽管不是社会的或法律的而仅仅是道义上的强制,依然是一种强制。

忠实和感激的相同之处在于其均对社会关系有着重大的意义与功能。忠实是从某种社会关系中产生的一种情感,其对象是某种社会关系,功能在于对社会关系的维系和延续;感激则并非一定从某种社会关系中产生,它是人与人之间向内互动发展而出,其对象是曾经存在,也可能已消失的每种某种东西或行为背后不可回报的“自由意志”,功能在于能够拓展出新的社会关系。同时这种功能亦有一定的层次之分。“如果没有我们所说的忠实现象,社会就一刻也不存在”;“如果没有感激这个现象,那么社会生活和社会团结将会难以预计的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齐美尔,林荣远译.社会是如何可能的[M].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2]齐美尔,林荣远译.社会学—关于社会化形式的研究[M].华夏出版社,2002.

*作者简介:徐鸿望(1992-),男,壮族,云南宣威人,云南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社会学专业研究生。 一、

中图分类号:H315.9;I04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13-0079-02

猜你喜欢

社会
多元评价在小学《品德与生活(社会)》教学中的实践
据《乐记》考辨艺术的源流
浅论提高我国公务员素质的途径
论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关系
我国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研究综述
民法公平原则的伦理分析
纵向社会的人际关系
高校图书馆面向社会开放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