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人危害的系统性工程

2016-02-05李品和

山西青年 2016年7期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青年人危害

李品和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 100081



构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人危害的系统性工程

李品和*

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北京100081

摘要: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如果任其肆意传播会危及青年人的政治信仰和社会主义理想的树立以及削弱对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必须用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依法治理的系统性工程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人的危害。

关键词:历史虚无主义;危害;青年人;系统性工程

当前,历史虚无主义是对我国社会特别是对青年人影响较大的一股错误的思潮。它通过所谓的“理论”包装来虚无历史,混杂在历史学、影视、学术研究和日常生活中,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迷惑性,危害极大。因此,除了重视揭露历史虚无主义对青年人的危害外,构建应对历史虚无主义思潮的系统性工程势在必行。

一、历史虚无主义的泛起及其真实面目

历史虚无主义是一种错误的社会思潮,其沉渣泛起在各个阶段虽有不同的表现,却有着共同的政治诉求,那就是否定历史,对现实含沙射影,通过否定历史进而否定现实,其矛头直指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否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在近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是同“全盘西化”论伴随出现的一种错误思潮。进入新的历史时期,在拨乱反正、进行民主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这一特定的历史环境下,历史虚无主义具体表现为资产阶级自由化。特别是,20世纪80年代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在我国泛起,一些人以“反思历史”的名义,歪曲“解放思想”,认为中国走社会主义道路为时过早,而应该充分发展资本主义,叫嚣什么“补资本主义的课”。

进入21世纪,别有用心者用改革后三十年的历史否定改革前三十年的历史。2013年十二月习近平同志在纪念毛泽东同志诞辰120周年座谈会上指出:“一切向前走,都不能忘记走过的路;走得再远、走的在光辉的未来,也不能忘记走过的过去”,“这两个相互联系又有重大区别的时期,但本质上都是我们党领导人民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探索”[1],正确认识改革前后的历史关系是摆在我们面前重大的政治问题和现实问题,如果认识有偏差,我们改革开放来之不易的成绩就容易被虚无了,因此,在一些重大历史问题的认识上要格外警惕历史虚无主义干扰。

历史虚无主义的目的和实质。历史虚无主义作为一种政治思潮,主要是指它对中国人民革命的历史,特别是对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反帝反封建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社会主义探索发展时期以及改革开放的历史加以歪曲、否定和篡改,其目的是否定中国共产党执政的合法性地位。而其实质是通过否定、歪曲中国的近现代史,企图从历史的渊源抹杀人民的选择、历史的规律,从而否定一切革命的历史、社会主义在中国生根发芽的历史和中国人民在道路选择的历史。历史不是打扮的小姑娘,不论是过去还是实践过程中,历史本来就有其面貌,而且它的本来面貌永远不会被歪曲和改变。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人危害的表现

龚自珍说过“欲知大道,必先为史”,“灭人之国,必先去其史”。青年人是个特殊的群体,是祖国的事业接班人,但青年人信念不稳、辨识错误思潮的能力弱,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侵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人危害的表现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人政治信仰的危害

青年人的政治信仰主要是对党的执政地位和政策的认可度,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认同感。历史虚无主义企图渗透到青年人的日常生活,传播颠覆执政党合法性地位的言论和所谓的“学术研究”。企图抹掉历史是人民的选择的基本规律和客观事实,诱导青年人对社会主义道路产生怀疑。历史虚无主义对中国走什么道路问题的误导性解读,是“对于历史和现实的否定目的在于兜售其走西方道路政治主张的私货。它既弥补了新自由主义侧重于经济和政治领域反对社会主义,而在文化领域、历史维度上反对马克思主义的相对不足,又改变了新文化保守主义曲折隐晦的表达和难于对社会产生影响的尴尬,成为在社会意识领域批判和攻击马克思主义和社会主义的一支重要力量”[2],其意在搞乱青年人的政治信仰,模糊青年人的意识形态取向。

(二)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人社会主义理想的侵蚀

社会主义理想是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美好社会的渴望和追求,是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和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召唤。青年人是祖国事业的未来,是“三个自信”的坚守着和继承者,如果被历史虚无主义攻城略地了,社会主义的根基就会被掏空,社会主义理想的大厦必将轰然倒塌。历史虚无主义在侵蚀青年人社会主义理想的危害是有前车之鉴。历史虚无主义这股逆流在解体苏联起的是催化剂的作用。赫鲁晓夫全盘否定苏联历史,将斯大林恶魔化。戈尔巴乔夫的“民主化”、“公开化”和“新思维”等的推行,给苏联人民思想造成极大的混乱,由于他长期推行错误的路线“长期丑化、颠覆历史而引起思想凝结瓦解,精神支柱的坍塌,理想信念的破灭,列宁的布尔什维克历史传统消失殆尽,孟什维克主义回潮和党的社会党化,党一分为三,成员大批退党,政权转归叶利钦的‘民族派’而性质变异。这是苏联覆灭的根本原因”[3]。

(三)历史虚无主义思潮对青年人价值观的毒害

青年人的价值观正在形成期,还很不稳定,历史虚无主义宣扬西化分化的“普世价值”,利用所谓的“学术研究”和某些国际高校的“公开课”等,宣扬“黄土文明”不及“蓝色文明”优越、是西方的炮火给中国带来走上现代化的道路等消解中华民族文明和民族自信心的恶意中伤。如果青年人接受了这一套西方价值观,这将直接动摇到青年人对中国特色社会理论体系和核心价值观的认可和接受,对我们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具有非常大的冲击。“这种‘虚无’并不是对历史事实的‘虚无’,而是对社会公众既有的历史记忆的清除或解构,甚至是以其他历史记忆进行置换”[4],如果这样一种特殊情感被虚无了,青年人的价值观和原有的祖国情怀将遭到灭顶之灾。

三、敢于出拳,击毁历史虚无主义

面对历史虚无主义错误思想的冲击和猖狂,我们要敢于出拳,强有力的予以回击。因此必须加快构建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思想政治教育、网络意识形态建设、校园文化建设和依法治理的系统性工程,消灭历史虚无主义存在的土壤和空气。

(一)务必加快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教育

青年人正处于世界观、价值观、人生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但思想活跃,求新求异猎奇心理强,容易受到历史虚无主义的迷惑。必须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引领社会思潮,让青年人树立正确的历史观。党的十八大强调指出:“牢牢掌握意识形态工作领导权和主导权,坚持正确导向,提高引导能力,壮大主流思想舆论”[5],我们要以科学的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理论为指导,有效强化主流意识形态。出现与主流价值观不符合的社会事件、热点问题时,要掌握舆论的主动权,及时给与正确的引导和说明。如果让有心者利用,被片面、歪曲的解读,被只言片语的历史虚无主义混乱了思想、迷惑了头脑。坚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教育的主线,全面加强对青年的教育,引导他们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价值观和历史观。

(二)必须加强在校教师、社会青年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很多老师在授课时,为迎合学生的兴趣而所谓的“创新”授课,不顾真正的历史事实,已经偏离思想政治教育和正确的立场,不仅不能对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强化,也没有办法更进一步对马克思主义思想进行坚持,结果连自己和学生一起也“沦陷”了,何谈对各种错误思潮的辨别和抵制。因此,一定要加强在校教师自身的理论修养和教育方法技巧的改进,坚守岗位职责,提升在传播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动性和有效性。对社会青年工作者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要注重灵活性,创新教育的工作方法和新媒介运用,及时为他们推送最新的政策解读,提高他们明辨大是大非问题的能力。

(三)特别突出网络意识形态的建设

现代媒体特别是互联网迅猛发展,极大地改变人们的生存方式,对青年人的思想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它是一把双刃剑,在传播健康文化信息的同时历史虚无主义也借此搭台唱戏。因此,要构建主流意识形态的网络互动平台,建立宣扬主旋律和进行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教育的网上新阵地,有效地抵制历史虚无主义等错误思潮的侵害。构建校园网络信息安全防护系统,抵制错误思潮及其观点在校园的蔓延。同时,必须建立完善的互联网错误舆论检测和监测工具,认真辨别“香花”和“毒草”。

(四)持续巩固强化校园文化建设成果,加强和改进校园文化建设

建设校园文化是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方法,“努力拓展新形势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途径,大力建设校园文化”[6],发挥校园文化建设在思想政治教育方面的作用,要求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及其要求渗透到校园文化建设的各个方面,形成符合主流意识形态的舆论氛围。坚持“灌输”和“反馈输出”并重。不仅要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有效的传输给学生,而且要让学生反馈出来,形成有效的互动。把核心价值观内化为自身的信仰,外化为对社会核心价值观认可和行动。像一知名高校的《我心中的马克思主义》微读物就得到学生的积极参与,有效的促进了校园文化的发展。

(五)依法治理谣言和违法的言论

由于历史虚无主义思想的制造和发布者绝大多数是匿名隐藏的,他们通过在网络上散布历史虚无主义谣言和错误的言论,而又不用担心承担法律和道义上的责任,其行为因失去有效的社会监督与党纪国法的惩罚而走向反社会化。对于违背我国宪法和相关法律法规的历史虚无言论,要加大打击力度,绳之以法。同时,要完善互联网立法,“依法加强网络空间治理,加强网络内容建设,为广大网民特别是青少年营造一个风清气正的网络空间”[7],对网民及言论予以法律的约束,对于谣言等违法行为绝不姑息纵容。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宣传部.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人民日报社,2014.

[2]唐莉.当代中国历史虚无主义的政治诉求与双重应对[J].思想政治工作研究,2013(7):19-21.

[3]梁柱,龚书铎.警惕历史虚无主义思潮[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6.

[4]迟方旭.运用法治思维遏制历史虚无主义.中国社会科学报[N].2016-3-10.

[5]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八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讲话[N].人民日报,2012-11-9.

[6]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意见[N].人民日报,2004-10-15.

[7]新华社.习近平:让互联网更好造福国家和人民[EB/OL].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6-04/19/c_1118672059.htm,2016-04-19.

作者简介:李品和(1989-),男,瑶族,广西贺州人,中央财经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049-(2016)07-0009-02

猜你喜欢

历史虚无主义青年人危害
降低烧烤带来的危害
平凡中的伟大 青年人的楷模
药+酒 危害大
掉发变胖失眠,现代青年人早衰现状
为啥找不到女朋友
解构和超越历史虚无主义
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特征初探
站在唯物史观的高度解析历史虚无主义
道教研究的历史虚无主义困境及出路
“久坐”的危害有多大你知道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