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英汉委婉语概念整合对比研究
——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2016-02-04刘瑞琴

中国石油大学胜利学院学报 2016年1期
关键词:意义建构对比研究

刘瑞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英汉委婉语概念整合对比研究
——以死亡委婉语为例

刘瑞琴

(中国石油大学(华东) 文学院,山东 青岛 266580)

[摘要]长久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诸多侧面研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意义建构及作用机制。认知语言学为委婉语研究提供了一个崭新的视角。概念整合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运用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概念整合和意义创建进行对比研究,可以揭示两者在概念整合以及新创意义形成过程中所体现的认知共性和特性。

[关键词]死亡委婉语;概念整合;意义建构;对比研究

长久以来,国内外学者分别从修辞学、语义学、语用学、社会语言学等诸多侧面研究委婉语的生成机制、意义建构及作用机制。委婉语作为日常生活的一种润滑剂,是不同语言文化的体现,要想在跨文化交际中恰当使用和更好地发挥委婉语的交际作用,就要更好地理解不同语言文化中委婉语的特殊性,做到这一点就要对不同文化中的委婉语进行对比研究。关于这一点,束定芳等曾经指出“要揭示委婉语的普遍特征,或更好地理解某一语言委婉语的特殊性,就必须通过对比的方法。”[1]国内有一些学者对英汉委婉语进行了对比研究,如李定坤[2]、胡曙中[3]、李国南[4]等。但是这些研究大多是把委婉语放在修辞层面上,以社会文化差异作为对比参照物进行的。“从认知语言学的角度揭示委婉机制给委婉语研究找到了新的理论基础,使委婉语的研究上了一个台阶。”[5]本文将运用认知语言学的概念整合理论对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概念整合和意义创建进行对比研究。

一、概念整合理论

概念整合理论是认知语言学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其核心理念是空间(space)。人类在生存活动中会接受到来自客观世界的具有不同属性和属于不同概念范畴的输入信息;在认知活动过程中,这些来自不同认知域的信息被输入到心理空间,通过跨空间映射,有选择地投射到动态解释的复合空间;人的心智空间再对输入的信息进行加工整合形成新的概念。人类将来自不同空间的输入信息有选择地提取部分意义整合起来成为一个新的概念结构的一系列认知活动被称为“概念整合”。Fauconnier & Turner[6]提出概念整合是在四个空间中进行的:类属空间(Generic Space)、输入空间I(Input Space I)、输入空间II(Input Space II)、整合空间(Blending Space)。

概念整合理论对意义的建构和理解具有普遍性的指导意义;整合理论研究的是心智空间网络动态认知模型的合成原则,发话者参照表征物的合并、完善及深化,对类推、隐喻、双关语、幽默、委婉语等许多语言现象都有机理性的阐释力[7]。

这四个空间之间的关系如图1所示:

二、英汉死亡委婉语的概念整合

死亡是人类的最终归宿。但是人们对生命的热爱、对亲人的不舍导致了对死亡的避讳和恐惧。反映在语言上,则是大量的死亡委婉语的存在。委婉语的理解是一个认知过程,大多数委婉语的意义关系是不能从字面上理解的,由于意义空缺的形成,有时候很难弄清楚其字面意义和委婉意义(语)之间的关联。通过概念整合理论,可以更好地探索委婉语是如何在概念整合网络中产生新创意义的。下面分别以英语和汉语为例分析死亡委婉语是如何在概念整合网络中产生新创意义的。

(一)英语死亡委婉语的概念整合

Dictating his autobiography late in life, he commented with a crushing sense of despair on men’s final release from earthy struggles: “……they vanish from a world where they were of no consequence; where they achieved nothing; where they were a mistake and a failure and a foolishness……”[8]

显然,作者是用vanish from a world来委婉表达die 的含义,用一个动态的词语表达一个静止的场景。将两者关联起来并产生新创意义的是一个虚构的路径:概念整合网络。这里有两个输入空间:输入空间I 和 输入空间II。输入空间I是以“死亡”为框架的,其元素包括“主体subject, 死亡的静态域the static domain of death, 没有知觉unconsciousness, 埋葬burial, 从现实世界消失disappearance from the real world”等。输入空间II是以vanish from a world为框架的,元素包括“主体subject, 离开的动态域the dynamic domain of departure, 离开departure”等。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两个空间域具有相似之处, 即:某个人,离开, 从一个已知的地方去往一个未知的地方等,这些相似之处形成了跨空间映射。通过对相似之处的比较整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概念:That somebody vanishes from the world means he dies。

Coulson & Oakley提出的空间概念整合的构想认为,在委婉语的认知过程中,除了前面提到的输入空间外,认知语境也是委婉语隐喻输入空间之一[9]。认知语境使不同输入空间的概念产生关联,这种关联有助于提取输入空间概念之间的相似性,使其在跨空间映射过程中,相互作用,产生新创意义。从以上的例子中不难发现,除共有元素外,两个输入空间中还有各自不同的元素。在输入空间I中,死者的最终归宿是黑暗、孤独、凄凉的坟墓,逝者已去,再也回不来了。而在输入空间II中,某人正在去往一个未知的地方,也许经过这一旅程后,他重新点燃了生的希望。如果他愿意,可能会回来。死亡是人类无法抗拒的自然规律,死亡委婉语可以看作是人类通过语言来掩盖对死亡的恐惧、无奈的情感认知。在认知语境的作用下,新创意义逐渐完善:Somebody died but we regard his death as vanishing from a certain place。

(二)汉语死亡委婉语的概念整合

王之春秋高,一日山陵崩,太子用事,君危于累卵,而不寿于朝生。(战国策·秦策)。

这里同样有两个输入空间,分别为I和II。所不同的是,在输入空间I中,死的是皇帝。在输入空间II中,山陵崩塌。跨空间映射为:皇帝为九五之尊,拥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他的死会对社会产生巨大影响。在输入空间II中,山陵崩塌,自然会累及周围万物,带来巨大灾难。两个输入空间的相似性形成跨空间映射:在输入空间I中,皇帝、至高无上的权力、俯首听命的臣民、死后带来的巨大变化等,在输入空间II中,巍峨耸立的山陵、周围依附于它的自然万物、山陵崩塌可能带来的灾难等。两个空间所共有的抽象结构是从高处坠落的空间图式。相关结构和信息映射到整合空间即产生了新创结构和意义。皇帝生命的结束意味着权力的结束,对社稷影响之大犹如山陵的崩塌累及周围依附于它的万物,因此得到一个新的结构:皇帝死犹如山陵崩,我们用“山陵崩”指代帝王之死。山陵崩拥有两个输入空间的特征:至高无上的权力的崩塌给世界带来巨大影响。

三、英汉死亡委婉语概念整合的共性

英语和汉语死亡委婉语的相同之处在于两者都体现了人们对死者的不舍、惋惜以及对生者的关爱,以此减少“死亡”带来的悲伤。英汉两个民族对死亡有着相同的认知心理,认为死亡就是“离开、走了”,如英语的pass away,be gone,depart, depart from this life, 汉语的“去了、去世、辞世、故去、走了、离开了、与世长辞”;死亡即是归去,回到来时的世界,如英语的go to the west, go home, be home and free,return to dust, return to the earth,汉语的“回老家了、归天、归土、归山、回去、长归、归西”等;英汉两个民族都把死亡比喻为“睡眠、休息”,如英语的:be at rest, be at peace, have fallen asleep, sleep the big sleep,汉语的“安眠、长眠、长寝、安息”等等。死亡委婉语的共性体现了英汉民族思维和认知的相似性。

英语go to the west对应汉语的“归西”, 英汉两个民族都把死亡与“西边”联系起来的历史由来已久。在凯尔特神话(Celtic Mythology)中,“彼世”(Otherworld)是一个神奇的地方。那里居住着神灵、精灵和仙女,也有丑陋恐怖的巨人和怪物,是灵魂转世之前所暂居的乐园,通常是位于神湖、海岛、森林和高山上。在英语文化中,Celtic Otherworld 在西边,也是太阳落山的地方。在汉语文化中,人所共知的《西游记》告诉我们,佛在西边,而且是只有神仙才能居住的地方,凡人无法企及。在人们的认知过程中,以上诸多因素通过映射、合成、完善,逐步产生新的意义,也就产生了委婉语:To go to the west(归西)means to die。人们在恐惧害怕死亡的同时,又对死后的生活赋予了美好的想象,人死后,虽然肉体会腐烂,但灵魂却得到了永生,这种认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了人们对死亡的恐惧。 再如,英语中的be gone、 depart对应汉语中的“走了、离开了”,表达了亲友对死者的留恋和难舍之情;“have fallen asleep, sleep the big sleep,长眠、长寝、安息”表达了人们对死者家人的安慰之情。

四、英汉死亡委婉语概念整合的差异

(一)来自职业的英语死亡委婉语与凸显社会地位的汉语死亡委婉语

英语中来自于各种职业的委婉语相当丰富。英国语言学家史密斯说过:“英语中的比喻和习语大部分是产生于人民大众,都是来自一般民众的职业和爱好”[10]。例如,Davy Jones’ Locker 是一则源于水手行话的委婉语,带有诙谐意味。Davy Jones 是水手对海神(海妖)的戏称, Davy Jones’ Locker本义为“海神的库房”,是“海底、水手之墓”的别称,to go to Davy Jones’ Locker则用来婉称水手的死亡。

英语中来自职业的死亡委婉语很多,如to be knocked out来自拳击比赛,原指“被击倒后在规定的10秒钟内尚未立起而判败”,引申后婉指“死去”。to be thrown for a loss是来自摔跤或橄榄球比赛的术语,原指被对方擒抱摔倒在地而动弹不得,婉指死亡。 the end of the ball game,英、美人常把人生视作一场比赛,而死亡则是比赛的结束。to lay down one’s pen常用来表示作家之死。Cancel one’s account 销账,婉指死亡,是来自财务行业的委婉语。

汉语中却鲜有源自职业的委婉语,汉语文化更加凸显人的社会地位。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统治造就了严格的等级制度,等级观念深入人心,必定会影响人们的思维认知和语言表达。对死亡的不同表达体现了社会等级差异,例如,表达封建帝王及其配偶之死:驾崩、崩逝、大行、弃群臣、弃天下、千秋、千秋万古、薨逝、薨谢等等;表达封建士大夫、官人、文人贤士之死:不禄、彻乐、地下修文、赴召玉楼、梁摧、禄命终、埋玉、星陨、弃禄、卒等;表达普通老百姓的死亡:走了、离开了、辞堂、去世、过世、老了、百年;在现代社会,表达伟人、大人物之死:逝世、与世长辞等。

(二)源自基督教的英语死亡委婉语与源自佛教和道教的汉语死亡委婉语

以英语为母语的国家大都信奉基督教。基督教宣扬众生平等,无论贫富贵贱,死亡是必走之路。《圣经》中有大量广为流传的涉及死亡的委婉语,体现了人们对仙逝者的尊敬、怀念和赞美,如:to be asleep in Jesus, to be safe in the arms of Jesus, to be gathered to one’s fathers, to be asleep in the Arms of God, to be in Abraham’s bosom, to be promoted to glory, to be taken to paradise, to be translated into higher sphere, to join (be among) the immortals等等。

佛教和道教对中国文化影响深远,汉语中源于这两个宗教的委婉语也世代相传下来。

道教是由老子和庄子的道家思想发展而来的,是炎黄子孙唯一的本土宗教。道教的最高信仰是“尊道贵德,天人合一”,“敬天法祖,寻仙访道”是道教的神仙崇拜。道家认为世间万事万物没有差别,甚至“生”与“死”之间也没有极端差别。“圣人之生也天行,其死也物化”(《庄子·刻意》),因此,将人死婉称为“物化” “隐化”“遁化”。生命不死、得道成仙是道教追求的最高境界,于是称人死为“仙逝”“仙游”等。“丹道修真,服药炼气,积德行善,建功立业”是道教修炼成仙的途径。道教认为,经过修炼,世人可以脱胎换骨、得道成仙。因此,源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大都与成仙有关,如“蝉蜕、遁化、跨鹤”等。这些来自于道教的死亡委婉语表达了人们追求长寿、长生不老的美好愿望。

佛教是给人信心、希望、让人欢喜的宗教,其根本宗旨是为世人指点迷津,使其脱离苦海,活得无忧无虑、自由自在。但是源于佛教的“死亡”委婉语却大都只用于指僧尼之死,如:登莲界、圆寂、涅槃等。

与英语中源自基督教的死亡委婉语相比,汉语中来自道教和佛教的死亡委婉语相对较少,并且多数具有鲜明的语域特征,如“归真”“圆寂”指佛教徒称人死亡,“返真元”“登真”是道教徒指人死亡。这些委婉语一般在宗教圈内使用,很难普及。

(三)体现文化不同价值观的英汉死亡委婉语

中国文化强调个人对社会的奉献,个人利益应该服从集体利益,那些为国家做出贡献的人理应受到尊重和社会的认可。“死有轻如鸿毛,重如泰山”,这句话充分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非常推崇为正义而亡、为信仰而亡、为国家而亡的大义凛然、视死如归的英雄气概。赴义、就义、牺牲、捐躯、弃躯、取义、殉义、殉国、殉难、为国捐躯、以身许国、以身殉职等表达了对为正义、为国家而死的英雄人物的赞美、崇敬之情。而那些为个人利益而死的人,其死亡的价值低,表达多为贬义,如:丧命、断命、吃枪子、见阎王、回老家、翘辫子等等。

在西方国家,人们更加强调个性及个人价值,他们希望人们死后能够安息、获得平静,社会应该尊重个人,满足他们的愿望。英语的死亡委婉语充分反映了这一特点, 军队中死亡委婉语鲜有汉语中那种体现军人死亡价值的宏大字眼,如:to be present at the last poll call, to be written off, to fall, to fire one’s last shot等。 当然,英语死亡委婉语有褒义,如pass away, go west, depart等,也有贬义be done for, kick the bucket, drop off the hooks, yield up the ghost等,体现了不同的个人价值。

死亡是人类无法超越的生命终点,对死亡的恐惧以及死亡带给生者的痛苦使人们不敢或不愿直接言及,因此,英汉语言都产生了大量的死亡委婉语。本文以死亡委婉语为例,对比研究英汉委婉语的概念整合机制,揭示了英汉委婉语概念整合的共性和各自的特性。英汉民族都把生命看成一个旅程,死亡是旅程的结束,所以一个人“离开了、走了、安息、休息了”等等。英汉认知机制的不同与英汉民族迥异的文化心理模式使得英汉死亡委婉语形成了各自独特的个性。通过对比,可以深刻了解到英语民族深广的哲学和宗教所培养出来的追求独立、尊重个性的民族思维认知模式,以及汉语民族深厚的社会等级制度的烙印和家国天下的集体主义思想的深厚根基。

英汉委婉语概念整合机制的对比研究不仅有助于加深对这一语言表达形式意义建构的理解,还可以帮助英语学习者恰当得体使用委婉语,尤其是死亡委婉语,以表达对他人的尊重和安慰之情,使委婉语真正起到社交润滑剂的作用。

[参考文献]

[1]束定芳,徐金元.委婉语研究:回顾与前瞻[J].外国语,1995(5):20.

[2]李定坤.汉英辞格对比与翻译[M].武昌:华中师范大学出版社,1994.

[3]胡曙中.英汉修辞比较研究[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9.

[4]李国南.英汉修辞格对比研究[M].福州:福建人民出版社,1999.

[5]邵军航,樊葳葳.委婉机制的认知语言学诠释[J].外语研究,2004(4):24.

[6]FAUCONNIER G, TURNER M. Conceptual integration networks [J]. Cognitive Science,1998(22):150-151.

[7]王正元.概念整合理论及其应用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9:xvii.

[8]GROVE N. Mark Twain——Mirror of America[J].National Geo-

graphic, 1975(9):103.[9]COULSON S, OAKLEY T. Blending and coded meaning, literal and figurative meaning in cognitive semantics[J].Journal of Pragmatics, 2005(37):1510-1536.

[10]SMITH L P. Words and Idioms: Studies in the English Language[M].London:Costbale and Company Ltd, 1933:120.

[责任编辑]尹健

[收稿日期]2016-01-18

[基金项目]山东省社会科学规划研究项目(12CWXZ02);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J12WE54)

[作者简介]刘瑞琴(1969—),女,山东兰陵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文学院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从事英汉语言对比研究。

doi:10.3969/j.issn.1673-5935.2016.01.012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5935(2016)01- 0041- 04

猜你喜欢

意义建构对比研究
关于情景认知与意义建构教学模式的几点思考
诗歌里的低诉,苍凉中的守望
模因论视角下的英汉网络语言对比研究
汉藏数词对比
基于意义建构视角的企业预算管理优化路径探究
传统中药学与生药学的对比研究
阅读本质的多角度思考
跨文化背景下的文学传播和意义建构
意义建构对预算管理演进的影响
建构主义下的高等数学CAI