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对策
2016-02-04王春敏张孟军
王春敏, 张孟军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材中心,山东 东营 257061; 2.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资产部,山东 东营 257061)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控对策
王春敏1, 张孟军2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教材中心,山东 东营 257061; 2.山东石大科技集团有限公司 财务资产部,山东 东营 257061)
[摘要]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不确定性、敏感性、可控性等特点。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有来自外部环境、审计人员本身无法掌控的客观因素和审计力量的大小与独立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方法的使用等主观因素,对此应采取组建联席会议、推动关口前移、建立针对虚假资料的特别程序、细化经济责任制度、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提升高校审计人员的职业素养及审计质量等措施,最大程度地防控审计风险。
[关键词]高等学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防控
2014年7月,国家在综合实践经验的基础上,为适应十八大以来形势发展的需要,中央纪委机关牵头七部门联合发布《党政主要领导干部和国有企业领导人员经济责任审计规定实施细则》,此举表明我国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推进到了新的阶段。新发布的细则明确并完善了经济责任审计的对象、内容、评价、报告、结果运用和组织领导与实施等内容。这为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指明了方向,也对高校有关领导者和审计人员提高审计质量、防控审计风险提出了新的要求。
一、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是指高校审计人员在实施审计行为的过程中,基于各类因素影响而漏判或者误判了责任人应负的责任,发表了与真实状况不一致的审计评价,致使被审计方产生损失,并引起审计部门及人员承担相应责任的可能性。该风险具有如下几个特点:
一是客观性。在政策变化、业务复杂、相关责任人道德水平等因素的影响下,容易产生审计结果与事实不相符的状况。虽然有的风险没有造成十分严重的后果,或者审计人员尚未发生实际的损失,但是风险总是存在于审计活动之中。因此,相关人员易于了解并防控审计风险,也往往能于时空制约下控制风险滋生及发展的条件,但对彻底消除风险却无能为力[1]。
二是不确定性。审计风险来自于客观因素抑或审计人员的主观认识。风险发生的环节、所属的性质、产生的后果和影响在审计之前较难判断。同时,由于高校经济责任范围的广泛性,当前的审计方法无法实现全方位覆盖,这也加大了风险的偶然性与不确定性。
三是敏感性。若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无法真实反映客观实际,不但会对经济责任人所在部门或单位的决策造成影响,也会限制责任人的任用,甚至导致湮灭审计信誉,降低群众信任度。因而,该类误判所导致的后果比其他类型审计更严重,人们所能接受的误差也小得多,审计风险更高。
四是可控性。审计风险的客观性增加了经济责任审计的难度,但是经过经验积累与主观努力,随着法规、制度的完善,利用改进的审计手段,能够实现把审计风险控制在合理范围内,最大限度减少失误。特别是关乎全局的重大质量风险的防控,不但是必要的,而且是完全可能的。这就要求审计人员实现审计由制度基础朝向风险导向的转变。
二、 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成因分析
造成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因素多种多样,总体来讲,可将其划分为客观因素和主观因素两大类。
(一)客观因素
客观因素来自于外部环境,是审计人员本身所无法掌控的。主要包括:
(1)受托审计的不确定性形成的风险。由于经济责任审计的任务由组织部门委托,所以决定了进行该项工作的具体时间、对象和数量具有不确定性。特别是领导干部换届时,由于组织工作的需要,常常集中交办,导致工作难度与审计风险陡然增加。
(2)“先离后审”形成审计风险。目前,许多高校未把领导干部经济责任审计作为学校干部监管的有效手段,也未能将审计行为跟踪到干部履行经济责任的过程之中。组织部门只是在领导干部已经离职或者工作变动之后才决定是否对其开展审计[2]。这种做法,给审计人员核查问题、整合材料、征询建议造成很多不便,制约了审计成果的利用与转化,造成用人与审计严重脱节,无法达到审计预期的效果和目的,削弱了其监督职能的发挥,形成审计风险。
(3)被审计人提供虚假、不全面的资料导致风险。经济责任审计时必须依据真实、完整的资料,审计评价应更加重视定量指标,在大部分情况下依靠数据进行判断。虚假或不完整的会计信息会明显降低结果的客观性,导致误判。假如被审计人提供的资料缺乏完整性,或者故意制造虚假的会计信息,那么审计人员在此疏漏下单纯地审核提供的资料,就很可能为虚假信息所蒙蔽,因此即使审计人员事前准备得非常细致、全面,也无法发现数据背后的真相,造成出具的审计意见与实际偏离,从而非主观性地造成审计风险。
(4)经济责任不明确形成审计风险。作为进行经济责任审计的先决条件,必须预先为领导干部划分明确的经济责任,同时为难以量化的责任制定统一的评价标准。这样才能在事后审计中做到分清责任,避免不必要的扯皮现象。但目前的状况是高校领导干部在任命行政职务的同时缺乏明确而具体的经济责任,这必然会导致审计风险。
(二)主观因素
主观因素是可以借助审计部门工作的改进与人员的素质提高来实现掌控的因素。包括审计力量的大小与独立能力,审计人员的道德修养、知识结构与业务水平,方法的使用等。上述因素极可能引发两类风险:
(1)过失性风险。因为审计人员专业技能、综合分析能力以及所使用的审计方法限制,或者受不周密、不规范的实施程序,不严谨的工作态度等非故意性因素的影响,产生了误判、误评的不良后果。
(2)故意性风险。审计人员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或他人嘱托,抑或领导授意,因而协助被审计对象弄虚作假。无论是做人情审计还是搞权钱交易,都明显属于违反纪律和审计原则甚至违法犯罪的故意行为。
三、有效防控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
(一)基于客观因素的对策
(1)组建联席会议,强化对经济责任审计的计划和监督。由审计、人事、纪检等部门组建联席会议,各部门密切协作,构建全面计划与监督体系。制定审计计划时,依据主要决策人员任期变化而合理确定审计项目。通过联席会议商定年度经济责任审计对象,明确各项目工作重点,以便合理安排审计资源,并定期总结情况,保障审计工作的有序开展[3]。
(2)推动关口前移,增强干部在任期间审计力度。为防止“先离后审”形成审计风险,内审部门应该调整工作思路,关口前移,对在任超过两年的干部,加大任中审计的力度。对领导干部在任期内开展审计,尽早掌握其基本情况,干部任期结束后,可直接通过任中审计结果,单独针对其余未审计年度开展审计。这样不但可减少离任审计的工作量,而且可合理有效地利用审计结果,为干部任用考核提供重要依据。
(3)建立针对虚假资料的特别程序。近几年来,由于践行审计资料承诺制度,合理区别被审计方及审计部门的责任,一定程度上规避了风险。但是,为防止被审计对象故意提供虚假资料,使审计承诺流于形式,审计人员有必要在针对提供不实资料而影响的职业判断时,发表无法作出审计判断或某资料不实的审计评价,或参考社会中介机构的做法,发表有保留的意见。或对特别严重者启动特别程序,对不真实的资料移交纪委或司法机关处理,以增强威慑力。
(4)细化经济责任制度,健全审计评价体系。不断细化经济责任审计的相关规章制度,规范、改进工作程序,是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举措。其关键便在于领导干部就职之初,学校应与之签订目标任务书。通过设计完善的经济责任审计评价指标体系,建立一套科学、高效、实用、统一的评价体系,清晰地界定每个指标的含义,将定性与定量评价有机结合。
(二)基于主观因素的对策
总体目标是建立完善的风险防控体系,将过失性风险降低到可控的范围内,坚决杜绝故意性风险。
(1)合理选择审计方案,开放审计线索渠道。经济责任审计要做好事前准备工作,认真开展审前调查,搜集必要的背景知识,明确审计重点和工作范围;设计或选择有效的审计方案,尽量规避风险。调查过程中,审计人员要拓宽审计线索来源渠道,注重密切联系群众,通过设立举报信箱、个别走访和座谈等手段收集群众的观点,明确工作关键点、审计对象与方法,尽量减少审计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
(2)严格规范审计程序,着重注意敏感时点。经济责任审计开展时,从明确审计项目计划工作方案、传送审计通知书、审计取证、评价报告、征询建议直至审计结论等各部分必须依据规定实施,预防程序不当引发风险[4]。在审计的敏感时点,特别是领导干部交接时,需要规范交接程序及内容,让交接双方交实现清,接实现明,防止形成历史遗留问题。
(3)注重内部控制制度的评审。内控制度评审是规避审计风险至关重要的环节。实践中,需要着重审计的客体包含:是否建立内部控制、内部控制是否完善、内部控制是否具备执行力。还要把风险基础审计模式纳入到经济责任审计系统,使其与制度基础审计模式密切联系,以提高工作效率,同时降低审计风险,提前预测潜在风险。
(4)优化审计方法,科技支持与沟通交流相结合。要充分利用计算机辅助审计,做到账面审查与事实审查密切联系,减少表面信息带来的误导,降低风险程度,以减少审计时间和成本。同时,也要注重与审计对象的充分沟通,要对审计报告征求建议的各个环节加以规范,征求建议时一定要同被审计单位及责任人进行全面的交流,认真征求各个方面不同建议并妥善处理。
(5)依据综合判断合理审慎评价。审计评价作为经济责任审计的关键构成部分,应注重分辨实际情况、正确划分责任,全面考虑人员素质、相关政策等主客观因素,坚持客观、公正、谨慎的原则,尽可能量化经济责任考评指标,全方位、真实地考评责任人所承担的经济责任,考评时应注意:对一些事项只做客观真实的描述,如审计中未涉及部分、责任归属难以确定等;对一些业务不给予评价,如超过正常审计领域和权限。对于审计所发现的很大程度背离法律法规的行为,要联合相关部门举行联席会议开展讨论,以明确其应负有的经济责任,降低审计单方面风险。
(6)全方位提升内审人员的各方面素养。为了防控审计风险,提升工作质量,必须致力于提升审计人员各方面的素养。首先,要注重选拔政治素养和实操才能潜质较好的审计人员,从而为经济责任审计提供能力强的全方位人才;其次,要着重塑造审计人员的道德品质;最后,安排审计人员进行专业知识和实操能力的培养,让其在养成高水平职业道德的同时,具备高水平的审计实操素养,从而具备对审计事项全盘掌控的能力。只有这样,才能打造一支政策水平高,业务能力强,思想品质过硬,作风优良,一专多能的复合型内审队伍,从根本上达到防范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目的[5]。
四、结束语
当前高校经济责任的审计工作挑战与机遇并存,唯有明确认识并充分掌握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特点,并对其审计风险的客观及主观成因进行透彻分析,对相关领导的工作业绩做出客观全面评价,为政府在高校领导的任用、考核、调任方面提供参考依据,也充分发挥经济责任审计在加强干部管理、推进廉政建设中的积极作用;同时有针对性地提出有效化解经济责任审计风险的对策,使得高校经济责任审计工作质量稳步提升。
[参考文献]
[1]胡建波.关于构建高校全面风险管理体系的探讨[J].西北大学学报,2008(6):172-175.
[2]郭祥友.风险导向内部审计下审计人员年龄素质模型构建[J].企业导报,2009(1):89-90.
[3]盛学红.高校内部经济责任审计工作风险成因与防范[J].丝绸之路,2011(6):115-116.
[4]邱洪胜.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及防控[J].行政事业资产与财务,2014(17):107-108.
[5]武岩.高校经济责任审计风险与防范[J].对外经贸,2014(8):159-160.
[责任编辑]巴永青
[收稿日期]2016-01-10
[作者简介]王春敏(1973—),女,河南南阳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教材中心经济师,主要从事审计、人力资源管理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5935.2016.01.019
[中图分类号]F239.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6)01- 0064- 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