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孙犁的散文创作对孔子文学思想的继承
2016-02-05孙亚男
孙亚男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 301830
论孙犁的散文创作对孔子文学思想的继承
孙亚男
天津财经大学珠江学院,天津301830
孔子的文学思想对后世的文学创作影响深远。而孙犁的散文创作,无论是理念还是实践都继承了孔子的文学思想,表现在两方面,一是认为文学创作要真诚地反映现实,二是其文学表达含蓄、节制,达到“文”与“质”的统一。
孙犁散文;孔子;兴观群怨;“文”与“质”
学界普遍认为,现当代文学家孙犁的思想来源于两方面,一是“五四”文学思潮,另一个就是儒家思想,反映在文学创作上,就是孔子的文学思想。孙犁的散文创作,就深刻体现着他对先贤孔子的文学思想的继承,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反映现实的文学创作理念
子曰:“小子!何莫学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于鸟兽草木之名。”(《论语·阳货》)孔子认为诗歌是可以反映现实,并作用于现实的。几千年后,生长于燕赵大地的孙犁继承了这种文学思想,他推崇现实主义文学,认为文学创作一定要发端于生活,文学作品要反映社会现实,而散文的创作更是要基于作者的真情实感,不能矫揉造作,更不能胡编乱造。孙犁曾说:“所有散文都是作家的亲身遭遇,亲身感受,亲身见闻。这些内容,是不能凭空设想,随意捏造的。散文题材是主观或客观的实体。不是每天每月,都能遇到,可以进行创作的。一生一世,所遇有限。更何况有所遇,无所感发,也写不成散文。”*孙犁.《耕堂劫后十种·陋巷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6:228.在他的散文创作实践中,也充分印证了他的文学观念。他散文中出现的人物和情节,甚至是对话,都不是凭空捏造的,有的是原封不动的将事实展现出来,有的虽然没有直接引用现实材料,也是有现实依据的。例如,在孙犁的散文《乡里旧闻》中,出现的“凤池叔”、“根雨叔”、“大嘴哥”等,都是真实存在的人物,他们都是孙犁故乡里最亲爱的乡亲,散文中写到的故事,也是真实发生过的。五十年代,孙犁曾受到过批判,是因为当时的文艺工作者对他的散文《一别十年同口镇》中出现的地名做过实地考察,发现有一条街的方向孙犁记错了,然而,这更说明孙犁散文的内容绝对不是胡编乱造的,从一个侧面展现了孙犁散文的厚重和真诚。
二、兼具“文”与“质”的文学创作实践
子曰:“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雍也》)也就是著名的“文质”说。其实,这个学说并不只是在探讨做人的准则,也是文学创作的一项重要理论。前辈学者将孔子的这一理论理解为文学创作要“文质并重”,这样的表达本身并没有错误,但笔者认为,更准确的说法应该是强调“文”与“质”二者的辩证关系,而不只是需要二者的简单相加。一个“胜”字,就表现出了孔子的意图,也就是说无论是要“文”还是要“质”,都要适度,然后才能呈现出“文质彬彬”的效果。孙犁的散文情感表达含蓄而节制,但读者却能感受到平淡背后的浓烈情感,这是平实的语言与丰厚的内容相结合后,而达到的艺术效果,就是“文”与“质”和谐统一的一种表现方式。孔子有云:“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八佾》)孔子在这里其实要讲的也是一个“度”的问题,他认为《关雎》一篇值得赞赏的一点就是懂得节制情感,情感表达的尺度恰到好处,这是孔子一贯推崇的文学创作理念和文学审美风格。同样,孙犁的散文创作也秉承了这一特征,他表达情感含蓄、节制,但在此基础上,孙犁又进了一步,他不仅力图控制好情感表达的度,还力求能在含蓄、节制的表达中蕴藏浓烈的感情,以使文章有耐人寻味的艺术内涵和震撼人心的艺术张力。在《散文的感发与含蓄》一文中,孙犁曾说:“散文如果写得过细,表露无余,虽便于读者的领会,能畅作者之欲言,但一览之后,没有回味的余地,这在任何艺术,都不是善法。”*孙犁.《耕堂劫余十种·陋巷集》.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181.而孙犁的散文创作确实也实践了他的文学观念。如在散文《保定旧事》中,作者回忆了自己早年与爱慕对象王淑之间的过往情谊:“当她因为眼病,住了西关思罗医院的时候,我又知道她家是教民,这当然也是为了得到生活上的救济。我到医院去看望了她,她用纱布包裹着双眼,像捉迷藏一样。她母亲看见我,就到外面去买东西去了。在那间小房子里,王淑对我说了情深意长的话,医院的人来叫她去换药,我也告辞,她走到医院的大门口,回过身来,背靠着墙,向我的方位站了一会儿。”*孙犁.《孙犁文集·散文卷》.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231.人到晚年,回忆起曾经不可得的美好爱恋,一定是怀着深厚的情感的,文中提到他们二人单独在房间里的交谈,想必当时也是心潮澎湃的,但作者并没有将这些情感毫无修饰的全盘托出,而是采用了一种含蓄、节制的表达方式。“说了情深意长的话”八个字蕴含了二人深刻缠绵的情谊,因此这八个字便有更强大的爆发力。她“背靠着墙,向我的方向站了一会儿”,难以割舍却必须放弃的心情想来也应该是十分揪心的,但作者也采用了节制的表达方式,使文章显得“哀而不伤”。
再如孙犁的经典散文《亡人逸事》,作者记述亡妻在世时的小事,表达了自己对妻子深沉的怀念。作者没有在任何一处大力地宣泄自己的思念之情,但读者读来却能真切地感受到孙犁怀恋故人时难掩的悲伤和寂寥。特别是文章的尾声,作者这样写到:“虽然我们结婚很早,但正像古人说的:相聚之日少,分离之日多;欢乐之时少,相对愁叹之时多耳。我们的青春,在战争年代中抛掷了。以后,家庭及我,又多遭变故,直至最后她的死亡。我衰年多病,实在不愿再去回顾这些。但目前也出现一些异像:过去,青春两地,一别数年,求一梦而不可得。今老年孤处,四壁生寒,却几乎每晚梦见她,想摆脱也做不到。”作者寥寥数笔,无哭天抢地,却字字真情,更是体现了他含蓄、节制的文风。
总而言之,孔子的文学思想影响了后世几代文学家的创作,也成为了中国传统文学理论的基础。韩愈强调“文以载道”,即是对孔子文学思想的继承,孙犁与孔子、儒家文化的关系是一个复杂的课题,笔者在这里只是约略书写自己的一点感悟,触及一点皮毛,希望能有一些意义。
[1]孙犁.《耕堂劫余十种》.山东画报出版社,1999.5.
[2]杨伯峻.《论语译注》.中华书局,2012.5.
[3]方铭.《战国诸子概论》.学苑出版社,2012.9.
[4]孙犁.《孙犁文集》.百花文艺出版社,2013.4.
[5]来华强.《论孙犁晚年散文创作的美学风格》.《文学理论与批评》,2005(4).[6]刘刚.《孔子的文学思想与中国古代文学》.《辽东学院学报》,2006-2-28.
[7]来华强.《论孙犁大师的散文艺术》.《武汉大学学报》,2006.5.
[8]王齐洲.《孔子文学观念的当下意义》.《文学教育》,2007.7.
[9]阎庆生.《论孙犁散文美学的内涵和逻辑结构》.《文艺理论研究》,2008(4).
[10]杨晓冬.《孙犁的文学思想对<讲话>规范的偏离及其创作困境》.《现代文学研究》,2008.10.
[11]刘洪柱.《孔子文学思想及其影响研究》.黑龙江大学,2010.4.
[12]方玉营.《论<论语>中“文”的内涵及其对后世的影响》.河北师范大学,2011.4.
I207.6
A
1006-0049-(2016)20-022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