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2016-02-05付国英
付国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2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对乡村治理的影响
付国英*
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研究所,四川成都610072
摘要: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正在深刻的改变着农村社区的治理生态,在经济上农业的信息化改变了乡村的经济形态;社区政务方面信息化极大的提高了办公效率,为基层民主的实践提供了更多的渠道与路径;社区文化建设上,通过互联网的信息资源可以满足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提升社区的文化建设。信息技术通过变革人们的生活方式和社会的连接方式,深刻影响了乡村社区的治理生态,要求主政者积极回应社会变革,主动改变治理模式,推动乡村治理从封闭型转向开放型,从控制性转向合作型。
关键词:农村社区;信息化;乡村治理
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是指在农村各类主体的参与下,以满足农民更好的现代生活需求为目标,将各种信息技术应用于农村社区政治、经济、文化及社会建设各个层面的技术社会化的过程。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相比城市社区而言起步较晚,但是发展非常迅速,对农村社区治理的影响也逐渐增大。
一、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影响乡村治理生态的改变
信息化在解决农村地区信息资源匮乏、经济落后、文化建设滞后等问题的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是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要求。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下,农村地区围绕农民生活的方方面面广泛的采用现代通信技术,深度发掘和利用涉农的相关信息资源,加快提升农村现代化的水平,促进农村地区社区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
在农村社区经济发展方面,农业的信息化建设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效。农产品通过网络平台进行销售,农民通过各类信息手段了解最新的政策,获取养殖、种植技术,农业企业互联网已经走进了广大农村地区,成为农民搜集信息的重要来源。但是农民的互联网信息处理能力还有待提高,一些农民未能获得科学有效的信息,信息分析仅仅停留在产品交易的环节,而没有科学的对全部环节进行科学决策,造成农产品的种植结构不合理,最终造成农产品的滞销。农村乡镇企业的信息化水平也有待提升,很多只是借助电脑和网络进行简单的企业办公,而没有更加充分的利用互联网来建立便捷的生产、销售以及售后服务渠道,企业管理的信息化、现代化建设都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在农村社区治理方面,不少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已经在社区内部办公、与基层乡镇政府的公文往来等政务环节实现了信息化办公,提高了工作效率。同时,对于社区居民及社区信息的数据库建设也逐步完成,有效的提升了管理决策的科学性。基层民主的发展关键在于保证群众对社区公共事务的知情权、参与权和监督权,而权利的行使效度与信息传播的公开性、透明性、自由度等密切相关,互联网技术的发展为基层群众平等的与社区精英获取和发布信息提供了平台,在社区网络空间中拥有了平等的话语权,可以得到公众同等的关注,这样就为更为真实的社区公共利益表达提供了实现条件。
在农村社区文化建设方面,网络技术使得传统的文化获取途径发生彻底的变革,农村地区的文化资源不再受到获取成本的限制,通过互联网的即时性、全球化传播,文化的生产者与农村地区文化消费者之间的场域分离问题得到根本性的解决。通过网络平台构建新的文化传播渠道,普通的农村民众都可以获得与城市地区一样的文化资源,进行自我的文化输入与吸收,改变民众的知识状况,从而对于消弭城乡社会的文化鸿沟产生关键性影响。互联网是一个巨大的文化资源库,可以满足农村社区居民多样化的文化需求,无论是获取现代文化知识,进行网络创业,还是下棋、打牌、交友聊天等娱乐需求,都可以得到满足,获得最新的相关信息。在互联网的文化传播中,农村社区还需要进行积极的引导和培训,提高相关人群尤其是老年群体对互联网的接受度,可以适当的举办一些讲座或者培训。基层政府和社区要在硬件上提供更多的配置,同时社区服务人员也可以通过网络资源的获取,来为社区民众提供更加多样的文化资源,推动社区文化的建设。
二、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促使乡村治理模式的转换
(一)信息化时代要求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从封闭型走向开放型
农村社会因为网络时代新要素结构的加入而发生改变,也必然会影响乡村社会治理模式的转变。互联网时代改变的是整个社会的经济结构,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和连接方式,主政者的选择可以是消极被动的接受,或是积极主动的引领与主动回应。积极的主政者总是通过积极回应社会环境的变化,通过主动变革自身的治理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威。封闭型的治理模式总是排斥乡村社会治理单元之外的主体参与,基本不会受到外部因素的影响。开放型的治理要求基层政府和乡村的治理单元必须要回应外部主体可能的要求及需要。当前的农村社区与外部社会存在大量的人员、资源、信息的交流与互动,农村内部资源的匮乏使得其必须以开放心态接纳网络时代的资源才能满足农村社区居民的需求以及农村社区的建设需要。
近年来,农村社会中群体性事件频发,围绕土地问题、拆迁问题,农民的上访事件不断增多,基层政府在农民心中的公信力和权威性受到严重挑战。基层的矛盾冲突得不到有效的消解,很大程度上是民众的权利申诉与表达渠道受阻,而在技术上的变革则直接关乎治理的效能。当前以互联网为代表的信息技术,一定程度上可以畅通基层群众的利益表达渠道,打破原先的封闭型治理模式,农民可以利用网络社区的特点,通过制度的变革设计可以减少底层群众的申诉成本,简化申诉的程序,从而有助于问题的解决和基层社会矛盾的消解。此外,如果能够在互联网这样的技术平台上与政府相关部门进行有效的对接,搭建起农民与政府的网络沟通渠道,那么就可以减缓农民到政府所在地集会维权甚至是暴力威权的发生频率。
(二)信息化时代要求乡村社会的治理模式从控制型走向合作型
技术变革开辟了民众与政府沟通的新渠道,其本质是对政府单向权威难以监督的挑战与消解。控制型的治理过程中,所有的关键环节都是由政府来主导和控制,体制外的民众和社会组织无法有效的平等的参与整个的治理过程。这种治理方式比较适合封闭型的社会,民众的信息获得相对匮乏,权利意识也非常淡薄。但是当前信息技术的发展已经将农村社区与外界社会紧密相联,新农村建设中农村社区的建设目标是多元化的,农村社会的现代化也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工程,仅仅依靠政府的主体力量是无法完成的,调动农民和相关乡村组织的参与积极性,由之前的控制型治理向多种主体参与的合作型治理转变,是社会发展和乡村治理的必然要求。
信息化已经打破了原有的封闭型农村社区,继续以控制型的方式治理将会面临高昂的治理成本,而且忽视愈发重视自身权利和拥有更多信息资源的农民参与需求,将削弱治理的合法性。新农村建设中乡村治理的治理现代化根本上在于社区居民的现代化,体现为现代化的参与理念和现代化的权利意识。农村社区居民权利意识的觉醒有着积极的社会价值,这是农民主体意识的张扬,是推动乡村治理的现代化建设的巨大力量。只有在合作型的乡村治理模式下,才能实现政府、农村社区、乡村精英和普通村民之间的协商与合作,共同构建现代化的乡村治理共同体,进而完成乡村治理的现代化。
三、结语
虽然各地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的水平有所不同,发达地区农村社区的信息化建设水平较高,信息化硬件设施和软件应用更为先进,贫困地区的农村社区很多还是刚刚起步,但是信息化建设已然成为国家和社会的发展趋势,深深影响我国乡村治理的模式转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键在于塑造社会主义新农民,只有以农民为主体,满足农民现代化生活中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才可能实现乡村治理的现代化。信息化建设下,农村社区的发展越来越快,某些发达地区的农村社区已经完全与城市的各种资源实现良好的对接,有力的促进了乡村治理模式从封闭型、控制型走向开放型、合作型。对于较为落后的地区,政府和社会各界应该给予更多的关注和支持,促进城乡统筹发展,早日实现国家治理现代化各个层面的整体实现。
[参考文献]
[1]张成林.信息化视角下的农村社区建设和治理研究[D].苏州大学,2012.
[2]陈发鸿.农村社区信息化建设问题研究[J].河北学刊,2011(11).
作者简介:付国英(1989-),女,河南林州人,四川省社会科学院政治学所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政治学理论。
中图分类号:D42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8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